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体建筑间钢连廊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71971发布日期:2023-03-24 15:5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体建筑间钢连廊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不少公建在两个单体之间设置连廊,进行连通,跨度较大的连廊一般采用钢结构。钢连廊与两个单体连接时,不仅要考虑钢连廊在单体上的竖向支撑,还需考虑三者在风荷载、地震荷载以及温度荷载下的位移。
3.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20232835.7公开了一种新旧建筑之间搭设的大跨度钢结构连廊;钢连廊一端与原建筑通过高强螺栓连接,另一端通过铅芯橡胶支座新建筑连接;该方案通过隔震支座及阻尼器的设置,实现了在未预留安装位置的原建筑和新建筑之间搭设新旧建筑之间搭设的大跨度钢结构连廊,保证了原建筑正常使用,缩短了施工周期;该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在现有建筑与新建筑搭设大跨度钢结构连廊。
4.但是该技术方案中,隔震支座以及阻尼器的设置,用于钢结构连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改进,而未考虑到跨度较大的钢连廊在使用过程中易受到环境中风荷载、地震荷载以及温度荷载等作用下产生的动态位移。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单体建筑间钢连廊的连接装置,通过设置于连廊主体端部连接件中的橡胶支座,解决钢连廊和两个建筑物单体间的变形协调。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单体建筑间钢连廊的连接装置,包括:
8.连廊主体,水平布置于两个建筑物单体之间;
9.连接机构,安装于连廊主体端部的连接机构用于将所述连廊主体固定在建筑物单体上;以及
10.支承部,固设于所述连接机构中弹性材料的支承部用于承载所述连廊主体;
11.建筑物单体与建设于其间的连廊主体在动态荷载条件下产生的相对位移,通过固定于连接机构中弹性材料的支承部的形变降低连廊主体与建筑物单体间的位移量。
12.进一步,连接机构包括:
13.垫板块,成对设置的垫板块固设于所述连廊主体与建筑物单体之间,垫板块之间用于安装支承部;
14.限位孔,若干个限位孔一一对应开设于成组设置的所述垫板块以及连廊主体中;以及
15.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沿所述限位孔贯穿设置并固定在建筑物单体中。
16.作为一种优选,垫板块的边缘与所述建筑物单体的边缘间设置有供所述连廊主体位移的活动空间;所述定位部在所述建筑物单体中的末端为折弯设置。
17.更进一步,所述垫板块包括:
18.上垫板,贴合接触于所述连廊主体;以及
19.下垫板,嵌入式安装于所述建筑物单体表面的下垫板大于所述上垫板的面积。
20.作为一种优选,还包括固设于所述下垫板底端的锚钉,至少两个所述锚钉伸入至所述建筑物单体中且锚钉的螺纹旋向相反。
21.进一步,还包括固设于所述下垫板表面的限位板,且限位板贴合布置在所述支承部的对侧边缘。
22.更进一步,连廊主体、上垫板以及支承部中的限位孔面积大于所述定位部的截面。
23.作为一种优选,还包括连接于多个连廊主体之间的伸缩缝或连接于连廊主体与建筑物单体之间的伸缩缝中的一种或多种。
24.更进一步,连廊主体包括:
25.钢结构,钢结构端部通过定位部连接于所述建筑物单体上;
26.压型钢板,布置于所述钢结构的上表面;
27.混凝土楼板,浇筑或铺设于所述压型钢板的上表面;以及
28.栓钉,固设并凸起于所述压型钢板凹部的上表面。
29.更进一步,还包括固设于所述钢结构上的加强部;
30.所述加强部包括固设于所述钢结构端部的肋板或固设于所述钢结构梁段上的工字钢中的一种或多种;
31.所述肋板以及工字钢垂直于所述钢结构的腹板。
3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33.(1)本发明利用桥梁中的橡胶支座应用到钢连廊的设计中,作为连接机构承受建筑物单体与连廊主体传递不同位移作用力形变的缓冲空间,解决建筑物单体间的连廊主体,在风荷载、地震荷载以及温度荷载等动态作用力下位移的影响。
34.(2)本发明利用在支承部表面附着聚四氟乙烯,并配合在垫板块与支承部的接触面间涂抹硅脂,使其间处于较低的摩擦系数状态下,便于连廊主体在动态荷载条件下的水平位移。
35.(3)本发明利用在钢连廊与单体间预留合理的间距,避免连廊在变形时与单体碰撞;定位部如锚杆在建筑物单体中的末端经折弯处理,防止连廊主体在动态荷载下的竖向位移影响到锚杆在建筑物单体中的固定位置。
