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差的车间引道设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557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高差的车间引道设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企业内部道路平面及竖向的设置构造。
背景技术
在山区建厂的工业企业竖向设计中,为了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降低工厂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满足工艺流程顺畅、生产合理等前提条件下,通常将不同的车间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台地上,车间地面与厂区干道形成较大的高差。如在平原建厂,有时车间采用架空式配置时,其操作面与厂区干道也会形成较大的高差。
当车间地面与厂区干道形成较大的高差时,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第一种方法是将厂区主干道路面标高抬高或降低,以适应车间操作面与厂区干道的道路联接要求,满足车辆安全顺利地进出车间的需要,但该方法将造成厂区主干道线形变差,达不到厂区道路“平直通达”的设计要求,影响厂区形象。第二种方法是设置垂直式车间引道把车间地面(或操作面)与厂区干道连接起来,以满足车间运输需要。而垂直式车间引道的长度取决于车间地面(或操作面)与厂区干道之间的高差以及运输货物所允许的道路最大坡度。当车间地面与厂区干道形成的高差较大时,所需垂直式引道的路段加长,即厂区通道宽度加大,会相应增加工厂占地面积,并使场地开拓工程量和管道长度增加,从而增加工厂的基建投资及运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车间引道设置构造,以解决车间地面(或操作面)与厂区干道存在较大的高差时使用垂直式车间引道而带来的加大工厂占地面积、增加场地开拓工程量和管道长度等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构成的车间(3)与厂区主干道(4)之间的高差为2~4米,在车间(3)与厂区主干道(4)之间设置汇合段(1)和纵向引坡段(2)。
汇合段(1)设在车间(3)的出口,一端与车间(3)的地面或操作面连接,另一端与纵向引坡段(2)连接;纵向引坡段(2)有两条,一条从汇合段(1)向左前方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另一条从汇合段(1)向右前方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
新型引道利用纵向引坡段(2)进行调坡,解决车间(3)的地面(或操作面)与主干道(4)之间的较大高差问题。调坡,就是根据车间(3)的地面(或操作面)与厂区主干道(4)之间的高差以及运输货物车辆所允许的道路最大坡度,确定纵向引坡段(2)的长度。车间出口汇合段(1)与纵向引坡段(2)相接,由于转弯半径较小,为了使车辆行走平稳,应使用较小的坡度,其长度亦不应小于9米,以保证车辆进出车间行驶的安全。
如果设计道路最大纵坡为4%,车间操作面与厂区干道的高差每增加一米,使用现有技术进行设置,则车间与外部道路的垂直式引道就要增加25米,从而使厂区通道宽度增加25米;也就是说,如果使用本发明设置车间引道,就可以减少25米的厂区通道宽度,即将垂直式引道设置为一段平行于车间、并与厂区干道斜交的引道,可见其节约用地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场地开拓工程量和管线长度,节省建筑费用。


附图1本发明的新型车间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2现有技术的垂直式车间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一个电解车间3与厂区主干道4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0米,车间3的地面比厂区主干道4高3.0米,为了将电解车间3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在车间3的出口设置汇合段1,汇合段1的一端与车间3的地面连接,另一端与两条纵向引坡段2连接,其中设置一条纵向引坡段2由汇合段1左转后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另一条纵向引坡段2由汇合段1右转后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大高差的车间引道设置构造,它包括车间(3),厂区主干道(4),其特征在于在车间(3)与厂区主干道(4)的高差之间设置汇合段(1)和纵向引坡段(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高差的车间引道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汇合段(1)设在车间(3)的出口,一端与车间(3)的地面或操作面连接,另一端与纵向引坡段(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高差的车间引道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纵向引坡段(2)有两条,一条从汇合段(1)向左前方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另一条从汇合段(1)向右前方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高差的车间引道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纵向引坡段(2)的长度大于9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高差的车间引道设置构造,在车间(3)与厂区主干道(4)之间的高差为2~4米,在车间(3)与厂区主干道(4)之间设置汇合段(1)和纵向引坡段(2);其中汇合段(1)设在车间(3)的出口,一端与车间(3)的地面或操作面连接,另一端与纵向引坡段(2)连接纵向引坡段(2)有两条,一条从汇合段(1)向左前方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另一条从汇合段(1)向右前方与厂区主干道(4)连接。本发明应用于工业企业内部车间与厂区主干道高差大的情况,能够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场地开拓工程量和管线长度,节省建筑费用。
文档编号E04H5/02GK1804217SQ200610200018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1日
发明者吴展光, 唐雄俊 申请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