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叠合柱。
背景技术:2.随着建筑业高速发展,砂石骨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老旧建筑拆除以及自然灾害损毁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加工形成再生骨料,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既能解决天然骨料资源紧缺问题,保护骨料产地的生态环境,又能解决城市废弃物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因此再生混凝土技术被认为是提高建筑垃圾再资源化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3.目前,现有的再生混凝土叠合柱在安装钢筋时往往需要内侧安装多根钢筋,并在各根钢筋外侧共同套上一圈圈的限位圈,同样的若为了加强柱体的支撑性能而在骨架外侧再安装钢筋时,就另外需要增加安装限位圈,因此会增加巨大的工作量,不利安装效率的提升。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混凝土叠合柱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柱。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包括混凝土底座,所述混凝土底座的顶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钢管,所述钢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多层连接件;
7.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套与多个第二连接套,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套均匀固定连接于钢管的外表面,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套均匀固定连接于钢管的内表面,且第二连接套与第一连接套对齐设置;
8.所述混凝土底座的顶端均匀固定连接有支撑套,且支撑套与第一连接套的数量保持一致,每两个所述支撑套与第一连接套之间固定连接有钢筋连接杆;
9.所述钢管的内侧填充有内浇注层,所述内浇注层的内侧均匀嵌设有钢筋插杆,各所述钢筋插杆均呈“u”形设置,且钢筋插杆的两端分别嵌入沿钢管中轴线对称的两侧第二连接套的内侧。
10.优选的,每两侧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套之间相互交错设置。
11.优选的,多个所述钢筋连接杆由内而外均匀分布于钢管的外侧。
12.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底座的顶端开设有定位槽,且定位槽位于钢筋连接杆的外侧,所述定位槽的内侧嵌设有混凝预制套。
13.优选的,所述混凝预制套与钢管之间填充有外浇注层,所述外浇注层与内浇注层的材质中均含有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且外浇注层与内浇注层均由重量比在2:1-4:1之间的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与新混凝土混合而成。
14.优选的,各所述钢筋插杆的顶端均延伸至钢管的顶侧。
15.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叠合柱,通过各根钢筋连接杆同时对第一连接套以及支撑套的连接,从而使各根钢筋连接杆相互配合在钢管的外侧形成一个圆锥状的支撑结构,进而提升钢管的底侧在混凝土底座上的稳定性。
17.(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在钢管的内侧填充完毕内浇注层后,将各根钢筋插杆有序嵌入对应的各列第二连接套内,即可使钢筋插杆与第二连接套相互配合在钢管的内侧形成内支撑骨架,无需另外安装限位圈,有利于提升在提升该叠合柱的支撑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安装效率,并且钢筋插杆可通过第二连接套来对钢管以及各个钢筋插杆的顶端进行加强限位,有利于降低钢管发生形变的概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混凝预制套展开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管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号:1、混凝土底座;101、定位槽;2、钢管;201、内浇注层;3、连接件;301、第一连接套;302、第二连接套;4、支撑套;5、钢筋连接杆;6、钢筋插杆;7、混凝预制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请结合参阅附图1-4,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包括混凝土底座1,混凝土底座1的顶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钢管2,钢管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多层连接件3;连接件3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套301与多个第二连接套302,多个第一连接套301均匀固定连接于钢管2的外表面,多个第二连接套302均匀固定连接于钢管2的内表面,且第二连接套302与第一连接套301对齐设置;混凝土底座1的顶端均匀固定连接有支撑套4,且支撑套4与第一连接套301的数量保持一致,每两个支撑套4与第一连接套301之间固定连接有钢筋连接杆5;钢管2的内侧填充有内浇注层201,内浇注层201的内侧均匀嵌设有钢筋插杆6,各钢筋插杆6均呈“u”形设置,且钢筋插杆6的两端分别嵌入沿钢管2中轴线对称的两侧第二连接套302的内侧,通过各根钢筋连接杆5同时对第一连接套301以及支撑套4的连接,从而使各根钢筋连接杆5相互配合在钢管2的外侧形成一个圆锥状的支撑结构,进而提升钢管2的底侧在混凝土底座1上的稳定性;在钢管2的内侧填充完毕内浇注层201后,将各根钢筋插杆6有序嵌入对应的各列第二连接套302内,即可使钢筋插杆6与第二连接套302相互配合在钢管2的内侧形成内支撑骨架,无需另外安装限位圈,有利于提升在提升该叠合柱的支撑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安装效率,并且钢筋插杆6可通过第二连接套302来对钢管2以及各个钢筋插杆6的顶端进行加强限位,有利于降低钢管2发生形变的概率。