36.(4)本发明利用布置在下垫板上的限位板,使支承部仅在其单个方向上相对于下垫板移动,在建筑物单体间搭建多个并排的连廊主体时,避免连廊主体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移造成相邻的支承部或上垫板之间的碰撞。
37.(5)本发明利用在连廊主体的钢结构腹板上设置肋板以及工字钢作为加强部,提高大跨度条件下连廊主体的刚度性能,降低连廊主体在建筑物单体间的受力形变量,延长连廊主体结构的有效寿命。
38.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解决钢连廊在两个建筑物单体间的变形协调等优点。
附图说明
39.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爆炸图;
41.图3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剖视图;
42.图4为本发明连廊主体端部结构俯视的透视图;
43.图5为本发明连廊主体端部结构的正向剖视图;
44.图6为本发明连廊主体端部结构的侧向剖视图;
45.图7为本发明采用双锚钉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46.图8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47.图9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48.图中:1、连廊主体;10、伸缩缝;11、钢结构;110、加强部;111、肋板;112、工字钢;12、压型钢板;13、混凝土楼板;14、栓钉;2、建筑物单体;20、活动空间;3、连接机构;31、垫板块;311、上垫板;312、下垫板;3121、锚钉;3122、限位板;32、限位孔;33、定位部;4、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
ꢀ“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1.实施例一
52.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单体建筑间钢连廊的连接装置,包括:
53.连廊主体1,水平布置于两个建筑物单体2之间;
54.连接机构3,安装于连廊主体1端部的连接机构3用于将所述连廊主体1固定在建筑物单体2上;以及
55.支承部4,固设于所述连接机构3中弹性材料的支承部4用于承载所述连廊主体1;
56.建筑物单体2与建设于其间的连廊主体1在动态荷载条件下产生的相对位移,通过固定于连接机构3中弹性材料的支承部4的形变降低连廊主体1与建筑物单体2间的位移量。
57.建筑物单体2间的连廊主体1,在风荷载、地震荷载以及温度荷载等动态作用力下的位移,传递向连廊主体1与建筑物单体2间的连接机构3中,并通过弹性材料的支承部4如橡胶支座,作为连接机构3承受建筑物单体2与连廊主体1传递不同位移作用力形变的缓冲空间。
58.进一步,如图6所示,连接机构3包括:
59.垫板块31,成对设置的垫板块31固设于所述连廊主体1与建筑物单体2之间,垫板
块31之间用于安装支承部4;
60.限位孔32,若干个限位孔32一一对应开设于成组设置的所述垫板块31以及连廊主体1中;以及
61.定位部33,所述定位部33沿所述限位孔32贯穿设置并固定在建筑物单体2中。
62.作为一种优选,如图5、9所示,垫板块31的边缘与所述建筑物单体2的边缘间设置有供所述连廊主体1位移的活动空间20;所述定位部33在所述建筑物单体2中的末端为折弯设置。
63.在连廊主体1施工前,在建筑物单体2中预埋定位部33如锚杆,利用建筑物单体2中凸起的锚杆作为连廊主体1安装的定位点;在连廊主体1安装至建筑物单体2后,通过钢制的垫板块31作为安装面,保持连廊主体1与建筑物单体2间的接触面积,使其间的应力作用能够均衡分散,同时可以在支承部4与垫板块31接触的表面上设置相应材料,例如在支承部4表面附着聚四氟乙烯,并配合在垫板块31与支承部4的接触面间涂抹硅脂,使其间处于较低的摩擦系数状态下,便于连廊主体1在动态荷载条件下的水平位移;
64.同样的,设置于连接机构3与建筑物单体2间的活动空间20,防止连廊主体1在动态荷载下的位移碰撞到建筑物单体2;定位部33如锚杆在建筑物单体2中的末端经折弯处理,防止连廊主体1在动态荷载下的竖向位移影响到锚杆在建筑物单体2中的固定位置。
65.更进一步,如图1-2、5-9所示,所述垫板块31包括:
66.上垫板311,贴合接触于所述连廊主体1;以及
67.下垫板312,嵌入式安装于所述建筑物单体2表面的下垫板312大于所述上垫板311的面积。
68.下垫板312通过嵌入式安装紧固在建筑物单体2中,避免连廊主体1在动态荷载状态下产生的位移,带动下垫板312在建筑物单体2上移动,而造成下垫板312边缘与建筑物单体2间的碰撞,同时嵌入式安装的下垫板312还增加了与建筑物单体2间的接触面积,确保建筑物单体2对连廊主体1的承载性能。
69.作为一种优选,如图5-7所示,还包括固设于所述下垫板312底端的锚钉3121,至少两个所述锚钉3121伸入至所述建筑物单体2中且锚钉3121的螺纹旋向相反。
