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用可方便拆卸的现场防污染装置,具体为一种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现场HSE要求日益严格,现场堆放的药剂都不允许有泄漏污染、否则面临高额罚款甚至会被甲方逐出市场。目前,现场使用的防止药剂和油料泄露的装置为固定围栏,围栏高度按照HSE要求高于承装药剂或油料的容器高度。但是由于油田现场需要经常搬家,现使用的固定围栏为不可拆卸装置,占用空间较大,搬卸也较为麻烦。如哥伦比亚的高温起泡剂、柴油等的防泄漏围栏,就需要专门卡车搬运,且较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度可调、便于拆卸且移运方便的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由多根立柱和横梁拼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的立柱为高度可调结构,所述的横梁为长度可调结构,且所述的横梁与立柱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上述方案可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的立柱由双扣螺母以及其上下两端连接的螺杆组成;所述的下端螺杆底部设有底座;所述的立柱上间隔设有用于固定横梁的固定孔。所述的横梁为一节或多节横梁短节的组合结构,其中每节横梁短节的一端设有螺旋凸接头、另一端设有螺旋凹接头,且螺旋凸接头和螺旋凹接头能够相互配合螺纹连接。所述框架结构由8根立柱、12根横梁拼接而成。本实用新型可解决现场不同药剂及油料的防污染问题,同时可防止油罐、设备的跑冒滴漏造成的污染及油管桥起下油管的原油污染。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可根据药剂或油料的多少扩大和减小防护围栏的大小及高低。2、可根据药剂或油料的性质更换内衬,防止药剂的酸、碱不同造成内衬被腐蚀而泄露。3、组装方便,拆卸后占地及小,可随膜制氮车组搬运,无需单独卡车搬运。4、应用广泛,还可铺于油管桥、柴油罐或设备底下,防止产生的原油或油料的污染。5、整体坚固,不易损坏,更换内衬方便易行。6、减少油田现场开支:可省去卡车搬运费用;泄露的液体可及时回收使用;及时的更换内衬,可免去更换整个固定装置,大大节约了现场的成本。
图1为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是位于框架四角立柱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横梁短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立柱,2、横梁,3、螺杆,4、双扣螺母,5、固定孔,6、底座,7、螺旋凹接头,8、
螺旋凸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5,一种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包括由8根立柱I和12根横梁2拼接而成的框架式防污染装置,其中立柱I由双扣螺母4以及其上下两端连接的螺杆3组成,其中下端螺杆底部设有底座6 ;,立柱I上间隔设有用于固定横梁2的固定孔5。横梁2为一节或多节横梁短节的组合结构,其中每节横梁短节的一端设有螺旋凸接头8、另一端设有螺旋凹接头7,且螺旋凸接头7和螺旋凹接头8能够相互配合螺纹连接。横梁以及立柱的尺寸参数如下:横梁:外径19mm的抽油杆,长度Im ;立柱:螺杆外径25mm,长度0.5m ;双扣螺母外径30mm,长度0.2m ;螺杆孔直径19mm。使用时通过双扣螺母4的调节可改变框架式结构的高度,横梁2长度的调节(通过所连接的横梁短节的节数来调节)可改变框架式结构的面积,即框架式结构的体积可调节。根据所防护液体的性质加装护里,护里可回收重复利用。护里加装可回收液体阀门,方便将漏失的液体回收或处理。
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根立柱和横梁拼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的立柱为高度可调结构,所述的横梁为长度可调结构,且所述的横梁与立柱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由双扣螺母以及其上下两端连接的螺杆组成;所述的下端螺杆底部设有底座;所述的立柱上间隔设有用于固定横梁的固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梁为一节或多节横梁短节的组合结构,其中每节横梁短节的一端设有螺旋凸接头、另一端设有螺旋凹接头,且螺旋凸接头和螺旋凹接头能够相互配合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由8根立柱、12根横梁拼接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用可方便拆卸的现场防污染装置,具体为一种多用途易拆卸组合防液体污染围栏,其包括由多根立柱和横梁拼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的立柱为高度可调结构,所述的横梁为长度可调结构,且所述的横梁与立柱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可解决现场不同药剂及油料的防污染问题,同时可防止油罐、设备的跑冒滴漏造成的污染及油管桥起下油管的原油污染。
文档编号E04H17/14GK203008505SQ20122068456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3日
发明者李东元, 刘雪涛 申请人:山东恒业石油新技术应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