25.图1-3所示,多个钢筋连接杆5由内而外均匀分布于钢管2的外侧,便于各个钢筋连接杆5相互配合在钢管2的外侧形成一个圆锥状的支撑结构,进而提升钢管2的底侧在混凝土底座1上的稳定性。
26.图1-4所示,混凝土底座1的顶端开设有定位槽101,且定位槽101位于钢筋连接杆5
的外侧,定位槽101的内侧嵌设有混凝预制套7,便于通过混凝预制套7将各个钢筋连接杆5罩住,便于该叠合柱的整体美观;混凝预制套7与钢管2之间填充有外浇注层,外浇注层与内浇注层201的材质中均含有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且外浇注层与内浇注层201均由重量比在2:1-4:1之间的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与新混凝土混合而成,通过利用含有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的浇注层可有利于解决城市废弃物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7.图2-3所示,每两侧相邻的第一连接套301之间相互交错设置,交错设置可避免钢管2外表面同一侧设置太多第一连接套301,有利于避免在安装钢筋连接杆5时,同侧的各个钢筋连接杆5间隙过小,而导致不方便安装,有利于在保证支撑性能的前提下减轻安装负担。
28.图3所示,各钢筋插杆6的顶端均延伸至钢管2的顶侧,便于在该叠合柱的顶部加装浇筑结构时,通过伸出的钢筋插杆6来将该叠合柱与浇筑结构进行连接。
2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底座(1),所述混凝土底座(1)的顶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钢管(2),所述钢管(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多层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套(301)与多个第二连接套(302),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套(301)均匀固定连接于钢管(2)的外表面,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套(302)均匀固定连接于钢管(2)的内表面,且第二连接套(302)与第一连接套(301)对齐设置;所述混凝土底座(1)的顶端均匀固定连接有支撑套(4),且支撑套(4)与第一连接套(301)的数量保持一致,每两个所述支撑套(4)与第一连接套(301)之间固定连接有钢筋连接杆(5);所述钢管(2)的内侧填充有内浇注层(201),所述内浇注层(201)的内侧均匀嵌设有钢筋插杆(6),各所述钢筋插杆(6)均呈“u”形设置,且钢筋插杆(6)的两端分别嵌入沿钢管(2)中轴线对称的两侧第二连接套(302)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每两侧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套(301)之间相互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钢筋连接杆(5)由内而外均匀分布于钢管(2)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座(1)的顶端开设有定位槽(101),且定位槽(101)位于钢筋连接杆(5)的外侧,所述定位槽(101)的内侧嵌设有混凝预制套(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预制套(7)与钢管(2)之间填充有外浇注层,所述外浇注层与内浇注层(201)的材质中均含有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钢筋插杆(6)的顶端均延伸至钢管(2)的顶侧。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叠合柱,包括混凝土底座,所述混凝土底座的顶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钢管,所述钢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多层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套与多个第二连接套,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套均匀固定连接于钢管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中,在钢管的内侧填充完毕内浇注层后,将各根钢筋插杆有序嵌入对应的各列第二连接套内,即可使钢筋插杆与第二连接套相互配合在钢管的内侧形成内支撑骨架,无需另外安装限位圈,有利于提升在提升该叠合柱的支撑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安装效率,并且钢筋插杆可通过第二连接套来对钢管以及各个钢筋插杆的顶端进行加强限位,有利于降低钢管发生形变的概率。管发生形变的概率。管发生形变的概率。
技术研发人员:姚运 马煜 章仕灵 陈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2.09.06
技术公布日:20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