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162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包括侧边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围成方形的四块方柱建筑模板,任一所述方柱建筑模板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上设置有平行于工作面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边则设置有复数列重直于工作面的第二连接孔;任一所述方柱建筑模板的第一连接孔与相邻方柱建筑模板的任一列第二连接孔由所述连接件对应连接;任两相对设置的方柱建筑模板之间还连接有定距套管机构。本实用新型的方柱建筑模板不仅截面可变,利于重复使用,还可通过套管加强模板中间部位的薄弱环节。
【专利说明】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套管加强的可变截面方柱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正方形柱子是必不可少的施工内容,而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 建造这种柱子,需要特定尺寸的模板,也就是"方柱模板",传统设计的方柱模板是按方柱截 面长度尺寸设计四块模板,这四块模板就形成了一个规格,可以拼装出一种长度的柱截面, 也就是模板和柱截面是"一对一"的关系。
[0003] 现在建筑施工内容越来越丰富,柱截面的大小也趋于多样化,传统柱模板和柱截 面"一对一"的拼装方式,逐渐显露出通用性差、利用效率低、原材料耗费量大、工程造价增 加等弊端。
[0004] 而且对于尺寸较大的塑料或热塑性复合材料模板,由于刚度低,可能在中间部位 出现鼓起的现象。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 不仅截面可变,利于重复使用,还可通过套管加强模板中间部位的薄弱环节。
[0006]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包括侧边通过 连接件相互连接围成方形的四块方柱建筑模板,任一所述方柱建筑模板的两侧边分别为第 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为背向工作面的凸棱,且凸棱上设置有平行于工 作面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边则为沿工作面延伸的凸台,且凸台上设置有复数列重 直于工作面的第二连接孔;任一所述方柱建筑模板的第一连接孔与相邻方柱建筑模板的任 一列第二连接孔由所述连接件对应连接;任两相对设置的方柱建筑模板之间还连接有定距 套管机构;所述定距套管机构包括螺纹杆、套管和锁紧螺母,套管垂直地抵设于该两相对平 行设置的方柱建筑模板之间,所述螺纹杆穿设在套管内,且两端通过所述锁紧螺母分别锁 紧于所述方柱建筑模板上。
[0007] 进一步的,任一所述方柱建筑模板由至少一模板单体相互可拆卸地连接构成,所 述模板单体的上下边缘中至少之一设有第三连接边,该第三连接边为背向工作面的凸棱, 第三连接边上设有平行于工作面的第一连接孔,相邻两模板单体通过至少一连接件穿设对 应的第一连接孔内并锁紧以连接形成所述方柱建筑模板。
[0008]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一连接杆、一固定锁头、一限位柱体以及一旋紧手柄, 所述固定锁头和限位柱体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两端,所述旋紧手柄连接在限位柱 体的侧面并与连接杆垂直;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固定锁头均为非正圆形,第一连 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最大直径与所述固定锁头的最大直径相匹配,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 孔的最小直径则与连接杆的直径及固定锁头的最小直径相匹配。
[0009] 进一步的,所述模板单体的背面还分布有纵横交错的加强主肋条和加强副肋条, 所述加强副肋条设于两相邻的加强主肋条之间或设于加强主肋条与所述连接边之间,所述 加强主肋条上等间距地开设有套管孔,套管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杆的直径而小于所述套 管的外径。
[0010] 进一步的,每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旁边还设有两对拉孔,相邻两方柱建筑模板中位 置对应的对拉孔通过螺栓连接。这样可起加固连接的作用,并且加固方式更为简单。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方柱建筑模板具有三种规格,分别为:
[0012] 680X600X80,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变化是 200mm,300mm,400mm,500mm,600mm,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0013] 730X600X80,且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变化 是250mm,350mm,450mm,550mm,650mm,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0014] 1080X600X80,且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变 化是700mm,800mm,900mm,1000mm,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0015]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连接边设置复数列重直于工作面 的第二连接孔,连接不同列的第二连接孔即可改变方柱建筑模板的截面的大小,从而实现 利用一种模板组合实现了多个种截面方柱的浇筑,有利于重复使用,并通过采用定距套管 机构锁紧相对设置的两方柱建筑模板,使施工时相对两模板面保持等间距的同时对模板中 间部位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提高了模板整体的刚度。