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脚手架,尤其是涉及一种悬挑式脚手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传统所使用的落地式钢管扣件式脚手架由于受自身重量及高度稳定性等因素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实际施工要求。而悬挑式脚手架以其施工方便、架体能分段搭设在较高处等特点,在高层及小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建筑业中普遍使用的悬挑式脚手架大多都是型钢脚手架,并且现如今还没有一套设计合理且完善的施工方法。因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型钢脚手架存在诸多不规范性,施工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实际作业难度较大,并且施工完成的脚手架存在结 构不稳定、施工效率较低、使用效果较差等多种缺陷和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结构简单、安装及布设方便且施工安全、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悬挑式脚手架施工时存在的实际作业难度较大且施工完成的脚手架存在结构不稳定、施工效率较低、使用效果较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搭设在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上的架体,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布设的多个施工楼层;所述架体的底部固定在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一个施工楼层上,且架体底部所固定的施工楼层为底部固定楼层,位于底部固定楼层上方的各施工楼层均为侧部固定楼层,所述架体与位于其内侧的各侧部固定楼层之间均通过多个侧向连接件进行紧固连接;所述侧向连接件一端通过预埋固定件固定在侧部固定楼层上,且所述侧向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架体上,所述预埋固定件为预先埋设在侧部固定楼层内的固定件;所述架体底部通过多个呈平行布设的悬挑构件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上,多个所述悬挑构件的结构均相同且多个所述悬挑构件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悬挑构件的左半部分为固定段且所述固定段通过多个预埋件紧固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上,悬挑构件的右半部分为悬挑段且架体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悬挑段上。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所述悬挑段和侧部固定楼层一之间设置有倾斜向拉绳,所述侧部固定楼层一为位于底部固定楼层上方且与底部固定楼层相邻的侧部固定楼层,所述悬挑段的外端设置有供倾斜向拉绳的下端绳头固定的拉绳固定件,且所述侧部固定楼层一的外端部设置有供倾斜向拉绳的上端绳头固定的固定拉环。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所述悬挑构件为呈水平向布设的型钢。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所述架体的高度不大于15m,所述架体与侧部固定楼层之间的间距不大于0. 15m。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相邻两个所述预埋件之间的间距为0.8m I. 2m。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所述预埋件为预埋拉环。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所述架体由多根呈竖直向布设的立杆、多根纵向水平杆和多根横向水平杆搭设而成,多根所述纵向水平杆和多根所述横向水平杆均呈均匀布设,多根所述纵向水平杆呈平行布设,多根所述横向水平杆呈平行布设,且所述纵向水平杆与所述横向水平杆呈垂直布设。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多个所述悬挑构件呈均匀布设,且相邻两个悬挑构件之间的间距与前后相邻两根立杆之间的纵向间距相等。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呈均匀布设;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中相邻两个所述侧向连 接件之间的间距< 3D,其中D为相邻两根立杆之间的纵向间距。上述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是所述侧向连接件为连墙件,所述连墙件的一端通过预埋固定件固定在侧部固定楼层上且其另一端固定在立杆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结构简单且安装及布设方便,投入成本低。2、设计合理,简便通过悬挑构件将扣件式脚手架的自重及施工荷载传递给建筑物,并可在建筑结构的任一个层面上搭设,布置灵活,占用施工场地和结构空间少,完全满足主体施工作业和装饰装修作业的要求。3、施工步骤简便且施工效率高。4、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不但降低了施工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外脚手架的搭设质量和使用安全,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的提高,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实际施工时,采用型钢作为悬挑钢梁,在其上面搭设双排脚手架,比传统的脚手架提高和加快了脚手架材料的周转使用率,脚手架材料的投入只相当于落地式的三分之一,不仅可在建筑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上搭设,且能搭设较高处的架体,方便施工,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且完全满足主体施工作业和装饰装修作业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综上,本实用新型更经济、更安全,不但大大降低了施工外架的费用,而且便于搭设和保证安全。