专利名称:多功能建筑支架铰链基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支架构件,具体涉及多功能建筑支架铰链基座。
背景技术:
支架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设施,无论是修建楼房、车间,或者是修建道路、桥梁,都离不开建筑支架。现有的建筑支架下部的钢管与地面接触,接触面积小,地面承受的压强大。为此,需要将地面处理平整并且坚实,或者用大量的方木铺垫,方能满足要求。一旦地面局部松软或不平整,就会出现建筑支架基脚受力不均的情况,使建筑支架变形或倾斜,影响施工进度,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建筑支架铰链基座,它能分散建筑支架、模框和钢筋混凝土构件对地面的压力,能自动调整适应不平的地面,使建筑支架的各个基脚受力均衡,不需要铺垫方木。
本发明所述的多功能建筑支架铰链基座,包括脚板台,铰链的固定环与脚板台的台面固定连接,铰链的转动环与单向连接器的底面固定连接;单向连接器呈方盒状,上面设有插口,单向连接器的一侧设有滑槽;滑槽的上面设有条形孔,滑槽内设有滑动插销,螺钉穿过滑槽的上面的条形孔与滑动插销的连接,滑动插销可以沿滑槽来回滑动,插入或退出单向连接器盒体。脚板台与单向连接器采用铰链连接,当地面出现局部不平整时,脚板台在重力的作用下,能自动调整适应不平的地面,使建筑支架的各个基脚受力均衡。上部的单向连接器与建筑支架基脚的连接,操作简便、连接可靠。
所述的多功能建筑支架铰链基座,其脚板台由方形的脚板、焊接在脚板中部的圆筒、焊接在圆筒上端的台面构成,在脚板和台面及圆筒之间焊接有加强筋。脚板台下面焊接方形脚板,以增加建筑支架下部的直立管与地面接触面积,分散建筑支架、模框和钢筋混凝土构件对地面的压力,减少地面处理的工作量和铺垫方木的消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使建筑支架下部的直立管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大10倍以上,能有效地分散建筑支架、模框和钢筋混凝土构件对地面的压力,确保建筑支架不发生变形或倾斜,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能自动调整适应不平的地面,使建筑支架的各个基脚受力均衡,减少地面处理的工作量和木材的消耗。
图1(a)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b)是(a)的左视图,(c)是(a)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在倾斜地面与建筑支架的直立管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1,将滑槽6焊接在单向连接器4盒体的一侧,滑动插销8装入滑槽6内,螺钉9穿过滑槽6的上面的条形孔7与滑动插销8的连接,滑动插销8可以沿滑槽6来回滑动,即构成单向连接器4;将圆筒10焊接在呈方形的脚板12的中部,台面11焊接在圆筒10上端,再将四片加强筋13焊接在脚板12和台面11及圆筒10之间,即构成脚板台1;将铰链的固定环2焊接在脚板台1的台面11上,铰链的转动环3焊接在单向连接器4的底座下面即可。
参见图1和图2,将建筑支架的直立管14下端的插扣从单向连接器4上面插口5插入,敲击滑动插销8或滑动插销8上螺钉9,使插销8插入建筑支架的直立管14下端的插扣内并紧固,即实现本发明与建筑支架基脚的连接。当地面出现局部不平整时,脚板台1在重力的作用下,能自行转动使脚板12与地面保持良好的接触,减轻或避免建筑支架基脚受力不均的状况。
权利要求
1.多功能建筑支架铰链基座,包括脚板台(1),其特征在于铰链的固定环(2)与脚板台(1)的台面固定连接,铰链的转动环(3)与单向连接器(4)的底座固定连接;单向连接器(4)呈方盒状,上面设有插口(5),单向连接器(4)的一侧设有滑槽(6),滑槽(6)的上面设有条形孔(7),滑槽(6)内设有滑动插销(8),螺钉(9)穿过滑槽(6)的上面的条形孔(7)与滑动插销(8)的连接,滑动插销(8)可以沿滑槽(6)来回滑动,插入或退出单向连接器(4)盒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建筑支架铰链基座,其特征在于脚板台(1)由方形的脚板(12)、焊接在脚板中部的圆筒(10)、焊接在圆筒(10)上端的台面(11)构成,在脚板(12)和台面(11)及圆筒(10)之间焊接有加强筋(1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多功能建筑支架铰链基座,包括脚板台,其特征在于铰链的固定环与脚板台的台面固定连接,铰链的转动环与单向连接器的底座固定连接;单向连接器呈方盒状,上面设有插口,单向连接器的一侧设有滑槽;滑槽的上面设有条形孔,滑槽内设有滑动插销,滑动插销可以沿滑槽来回滑动,插入或退出单向连接器盒体;其脚板台由方形的脚板、焊接在脚板中部的圆筒、焊接在圆筒上端的台面构成。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使建筑支架下部的直立管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大10倍以上,使建筑支架不发生变形或倾斜,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能自动调整适应不平的地面,使建筑支架的各个基脚受力均衡,减少地面处理的工作量和木材的消耗。
文档编号E04G5/02GK1676819SQ20041002222
公开日2005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日
发明者龙贤明 申请人:龙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