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材料,特别涉及一种金属板瓦及金属板瓦搭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金属板瓦便是其中一种。
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金属板瓦,包括:板瓦主体。该金属板瓦在屋顶盖瓦时,该金属板瓦与金属板瓦之间以电焊连接。
但是,相关技术中金属板瓦通过电焊连接,焊接留下的焊疤容易积水,进而容易生锈,降低了金属板瓦的寿命。并且,在安装过程中,还需要焊工在屋顶作业,工作难度大,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板瓦及金属板瓦搭接系统,可以解决金属板瓦因为积水而影响到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以及金属板瓦不易安装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金属板瓦,所述金属板瓦包括:板瓦主体(1),所述板瓦主体(1)两侧均依次设置搭接面(12)和用于固定所述金属板瓦的安装面(13);位于所述板瓦主体(1)同一侧的所述搭接面(12)和所述安装面(13)之间设置有挡水坡(14);所述板瓦主体(1)的纵向一端设置有用于搭接纵向相邻的金属板瓦的搭接区域(15);其中,所述安装面(13)上设置有安装机构(131)。
可选地,所述板瓦主体(1)的纵向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导流的挡水边(16)。
可选地,挡水边(16)沿所述板瓦主体(1)的纵向另一端的垂直方向延伸预设长度。
可选地,所述搭接区域(15)为凹陷型,凹陷的尺寸与所要搭接的金属板瓦的厚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挡水坡(14)与所述搭接面(12)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
可选地,所述金属板瓦表面设置有耐候性涂层。
可选地,所述安装机构(131)为安装孔或者安装卡扣。
还提供了一种金属板瓦搭接系统,所述金属板瓦搭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如上任一所述的金属板瓦(1),以及至少一个筒瓦(2);所述筒瓦(2)搭接在对应的金属板瓦(1)上。
可选地,所述金属板瓦搭接系统还包括:挂瓦条(3)与安装基座(4),所述挂瓦条(3)横向设置于屋面上,所述安装基座(4)与所述挂瓦条(3)可拆卸连接;所述金属板瓦(1)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4)上。
可选地,所述金属板瓦搭接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位于纵向外侧的筒瓦(2)的筒瓦安装卡座(5);所述筒瓦安装卡座(5)的一端固定在与所述位于纵向外侧的筒瓦(2)对应的所述安装基座(4)上,另一端固定于位于所述纵向外侧的筒瓦(2)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金属板瓦(1)通过螺钉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4)上。
可选地,所述筒瓦(2)表面设置有耐候性涂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金属板瓦,通过安装面上设置的安装机构和搭接面实现无需电焊焊接即可固定和搭接金属板瓦。另外,在位于板瓦主体同一侧的搭接面和安装面之间设置有挡水坡,通过挡水坡阻挡雨水倒流,同时通过挡水坡和搭接面形成的通道沿金属板瓦纵向导流雨水,提高防水性。因而解决了金属板瓦因为积水而影响到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以及金属板瓦不易安装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板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金属板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个金属板瓦搭接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个金属板瓦搭接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板瓦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板瓦搭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筒瓦安装卡座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板瓦主体;12-搭接面;13-安装面;131-安装机构;14-挡水坡;15-搭接区域;16-挡水边;
2-筒瓦;3-挂瓦条;4-安装基座;5-筒瓦安装卡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板瓦,该金属板瓦无需电焊即可实现安装,并且设置有挡水坡,可以导流雨水,至少解决了金属板瓦因为积水而影响到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以及金属板瓦不易安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金属板瓦从实际应用场景分析出发,考虑到造成金属板瓦使用寿命较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进行安装时焊接的焊疤容易积水而导致的,所以需要金属板瓦采用一种无需电焊焊接的安装方式,以避免产生焊疤进而产生积水。并且,在以电焊焊接安装金属板瓦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安装操作较为困难,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安装的金属板瓦。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金属板瓦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金属板瓦包括:板瓦主体1,板瓦主体1两侧均依次设置有搭接面12和用于固定金属板瓦的安装面13;位于板瓦主体1同一侧的搭接面12和安装面13之间设置有挡水坡14;板瓦主体1的纵向一端设置有用于搭接纵向相邻的金属板瓦的搭接区域15;其中,安装面13上设置有安装机构131。
