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手架对接扣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作效率高且安全可靠的脚手架对接扣件。上扣板的内端和下扣板的内端铰接配合,上扣板的外端和下扣板的外端活动配合,上扣板外端上的插耳和下扣板外端上的插耳交错相嵌配合,插板与插耳插接配合,插耳中心设有插孔。所述上扣板内壁和下扣板内壁上均设有环状隔板,该环状隔板位于上扣板和下扣板的中间。由于本发明中采用插板与插耳插接配合,安装效率大大提高。上扣板内壁和下扣板内壁上均设有环状隔板,管子不易脱出,所搭建的脚手架的安全可靠性较高且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专利说明】一种脚手架对接扣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脚手架的扣件。
【背景技术】
[0002]搭建脚手架是建筑施工中的必备程序。目前,脚手架连接中需使用各种连接扣件,不论使用何种扣件,基本上都是最终采用螺栓进行紧固。操作时,工人长时间处于高空环境作业,一只手把在管架上,保持身体平衡,另一只手紧固螺栓,紧固螺栓耗时较长,操作起来不方便,当遇到螺栓腐蚀和损坏时操作起来更是不便。在对接两管时,经常会在操作中造成一管伸进扣件中较长,另一管伸入扣件中较短的情况,容易造成管件滑出的危险。由于操作工看不见两管的接口在扣件中的具体位置,只能通过经验和多次校验来解决,对经验不足的新手和在身处疲惫状态的操作工人而言,工作效率会大大下降而且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脚手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且安全可靠的脚手架对接扣件。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扣板和下扣板,上扣板和下扣板为圆弧形,上扣板的内端和下扣板的内端铰接配合,上扣板的外端和下扣板的外端活动配合,所述上扣板的外端和下扣板的外端均设有插耳,插耳中心设有插孔,上扣板外端上的插耳和下扣板外端上的插耳均沿轴向呈齿状分布,上扣板外端上的插耳和下扣板外端上的插耳交错相嵌配合,插板与插耳插接配合。
[0005]所述上扣板内壁和下扣板内壁上均设有环状隔板,该环状隔板位于上扣板和下扣板的中间。
[0006]所述插耳中心的插孔沿轴向呈楔形,所述插板的外形与插孔对应呈楔形结构。
[0007]由于本发明中采用插板与插耳插接配合,插耳中心的插孔沿轴向呈楔形,插板的外形与插孔对应呈楔形结构,因此,不需使用螺栓进行紧固,安装效率大大提高。上扣板内壁和下扣板内壁上均设有环状隔板,该环状隔板位于上扣板和下扣板的中间,安装时,管子端部相向顶到头,即与环状隔板相抵触而不能再移动时为止,此时两管子的端部正好位于上、下扣板的中间,因此,管子不易脱出,所搭建的脚手架的安全可靠性较高且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发明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09]图2是图1的张开状态示意图。
[0010]图3是图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上扣板I和下扣板2,上扣板I和下扣板2为圆弧形,上扣板I的内端和下扣板2的内端通过铰轴4铰接配合。所述上扣板I的外端和下扣板2的外端均设有插耳,插耳中心设有插孔,上扣板I外端上的插耳和下扣板2外端上的插耳均沿轴向呈齿状分布,上扣板I外端上的插耳和下扣板2外端上的插耳交错相嵌配合,插板3与插耳插接配合。所述上扣板I内壁和下扣板2内壁上均设有环状隔板5,该环状隔板5位于上扣板I和下扣板2的中间。所述插耳中心的插孔沿轴向呈楔形,所述插板3的外形与插孔对应呈楔形结构。
[0012]使用时,先将上扣板I和下扣板2通过铰轴4串接起来,使上扣板I和下扣板2能沿铰轴4转动自如。安装时,将两管的端部插入下扣板2中,直至环状隔板5处,然后将上扣板I与下扣板2合住,用插板3插入上扣板I和下扣板2中的插孔中,并用榔头敲入插紧。拆卸时,用榔头敲击插板3另一端,将插板3取出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脚手架对接扣件,包括上扣板(I)和下扣板(2),上扣板(I)和下扣板(2)为圆弧形,上扣板(I)的内端和下扣板(2)的内端铰接配合,上扣板(I)的外端和下扣板(2)的外端活动配合,其特征是:所述上扣板(I)的外端和下扣板(2)的外端均设有插耳,插耳中心设有插孔,上扣板(I)外端上的插耳和下扣板(2)外端上的插耳均沿轴向呈齿状分布,上扣板(I)外端上的插耳和下扣板(2 )外端上的插耳交错相嵌配合,插板(3 )与插耳插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手架对接扣件,其特征是:所述上扣板(I)和下扣板(2)内壁上均设有环状隔板(5),该环状隔板(5)位于上扣板(I)和下扣板(2)的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手架对接扣件,其特征是:所述插耳中心的插孔沿轴向呈楔形,所述插板(3)的外形与插孔对应呈楔形结构。
【文档编号】E04G7/20GK103572958SQ201310564597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4日
【发明者】刘仁生, 李林英, 刘仁智 申请人:刘仁生, 李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