而且方柱建筑模板还可由至少一模 板单体相互可拆卸地连接构成,改变模板的整体高度。另外连接件的特殊结构可以仅旋转 旋紧手柄即可以完成方柱建筑模板的快速拼装和拆卸,因此大大提高了模板的拼装和拆卸 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方柱建筑模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A和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中模板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为本实用新型中定距套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包括四块 方柱建筑模板1,该四块方柱建筑模板1的侧边通过连接件2相互连接围成方形,任一所述 方柱建筑模板1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连接边11和第二连接边12,所述第一连接边11为背 向工作面A的凸棱,且凸棱上设置有平行于工作面的第一连接孔41 ;所述第二连接边12则 为沿工作面A延伸的凸台,且凸台上设置有复数列重直于工作面A的第二连接孔42 ;任一 所述方柱建筑模板1的第一连接孔41与相邻方柱建筑模板1的任一列第二连接孔42由所 述连接件2对应连接;
[0022] 主要如图3所示,任两相对设置的方柱建筑模板之间还连接有定距套管机构3 ;所 述定距套管机构3包括螺纹杆31、套管32和锁紧螺母33,套管32垂直地抵设于该两相对 设置的方柱建筑模板1之间,所述螺纹杆31穿设在套管32内,且两端通过所述锁紧螺母33 分别锁紧于所述方柱建筑模板1上。
[0023] 主要如图2A和图2B所不,任一所述方柱建筑模板1由至少一模板单体10相互可 拆卸地连接构成,所述模板单体10的上下边缘中至少之一设有第三连接边13,该第三连接 边13为背向工作面A的凸棱,第三连接边13上设有平行于工作面的第一连接孔41,相邻两 模板单体10通过至少一连接件2穿设对应的第一连接孔41内并锁紧以连接形成所述方柱 建筑模板。该实施例中,第三连接边13的结构与第一连接边11的结构相同。
[0024] 主要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2包括一连接杆21、一固定锁头22、一限位柱体23以 及一旋紧手柄24,所述固定锁头22和限位柱体23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杆21的两端, 所述旋紧手柄24连接在限位柱体23的侧面并与连接杆21垂直;所述第一连接孔41、第二 连接孔42和固定锁头22均为非正圆形,第一连接孔41和第二连接孔42的最大直径与所 述固定锁头22的最大直径相匹配,第一连接孔41和第二连接孔42的最小直径则与连接杆 21的直径及固定锁头22的最小直径相匹配。
[0025] 所述模板单体10的背面还分布有纵横交错的加强主肋条14和加强副肋条15,所 述加强副肋条15设于两相邻的加强主肋条14之间或设于加强主肋条14与所述连接边(包 括第一连接边11、第二连接边12以及第三连接边13)之间,所述加强主肋条14上等间距地 开设有套管孔16,套管孔16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杆31的直径而小于所述套管32的外径。
[0026] 每所述第一连接孔41的旁边还设有两对拉孔17,相邻两方柱建筑模板中位置对 应的对拉孔17通过螺栓连接。这样可起加固连接的作用,并且加固方式更为简单。
[0027] 所述方柱建筑模板1具有三种规格,每一规格以100mm为模数变换,分别为:
[0028] 680X600X80,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42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变 化是200mm,300mm,400mm,500mm,600_,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0029] 730X600X80,且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42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 变化是250mm,350mm,450mm,550mm,650mm,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0030] 1080X600X80,且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42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 变化是7〇〇mm,800mm,900mm,1000mm,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0031] 这样可以根据柱体尺寸任意调节,能基本覆盖柱模所需尺寸。
[003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待浇筑的方柱的实际情况,选用若干平板单体 10,按方柱的实际情况进行组装,横向连接时,是一模板单体10的第一连接边11和另一模 板单体10的第二连接边12连接,即将第一连接孔41和第二连接孔42对准后,再通过连接 件2连接,然后再将的定距套管机构3的螺纹杆31插入套管32内并穿设于所述套管孔16 内,并使套管32垂直地抵设于该两方柱建筑模板1之间,再用锁紧螺母33将螺纹杆31锁 紧于方柱建筑模板1上。如图1所示,即为横向组装好的方柱建筑模板1。纵向连接时,是 在图1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方向上的拼接,只要相邻两方柱建筑模板1的第三连接边13的第 一连接孔41对准后,再通过连接件2连接即可,以浇筑不同高度的墙体。组装好后即可进 行混凝土的浇筑,当混凝土凝固后,旋开锁紧螺母33,即可抽出螺纹杆31,而套管33就保留 在浇筑体中以提高混凝土整体性能,并使施工时相对两方柱建筑模板1的工作面保持等间 距的同时对模板中间部位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提高了模板整体的刚度。
