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7945发布日期:2022-11-09 08:48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停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机动车日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必备品,对于机动车库的需求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由于地面空间紧促有限,现阶段新建及改建建筑物大都配建地上或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停车库由于占地面积大、施工难度大、综合造价高,其设计与施工对整个建设项目存在极大影响。
3.当前常规多层停车库层高为3.6-3.8米,传统框架结构其梁高范围内的空间无法利用,且配套设置的各种设备管线频繁出现交叉重叠的情况,这导致地下车库层高较高、挖深很大、抗浮困难、支护困难、构件繁多,成本很高,且车行通道和人行通道处的净高却所剩无几、非常压抑,使用者的身心感受和驾乘体验均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停车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是现实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包括:底层楼板、中层楼板、上层楼板,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所述上层楼板之间形成凸字形,所述底层楼板和所述中层楼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多个框架柱,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所述上层楼板之间安装有框架正梁和框架反梁,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上层楼板的外部固定安装有隔墙,所述底层楼板上设置有多个停车位,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上层楼板之间设有全能通廊,所述全能通廊连通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上层楼板,所述整个停车系统采用凸字形停车模块进行三维方向的拼接组合。
6.优选地,所述停车位均为垂直停放,所述停车位采用首尾交错叠摞的形式布置在同一框架柱的间距内。
7.优选地,所述底层楼板和所述上层楼板之间的间距为5.2m,所述全能通廊的顶部分别设有水管道、风管道和电桥架。
8.优选地,所述停车位的框架柱间距为5.5m;所述全能通廊的宽度为5.7m。
9.优选地,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所述上层楼板之间的间距为2.6m。
10.优选地,停车位入口处采用框架反梁。
11.优选地,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上层楼板之间设置有楼梯。
12.需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采用功能空间整合重构、凸字形模块拼接组合的方式,可在停车库面积不变时将停车库体积减少23%,有效减小停车库层高、减少施工土方挖深、降低抗浮设计
难度、降低基础支护难度、减少管线交叉重叠、减少构件规格种类、降低整体施工造价,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效益明显,可改善空间观瞻效果、提升驾乘舒适感受。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停车系统的凸字形模块剖面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停车系统的地下三层平面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停车系统的地下二层平面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停车系统的地下一层平面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停车系统的地面层平面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停车系统的屋面层平面示意图;
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停车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21.图中:1、底层楼板;2、中层楼板;3、上层楼板;4、框架柱;5、框架正梁;6、框架反梁;7、隔墙;8、停车位;9、全能通廊;10、水管道;11、风管道;12、电桥架;13、楼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4.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包括: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上层楼板3,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之间形成凸字形,底层楼板1和中层楼板2之间固定安装有多个框架柱4,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之间安装有框架正梁5和框架反梁6,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的外部固定安装有隔墙7,底层楼板1上设置有多个停车位8,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之间设有全能通廊9,全能通廊9连通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通,整个停车系统采用凸字形停车模块进行三维方向的拼接组合。
25.具体的,停车位8均为垂直停放,停车位8采用首尾交错叠摞的形式布置在同一框架柱4的间距内。
26.具体的,底层楼板1和上层楼板3之间的间距为5.2m,全能通廊9的顶部分别设有水管道10、风管道11和电桥架12。
27.具体的,停车位8的框架柱4间距为5.5m;全能通廊9的宽度为5.7m。
28.具体的,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之间的间距为2.6m。
29.具体的,停车位8入口处采用框架反梁6。
30.具体的,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之间设置有楼梯13。
3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对本方案工作步骤进行总结梳理:本实用新型中,停车位8均为垂直停放,上下层停车位8均采用首尾交错叠摞的形式布置在同一框架柱4的间距内,全能通廊9为5.2m高,其中水管道10、风管道11和电桥架12均设置于其顶部,停车位8的框架柱4间距为5.5m,全能通廊9的框架柱4间距为5.7m,相邻楼板之间的间距为2.6m,停车位8入口处采用框架反梁6,其他部位采用框架正梁5,整个停车系统采用凸字形停车模块进行三维方向的拼接组合,各层楼板采用楼梯13联通,在实施过程中,可在停车库面积不变时将停车库体积减少23%,有效减小停车库层高、减少施工土方挖深、降低抗浮设计难度、降低基础支护难度、减少管线交叉重叠、减少构件规格种类、降低整体施工造价。
32.本实用新型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包括:底层楼板(1)、中层楼板(2)、上层楼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楼板(1)、所述中层楼板(2)和所述上层楼板(3)之间形成凸字形,所述底层楼板(1)和所述中层楼板(2)之间固定安装有多个框架柱(4),所述底层楼板(1)、所述中层楼板(2)和所述上层楼板(3)之间安装有框架正梁(5)和框架反梁(6),所述底层楼板(1)、所述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的外部固定安装有隔墙(7),所述底层楼板(1)上设置有多个停车位(8),所述底层楼板(1)、所述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之间设有全能通廊(9),所述全能通廊(9)连通所述底层楼板(1)、所述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所述整个停车系统采用凸字形停车模块进行三维方向的拼接组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停车位(8)均为垂直停放,所述停车位(8)采用首尾交错叠摞的形式布置在同一框架柱(4)的间距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楼板(1)和所述上层楼板(3)之间的间距为5.2m,所述全能通廊(9)的顶部分别设有水管道(10)、风管道(11)和电桥架(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位(8)中所述框架柱(4)之间的间距为5.5m;所述全能通廊(9)的宽度为5.7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楼板(1)、所述中层楼板(2)和所述上层楼板(3)之间的间距为2.6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停车位(8)入口处采用框架反梁(6)。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楼板(1)、所述中层楼板(2)和上层楼板(3)之间设置有楼梯(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有全能通廊的交错叠摞式多层停车系统,包括:底层楼板、中层楼板、上层楼板,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所述上层楼板之间形成凸字形,所述底层楼板和所述中层楼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多个框架柱,所述底层楼板、所述底层楼板、所述中层楼板和上层楼板的外部固定安装有隔墙,所述底层楼板上设置有多个停车位,本实用新型采用功能空间整合重构、可在停车库面积不变时将停车库体积减少23%,有效减小停车库层高、减少施工土方挖深、降低抗浮设计难度、降低基础支护难度、减少管线交叉重叠、减少构件规格种类、降低整体施工造价,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效益明显,可改善空间观瞻效果、提升驾乘舒适感受。提升驾乘舒适感受。提升驾乘舒适感受。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晓者
技术研发日:2022.06.22
技术公布日:2022/1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