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锚下垫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102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锚下垫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锚下垫板,由它垫板体、套筒、承压环组成的。所述的承压环为环形,中间有通孔,并嵌在垫板体中,其一侧端面与垫板体的端面平齐,另一侧端面嵌在垫板体体内,且与垫板体接触的端面有过渡圆弧;套筒与承压环沿着垫板体厚度的方向同轴放置,二者端面相对,形成可以贯穿垫板体的孔道,容纳钢绞线。所述的垫板体,其材质为高强混凝土。本实用新型可以替代传统的铸铁锚下垫板,有着减轻重量、节约铸造能耗、节能减排、降低加工难度等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锚下垫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预应力锚固体系领域,特别是一种锚下用垫板。
【背景技术】
[0002]在常规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中,锚固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将所施加预应力均匀传递到混凝土结构中。锚具的结构尺寸相对较小,其下方的混凝土往往受到较大的局部压力,使混凝土结构局部的承载力不足而破坏。为了解决预应力锚具对混凝土产生过大的局部压力,造成构件锚固区的破坏,通常使用锚下垫板,将预应力均匀的施加在混凝土上。作为预应力锚固体系中的锚下垫板,起着承担锚具压应力,并将应力均匀传递到混凝土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0003]常见的锚下垫板的结构形式有2种:
[0004]其一,用一块有着一定厚度的钢板充当锚下垫板,放置在锚具与混凝土之间。
[0005]优点:可以在施工现场加工,加工简单,原材料易得。
[0006]缺点:现场加工,质量存在人为因素,存在偷工减料的隐患;并且对于压力分散来讲,钢板的材料利用率不高,其作用也有限。
[0007]其一,用铸铁锚下垫板,放置在锚具与混凝土之间。
[0008]优点:这种锚下垫板的技术也比较成熟,结构受力也很科学。工厂加工,质量较为稳定。
[0009]缺点:结构单一,有时不能适应施工现场的情况;铸铁锚下垫板的形状比较复杂,容易出现铸造缺陷;不够节能环保,铸造行业是一个重污染的行业,铸造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铸铁锚下垫板的重量较大,运输成本也较高。
[0010]综合上述现有技术,有必要结合新材料对其进行改进,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改善其经济性和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利用近些年来出现的高强混凝土材料设计锚下垫板。
[0012]一种新型锚下垫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垫板体(I)、套筒(2)、承压环(3),所述的承压环(3)为环形,中间有通孔,并嵌在垫板体(I)中,其一侧端面与垫板体(I)的端面平齐,另一侧端面嵌在垫板体(I)体内,且与垫板体(I)接触的端面有过渡圆弧;套筒(2)与承压环(3)沿着垫板体(I)厚度的方向同轴放置,二者端面相对,形成可以贯穿垫板体(I)的孔道,容纳钢绞线。
[0013]所述的垫板体(I),有锥形定位孔。所述的垫板体(I),其材质为高强混凝土。
[0014]本发明的优点是可以在施工现场加工,加工过程中运用模具使其成型,并且形状较为简单,故质量也可以保证;节约了钢铁的使用量,成本较为低廉;重量轻,便于运输;其受力结构也较为合理,材料的利用率较高。【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6]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加以描述。
[0018]一种新型锚下垫板,它包括垫板体(I)、套筒(2)、承压环(3)。大体呈方形结构。内部结构是套筒(2)、承压环(3)是嵌在垫板体(I)内部的。
[0019]承压环⑶为环形,中间有通孔,用来容纳钢绞线;承压环⑶在制造过程就已嵌在垫板体(I)中;承压环(3)的一侧端面与垫板体(I)的端面平齐;并且另一侧端面嵌在垫板体(I)体内,且与垫板体(I)接触的端面有过渡圆弧,并不是尖角;
[0020]套筒(2)也镶嵌在垫板体(I)的体内,与承压环(3)的通孔同轴放置,二者端面相对,形成可以容纳钢绞线的孔道。
[0021]垫板体(I),有锥形定位孔,分散置于垫板体(I)的端面。其材质为高强混凝土。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锚下垫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垫板体(I)、套筒(2)、承压环(3),所述的承压环(3)为环形,中间有通孔,并嵌在垫板体(I)中,其一侧端面与垫板体(I)的端面平齐,另一侧端面嵌在垫板体(I)体内,且与垫板体(I)接触的端面有过渡圆弧;套筒(2)与承压环(3)沿着垫板体(I)厚度方向同轴放置,二者端面相对,形成可以贯穿垫板体(I)的孔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锚下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板体(1),有锥形定位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锚下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板体(1),其材质为高强混凝土。
【文档编号】E04C5/12GK203559523SQ201320667992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9日
【发明者】刘琦, 李健, 谢京刚, 宋慧杰, 刘立, 张岩, 杨辉, 卢立飞, 夏义兵, 潘君, 张欣 申请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第一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