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外遮阳结构

文档序号:36128535发布日期:2023-11-22 19:25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外遮阳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外遮阳结构。


背景技术:

1、玻璃外窗和透光幕墙在现代化建筑的外围护构造中所采用的比例越来越大,玻璃外围护结构受太阳辐射热量影响较大,会将热量传递至室内,使室内温度升高,虽然通过在室内使用空调能够达到降温目的,但是,空调的使用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这与近年来所提倡的环保节能理念是相违背的。

2、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条文中规定,夏热冬暖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南、东、西向外窗和透光幕墙应采取外遮阳措施,居住建筑的东、西外窗的建筑遮阳系数不应大于0.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中要求,外遮阳等外部设施应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

3、现有的外遮阳装置多采用金属材质的遮阳板进行遮阳,金属板通过避免阳光直射在玻璃外窗或透光幕墙表面,仅通过遮阳来避免建筑内温度过高的降温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提高外遮阳装置对室内温度的降温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包括吸水板和固定在墙体外侧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底部内侧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一凹槽、所述固定框的顶部内侧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上下相对布置,以在所述固定框内形成用于卡设所述吸水板的卡槽,所述吸水板设置在所述卡槽中且所述吸水板与所述墙体呈角度布置,所述吸水板内嵌设有增强钢网。

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吸水板包括第一吸水层和第二吸水层,所述增强钢网夹设在所述第一吸水层和所述第二吸水层之间,所述第一吸水层、所述增强钢网和所述第二吸水层依次粘合。

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框包括竖直布置的金属条和上下间隔布置在所述金属条上的上卡板和下卡板,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下卡板的上端,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上卡板的下端,所述金属条固定连接在所述墙体外侧。

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框包括至少一个分隔板,所述下卡板、各所述分隔板和所述上卡板从下至上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吸水层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吸水子板体,所述第二吸水层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吸水子板体,所述增强钢网穿设在所述分隔板中;

6、所述上卡板与位于所述金属条上部的所述分隔板之间、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板之间、所述下卡板与位于所述金属条下部的所述分隔板之间均卡设有所述第一吸水子板体和所述第二吸水子板体;

7、各所述第一吸水子板体、所述增强钢网和各所述第二吸水子板体依次粘合。

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属条锚固连接在所述墙体上。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属条背离所述墙体的一侧与所述上卡板前后相对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连接件,各所述连接件均设有开口朝上布置的挂钩,所述上卡板和所述下卡板与对应的所述挂钩相对的位置处均设有挂环,各所述挂环均挂设在对应的所述挂钩中。

10、作为优选方案,各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挂钩上方的位置处均固定有第一凸起部,各所述第一凸起部中均螺接有上下布置的紧固螺钉,各所述紧固螺钉的下端均与所述挂环的上端抵接。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吸水板与所述墙体垂直布置。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包括吸水板和固定在墙体外侧的固定框,固定框底部内侧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一凹槽、固定框的顶部内侧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上下相对布置,以在固定框内形成用于卡设吸水板的卡槽,吸水板设置在卡槽中且吸水板与墙体呈角度布置,吸水板除能够通过遮阳来避免建筑内温度过高外,还能够在降雨或人工淋水后发挥材料被动蒸发降温特性,调节建筑表皮微气候环境,进一步降低室内温度,而且在吸水板内嵌设有增强钢网,保证了吸水板的强度,提高了建筑外墙遮阳结构的使用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外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水板(1)和固定在墙体(2)外侧的固定框(3),所述固定框(3)底部内侧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一凹槽(311)、所述固定框(3)的顶部内侧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二凹槽(321),所述第二凹槽(321)与所述第一凹槽(311)上下相对布置,以在所述固定框(3)内形成用于卡设所述吸水板(1)的卡槽,所述吸水板(1)设置在所述卡槽中且所述吸水板(1)与所述墙体(2)呈角度布置,所述吸水板(1)内嵌设有增强钢网(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板(1)包括第一吸水层(12)和第二吸水层(13),所述增强钢网(11)夹设在所述第一吸水层(12)和所述第二吸水层(13)之间,所述第一吸水层(12)、所述增强钢网(11)和所述第二吸水层(13)依次粘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3)包括竖直布置的金属条(33)和上下间隔布置在所述金属条(33)上的上卡板(32)和下卡板(31),所述第一凹槽(311)设置在所述下卡板(31)的上端,所述第二凹槽(321)设置在所述上卡板(32)的下端,所述金属条(33)固定连接在所述墙体(2)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3)包括至少一个分隔板(34),所述下卡板(31)、各所述分隔板(34)和所述上卡板(32)从下至上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吸水层(12)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吸水子板体,所述第二吸水层(13)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吸水子板体,所述增强钢网(11)穿设在所述分隔板(34)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条(33)锚固连接在所述墙体(2)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条(33)背离所述墙体(2)的一侧与所述上卡板(32)前后相对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连接件(4),各所述连接件(4)均设有开口朝上布置的挂钩(41),所述上卡板(32)和所述下卡板(31)与对应的所述挂钩相对的位置处均设有挂环(5),各所述挂环(5)均挂设在对应的所述挂钩(41)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件(4)位于所述挂钩(41)上方的位置处均固定有第一凸起部(42),各所述第一凸起部(42)中均螺接有上下布置的紧固螺钉(43),各所述紧固螺钉(43)的下端均与所述挂环(5)的上端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板(1)与所述墙体(2)垂直布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外遮阳结构,包括吸水板和固定在墙体外侧的固定框,固定框底部内侧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一凹槽、固定框的顶部内侧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上下相对布置,以在固定框内形成用于卡设吸水板的卡槽,吸水板设置在卡槽中且吸水板与墙体呈角度布置,吸水板除能够通过遮阳来避免建筑内温度过高外,还能够在降雨或人工淋水后发挥材料被动蒸发降温特性,调节建筑表皮微气候环境,进一步降低室内温度,而且在吸水板内嵌设有增强钢网,保证了吸水板的强度,提高了建筑外墙遮阳结构的使用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金雪莉,胡永平,陆耀波,潘广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3040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