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7051发布日期:2020-06-20 14:05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大跨度情况出现在体育场、影剧院、展览馆、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宴会厅、商业建筑的大堂等地方。常见混凝土梁跨度超过20m时就会考虑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性。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顶层边柱的设计弯矩较大,处于大偏心受压状态,对于单跨、大跨度的顶层柱,其设计弯矩更大,因此必然出现柱配筋密集的现象,影响预应力梁张拉端局部承压预埋件的安装。合理的大跨度预应力梁与柱顶连接做法,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有利于减小柱的设计弯矩,使柱的配筋合理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梁配合端、柱配合端以及铰接部,所述梁配合端伸入所述柱配合端中,所述梁配合端与所述柱配合端通过所述铰接部连接,所述铰接部包括上板片、下板片以及过渡片,所述上板片与所述梁配合端的端部抵接,所述上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上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沿水平方向,所述下板片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上板片的横截面积,所述上板片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梁配合端的横截面相等。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沿水平方向,所述下板片的横截面小于所述柱配合端的横截面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板片为钢板,所述上板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板片为钢板,所述下板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过渡片为油毛毡,所述过渡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过渡片为橡胶垫,所述过渡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上箍筋部和下箍筋部,所述上箍筋部位于所述铰接部的上方,所述下箍筋部位于所述铰接部的下方,所述上箍筋部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所述下箍筋部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后浇筑区,所述后浇筑区至少位于所述上箍筋部与所述下箍筋部之间,所述后浇筑区的部分与所述上板片抵接设置,所述后浇筑区的部分与所述下板片抵接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包括铰接部,该铰接部的设置使得梁与柱实现铰接,从而减小柱的设计弯矩,使柱的配筋合理化,进一步减小大跨度梁对柱的影响,同时更方便预应力张拉的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上板片的一个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下板片的一个截面示意图。

以下为图示中的注释关系:

梁配合端1

柱配合端2

铰接部3上板片31上板片焊接凸筋311过渡片32下板片33下板片焊接凸筋331

上箍筋部41下箍筋部42

后浇筑区5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3所示,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梁配合端1、柱配合端2以及铰接部3,其中,梁配合端1伸入所述柱配合端2中,梁配合端1与柱配合端2通过所述铰接部3连接,铰接部3包括上板片31、下板片33以及过渡片32,上板片31与梁配合端1的端部抵接,上板片31与过渡片32贴合设置,下板片33与过渡片32贴合设置,上板片31与过渡片32能够相对滑动设置,下板片33与过渡片32能够相对滑动设置。其中,在施工过程中,上板片31、过渡片32以及下板片33预埋在柱配合端2中,通过柱顶铰接以减小柱的设计弯矩,使柱的配筋合理化,减小大跨度梁对柱的影响。

沿水平方向,下板片33的横截面积大于上板片31的横截面积,上板片31的横截面积与梁配合端1的横截面相等,如此能够使得上板片31与梁配合端1的端部抵接,进而更有利于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稳定性。

沿水平方向,下板片33的的横截面小于柱配合端2的横截面积,如此设置是为了为后浇区5提供空间,后浇区5有利于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稳定性。

为了使得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保持其稳定性,上板片31的厚度应该大于等于10mm,上板片31的选择应该是承压能力强的材料比如钢板。

为了使得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保持其稳定性,下板片33的厚度应该大于等于10mm,下板片33的选择应该是承压能力强的材料比如钢板,当然,上板片31和下板片33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为了保证上板片31和下板片33的相对滑动,设置过渡片32,过渡片32位于上板片31和下板片32之间,上板片31与过渡片32贴合设置,下板片33与过渡片32贴合设置,过渡片32的材质选择应该为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比如油毛毡、橡胶垫等,为了维持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稳定性,过渡片33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为了使得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保持其稳定性,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上箍筋部41和下箍筋部42,其中,上箍筋部41位于铰接部3的上方,下箍筋部42位于铰接部3的下方。更近一步地,上箍筋部41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该箍筋圈与柱的柱钢筋焊接设置;下箍筋部42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该箍筋圈与柱的柱钢筋焊接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板片31为钢板,下板片33为钢板,为了施工时保持铰接部3位置的相对稳定,上板片31与柱的柱钢筋焊接设置,下板片33与柱的柱钢筋焊接设置。

在梁与柱浇筑完成后,为了释放梁和/或柱的部分应力,或者可以说是,为了保持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稳定性,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后浇区5,该后浇区5的部分与部分上板片31抵接设置,该后浇区5的部分与下板片33抵接设置。该后浇区5至少部分位于上箍筋部41和下箍筋部42之间。

以上方案中,采用柱顶铰接的原理,通过柱顶局部预埋铰接部和局部后浇区,实现柱顶铰接,从而减小柱的设计弯矩,使柱的配筋合理化,减小大跨度梁对柱的影响,同时更方便预应力张拉的施工。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上”、“下”、“水平”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梁配合端、柱配合端以及铰接部,所述梁配合端伸入所述柱配合端中,所述梁配合端与所述柱配合端通过所述铰接部连接,所述铰接部包括上板片、下板片以及过渡片,所述上板片与所述梁配合端的端部抵接,所述上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上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沿水平方向,所述下板片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上板片的横截面积,所述上板片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梁配合端的横截面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沿水平方向,所述下板片的横截面小于所述柱配合端的横截面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片为钢板,所述上板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片为钢板,所述上板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

6.如权利要求2或4或5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片为钢板,所述下板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片为钢板,所述下板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

8.如权利要求2或4或5或7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片为油毛毡,所述过渡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片为油毛毡,所述过渡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片为油毛毡,所述过渡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11.如权利要求2或4或5或7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片为橡胶垫,所述过渡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片为橡胶垫,所述过渡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片为橡胶垫,所述过渡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m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上箍筋部和下箍筋部,所述上箍筋部位于所述铰接部的上方,所述下箍筋部位于所述铰接部的下方,所述上箍筋部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所述下箍筋部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

15.如权利要求4或5或7或9或10或12或13或14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

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后浇筑区,所述后浇筑区至少位于所述上箍筋部与所述下箍筋部之间,所述后浇筑区的部分与所述上板片抵接设置,所述后浇筑区的部分与所述下板片抵接设置。


技术总结
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梁配合端、柱配合端以及铰接部,所述梁配合端伸入所述柱配合端中,所述梁配合端与所述柱配合端通过所述铰接部连接,所述铰接部包括上板片、下板片以及过渡片,所述上板片与所述梁配合端的端部抵接,所述上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上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设置,所述下板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设置。

技术研发人员:王亦成;李强;庄千甲;张忠平;王少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施朗龙山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9
技术公布日:2020.06.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