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

文档序号:30815196发布日期:2022-07-20 00:3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

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


背景技术:

2.木结构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形式。木剪力墙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和传递风荷载或地震作用等引起的水平荷载,是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工较为简便,但受限于其自身的强度和抗震性能不足,木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较少,目前技术研究也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以提高木剪力墙的强度、延性、耗能特性和抗震性能。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具体方案为: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包括外框架、内骨架和面板;所述外框架为矩形,包括上框、下框、左边框和右边框;所述内骨架连接于外框架内部;所述内骨架包括若干个竹节状墙骨列和若干根连接杆;所述竹节状墙骨列包括若干个竖向排列的竹节状墙骨单元;所述竹节状墙骨单元包括左墙骨、右墙骨和底杆;所述左墙骨由两根木杆呈“>”形连接,所述右墙骨由两根木杆呈“<”形连接;所述底杆连接左墙骨底部与右墙骨底部形成竹节状墙骨单元,每个竹节状墙骨列的最底部的竹节状墙骨单元不设置底杆;所述连接杆一端连接右墙骨外侧面的中部转折点,另一端连接右侧相邻竹节状墙骨列等高位置的左墙骨外侧面的中部转折点;所述面板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所述前面板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后面板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后端面固定连接。
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框与左边框和右边框通过木螺钉固定连接;所述下框与左边框和右边框通过木螺钉固定连接。
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左墙骨的两根木杆通过木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右墙骨的两根木杆通过木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底杆与左墙骨和右墙骨通过木螺钉固定连接。
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竹节状墙骨列设置的列数为m,m≥1。
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竹节状墙骨单元竖向排列,竖向相邻竹节状墙骨单元之间通过木螺钉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右墙骨和左墙骨通过木螺钉固定连接。
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骨架与外框架通过木螺钉固定连接。
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前面板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前端面通过环氧树脂胶固定连接;所述后面板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后端面通过环氧树脂胶固定连接。
11.本技术设置的墙骨是一种负泊松比结构,在受压时会产生内凹变形,其在强度、变形破坏和能量耗散等方面比传统结构形式更有优势,有利于抗震减震的应用,适用于多高
层木结构建筑。
附图说明
12.附图1为本技术实现的木剪力墙的整体示意图。
13.附图2为本技术实现的木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省略面板)。
14.附图3为本技术实现的木剪力墙的竹节状墙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6.参见图1、图2、图3,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包括外框架、内骨架和面板;所述外框架为矩形,包括上框1、下框2、左边框3和右边框4;所述内骨架连接于外框架内部;所述内骨架包括若干个竹节状墙骨列和若干根连接杆54;所述竹节状墙骨列包括若干个竖向排列的竹节状墙骨单元;所述竹节状墙骨单元包括左墙骨51、右墙骨52和底杆53;所述左墙骨51由两根木杆呈“>”形连接,所述右墙骨52由两根木杆呈“<”形连接;所述底杆53连接左墙骨51底部与右墙骨52底部形成竹节状墙骨单元,每个竹节状墙骨列的最底部的竹节状墙骨单元不设置底杆53;所述连接杆54一端连接右墙骨52外侧面的中部转折点,另一端连接右侧相邻竹节状墙骨列等高位置的左墙骨51外侧面的中部转折点;所述面板包括前面板6和后面板7;所述前面板6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后面板7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后端面固定连接。
17.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框1与左边框3和右边框4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下框2与左边框3和右边框4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左墙骨51的两根木杆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右墙骨52的两根木杆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底杆53与左墙骨51和右墙骨52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竹节状墙骨列设置的列数为m,m≥1。所述竹节状墙骨单元竖向排列,竖向相邻竹节状墙骨单元之间通过木螺钉8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54与右墙骨52和左墙骨51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内骨架与外框架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前面板6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前端面通过环氧树脂胶固定连接;所述后面板7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后端面通过环氧树脂胶固定连接。
18.本实施例中,墙骨是一种负泊松比结构,在受压时会产生内凹变形,具有较好的吸能耗能能力,有利于抗震减震的应用,能够满足木结构建筑的使用要求。
1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内骨架和面板;所述外框架为矩形,包括上框(1)、下框(2)、左边框(3)和右边框(4);所述内骨架连接于外框架内部;所述内骨架包括若干个竹节状墙骨列和若干根连接杆(54);所述竹节状墙骨列包括若干个竖向排列的竹节状墙骨单元;所述竹节状墙骨单元包括左墙骨(51)、右墙骨(52)和底杆(53);所述左墙骨(51)由两根木杆呈“>”形连接,所述右墙骨(52)由两根木杆呈“<”形连接;所述底杆(53)连接左墙骨(51)底部与右墙骨(52)底部形成竹节状墙骨单元,每个竹节状墙骨列的最底部的竹节状墙骨单元不设置底杆(53);所述连接杆(54)一端连接右墙骨(52)外侧面的中部转折点,另一端连接右侧相邻竹节状墙骨列等高位置的左墙骨(51)外侧面的中部转折点;所述面板包括前面板(6)和后面板(7);所述前面板(6)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后面板(7)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后端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墙骨(51)的两根木杆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右墙骨(52)的两根木杆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所述底杆(53)与左墙骨(51)和右墙骨(52)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竹节状墙骨列设置的列数为m,m≥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竹节状墙骨单元竖向排列,竖向相邻竹节状墙骨单元之间通过木螺钉(8)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54)与右墙骨(52)和左墙骨(51)通过木螺钉(8)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6)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前端面通过环氧树脂胶固定连接;所述后面板(7)与外框架和内骨架的后端面通过环氧树脂胶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竹节状墙骨的木剪力墙,包括外框架、内骨架和面板;所述外框架包括上框、下框、左边框和右边框;所述内骨架包括若干个竹节状墙骨列和若干根连接杆;所述竹节状墙骨列包括若干个竖向排列的竹节状墙骨单元;所述竹节状墙骨单元包括左墙骨、右墙骨和底杆;所述左墙骨由两根木杆呈“>”形连接,所述右墙骨由两根木杆呈“<”形连接;所述面板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本技术的竹节状墙骨单元是一种负泊松比结构,在强度、变形破坏和能量耗散等方面比传统结构形式更有优势,有利于抗震减震的应用,适用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适用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适用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


技术研发人员:渠金玉 李娜 谢宇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林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0.11
技术公布日:2022/7/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