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套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5742发布日期:2019-06-26 00:4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灌浆套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建筑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灌浆套管。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灌浆套筒在搭接钢筋上应用广泛。目前,灌浆套筒大多由一体成型的钢管制成,灌浆套筒的制造模具复杂、拆模困难,同时由于均采用铁或钢作为材质,成本高并且生产能耗高,在施工中,灌浆套筒套入钢筋存在困难,并且安装固定效果较差。因此,现有的灌浆套筒存在成本高、生产能耗高、钢筋插入套筒困难,施工复杂等问题,严重影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速度和成本。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灌浆套筒,旨在降低成本和生产能耗,同时方便施工时钢筋插入套筒内且安装固定效果好,提高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速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灌浆套筒,用于搭接两根钢筋,包括:第一半筒体,所述第一半筒体设有灌浆口和溢浆口;和第二半筒体,与所述第一半筒体固定连接形成筒体,所述第二半筒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半筒体的内壁围合形成位于所述筒体的内部的浆料通道,所述浆料通道具有第一通道口和第二通道口,所述第一通道口供一所述钢筋插入所述浆料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口供另一所述钢筋插入所述浆料通道;所述灌浆口和所述溢浆口均与所述浆料通道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半筒体沿所述筒体轴向的边缘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半筒体沿所述筒体轴向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一半筒体的边缘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二半筒体的边缘的第一凹槽,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一半筒体的边缘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二半筒体的边缘的第二凸缘。优选地,所述灌浆套筒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安装于所述筒体,限制所述第一半筒体与所述第二半筒体的分离。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贯穿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贯穿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相对齐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紧固件穿设并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半筒体的内壁沿所述筒体的轴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半筒体的内壁沿所述筒体的轴向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对的第二限位板,一所述第一限位板和一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形成有供所述钢筋穿过的第一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板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限位板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钢筋的直径。优选地,所述第一半筒体的内壁位于所述浆料通道的中部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二半筒体的内壁位于所述浆料通道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挡板相对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形成有供浆料流通的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板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二挡板具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连接,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围合形成的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钢筋的直径。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内壁设有凹凸结构;和/或,所述筒体的材质为金属、超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者聚氯乙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一种灌浆套筒,该由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组合安装形成筒体,可使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在施工时先后套设在钢筋外壁组合安装形成筒体,且钢筋容置于筒体中的浆料通道内,从而使钢筋插入浆料通道中时无需弯折,方便施工时钢筋插入套筒内且安装固定效果好,提高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速度;其中,灌浆口和溢浆口均设于第一半筒体,保证灌浆时浆料快速填满浆料通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灌浆套筒一实施例沿筒体的轴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第一半筒体500浆料通道200第二半筒体600第一通道口300灌浆口700第二通道口400溢浆口800紧固件210第二半筒体的内壁110第一半筒体的内壁220第二连接部120第一连接部230第二固定孔130第一固定孔240第二限位板140第一限位板241第二开口141第一开口250第二挡板150第一挡板251第四开口151第三开口10第一通孔20第二通孔30凹凸结构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设置的灌浆套筒包括: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第二半筒体200与所述第一半筒体100固定连接形成筒体,所述第二半筒体的内壁210与所述第一半筒体的内壁110围合形成位于筒体内部的浆料通道500,所述浆料通道500具有第一通道口600和第二通道口700,所述第一通道口600供一所述钢筋插入所述浆料通道500,所述第二通道口700供另一所述钢筋插入所述浆料通道500;所述筒体设有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所述灌浆口300和所述溢浆口400均与所述浆料通道500连通。由于现有技术中,灌浆套筒大多采用一体成型的,钢筋需经过弯折、弯正等才可插入至灌浆套筒内,存在钢筋插入套筒困难,施工复杂等特点,严重影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速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解决方案,通过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组合安装形成灌浆套筒,降低成本和生产能耗,同时方便施工时钢筋插入套筒内且安装效果较好,提高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速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灌浆套筒,用于搭接两根钢筋。