其中,可将板瓦主体1中设置有搭接面12和安装面13的两端及其延伸方向作为横向,将板瓦主体1中未设置搭接面12和安装面13的另外两端及其延伸方向作为纵向。
关于安装机构131的形状及数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选地,安装机构131可以为安装孔或者安装卡扣。当安装机构131为安装孔时,可以将安装机构131设置为圆孔,在安装面13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安装机构131。无论将安装机构131设置为哪种形状,保证该安装机构131能够与固定的螺钉相适配即可。
在安装时,可通过安装面13上设置的安装机构131固定金属板瓦,比如通过螺钉穿过安装机构131将金属板瓦固定在屋面等安装体上,或者通过安装卡扣将金属板瓦固定在屋面等安装体上。此外,通过金属板瓦的搭接区域15可搭接纵向相邻的金属板瓦,当然,还可以将金属板瓦纵向未设置搭接区域15的一端搭接在其他金属板瓦的搭接区域15上,由此实现多个金属板瓦的纵向搭接。无论是单个金属板瓦的固定,还是多个金属板瓦的搭接,由于无需采用焊接的方式,因而避免了焊疤生锈的问题,从而能够提高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
此外,由于搭接面12和安装面13之间设置有挡水坡14,通过挡水坡14能够阻挡逆流而上的雨水,提高筒瓦与金属板瓦搭接处的防水性,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金属板瓦,通过安装面上设置的安装机构和搭接面实现无需电焊焊接即可固定和搭接金属板瓦。另外,在位于板瓦主体同一侧的搭接面和安装面之间设置有挡水坡,通过挡水坡阻挡雨水倒流,同时通过挡水坡和搭接面形成的通道沿金属板瓦纵向导流雨水,提高防水性。因而解决了金属板瓦因为积水而影响到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以及金属板瓦不易安装的问题。
可选地,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板瓦主体1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在图1的基础上,板瓦主体1的纵向另一端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导流的挡水边16。由此可见,板瓦主体1的纵向一端设置有搭接区域15,纵向另一端设置有挡水边16。
需要说明的是,挡水边16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以实现导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挡水边16提高了金属板瓦与金属板瓦之间的密封性,雨水沿该挡水边16依次流下,同时避免了通过金属板瓦与金属板瓦之间的接触面渗透雨水的可能,实现了金属板瓦上纵向方向的防水效果。而挡水坡14则能够阻挡金属板瓦上横向逆流而上的雨水,使雨水沿着挡水坡14与搭接面12形成的小型排水道将雨水顺着金属板瓦的纵向方向导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挡水坡14和挡水边16提高筒瓦与金属板瓦搭接处的防水性,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该挡水边16沿板瓦主体1的纵向另一端的垂直方向延伸预设长度。
其中,预设长度可以根据金属板瓦的尺寸来设置,例如,该预设长度为金属板瓦长度的一定比例。比如,如果金属板瓦的纵向长度为20厘米,则该预设长度为1厘米。当然,该预设长度还可以有其他设置方式,如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金属板瓦,通过安装面上设置的安装机构和搭接面实现无需电焊焊接即可固定和搭接金属板瓦。在位于板瓦主体同一侧的搭接面和安装面之间设置有挡水坡,通过挡水坡阻挡雨水倒流,同时通过挡水坡和搭接面形成的通道沿金属板瓦纵向导流雨水,提高防水性。此外,通过板瓦主体的纵向一端设置有用于导流的挡水边,通过挡水边阻挡雨水倒流,同时金属板瓦与金属板瓦之间以挡水边搭接接触紧密,雨水很难渗入其中,解决了金属板瓦因为积水而影响到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金属板瓦表面设置有涂层,该涂层为耐候性涂层,通过耐候性涂层进一步提高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示例地,该涂层为氟碳涂层,可以满足二十五年以上的使用要求。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该金属板瓦的材料可以选用钢、铝、铜等常用金属及其合金材料。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属板瓦可通过搭接区域15搭接在一起。以两个金属板瓦搭接为例,如图1或者图2所示,两个金属板瓦可以通过搭接区域15搭接在一起。为了使得搭接后的金属板瓦能够处于同一水平面,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搭接区域15为凹陷型。
例如,图3是两个金属板瓦搭接后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两个金属板瓦搭接后的俯视示意图。参见图3和图4,搭接区域15为凹陷型,凹陷的尺寸与所要搭接的金属板瓦的厚度一致,凹陷的形状与所要搭接的金属板瓦的搭接端相匹配,通过搭接区域15可以使得搭接后的两个金属板瓦处于同一平行面。
