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及结构与流程

文档序号:22259218发布日期:2020-09-18 14:1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及结构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及结构,属于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砌体结构房屋建成投入使用过程中,往往由于使用功能要求的改变而需要对房间布局进行拆墙托换改造。托换改造的方式有很多,当采用新增托换混凝土梁及托换混凝土柱方式进行拆墙托换改造时,由于新增混凝土柱构件与原砌体结构墙间并无灰缝拉结钢筋及马牙槎等拉结构造措施,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二者不能协同受力工作的问题,而现有规范也无此类情况的具体处理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及结构,可替代灰缝拉结筋及马牙槎的连接构造功能,以确保新增混凝土柱与原有砌体墙能够协同受力并形成统一的整体,提高改造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拆除部分原砌体结构墙后,在原砌体结构墙一侧施工托换混凝土柱及托换混凝土梁,待托换工作施工完毕后,在原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水平拉结筋、s型拉结筋以及涂抹砂浆面层,将拆墙用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结构墙之间进行拉结加固,以确保拆墙用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结构墙能够协同受力,形成统一的整体。

上述方法中,所述纵向构造筋、水平拉结筋、s型拉结筋以及砂浆面层的设置范围是以距离原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的连接位置为起点,一侧延伸至托换混凝土柱的边缘,另一侧延伸至原砌体结构墙方向500mm~1000mm。

上述方法中,所述砂浆面层为m5~m10的水泥砂浆、复合砂浆或预拌砂浆,且砂浆面层采用人工涂抹或喷射方式涂抹,其涂抹厚度为50mm~100mm。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结构,包括原砌体结构墙和托换混凝土柱,在原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水平拉结筋、s型拉结筋以及涂抹砂浆面层,将拆墙用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结构墙之间进行拉结加固,形成统一的整体。

进一步,所述纵向构造筋、水平拉结筋以及墙内拉结筋均为直径8~12mm的热轧带肋钢筋。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在原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和水平拉结筋,同时在原砌体结构墙和托换混凝土柱内插入s型拉结筋,并使s型拉结筋的两端与原砌体结构墙或托换混凝土柱两侧的纵向构造筋固定连接,最后在砌体结构墙和托换混凝土柱表面涂抹砂浆面层,使砂浆面层完全覆盖在纵向构造筋、水平拉结筋以及s型拉结筋上,这样便可使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形成统一的整体,以确保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能够协同受力,提高改造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原砌体结构墙,2-托换混凝土柱,3-砂浆面层,4-纵向构造筋,5-水平拉结筋,6-s型拉结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发明的一种拆墙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结构,包括原砌体结构墙1和托换混凝土柱2,在原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4、水平拉结筋5、s型拉结筋6以及涂抹砂浆面层3,将拆墙用托换混凝土柱2与原砌体结构墙1之间进行拉结加固,形成统一的整体;所述纵向构造筋4、水平拉结筋5以及墙内拉结筋6均为直径10mm的热轧带肋钢筋。

上述加固结构的具体施工流程如下:

在拆除部分原砌体结构墙1后,在原砌体结构墙1一侧施工托换混凝土柱2及托换混凝土梁,待托换工作施工完毕后,在原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4和水平拉结筋5,同时在原砌体结构墙1和托换混凝土柱2内插入有s型拉结筋6,并使s型拉结筋6的两端与原砌体结构墙1或托换混凝土柱2两侧的纵向构造筋4固定连接,最后在砌体结构墙1和托换混凝土柱2表面涂抹砂浆面层3,使砂浆面层3完全覆盖在纵向构造筋4、水平拉结筋5以及s型拉结筋6上,这样便可使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形成统一的整体。

所述砂浆面层3是采用m10的复合砂浆,且砂浆面层3采用喷射方式涂抹,其涂抹厚度为80mm。

所述砂浆面层3的涂抹范围是以距离原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的连接位置为起点,一侧延伸至托换混凝土柱2的边缘,另一侧延伸至原砌体结构墙1方向1000mm。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原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4和水平拉结筋5,同时在原砌体结构墙1和托换混凝土柱2内插入s型拉结筋6,并使s型拉结筋6的两端与原砌体结构墙1或托换混凝土柱2两侧的纵向构造筋4固定连接,最后在砌体结构墙1和托换混凝土柱2表面涂抹砂浆面层3,使砂浆面层3完全覆盖在纵向构造筋4、水平拉结筋5以及s型拉结筋6上,这样便可使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形成统一的整体,以确保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能够协同受力,提高改造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拆除部分原砌体结构墙(1)后,在原砌体结构墙(1)一侧施工托换混凝土柱(2)及托换混凝土梁,待托换工作施工完毕后,在原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4)、水平拉结筋(5)、s型拉结筋(6)以及涂抹砂浆面层(3),将拆墙用托换混凝土柱(2)与原砌体结构墙(1)之间进行拉结加固,以确保拆墙用托换混凝土柱(2)与原砌体结构墙(1)能够协同受力,形成统一的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构造筋(4)、水平拉结筋(5)、s型拉结筋(6)以及砂浆面层(3)的设置范围是以距离原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的连接位置为起点,一侧延伸至托换混凝土柱(2)的边缘,另一侧延伸至原砌体结构墙(1)方向500mm~10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浆面层(3)为m5~m10的水泥砂浆、复合砂浆或预拌砂浆,且砂浆面层(3)采用人工涂抹或喷射方式涂抹,其涂抹厚度为50mm~100mm。

4.一种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结构,包括原砌体结构墙(1)和托换混凝土柱(2),其特征在于:在原砌体结构墙(1)与托换混凝土柱(2)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4)、水平拉结筋(5)、s型拉结筋(6)以及涂抹砂浆面层(3),将拆墙用托换混凝土柱(2)与原砌体结构墙(1)之间进行拉结加固,形成统一的整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构造筋(4)、水平拉结筋(5)以及墙内拉结筋(6)均为直径8~12mm的热轧带肋钢筋。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托换混凝土柱与原砌体墙间拉接加固方法及结构,该结构包括原砌体结构墙和托换混凝土柱,在原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的连接位置周边一定范围内布置纵向构造筋和水平拉结筋,同时在原砌体结构墙和托换混凝土柱内插入S型拉结筋,并使S型拉结筋的两端与原砌体结构墙或托换混凝土柱两侧的纵向构造筋固定连接,最后在砌体结构墙和托换混凝土柱表面涂抹砂浆面层,使砂浆面层完全覆盖在纵向构造筋、水平拉结筋以及S型拉结筋上,这样便可使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形成统一的整体,以确保砌体结构墙与托换混凝土柱能够协同受力,提高改造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太珩;帅海乐;宋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2
技术公布日:2020.09.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