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防溅水式锯片护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割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锯片护罩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石材切割机包括机座,机座的上方水平设置工作台,机座内固定连接一固 定座,机座内还设置电机和水槽,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锯片,水槽内设置挡水装置。这种挡水 装置为护罩式或直板式结构,其挡水效果不佳,在对瓷砖进行切割时,锯片的前后均有水花 溅出,易弄脏操作者的衣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切 割瓷砖时水槽内的水不会被锯片甩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包括两块第一挡水板、一块 第二挡水板和一块第三挡水板,两块第一挡水板分别与第二挡水板的两端固定连接,两块 第一挡水板和第二挡水板的上端分别与第三挡水板固定连接,两块第一挡水板和第三挡水 板分别布置在第二挡水板的同一侧;所述两块第一挡水板中其中一块第一挡水板的外侧设
置连接装置。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切割机的水槽内,两个第一挡水板分别设置在锯片 的前后两侧,第二挡水板设置在锯片远离电机的一侧,连接装置与固定座通过螺栓连接。本 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挡住了从锯片上甩出的水分,致使机器在切割过程中前后左右均无大 量的水花。为了使挡水效果更佳,所述两块第一挡水板的相向面上从下至上固定连接至少两 个挡片,各挡片呈阶梯形布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位于各第一挡水板下侧的挡片宽度较位于上侧的挡
片宽度宽。当电机的输出轴过长时,为方便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挡水板上设置一通孔。 电机的输出轴安装在通孔内。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块,固定块与所述第一挡水板固定连接。为了使第一挡水板与固定板之间连接更牢固,所述两块第一挡水板中其中一块第 一挡水板与连接装置之间固定连接加强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场合的参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为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包括两块第一挡水板1、一块第二挡水板2和 一块第三挡水板3,两块第一挡水板1分别与第二挡水板2的两端固定连接,两块第一挡水 板1和第二挡水板2的上端分别与第三挡水板3固定连接,两块第一挡水板1和第三挡水 板3分别布置在第二挡水板2的同一侧。两块第一挡水板1中其中一块第一挡水板1的外 侧固定连接一固定板6。第一挡水板1与固定板6之间固定连接加强板5。两块第一挡水板1的相向面上从下至上固定连接七个挡片4,位于各第一挡水板1 下侧的挡片4宽度较位于上侧的挡片4宽度宽。如图3所示,为石材切割机,包括机座12,机座12的上方水平设置工作台13,机座 9内还设置电机和水槽10,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水槽10内。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锯片11,电机 的输出轴设置在通孔7内,两个第一挡水板1分别设置在锯片11的前后两侧,第二挡水板 2设置在锯片11远离电机的一侧。机座12内固定连接一固定座9,固定板6与固定座9通 过螺栓8连接。
权利要求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第一挡水板、一块第二挡水板和一块第三挡水板,两块第一挡水板分别与第二挡水板的两端固定连接,两块第一挡水板和第二挡水板的上端分别与第三挡水板固定连接,两块第一挡水板和第三挡水板分别布置在第二挡水板的同一侧;所述两块第一挡水板中其中一块第一挡水板的外侧设置连接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第一挡水板的相 向面上从下至上固定连接至少两个挡片,各挡片呈阶梯形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各第一挡水板下 侧的挡片宽度较位于上侧的挡片宽度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水板上设置一 通孑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块, 固定块与所述第一挡水板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防溅水式锯片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第一挡水板 中其中一块第一挡水板与连接装置之间固定连接加强板。
专利摘要防溅水式锯片护罩,涉及切割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锯片护罩的结构,包括两块第一挡水板、一块第二挡水板和一块第三挡水板,两块第一挡水板分别与第二挡水板的两端固定连接,两块第一挡水板和第二挡水板的上端分别与第三挡水板固定连接,两块第一挡水板和第三挡水板分别布置在第二挡水板的同一侧;所述两块第一挡水板中其中一块第一挡水板的外侧设置连接装置。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切割机的水槽内,两个第一挡水板分别设置在锯片的前后两侧,第二挡水板设置在锯片远离电机的一侧,连接装置与固定座通过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挡住从锯片上甩出的水分,致使机器在切割过程中前后左右均无大量的水花。
文档编号B28D7/02GK201745103SQ201020279180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日
发明者杨福 申请人: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