5、适用范围广且推广应用前景广泛,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用悬挑式钢管扣件脚手架的搭拆,具有工作可靠、搭设和拆除施工方便、搭设灵活、尺寸不受限制、节约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适应性强等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广泛应用。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及布设方便且施工安全、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悬挑式脚手架施工时存在的实际作业难度较大且施工完成的脚手架存在结构不稳定、施工效率较低、使用效果较差等多种缺陷和不足。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架体的侧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预埋拉环的布设位置示意图。[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悬挑构件与立杆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架体;1-1-立杆;1-2-纵向水平杆;1_3-横向水平杆;2-底部固定楼层;3-侧部固定楼层;4-预埋固定件;5-悬挑构件;6-倾斜向拉绳;7-拉绳固定件;8-固定拉环;9-预埋拉环;10-连墙件; 11-剪力撑;12-槽钢;13-螺栓;14-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搭设在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上的架体1,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布设的多个施工楼层;所述架体I的底部固定在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一个施工楼层上,且架体I底部所固定的施工楼层为底部固定楼层2,位于底部固定楼层2上方的各施工楼层均为侧部固定楼层3,所述架体I与位于其内侧的各侧部固定楼层3之间均通过多个侧向连接件进行紧固连接。所述侧向连接件一端通过预埋固定件4固定在侧部固定楼层3上,且所述侧向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架体I上,所述预埋固定件4为预先埋设在侧部固定楼层3内的固定件。所述架体I底部通过多个呈平行布设的悬挑构件5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2上,多个所述悬挑构件5的结构均相同且多个所述悬挑构件5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悬挑构件5的左半部分为固定段且所述固定段通过多个预埋件紧固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2上,悬挑构件5的右半部分为悬挑段且架体I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悬挑段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悬挑段和侧部固定楼层一之间设置有倾斜向拉绳6,所述侧部固定楼层一为位于底部固定楼层2上方且与底部固定楼层2相邻的侧部固定楼层3,所述悬挑段的外端设置有供倾斜向拉绳6的下端绳头固定的拉绳固定件7,且所述侧部固定楼层一的外端部设置有供倾斜向拉绳6的上端绳头固定的固定拉环8。实际施工时,所述倾斜向拉绳6采用直径13m 18mm的钢丝绳。采用花篮螺栓对钢丝绳的长度与张紧程度进行调节,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槽悬挑构件5和固定拉环8连接;钢丝绳绳头应采用绳卡固接。所述架体I由多根呈竖直向布设的立杆1-1、多根纵向水平杆1-2和多根横向水平杆1-3搭设而成,多根所述纵向水平杆1-2和多根所述横向水平杆1-3均呈均匀布设,多根所述纵向水平杆1-2呈平行布设,多根所述横向水平杆1-3呈平行布设,且所述纵向水平杆1-2与所述横向水平杆1-3呈垂直布设。多根所述纵向水平杆1-2和多根所述横向水平杆1-3均呈水平向布设。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水平杆1-2的长度不宜小于3跨。所述纵向水平杆1-2按长度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以采用搭接、对接;并且,纵向水平杆1-2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相邻两根所述纵向水平杆1-2之间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内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不应小于500mm。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离开墙面120mm 150mm。相邻两根所述立杆1_1之间的纵向间距不宜超过2m,且横向间距为
0. 8-1. 2mo[0038]实际搭设时,所述架体I的高度不大于15m(具体是每个悬挑构件5上的架体I的高度不大于15m),所述架体I与侧部固定楼层3之间的间距不大于0. 15m。对悬挑构件5进行固定时,相邻两个所述预埋件之间的间距为0. 8m I. 2m。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埋件为预埋拉环9。结合图3,在对底部固定楼层2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按照预设位置布设预埋拉环9 ;所述预埋拉环9为由圆钢弯曲而成的拉环。实际施工过程中,所述悬挑构件5为呈水平向布设的型钢。本实施例中,所述型钢为槽钢或工字钢。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杆1-1底部固定在所述型钢上。具体固定时,所述立杆1-1底部固定有槽钢12且立杆1-1通过槽钢12固定在所述型钢上,所述型钢上通过螺栓13固定有用于安装槽钢12的钢板14,所述槽钢12与钢板14之间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悬挑构件5呈均匀布设,且相邻两个悬挑构件5之间的间距与前后相邻两根立杆1-1之间的纵向间距相等。实际施工时,当相邻两个悬挑构件5之间的间距与前后相邻两根立杆1-1之间的纵向间距不相等时,应设置纵向钢梁,并确保立杆1-1上的荷载通过纵向钢梁传递至悬挑构件5及建筑物主体结构。