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气膜建筑的声屏障以及该气膜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20075发布日期:2021-01-12 10:3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气膜建筑的声屏障以及该气膜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膜建筑声音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声屏障以及具有声屏障的气膜建筑。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气膜建筑中,鼓风机均是通过连接管或者其他方式直接向气膜建筑内部充气,导致气膜建筑内部具有很大的气流噪声,造成场馆内部混响时间过长。在对声学要求较高的大型演唱会和演讲会议等主题活动,现有的消音设备难以满足气膜建筑内的这些活动的声学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用于对气膜建筑的输入气流降噪的声屏障,同时能够对室外鼓风机进入气膜建筑内输入气流噪声进行有效阻隔。

随着气膜建筑场馆的普及,以及人们对声学性能要求的提高,气膜建筑场馆内具有良好声学性能要求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气膜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其通过外接的鼓风机向气膜建筑内输入压力气流,借助鼓风机系统使室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从而产生气压差来抵抗外力,因此输入气流给气膜建筑内部带来气流噪声。如果不对气流噪声进行处理,会对气膜建筑场馆内的声学性能优化设计产生极大的障碍。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通过在鼓风机系统的连接管内使用消音材料,减小气膜建筑外的输入气流噪声。另一方面,在气膜建筑内部还设置有声屏障,对从鼓风机系统进入气膜建筑内部的输入气流噪声进行消音,进一步减小气膜建筑内的输入气流噪声,可以对气膜建筑内进行声学性能优化设计。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应用于气膜主体的声屏障,包括框架,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底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底端;顶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顶端;前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前端;消音板,设置于声屏障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与底板之间,垂直于底板和前板设置;底板将声屏障分为左分流区和右分流区,消音板和前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进一步地,消音板为人字型结构,消音板与底板之间圆弧过渡。

进一步地,底板置于气膜建筑的地面上。

进一步地,底板和顶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一种气膜建筑,包括:地面;气膜主体,具有气膜主体出风口;风机系统,安装在气膜主体外;风机系统具有进风口,进风口用于供外部气流进入,向气膜主体出风口输入气流;声屏障,声屏障包括:框架,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底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底端,底板置于地面上;顶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顶端;前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前端;消音板,设置于声屏障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与底板之间,垂直于底板和前板设置;消音板将声屏障分为左分流区和右分流区,消音板和前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框架的后端对着气膜主体出风口,并与气膜主体内壁贴合。

进一步地,气膜主体还具有固定框架,用于形成出风口,框架的后端与固定框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出风口处气膜内壁覆盖有消音材料,顶板和底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进一步地,风机系统还包括连接管,连接管在折弯处还设置有导流板,连接管内部和导流板上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气膜主体内的出风口处设置声屏障,与气膜主体内壁形成降噪空间来降低输入气流噪声,通过声屏障消音的输入气流再排入到气膜主体内。另一方面在输入气流进入气膜主体前,通过在连接管上设置消音材料降低一部分输入气流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声屏障的结构图;

图2本发明中气膜建筑内声屏障的平面图;

图3本发明中气膜建筑内声屏障的立体图;

附图说明:10.声屏障;11.框架;111.前端;112.后端;113.底端;114.顶端;115.左端;116.右端;12.顶板;13.底板;14.前板;15.消音板;16.消音材料;20.气膜建筑;21.地面;22.气膜主体;23.风机系统;24.连接管;25.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中显示了一种声屏障10,包括框架11,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形成声屏障10的支撑框架。其中框架11具有前端111,后端112,底端113,顶端114,左端115,右端116。

声屏障10还包括顶板12,顶板12安装于框架11的顶端114,以封闭气流从框架11的顶端114排出。还具有底板13,底板13安装于框架11的底端113,以封闭气流从框架11的底端113排出。框架的底端113的底板13一般置于地面21,用于支撑声屏障10。还具有前板14,前板14安装于框架11的前端111,以封闭气流从框架11的前端111排出。底板13和顶板12均覆盖有消音材料16。

声屏障10还具有消音板15,消音板15设置于声屏障10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12与底板13之间,并且垂直于底板13和前板14设置。消音板15将声屏障10分为左分流区和右分流区,其中消音板15和前板14均覆盖有消音材料16。为了减小气流的流动损失,消音板15为人字型结构,消音板15与前板14之间圆弧过渡。

图2-3中显示了一种气膜建筑20,包括地面21;气膜主体22,具有气膜主体22出风口;风机系统23,安装在气膜主体22外;风机系统23具有进风口,进风口用于供外部气流进入,向气膜主体22出风口输入气流,增加气膜内的大气压。

声屏障10的框架11的后端112对着气膜主体22出风口,并与气膜主体22内壁贴合。输入气流从出风口进入声屏障10,经过消音板15的分流作用,最终从框架11的左端115和右端116排出。为了提前对输入气流分流,消音板15延伸至出风口中。

气膜主体22还具有固定框架,用于形成出风口,框架11的后端112与固定框架连接,用于进一步固定声屏障10。出风口处的气膜内壁还覆盖有消音材料16,使得气膜内壁与声屏障10之间形成降噪空间。

风机系统23还包括连接管24,连接管24在折弯处还设置有导流板25,连接管24内部和导流板25上均覆盖有消音材料16。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为:声屏障10对着气膜主体22出风口,利用顶板12,底板13,前板14,消音板15上覆盖的消音材料16对输入气流消音。消音板15延伸至出风口中,将出风口气流分别导入到声屏障10的左分流区和右分流区,由于声屏障10与气膜内壁的消音材料16形成的降噪空间,降低了输入气流噪声。

采用本发明的声屏障10对着气膜主体22出风口时,鼓风机中的气流从气膜主体22出口风输入时,声音能够降到30-40分贝,满足气膜主体22内的声学要求。通过本发明的声屏障10以及用于该声屏障10的气膜建筑20,可以对气膜建筑20用的鼓风机的气流降噪,本发明的声屏障具备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且具有声学性能好等优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气膜建筑的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

底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底端;

顶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顶端;

前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前端;

消音板,设置于声屏障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与底板之间,垂直于底板和前板设置;

消音板将声屏障分为左分流区和右分流区,消音板和前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消音板为人字型结构,消音板与底板之间圆弧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底板置于气膜建筑的地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底板和顶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5.一种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面;

气膜主体,具有气膜主体出风口;

风机系统,安装在气膜主体外;

风机系统具有进风口,进风口用于供外部气流进入,向气膜主体出风口输入气流;

声屏障,包括:

框架,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

底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底端,底板置于地面上;

顶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顶端;

前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前端;

消音板,设置于声屏障的中间位置,位于顶板与底板之间,垂直于底板和前板设置,消音板将声屏障分为左分流区和右分流区,消音板和前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框架的后端对着气膜主体出风口,并与气膜主体内壁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消音板延伸至气膜主体出风口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气膜主体内壁还具有固定框架,用于形成出风口,框架的后端与固定框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出风口处的气膜内壁覆盖有消音材料,顶板和底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风机系统还包括连接管,连接管在折弯处还设置有导流板,连接管内部和导流板上均覆盖有消音材料。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于气膜建筑的声屏障以及气膜建筑,属于气膜建筑声音处理领域。声屏障包括:框架,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底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底端;顶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顶端;前板,安装于长方体框架的前端;消音板,设置与声屏障的中间位置,设置在顶板与底板之间,垂直于设置于底板和前板上;消音板将声屏障分为左分流区和右分流区,消音板和前板均覆盖有消音材料。本发明有效降低了气膜主体内的输入气流噪声。

技术研发人员:俞金祥;孙大钊;侯天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6
技术公布日:2021.0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