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4790发布日期:2021-01-15 11:52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建筑装饰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家庭装修的墙面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乳胶漆来进行装饰,这种装修方式是首先在墙面上开出放置电线、电缆等的槽体,在装修后,这些电线与电缆则不能随意移动。然而在装修专用于多电器的室内墙面时,例如网吧、计算机房等,由于电器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随时都会变动,因而通过普通的家庭装修方式则不便于后期的改动。因而,在装修这类室内的墙面时,不需要在墙面上开槽,而是将电线、电缆等直接胶合在墙面上,然后再盖上一层装饰板,通常为了防止静电的产生,装饰板也都是采用防静电板,以保证电气安全。

但是,目前的防静电板大多是多层复合结构,其采用实心板体进行复合而成,这样的防静电板在使用时,一方面重量较大,容易从墙面上脱落,另一方面由于与电线、电缆贴合的表面是平面结构,在贴合时容易损坏电线、电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该墙板能够有效的防止在贴合时造成损坏电线、电缆的现象,保证了电气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包括多个墙板单元,所述墙板单元包括底板以及面板,所述底板与面板之间设有防静电层,所述防静电层分别与底板与面板固接的表面设有箔片,所述面板的外侧还固接一层素布层;

所述底板底面设有两排走线槽,两排所述走线槽呈十字型分布在底板的底面,两排所述走线槽的交汇位置恰好位于底板的底面中心位置。

可选的,所述走线槽在交汇位置的拐角为第一圆角,所述走线槽在底板的边缘位置的倒角为第二圆角。

可选的,所述防静电层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面板固定,第二板体与所述底板固接,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通过三个导电板连接,使得每相邻的两个导电板之间形成空腔。

可选的,所述空腔内分别固定安装有蜂窝板。

可选的,所述第二板体在远离第一板体的一侧侧面上分布有两排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底板,并凸出所述底板的外侧面,所述底板上设有两排与导电柱匹配的贯穿孔。

可选的,所述墙板单元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固定装配在墙板单元的四周,所述边框的厚度与底板外侧面到面板外侧面的距离一致。

可选的,在三个所述导电板中,位于两侧的两个导电板相对于位于中间的导电板对称,并且位于两侧的两个导电板到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的边缘的距离为21~27mm。

可选的,在所述边框的四个侧面上,其中两个相邻的侧面设有公接头,另外两个相邻的侧面设有与公接头配合的插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底板的底面上开设有十字形的走线槽,因而在将底板贴合到墙面时,电线、电缆等能够束集在走线槽内,有效的防止压坏电线、电缆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

本技术:
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包括多个墙板单元,在装修时,墙板整体是通过多个墙板单元拼接而成。墙板单元包括底板1以及面板2,底板1与面板2之间设有防静电层3,防静电层3分别与底板1与面板2固接的表面设有箔片4,可有效的防止防静电层3表面的磨损,面板2的外侧还固接一层素布层5。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底板1底面设有两排走线槽6,两排走线槽6呈十字型分布在底板1的底面,两排走线槽6的交汇位置恰好位于底板1的底面中心位置。走线槽6在交汇位置的拐角为第一圆角601,走线槽6在底板1的边缘位置的倒角为第二圆角602,通过第一圆角601和第二圆角602,能够有效的防止电线、电缆在拐角处被切割、磨损。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防静电层3具体包括第一板体301和第二板体302,第一板体301与面板2固定,第二板体302与底板1固接,第一板体301与第二板体302之间通过三个导电板303连接,使得每相邻的两个导电板303之间形成空腔304。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整个墙板单元的重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可在空腔304内分别固定安装有蜂窝板305,相比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实心板复合的方式,既增强了防静电板3的整体强度,又降低了整个墙板单元的重量。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板体302在远离第一板体301的一侧侧面上分布有两排导电柱306,导电柱306的一端与第二板体302连接,另一端穿出底板1,并凸出底板1的外侧面,底板1上设有两排与导电柱306匹配的贯穿孔101。

在本实用新型中,墙板单元还包括边框7,边框7是固定装配在墙板单元四周的,边框7的厚度与底板1外侧面到面板2外侧面的距离一致。

在三个导电板303中,位于两侧的两个导电板303相对于位于中间的导电板303对称,并且位于两侧的两个导电板303到第一板体301或第二板体302的边缘的距离为21~27mm,以形成用于与边框7装配的卡槽。

如图3所示,在边框7的四个侧面上,其中两个相邻的侧面设有公接头701,另外两个相邻的侧面设有与公接头701配合的插槽702。在拼接墙板单元时,可将相邻的两个墙板单元之间通过公接头701与插槽702配合,完成拼接。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墙板单元,所述墙板单元包括底板(1)以及面板(2),所述底板(1)与面板(2)之间设有防静电层(3),所述防静电层(3)分别与底板(1)与面板(2)固接的表面设有箔片(4),所述面板(2)的外侧还固接一层素布层(5);

所述底板(1)底面设有两排走线槽(6),两排所述走线槽(6)呈十字型分布在底板(1)的底面,两排所述走线槽(6)的交汇位置恰好位于底板(1)的底面中心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槽(6)在交汇位置的拐角为第一圆角(601),所述走线槽(6)在底板(1)的边缘位置的倒角为第二圆角(6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层(3)包括第一板体(301)和第二板体(302),所述第一板体(301)与所述面板(2)固定,第二板体(302)与所述底板(1)固接,所述第一板体(301)与第二板体(302)之间通过三个导电板(303)连接,使得每相邻的两个导电板(303)之间形成空腔(3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304)内分别固定安装有蜂窝板(3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302)在远离第一板体(301)的一侧侧面上分布有两排导电柱(306),所述导电柱(30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302)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底板(1),并凸出所述底板(1)的外侧面,所述底板(1)上设有两排与导电柱(306)匹配的贯穿孔(1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单元还包括边框(7),所述边框(7)固定装配在墙板单元的四周,所述边框(7)的厚度与底板(1)外侧面到面板(2)外侧面的距离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其特征在于,在三个所述导电板(303)中,位于两侧的两个导电板(303)相对于位于中间的导电板(303)对称,并且位于两侧的两个导电板(303)到第一板体(301)或第二板体(302)的边缘的距离为21~27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边框(7)的四个侧面上,其中两个相邻的侧面设有公接头(701),另外两个相邻的侧面设有与公接头(701)配合的插槽(70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静电素布墙板,包括多个墙板单元,所述墙板单元包括底板以及面板,所述底板与面板之间设有防静电层,所述防静电层分别与底板与面板固接的表面设有箔片,所述面板的外侧还固接一层素布层;所述底板底面设有两排走线槽,两排所述走线槽呈十字型分布在底板的底面,两排所述走线槽的交汇位置恰好位于底板的底面中心位置。本实用新型在底板的底面上开设有十字形的走线槽,因而在将底板贴合到墙面时,电线、电缆等能够束集在走线槽内,有效的防止压坏电线、电缆的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刘辉;郑贤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恒凯装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3
技术公布日:2021.0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