具体的,两根钢筋可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钢筋或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钢筋或沿其他方向设置的钢筋等。优选的,该灌浆套筒由于搭接两根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钢筋。参照图1,该灌浆套筒包括第一半筒体100和与第一半筒体100固定连接形成筒体的第二半筒体200。第一半筒体100设有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第二半筒体的内壁210与第一半筒体的内壁110围合形成位于筒体内部的浆料通道500,浆料通道500具有第一通道口600和第二通道口700,第一通道口600供一钢筋插入浆料通道500,第二通道口700供另一钢筋插入浆料通道500;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均与浆料通道500连通。第一半筒体的内壁110形成第一开口腔,第二半筒体的内壁210形成第二开口腔。具体的,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的横截面呈现半圆弧的形状,所连接形成的筒体为圆筒。此外,第一半筒体100、第二半筒体200、筒体的形状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设置,如筒体呈现棱柱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连接形成筒体后,在筒体的内部,第一半筒体的内壁110和所述第二半筒体的内壁210围合形成贯穿于筒体的浆料通道500。具体的,第一开口腔沿第一半筒体100的轴向具有第一腔口,第二开口腔沿第二半筒体200的轴向具有第二腔口,在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连接时,第一腔口的边缘封闭上述第二腔口。浆料通道500用于容置两钢筋待搭接的一端以及浇注的浆料。浆料通道500具有第一通道口600和第二通道口700,第一通道口600和第二通道口700连通筒体的内部和外部,第一通道口600可供两根钢筋中的一根钢筋待搭接的一端插入浆料通道500内,第二通道口700可供两根钢筋中的另一根钢筋待搭接的一端插入浆料通道500内。第一半筒体100同时设有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有利于搭接钢筋时,尤其是搭接水平钢筋时保证浆料填满浆料通道500,避免正常的浆料在灌浆的同时从溢浆口400漏出。灌浆口300用于将浆料浇筑进容置有两钢筋的浆料通道500内,溢浆口400用于将浇筑过程中多余的空气和稀浆排出至筒体以外。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可沿筒体的轴线方向设置,保证在搭接水平设置的两钢筋时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可位于同一高度,以保证浆料可填满浆料通道500,避免除了稀浆和多于空气外正常的浆料从溢浆口400漏出,保证两钢筋的连接强度。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可分别根据需求分别设置多于一个,以提高灌浆效率。另外,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还可根据灌浆的需求分别设于不同的半筒体,如灌浆口300设于第一半筒体100、溢浆口400设于第二半筒体200,为了保证浆料填满浆料通道500,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可均靠近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连接的边缘设置。此外,第一半筒体100可间隔开设有至少两半开口,第二半筒体200可对应上述第一半筒体100的开口间隔设有至少两半开口,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连接后,两个半筒体上对应设置的两半开口围合形成至少两个通孔,在筒体的连接边缘上所形成的至少两个通孔可作为筒体的灌浆口300和溢浆口400。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灌浆套筒,通过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的插接配合形成具有浆料通道500的筒体。在施工时,将两钢筋待搭接的一端相对设置,将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先后套设于两钢筋的外壁并插接配合围合形成筒体,两钢筋待搭接的一端均容置于筒体内的浆料通道500中,封闭浆料通道500的第一通道口600和第二通道口700,便可通过灌浆口300往浆料通道500中浇灌水泥浆料,待水泥浆料凝固后便实现两钢筋搭接。由于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先后套设在钢筋外壁组合安装筒体的同时,使钢筋容置于筒体中的浆料通道500内,从而使钢筋插入浆料通道500中时无需弯折,方便施工时钢筋插入套筒内且安装固定效果好,提高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施工速度。具体的,所述第一半筒体100沿所述筒体轴向的边缘设有第一连接部120,所述第二半筒体200沿所述筒体轴向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0。第一半筒体100的边缘可连续设有上述第一连接部120,对应地,第二半筒体200的边缘可连续设有上述第二连接部220,以提高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第一连接部120和/或第二连接部220还可由与其相应的半筒体边缘上间隔设置的子连接部组合形成。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220的配合连接可实现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之间的连接,便于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定位配合形成筒体的密封性,避免施工时误差所导致的两钢筋的连接强度的下降。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的配合连接方式可具体为插接配合、搭接配合等,便于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连接时的定位。进一步的,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的配合连接还可用于实现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固定所形成的筒体,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之间的配合连接方式还可为:过盈配合、卡扣配合等。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20为设于所述第一半筒体100的边缘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连接部220为设于所述第二半筒体200的边缘的第一凹槽,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120为设于所述第一半筒体100的边缘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220为设于所述第二半筒体200的边缘的第二凸缘。在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连接时,可将第一凸缘插设于第一凹槽或可将第二凸缘插设于第二凹槽,以实现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之间的定位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220之间可通过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的结构配合设置,或者通过紧固件800等进行可拆卸固定连接,便于搭接两钢筋使用过程中可拆卸灌浆套筒进行检修。进一步的,所述灌浆套筒还包括紧固件800,所述紧固件800安装于所述筒体,限制所述第一半筒体100与所述第二半筒体200的分离。