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凹凸网混凝土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混凝土结构,均采用筋混凝土的结构,这种结构既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又能保证其抗压强度,因此在建筑领域,得到大面积的运用,但柱子或梁在使用过程中,常有出现断裂或表面碎裂脱离的情况,这样一来存在倒塌风险及碎石高空砸落的危险,二来也影响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凹凸网混凝土结构,用于房梁板、房柱、墙体及其他建材用材,可以大大提高其韧性,减少混凝土表面碎裂或断裂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金属凹凸网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金属网组成的四周封闭两端开口的型腔,该型腔内填充有混凝土,所述金属网沿其网面横向平行并相间隔地设有多道凹纹与凸纹,所述金属网沿其网面横向折弯并组成所述型腔。
优选地,所述凹纹具有多个凹槽,所述凸纹具有多个凸起,所述凹槽和凸起的形状均为圆弧形或梯形。
优选地,所述型腔内还设置有金属网或钢筋。
优选地,所述型腔一端或两端还设有所述金属网或金属板封口。
优选地,所述金属网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铝合金。
优选地,所述型腔的截面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金属网采用模具对金属板冲压成型。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中填充有陶粒或火山岩等材料。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为发泡混凝土。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金属网包裹混凝土的方法,既能发挥金属网的韧性,又能发挥混凝土的强度,金属网包裹在外表,使得混凝土结构不易碎裂或者断裂,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同时采用了金属网的外表,可进行批量的生产,即在工厂把梁、柱子或墙体生产好,再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大大减轻施工的劳动强度及缩短施工期,而且,本发明的金属网表面可进行活接或锣紧,方便组装,最后,本发明的金属网沿其网面纵向平行地设有多道凹凸相间的凹纹与凸纹,这样沿金属网面的纵向抗弯强度高,制作成梁、柱子时,金属网面的纵向竖直设置,抗弯性好,而沿其横向抗弯强度低,可方便折叠成各种形状的型腔,金属网的抗弯强度具有很好的单一方向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金属网3的立体图;
图3为金属网3的主视图;
图4为金属网3的俯视图;
图5为图3的a-a面剖视图;
图6为图3的b-b面剖视图;
图中:1-型腔,2-混泥土,3-金属网,11-凹纹,12-凸纹,11a-凹槽,12a-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至图6,一种金属凹凸网混凝土结构,包括由金属网3组成的四周封闭两端开口的型腔1,该型腔内填充有混凝土2,这样的结构,抗弯抗变形强度高,同时,金属凹凸网混凝土结构表面为金属网3,不会出现碎裂脱离的现象,为了提高其抗弯强度,所述金属网3沿其网面横向平行并相间隔地设有多道凹纹11与凸纹12,使得金属网3的纵向发生弯曲时,凹纹11与凸纹12抵抗了弯曲,所述金属网3沿其网面横向折弯并组成所述型腔1。
具体的,所述凹纹11具有多个凹槽11a,所述凸纹12具有多个凸起12a,所述凹槽11a和凸起12a的形状均为圆弧形或梯形,采用圆弧形,成型快,对模具磨损小,而采用梯形,凹槽11a的顶部与凸起12a的底部都为平面,方便上下设置的两块金属网3之间粘接。
具体的,所述型腔1内还设置有金属网3或钢筋,金属网3可在型腔1内对角设置,也可以平行的相间设置,而加入钢筋,就是为了保持钢筋混凝土原有的抗拉的优点,这两种方式,都可大大提高其抗弯抗变形的强度。
具体的,所述型腔1一端或两端还设有所述金属网3或金属板封口,对其一端面进行封口后,可方便灌注混凝土,灌注满了混凝土后,可再对另一端进行封口,方便混凝土凝固,两端封口,也方便进行焊接组装。
具体的,所述金属网3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铝合金,优选价格低,强度抗,而且抗生锈的材质,提高其使用寿命,而不锈钢或铝合金做成的表面,外观好,无需进行砌墙等后续工序。
具体的,所述型腔1的截面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折叠成对应的形状,梁柱优选是圆形,墙体优选矩形。
具体的,所述金属网3采用模具对金属板冲压成型,这种方式加工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
具体的,所述混凝土2中填充有陶粒或火山岩等材料,这样可以提高混凝土的保温或隔热的功能。
具体的,所述混凝土2为发泡混凝土,重量轻,方便运输,运用于快速组装的移动房屋。
本发明采用金属网包裹混凝土的方法,既能发挥金属网的韧性,又能发挥混凝土的强度,金属网包裹在外表,使得混凝土结构不易碎裂或者断裂,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同时采用了金属网的外表,可进行批量的生产,即在工厂把梁、柱子或墙体生产好,再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大大减轻施工的劳动强度及缩短施工期,还可以进行后续的焊接组装,非常方便,而且,本发明的金属网表面可进行活接或锣紧,方便组装。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子只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