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首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4420发布日期:2019-07-17 06:24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高层建筑的首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的首层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层建筑这种可充分利用空间的建筑结构成为了大城市的主要建设项目。

高层建筑由于高度较大,其受到的外界作用力时,尤其是顶部受到作用力时,距离建筑底部距离较远,使得力臂较长,进而使得建筑首层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若建筑首层结构强度不足,将使得建筑首层形成薄弱点而导致建筑断裂倾塌。

通常,增加建筑首层结构强度的手段为加厚承重墙,使得承重墙不易弯曲折断,但这样设置,将使得建筑首层结构的占地面积大增,进而导致建筑首层的使用空间浪费,因此,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的首层结构,具有减少使用空间浪费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层建筑的首层结构,包括四面主墙,相邻主墙之间连接有副墙,相邻主墙的水平夹角呈90°,所述主墙包括若干个沿直线分布的支撑柱、连接于相邻支撑柱之间的承重墙以及连接于相邻支撑柱之间的承重梁,所述副墙与相邻主墙端部的支撑柱连接,所述副墙包括连接相邻主墙端部的支撑柱的连接梁、连接相邻主墙端部的支撑柱的连接墙以及设于连接墙上的补强组件,所述补强组件包括两根补强柱,两根所述补强柱一端共同连接于连接梁长度方向的中点处,两根所述补强柱另一端分别连接相邻主墙长度方向端部的支撑柱的底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补强组件位于主墙长度方向的端部,通过补强组件对相邻主墙连接处进行补强,使得相邻主墙连接处不再成为薄弱点,提高首层结构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通过补强柱倾斜设置且与主墙处于非平行状态,使得主墙欲发生弯曲变形时,总是会产生平行于补强柱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补强柱长度方向的作用力,通过补强柱抗拉、抗压以及抗弯曲力作为反作用力以限制主墙弯曲形变,增加首层结构的刚性,无须加厚主墙,减少使用空间浪费;通过补强柱与连接梁以及主墙端部的支撑柱配合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使得副墙的结构强度较高,进而使得补强首层结构以及增加首层结构刚性的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补强柱为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补强柱为钢结构,利用钢结构较好的抗拉、抗压以及抗弯曲能力,配合钢结构较好的刚性,使得补强组件从多个方向均能提供主墙足够的反作用力,进而使得补强首层结构的效果较佳,同时由于首层结构靠近地面,通过钢结构使得高层结构的重心下降,也能起到一定到增加高层建筑整体稳定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梁预埋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位于同一副墙的两个补强柱的端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与补强柱连接,以通过连接件将补强柱的作用力传递至连接梁上,通过连接件预埋在连接梁上,使得连接件更好的将作用力传递并分布于连接梁,使得结构稳定性较佳,减少局部受到过大导致损坏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包括预埋于连接梁的预埋段,预埋段一端连接有两个成夹角设置的连接段,连接段与补强柱连接,所述预埋段被连接梁内部钢筋贯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预埋段被连接梁内部钢筋贯穿,使得预埋段通过混凝土与连接梁内部钢筋固定连接,进而使得预埋段受力时将作用力转化为驱动连接梁内部钢筋弯曲的作用力,通过钢筋较好的抗拉力以抵消作用力,使得补强组件稳定性较高,补强效果较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同一所述副墙的两个补强柱的夹角为3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补强柱的夹角为30°,使得两个补强柱相互传递作用力的效果较好,同时使得两个补强柱配合抵抗竖直方向的压力的效果较佳,使得副墙承重能力增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补强柱远离连接件的端部连接有固定件,固定件包括预埋在主墙端部的支撑柱上的固定段以及与补强柱连接的支撑段,所述支撑段与固定段一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件预埋于支撑柱上,使得补强柱受力通过固定件传动至支撑柱上,通过固定件预埋在支撑柱上使得固定件与支撑柱连接稳定且接触面积较大,使得作用力易于传动并分散于支撑柱上,使得补强组件结构稳定,补强效果较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段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柱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固定段被支撑柱内部钢筋贯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段被支撑柱内部钢筋贯穿,使得固定段将受到的作用力转化为驱动支撑柱内部钢筋弯曲的作用力,通过支撑柱内部钢筋的抗拉力以产生反作用力,进而使得固定段更为稳定,以使得固定件与支撑柱连接稳定,使得补强组件与支撑柱的连接稳定性较佳,进而保证补强组件的补强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段连接于固定段长度方向的中点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固定段与支撑柱配合产生的反作用力分布于支撑段两侧,进而使得支撑段欲朝多个方向运动均受到较好的反作用力,进而使得支撑段的稳定性较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通过补强组件对相邻主墙连接处进行补强,使得相邻主墙连接处不再成为薄弱点,提高首层结构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2. 通过补强柱倾斜设置且与主墙处于非平行状态,使得主墙欲发生弯曲变形时,通过补强柱抗拉、抗压以及抗弯曲力作为反作用力以限制主墙弯曲形变,增加首层结构的刚性,无须加厚主墙,减少使用空间浪费;

3. 通过预埋段被连接梁内部钢筋贯穿,使得预埋段受力时将作用力转化为驱动连接梁内部钢筋弯曲的作用力,通过钢筋较好的抗拉力以抵消作用力,稳定性较好;

4. 通过固定段被支撑柱内部钢筋贯穿,使得固定段将受到的作用力转化为驱动支撑柱内部钢筋弯曲的作用力,通过支撑柱内部钢筋的抗拉力以产生反作用力,稳定性较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高层建筑的首层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示意补强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主墙;11、支撑柱;12、承重墙;13、承重梁;2、副墙;21、连接墙;22、连接梁;3、补强组件;31、补强柱;32、连接件;321、预埋段;322、连接段;33、固定件;331、固定段;332、支撑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高层建筑的首层结构,参照图1,包括四面主墙1,主墙1之间连接有副墙2,副墙2设有补强组件3。