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呈均匀布设;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中相邻两个所述侧向连接件之间的间距< 3D,其中D为相邻两根立杆1-1之间的纵向间距。所述侧向连接件为连墙件10,所述连墙件10的一端通过预埋固定件4固定在侧部固定楼层3上且其另一端固定在立杆1-1上。本实施例中,连墙件10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连墙杆不能水平设置时,与架体I连接的一端应斜连接。实际施工时,所述架体I的外立面在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力撑11,每道剪力撑11跨越立杆1-1的数量为7根 5根,每道剪力撑11的宽度不应小于4跨。所述剪力撑11中的斜杆与地面之间的倾角宜在45° 60°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杆1-1、纵向水平杆1_2和横向水平杆1-3均米用直径为48mm或51mm且壁厚为3mm 3. 5mm的钢管。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搭设在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上的架体(I),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布设的多个施工楼层;所述架体(I)的底部固定在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一个施工楼层上,且架体(I)底部所固定的施工楼层为底部固定楼层(2),位于底部固定楼层(2)上方的各施工楼层均为侧部固定楼层(3),所述架体⑴与位于其内侧的各侧部固定楼层⑶之间均通过多个侧向连接件进行紧固连接;所述侧向连接件一端通过预埋固定件(4)固定在侧部固定楼层(3)上,且所述侧向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架体(I)上,所述预埋固定件(4)为预先埋设在侧部固定楼层(3)内的固定件;所述架体(I)底部通过多个呈平行布设的悬挑构件(5)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2)上,多个所述悬挑构件(5)的结构均相同且多个所述悬挑构件(5)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悬挑构件(5)的左半部分为固定段且所述固定段通过多个预埋件紧固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2)上,悬挑构件(5)的右半部分为悬挑段且架体(I)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悬挑段上。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段和侧部固定楼层一之间设置有倾斜向拉绳¢),所述侧部固定楼层一为位于底部固定楼层(2)上方且与底部固定楼层(2)相邻的侧部固定楼层(3),所述悬挑段的外端设置有供倾斜向拉绳(6)的下端绳头固定的拉绳固定件(7),且所述侧部固定楼层一的外端部设置有供倾斜向拉绳(6)的上端绳头固定的固定拉环(8)。
3.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构件(5)为呈水平向布设的型钢。
4.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I)的高度不大于15m,所述架体⑴与侧部固定楼层(3)之间的间距不大于O. 15m。
5.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预埋件之间的间距为O. 8m I. 2mο
6.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为预埋拉环(9)。
7.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I)由多根呈竖直向布设的立杆(1-1)、多根纵向水平杆(1-2)和多根横向水平杆(1-3)搭设而成,多根所述纵向水平杆(1-2)和多根所述横向水平杆(1-3)均呈均匀布设,多根所述纵向水平杆(1-2)呈平行布设,多根所述横向水平杆(1-3)呈平行布设,且所述纵向水平杆(1-2)与所述横向水平杆(1-3)呈垂直布设。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悬挑构件(5)呈均匀布设,且相邻两个悬挑构件(5)之间的间距与前后相邻两根立杆(1-1)之间的纵向间距相等。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呈均匀布设;多个所述侧向连接件中相邻两个所述侧向连接件之间的间距< 3D,其中D为相邻两根立杆(1-1)之间的纵向间距。
10.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连接件为连墙件(10),所述连墙件(10)的一端通过预埋固定件(4)固定在侧部固定楼层(3)上且其另一端固定在立杆(1-1)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挑式脚手架,包括搭设在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上的架体,所施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包括由上至下布设的多个施工楼层;架体底部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上,架体与位于其内侧的各侧部固定楼层间均通过多个侧向连接件进行紧固连接;侧向连接件一端通过预埋固定件固定在侧部固定楼层上且其另一端固定在架体上;架体底部通过多个呈平行布设的悬挑构件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上,多个悬挑构件的结构均相同且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悬挑构件左半部分为固定段且固定段通过多个预埋件紧固固定在底部固定楼层上,悬挑构件的右半部分为悬挑段且架体底部固定安装在悬挑段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及布设方便且施工安全,使用效果好。
文档编号E04G3/00GK202519960SQ20122014130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6日
发明者刘玲, 周其胜, 李西寿, 樊进, 瞿银华 申请人:陕西建工集团第十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