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碎玻璃烧制的玉石效果板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玉石效果的板材,尤其涉及一种碎玻璃烧制的玉石效果 板材。
技术背景一般的石材都需要抛光、表面平整、有吸水性、含放射性物质、图案无立体感、透光 性差、容易断裂等缺点。一般的玻璃都有反光性强、透光度高、表面光滑平整且很容易划伤、 虽然丝印、喷油、夹层、彩绘或热熔等工艺可以丰富其颜色及图案甚至靠模具可以使玻璃表 面呈哑光及凹凸状态,但一些颜色容易刮花、脱落或时间长了而老化退色、图案立体感差、 肉眼明显可以看出凹凸图案为模具所为,整体无玉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碎玻璃烧制的玉石效果板材,它环保无辐射、吸水 率小、有一定的通透性、表面 光可避免光污染、表面有不规则的凹凸块、图案立体感强、整 体有玉石一样的色泽及质感。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由玻璃碎 料、晶体和气泡组成,玻璃碎料的表面及其连接处设置有晶体,玻璃碎料内设置有气泡。所述的晶体是玻璃碎片表面以及玻璃碎片与碎片连接处在特定温度下析晶而产 生的。所述的气泡是在玻璃碎片熔化过程中产生的。本实用新型的制作工艺为1)制作耐高温料槽并在料槽内部上脱模剂或者铺上 高温纤维纸之类耐高温材料,目的是避免玻璃碎片在熔化时与料槽相粘连而无法脱离;2) 将玻璃碎片放入料槽内并铺平(放入碎料的多少决定产品的厚度,可根据厚度需求而决定 放入玻璃碎料的多少。)经高温熔融,使玻璃碎片熔化并连接到一起,在特定的温度环境下 每个玻璃碎片表面会析晶产生晶体,此晶体可以起到乳着剂的作用,使整个板材虽有一定 的通透性但不会完全透明并且还可以使板材表面每个颗粒的反光程度较弱。此析晶量可以 通过时间和温度来控制,当玻璃析晶到一定程度、玻璃碎片熔化过程中产生的气泡还没有 浮出表面且板材表面的玻璃碎片已经完全流平并形成凹凸状的立体感时结束加热进入冷 却阶段,此时板材已经成型;幻将烧成的玉石效果板材经定厚(磨削底部来控制厚度)、按 不同的规格尺寸进行切割、修边即可完成生产制作。另外,还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夹层,钻孔,挖槽,喷砂、上色等形成图案装饰层,使 其有特别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它环保无辐射、吸水率小、有一定的通透性、表面哑光可避免 光污染、表面有不规则的凹凸块、图案立体感强、整体有玉石一样的色泽及质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由玻璃碎料1、晶体2和气泡3组 成,玻璃碎料ι的表面及其连接处设置有晶体2,玻璃碎料1内设置有气泡3。所述的晶体2是玻璃碎片表面以及玻璃碎片与碎片连接处在特定温度下析晶而 产生的。所述的气泡3是在玻璃碎片熔化过程中产生的。本具体实施方式
的制作工艺为1)制作耐高温料槽6并在料槽内部上脱模剂或者 铺上高温纤维纸之类5耐高温材料,目的是避免玻璃碎片在熔化时与料槽相粘连而无法脱 离;2)将玻璃碎片放入料槽内并铺平(放入碎料的多少决定产品的厚度,可根据厚度需求 而决定放入玻璃碎料的多少。)经高温熔融,使玻璃碎片熔化并连接到一起,在特定的温度 环境下每个玻璃碎片表面会析晶产生晶体,此晶体可以起到乳着剂的作用,使整个板材虽 有一定的通透性但不会完全透明并且还可以使板材表面每个颗粒的反光程度较弱。此析晶 量可以通过时间和温度来控制,当玻璃析晶到一定程度、玻璃碎片熔化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还没有浮出表面且板材表面的玻璃碎片已经完全流平并形成凹凸状的立体感时结束加热 进入冷却阶段,此时板材已经成型;幻将烧成的玉石效果板材经定厚(磨削底部7来控制 厚度)、按不同的规格尺寸进行切割、修边即可完成生产制作。另外,还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夹层,钻孔,挖槽,喷砂、上色等形成图案装饰层,使 其有特别的效果。本具体实施方式
的优点是它环保无辐射、吸水率小、有一定的通透性、表面哑光可 避免光污染、表面有不规则的凹凸块、图案立体感强、整体有玉石一样的色泽及质感。
权利要求1. 一种碎玻璃烧制的玉石效果板材,其特征在于它由玻璃碎料(1)、晶体(2)和气泡(3)组成,玻璃碎料(1)的表面及其连接处设置有晶体O),玻璃碎料(1)内设置有气泡 ⑶。
专利摘要一种碎玻璃烧制的玉石效果板材,它涉及一种具有玉石效果的板材。它由玻璃碎料(1)、晶体(2)和气泡(3)组成,玻璃碎料(1)的表面及其连接处设置有晶体(2),玻璃碎料(1)内设置有气泡(3)。所述的晶体是玻璃碎片表面以及玻璃碎片与碎片连接处在特定温度下析晶而产生的;所述的气泡3是在玻璃碎片熔化过程中产生的。它环保无辐射、吸水率小、有一定的通透性、表面哑光可避免光污染、表面有不规则的凹凸块、图案立体感强、整体有玉石一样的色泽及质感。
文档编号C03C6/02GK201817396SQ20102055303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9日
发明者岳鹏程 申请人:岳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