参照图2,主墙1包括四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柱11、三面连接于相邻支撑柱11之间的承重墙12,以及三根连接于相邻支撑柱11之间的承重梁13。

支撑柱11水平截面呈正方形,支撑柱11固定连接于地面,支撑柱11为钢筋混泥土结构。

承重墙12的墙面竖直设置,承重墙12沿水平方向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支撑柱11固定连接,承重墙1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墙12内部的横向钢筋的端部与支撑柱11的内部钢筋缠结以使承重墙12产生预应力。

承重梁13水平设置,承重梁1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支撑柱11固定连接,承重梁1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梁13的竖直截面呈正方形,承重梁13内部沿长度方向的钢筋端部与支撑柱11内部钢筋缠结,以使承重梁13产生预应力。

相邻主墙1的水平夹角为90°。

副墙2包括与相邻主墙1端部的支撑柱11固定连接的连接梁22以及与相邻主墙1端部的支撑柱11固定连接的连接墙21。

连接墙21的墙面竖直设置,连接墙21沿水平方向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相邻主墙1最靠近该副墙2的支撑柱11固定连接,连接墙2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墙21内部的横向钢筋两端分别与相邻支撑柱11内部钢筋缠结以产生预应力。

连接梁22水平设置,连接梁22的竖直截面呈正方形,连接梁22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相邻主墙1最靠近副墙2的支撑柱11固定连接,连接梁2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梁22内部沿长度方向的钢筋与支撑柱11内部钢筋缠结以产生预应力。

副墙2分别与相邻的主墙1的水平夹角一致,均为135°。

参照图2、图3以及图4,补强组件3包括预埋在连接梁22上的连接件32、预埋在主墙1最靠近副墙2的支撑柱11上的固定件33以及连接固定件33与连接件32的补强柱31。

参照2以及图3,连接件32包括预埋段321以及连接段322,预埋段321为竖直上升延伸的长方体,预埋段321被连接梁22内部的横向钢筋贯穿,连接段322呈长方体状,连接段322共两个,均与预埋段321一体连接,两个连接段322呈30°夹角设置,两个连接段322所在竖直平面与连接梁22平行。

参照图2以及图4,固定件33包括固定段331以及支撑段332,固定段331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固定段331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柱11的长度方向一致,固定段331被支撑柱11内部沿竖直方向的钢筋贯穿,支撑段332为与固定段331呈夹角设置的长方体,支撑段332与固定段331一体连接,支撑段332与固定段331连接点位于固定段331长度方向的中点处。

补强柱31为长方体结构,补强柱31的横截面呈正方形,补强柱31一端与连接段322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支撑段332固定连接,补强柱31、连接件32以及固定件33均为钢结构,补强柱31与连接件32以及固定件33均通过焊接固定。

连接墙21内部钢筋位于补强柱31的两侧,补强柱31与连接墙21平行。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

施工时,先将连接件32与连接梁22的钢筋初步连接,以及将固定件33与支撑柱11的钢筋初步连接,将主墙1钢筋网扎好,然后将补强柱31与连接件32以及固定件33焊接,将副墙2的钢筋网扎好,然后铺设模板,浇注混凝土,混凝土干燥后即完成施工。

通过补强组件3对副墙2进行补强,增加副墙2的刚性,同时增加了相邻主墙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使得相邻主墙1通过副墙2连接时,可通过副墙2将相邻主墙1之间的作用力进行分担,同时配合补强组件3使得副墙2不易损坏,使得主墙1难以弯曲形变,进而使得高层建筑的首层结构刚性较大,结构强度较高,进而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较佳,同时无需加厚主墙1以及副墙2,可充分利用空间,减少空间浪费。

通过补强柱31倾斜设置且与副墙2平行使得补强柱31与主墙1成夹角设置,配合两根补强柱31顶端连接于连接件32上,使得主墙1对补强柱31的作用力总是能拆分成平行于补强柱31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补强柱31长度方向的作用力,进而充分利用补强柱31为钢结构以提供的良好的抗拉抗压以及抗弯曲能力,用以提供较好的反作用力以抵抗主墙1弯曲形变,使得对首层结构的补强效果较佳,进而较好地提高首层结构的刚性。

通过同一副墙2的两个补强柱31夹角成30°设置,使得补强柱31对于抵抗竖直方向的形变也有较好的抵抗力,以利用补强组件3增加副墙2的承载力,提高稳定性。

通过连接梁22的横向钢筋贯穿预埋段321,使得连接件32受力时,除了连接梁22的混凝土部分给予的摩擦力以及附着力提供反作用力外,还会由于预埋段321给予驱使连接梁22的内部钢筋弯曲的作用力,以利用钢筋的抗拉力提供较好的反作用力,使得连接件32充分利用连接梁22的结构,连接稳定性较佳,也使得补强组件3补强效果较好。

通过固定段331被支撑柱11的竖向钢筋贯穿,使得固定件33受力时,处理支撑柱11混凝土部分对固定段331的摩擦力以及粘附力产生反作用力外,还会由于固定件33给予驱使支撑柱11的内部钢筋弯曲的作用力,以利用钢筋的抗拉力提供较好的反作用力,使得固定件33充分利用支撑柱11的结构,连接稳定性较佳,也使得补强组件3补强效果较好。

通过支撑段332连接于固定段331长度方向的中点处,使得固定段331产生的反作用力分布于支撑段332两侧,稳定性较高。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