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平衡防震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526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平衡防震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建筑物防震技术和车辆防震技术。主要用于建筑物防震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运输工具的防震设备,或在运输时需要维持水平稳定状态的设备。
背景技术
在充满液体的密闭容器中,当其内液体某处受压使压力发生变化时,液体各处压力会同样发生变化;通过在密闭容器内液体流动的调节来维持各处压力平衡达到防震效果。

发明内容
技术原理如附图1所示,该设备是由钢结构组成的支撑梁和支撑柱构成除支撑柱基座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外其余全部为钢结构,支撑柱由支撑柱心和支撑柱套构成,每条支撑梁内都有管道和支撑柱套组成相互连通的管道网,这个管道网与各个支撑柱心一起构成一个密闭的容器系统,在这个密闭容器内充满液体。当某些支撑柱心因外力变化上升或下降时,可导致液体流动来维持各处压力平衡。运用该设备做建筑物的防震基础设施,地震时随着大地摇晃,地面升高一侧的支撑柱心上升把支撑柱套内的液体上压导致这部分支撑柱变短,管网内的液体通过流动导致地面降低一侧的支撑柱套内的液体下压而使这部分支撑柱心相应下降,导致这部分支撑柱变长,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通过这个“密闭容器内液压维持平衡支撑系统”的调节,使得在地震时大地的摇晃震动中各支撑柱向上的压力始终保持平衡状态,不管波动的方向来自何方,支撑梁上的建筑物始终保持水平平衡稳定状态而不会发生倾斜和倒塌。
同理,本技术用于车辆的防震设备可防止车辆由于道路不平而引起的摇晃震动。

图1是说明一、地基底面处于水平状态时,各支撑柱的长度一样,各支撑梁均处于水平平衡状态。二、各支撑梁和各支撑柱内管道形成相互连通的管网系统,其中的液体压力发生变化可通过液体流动调节来保持各处压力平衡,不管地面向那个方向倾斜,都能维持各个支撑点每个支撑柱都是支撑点的压力平衡,当地震引起地面发生倾斜时尽管各支撑柱长度不同但是能始终保持各支撑梁处于水平状态。附图2举例说明地面向右侧倾斜时状况,附图 3举例说明地面向左侧倾斜时的状况。图2是说明当地震引起地基底面向右侧倾斜,即地基底面左高右低时,左侧支撑柱的支撑柱心向上支撑柱套内滑动升高,使左侧支撑柱相应变短,同时右侧支撑柱的支撑柱心相应下降,使右侧的支撑柱变长,由于各支撑梁和支撑柱套内的液体可通过流动来调节各处液体压力平衡,使各支撑柱向上的压力始终保持一致,即使地震时产生的各支撑柱向上不同的压力变成相同,各支撑梁始终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图3是说明当地震引起基底面向左侧倾斜,即地基底面左低右高时,左侧支撑柱的支撑柱心下降,使左侧的支撑柱相应变长,右侧支撑柱的支撑柱心上升,使右侧的支撑柱相应变短。由于各支撑梁和支撑柱套内的液体可通过流动来调节各处液体压力平衡,使各支撑柱向上的压力始终保持一致,即使地震时产生的各支撑柱向上不同的压力变成相同,各支撑梁始终保持水平平衡状态。技术条件
1、各支撑柱的基座在地基处必须彼此分开不能连在一起,支撑梁和地基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各支撑柱之间无障碍物,保证各支撑柱心和支撑柱套之间能正常上下滑动。
2、支撑梁内管径足够大,保证液体流量能与支撑柱套相对应。
3、钢材有足够的强度和密度,防锈。
4、管内液体必须耐温、耐压,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始终能保持液体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由专门生产企业按照建筑物防震基础设施的需要生产好各种型号各种规格的成套构件,在建房时,根据建房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构件在建房的地基上安装建设好防震基础设施再在防震基础设施的各支撑梁上建设楼房墙体。
权利要求
1.《液压平衡防震技术》设计如附图1所示,是由支撑梁和支撑柱构成,支撑柱由支撑柱心和支撑柱套构成,每条支撑梁内都有管道和各个支撑柱套组成相互连通的管道网,这个管道网与各个支撑柱心一起构成一个密闭的容器系统,在这个密闭容器内充满液体。当某些支撑柱心因外力变化上升或下降时,可导致液体流动来维持各处压力平衡。通过这个 “充满密闭容器内液体流动来维持各处压力平衡的支撑系统”的调节,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大地摇晃过程中或车辆在不平道路行使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平衡状态,达到防震效果。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
全文摘要
《液压平衡防震技术》是建筑物防震技术和车辆防震技术。主要用于建筑物防震和车辆的防震。如“摘要附图”所示,该设备是由支撑梁和支撑柱构成,支撑柱由支撑柱心和支撑柱套构成,每条支撑梁内都有管道和各个支撑柱套组成相互连通的管道网,这个管道网与各个支撑柱心一起构成一个密闭的容器系统,在这个密闭容器内充满液体。运用该设备做建筑物的防震基础设施,通过这个“密闭容器内液压维持平衡支撑系统”的调节,使得在地震时大地的摇晃震动中各支撑柱向上的压力始终保持平衡状态,支撑梁上的建筑物始终保持水平平衡状态而不会发生倾斜和摇晃震动。本技术用于车辆的防震设备可防止车辆由于道路不平而引起的摇晃震动。
文档编号E04B1/98GK102535667SQ20101062121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5日
发明者李列明 申请人:李列明, 李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