[0033] 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连接边设置复数列重直于工作面的第二连接 孔,连接不同列的第二连接孔即可改变方柱建筑模板的截面的大小,从而实现利用一种模 板组合实现了多个种截面方柱的浇筑,有利于重复使用,并通过采用定距套管机构锁紧相 对设置的两方柱建筑模板,使施工时相对两模板面保持等间距的同时对模板中间部位的薄 弱环节进行加强,提高了模板整体的刚度。而且方柱建筑模板还可由至少一模板单体相互 可拆卸地连接构成,改变模板的整体高度。另外连接件的特殊结构可以仅旋转旋紧手柄即 可以完成方柱建筑模板的快速拼装和拆卸,因此大大提高了模板的拼装和拆卸效率。
[0034]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 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 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 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包括侧边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围成方形的四 块方柱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方柱建筑模板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连接边和第二 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为背向工作面的凸棱,且凸棱上设置有平行于工作面的第一连接 孔;所述第二连接边则为沿工作面延伸的凸台,且凸台上设置有复数列重直于工作面的第 二连接孔;任一所述方柱建筑模板的第一连接孔与相邻方柱建筑模板的任一列第二连接孔 由所述连接件对应连接;任两相对设置的方柱建筑模板之间还连接有定距套管机构;所述 定距套管机构包括螺纹杆、套管和锁紧螺母,套管垂直地抵设于该两相对设置的方柱建筑 模板之间,所述螺纹杆穿设在套管内,且两端通过所述锁紧螺母分别锁紧于所述方柱建筑 模板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方柱 建筑模板由至少一模板单体相互可拆卸地连接构成,所述模板单体的上下边缘中至少之一 设有第三连接边,该第三连接边为背向工作面的凸棱,第三连接边上设有平行于工作面的 第一连接孔,相邻两模板单体通过至少一连接件穿设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内并锁紧以连接形 成所述方柱建筑模板。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件包括一连接杆、一固定锁头、一限位柱体以及一旋紧手柄,所述固定锁头和限位柱体分别 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两端,所述旋紧手柄连接在限位柱体的侧面并与连接杆垂直; 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固定锁头均为非正圆形,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 最大直径与所述固定锁头的最大直径相匹配,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最小直径则与连 接杆的直径及固定锁头的最小直径相匹配。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 单体的背面还分布有纵横交错的加强主肋条和加强副肋条,所述加强副肋条设于两相邻的 加强主肋条之间或设于加强主肋条与所述连接边之间,所述加强主肋条上等间距地开设有 套管孔,套管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杆的直径而小于所述套管的外径。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每所述第 一连接孔的旁边还设有两对拉孔,相邻两方柱建筑模板中位置对应的对拉孔通过螺栓连 接。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强型可变截面的方柱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柱 建筑模板具有三种规格,分别为: 680 X 600 X 80,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变化是 200mm,300mm,400mm,500mm,600mm,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730X600X80,且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变化是 250mm,350mm,450mm,550mm,650mm,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1080X600X80,且任相邻两列第二连接孔的间距为100mm,其对应的方柱边长变化是 700mm,800mm,900mm,1000mm,且在第二连接孔旁作相应的标记。
【文档编号】E04G13/02GK203891460SQ201420181358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5日
【发明者】王加志, 吴冬生, 蔡秋红, 李娜 申请人:福建海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