紧固件800可具体为套设于筒体外壁的环状锁紧件,也可为穿设于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的锁紧件等。通过紧固件800的设置,有利于提高灌浆套筒安装后的结构稳固性和密封性,以保证后续灌浆过程不会结构松散或出现漏浆等情况出现。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20贯穿设有第一固定孔130,所述第二连接部220贯穿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130相对齐的第二固定孔230,所述紧固件800穿设并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孔130和所述第二固定孔230。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配合连接时,第一固定孔130和第二固定孔230对齐时形成安装通道,紧固件800可穿设并固定于安装通道中。具体的,紧固件800可为螺丝或带锁插销等。其中,第一固定孔130和第二固定孔230可对应设有多个,以加强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所形成的筒体灌浆时的密封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筒体的内壁110沿所述筒体的轴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板140,所述第二半筒体的内壁210沿所述筒体的轴向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限位板140相对的第二限位板240,一所述第一限位板140和一所述第二限位板240之间形成有供所述钢筋穿过的第一通孔10。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连接后,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板140和第二限位板240形成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中具有第一通孔10,第一通孔10可为第一限位板140和第二限位板240间隔相对形成,也可为第一限位板140和第二限位板240拼接后,由两限位板上的开口形成。该限位结构可分别对应灌装套筒安装后两钢筋在浆料通道500内的所在位置进行设置,每条钢筋对应设有至少一个限位结构。第一限位板140和第二限位板240在限位结构中所形成的第一通孔10的孔径略大于钢筋的直径,灌浆套筒安装完成后,钢筋可穿设于第一通孔10,由于限位结构中第一限位板140与第二限位板240沿筒体的径向的阻挡作用,阻挡钢筋沿筒体径向的相对移动,避免钢筋在筒体内剧烈晃动。第一限位板140和第二限位板240可对应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限位板140及其对应的第二限位板240分别靠近筒体的两端设于筒体的内壁,以实现最少的限位结构达到显著的限位作用。具体的,第一限位板140与第二限位板240所形成的限位结构设有多于一个时,各限位结构中的第一通孔10共轴设置,具体的,各第一通孔10所在的轴线可为筒体的中轴线,方便于灌浆套筒施工时两钢筋的定位。具体的,所述第一限位板140具有第一开口141,所述第二限位板240具有第二开口241,所述第一限位板140和所述第二限位板240连接,所述第一开口141和所述第二开口241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通孔10,所述第一通孔10的孔径大于所述钢筋的直径。由第一限位板140与第二限位板240板拼接形成环形定位板,环形定位板具有由第一开口141与第二开口241围合的形成第一通孔10,钢筋沿筒体径向任意方向的晃动均受到环形定位板的阻挡,从而提高了灌浆套筒与钢筋结构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筒体的内壁110位于所述浆料通道500的中部设有第一挡板150,所述第二半筒体的内壁210位于所述浆料通道500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挡板150相对的第二挡板250,所述第一挡板150和所述第二挡板250之间形成有供浆料流通的第二通孔20。第一半筒体100与第二半筒体200连接后,相对设置的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250形成阻挡结构,阻挡结构中具有第二通孔20,第一通孔10可为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250间隔相对形成,也可为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250拼接后,由两挡板上的开口形成。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250在阻挡结构中所形成的第二通孔20的孔径小于钢筋的直径。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250将浆料通道500分隔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上述的第一限位板140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板240所形成的至少两个限位结构,可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限位结构。第二通孔20可供第一通道内和第二通道内的浆料的流动,具体的,上述的灌浆口300可与第一通道连通,溢浆口400可与第二通道连通,浆料从灌浆口300进入第一通道,并从第二通孔20流动至第二通道内,在浆料填满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时,稀浆和多余的空气从第二通道的溢浆口400排出管体外。由于两钢筋在灌浆套筒内对称分布会使搭接后的整体结构有较好的的力学性能,因此,在浆料通道500中部设置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250,第一挡板150和第二挡板250所形成的阻挡结构可防止钢筋越过灌浆套筒的中部。具体的,所述第一挡板150具有第三开口151,所述第二挡板250具有第四开口251,所述第一挡板150和所述第二挡板250连接,所述第三开口151和所述第四开口251围合形成的所述第二通孔20,所述第二通孔20的孔径小于所述钢筋的直径。由第一挡板150与第二挡板250拼接形成环形档板,环形档板具有由第一开口141与第二开口241围合的形成第一通孔10,钢筋沿筒体径向任意方向的晃动均受到环形定位板的阻挡,从而提高了灌浆套筒与钢筋结构连接的稳定性。其中,第一挡板150、第一限位板140均可与第一半筒体100一体成型,第二挡板250、第二限位板240均可与第二半筒体200一体成型。具体的,筒体的内壁设有凹凸结构30。凹凸结构30可具体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或者在内壁上连续设置的粗糙层等。其中,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可沿筒体的内壁的周向连续延伸设置形成凸筋,凸筋包括设于第一半筒体100内壁的第一凸筋和与第一凸筋的相对齐的、设于第二半筒体200内壁的第二凸筋。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在第一半筒体100和第二半筒体200连接时拼接形成凸筋环。在搭接两钢筋时,浆料在浆料通道500中凝固形成的水泥块与筒体通过凹凸结构30进行咬合,可增加内部浆料硬化后与筒体之间的结合力,提高灌浆套筒所搭接的钢筋的结构稳定性。其中,筒体的材质可根据需求进行选用,制成筒体的材料可包括金属、UHPC(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超高性能混凝土)、FRP(FiberReinforcedPolymer/Plastic,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PVC(vinylchloridemonomer,聚氯乙烯)等。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可分别由超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制得的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原料便宜、制作过程无需高温加热,有利于在降低成本和生产能耗,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