参见图3、图4以及图2可知,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选地,在相互搭接时,金属板瓦的挡水边16,搭接面12,挡水坡14以及安装面13均搭接在另一个金属板瓦的搭接区域15上,参见图2可知,搭接区域15与该金属板瓦的挡水边16,搭接面12,挡水坡14以及安装面13形状契合,可直接搭接形成图3或者图4所示的搭接结果。请继续参见图2、图3以及图4,安装面13上的安装机构131与搭接区域15上的安装机构131的位置重合,保证了两个金属板瓦的搭接时的紧密性。
可选地,为了保证挡水坡14的挡水效果,提高金属板瓦的防水性能,挡水坡14与搭接面12之间的角度可以大于90度,即挡水坡14达到一定坡度,便于导流雨水。参见图5,图5是一种金属板瓦的主视示意图,该挡水坡14与该搭接面12之间的角度为α,α大于90度。如图所述,安装面13与挡水坡14之间的角度为β,β大于90度。本发明实施例中,搭接面12与安装面13之间为平行关系。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选地,搭接面12与安装面13之间的角度还可以小于180度且大于90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金属板瓦,通过安装面上设置的安装机构和搭接面实现无需电焊焊接即可固定和搭接金属板瓦。在位于板瓦主体同一侧的搭接面和安装面之间设置有挡水坡,阻挡雨水倒流,同时通过挡水坡和搭接面形成的通道沿金属板瓦纵向导流雨水,提高防水性。此外,通过板瓦主体的纵向一端设置有用于导流的挡水边,通过挡水边防止雨水逆流,同时金属板瓦与金属板瓦之间以挡水边搭接接触紧密,雨水很难渗入其中,解决了金属板瓦因为积水而影响到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通过金属板瓦表面设置有耐候性涂层,进一步提高了金属板瓦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凹陷型的搭接区域,使得搭接后的金属板瓦处于同一水平面,从而能够使得金属板瓦之间不易存积雨水。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金属板瓦搭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该金属板瓦搭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金属板瓦1,至少一个筒瓦2,该一个筒瓦2搭接在对应的金属板瓦1上。
其中,金属板瓦1的结构可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如图1-图5任一所述的结构。
此外,请继续参考图6,该金属板瓦搭接系统还包括:挂瓦条3与安装基座4,该挂瓦条3固定于屋面(图中未标出)上,安装基座4与挂瓦条3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挂瓦条3的数量可以根据金属板瓦1的搭接排数来确定。例如,若安装五排金属板瓦1,每一排金属板瓦1对应设置一条挂瓦条3。安装基座4的数量可根据金属板瓦1的数量来确定,例如,如果金属板瓦1的每个安装面13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安装机构131,则在与金属板瓦1的每个安装面13的安装机构131前后对应位置均可设置对应的安装基座4,搭接的纵向相邻的两个金属板瓦1由于安装机构131相对应,因而可共用一个安装基座4。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安装基座4与挂瓦条3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6所示,金属板瓦1可拆卸安装在对应的安装基座4上。可选地,金属板瓦1可以通过螺钉可拆卸安装在安装基座4上。
在安装上述的金属板瓦搭接系统时,先将挂瓦条3固定在屋面上,再将安装基座4与挂瓦条3可拆卸连接,金属板瓦1可拆卸安装在安装基座4上,筒瓦2搭接在对应的金属板瓦1上。
进一步地,每个金属板瓦1通过安装机构131可固定于安装基座4上,为了进一步固定与金属板瓦1搭接的筒瓦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该金属板瓦搭接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位于纵向外侧的筒瓦2的筒瓦安装卡座5,关于筒瓦安装卡座5的具体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能起到固定作用即可。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该筒瓦安装卡座5的一端固定在与位于纵向外侧的筒瓦2对应的安装基座4上,另一端固定于位于纵向外侧的筒瓦2的上表面。
图7示出了一种筒瓦安装卡座5的侧视示意图,该筒瓦安装卡座5的高度为d,该高度d为筒瓦2水平放置在地面时外侧瓦面距离地面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位于纵向外侧的筒瓦2是所有筒瓦2中纵向安装在最外侧的筒瓦2,也就是最接近屋檐的那一端,其前面没有搭接其他筒瓦。其中,筒瓦安装卡座5与安装基座4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钉固定方式,也可以为卡接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筒瓦2表面设置有涂层,涂层为耐候性涂层,从而提高筒瓦的使用寿命。示例地,该涂层为氟碳涂层,可以满足二十五年以上的使用要求。该筒瓦2的材料可选择钢、铝、铜等常用金属及其合金材料。
在安装时,挂瓦条3固定在屋面上,安装基座4与挂瓦条3可拆卸连接,金属板瓦1可拆卸安装在安装基座4上,筒瓦2搭接在对应的金属板瓦1上,筒瓦安装卡座5将位于外侧的筒瓦2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金属板瓦搭接系统,无需电焊焊接即可在屋面实现金属板瓦与筒瓦的搭接,以及金属板瓦之间的搭接。同时,金属板瓦和筒瓦表面设置有耐候性涂层,提高了金属板瓦和筒瓦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