70.下垫板312底端的锚钉3121用于增强在建筑物单体2中的限位效果,且设置至少两个螺纹旋向相反的锚钉3121,避免连廊主体1倾向一侧的位移带动下垫板312的振动造成单个或同旋向的锚钉3121松动,使得相反旋向的两个锚钉3121对动态位移状态下垫板312起到互为锁紧作用,确保下垫板312在建筑物单体2中的固定效果。
71.进一步,如图6所示,还包括固设于所述下垫板312表面的限位板3122,且限位板3122贴合布置在所述支承部4的对侧边缘。
72.更进一步,如图8所示,连廊主体1、上垫板311以及支承部4中的限位孔32面积大于所述定位部33的截面。
73.作为一种优选,如图1-2所示,还包括连接于多个连廊主体1之间的伸缩缝10或连接于连廊主体1与建筑物单体2之间的伸缩缝10中的一种或多种。
74.连廊主体1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被限制在定位部33如锚杆的截面在限位孔32面积的区域内活动,配合布置在下垫板312上的限位板3122,使支承部4仅在其单个方向上相对于下垫板312移动,例如将限位板3122布置在连廊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进而在建筑
物单体2间搭建多个并排的连廊主体1时,避免连廊主体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移造成相邻的支承部4或上垫板311之间的碰撞;
75.同样的,设置于连廊主体1中或连廊主体1与建筑物单体2间的伸缩缝10,用于保持其间的连接区域在连廊主体1产生位移时连接状态的稳定。
76.实施例二
77.如图2、8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78.连廊主体1包括:
79.钢结构11,钢结构11端部通过定位部33连接于所述建筑物单体2上;
80.压型钢板12,布置于所述钢结构11的上表面;
81.混凝土楼板13,浇筑或铺设于所述压型钢板12的上表面;以及
82.栓钉14,固设并凸起于所述压型钢板12凹部的上表面。
83.在钢结构11上设置压型钢板12并浇筑或铺设混凝土楼板13,便于在连廊主体1上进行建筑施工;且压型钢板12与混凝土结合做成组合楼板,可省去木模板并可作为承重结构,同时加强了压型钢板12与混凝土的结合力。
84.更进一步,如图1-3、5-6所示,还包括固设于所述钢结构11上的加强部110;
85.所述加强部110包括固设于所述钢结构11端部的肋板111或固设于所述钢结构11梁段上的工字钢112中的一种或多种;
86.所述肋板111以及工字钢112垂直于所述钢结构11的腹板。
87.在连廊主体1的钢结构11腹板上设置肋板111以及工字钢112作为加强部110,提高大跨度条件下连廊主体1的刚度性能,降低连廊主体1在建筑物单体2间的受力形变量,延长连廊主体1结构的有效寿命。
88.工作步骤
89.步骤一、在连廊主体1施工前,在建筑物单体2中预埋定位部33如锚杆,利用建筑物单体2中凸起的锚杆作为连廊主体1安装的定位点;在连廊主体1安装至建筑物单体2后,通过钢制的垫板块31作为安装面,保持连廊主体1与建筑物单体2间的接触面积,同时可以在支承部4与垫板块31接触的表面上设置相应材料,例如在支承部4表面附着聚四氟乙烯,并配合在垫板块31与支承部4的接触面间涂抹硅脂,使其间处于较低的摩擦系数状态下;
90.步骤二、下垫板312通过嵌入式安装紧固在建筑物单体2中;定位部33如锚杆在建筑物单体2中的末端经折弯处理,防止连廊主体1在动态荷载下的竖向位移影响到锚杆在建筑物单体2中的固定位置;
91.步骤三、下垫板312底端的锚钉3121用于增强在建筑物单体2中的限位效果,且设置至少两个螺纹旋向相反的锚钉3121,避免连廊主体1倾向一侧的位移带动下垫板312的振动造成单个或同旋向的锚钉3121松动;
92.步骤四、连廊主体1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被限制在定位部33如锚杆的截面在限位孔32面积的区域内活动,配合布置在下垫板312上的限位板3122,使支承部4仅在其单个方向上相对于下垫板312移动,例如将限位板3122布置在连廊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进而在建筑物单体2间搭建多个并排的连廊主体1时,避免连廊主体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移造
成相邻的支承部4或上垫板311之间的碰撞;
93.步骤五、在钢结构11上设置压型钢板12并浇筑或铺设混凝土楼板13,便于在连廊主体1上进行建筑施工;且压型钢板12与混凝土结合做成组合楼板,可省去木模板并可作为承重结构,同时加强了压型钢板12与混凝土的结合力;
94.步骤六、在连廊主体1的钢结构11腹板上设置肋板111以及工字钢112作为加强部110,提高大跨度条件下连廊主体1的刚度性能,降低连廊主体1在建筑物单体2间的受力形变量,延长连廊主体1结构的有效寿命。
9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