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集成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49031发布日期:2023-12-30 03:05阅读:30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集成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折叠式集成建筑。


背景技术:

1、集成建筑相比于传统建筑具有预生产、快速组装搭建的特性,由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野外施工、灾后救急或者民宿等场景,相关技术中集成建筑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向,一种方向是将集成建筑的各个板块拆分后进行集成设计,各个板块能够分开运输至目标地点后进行组装,由于各个板块相互分散,导致组装过程复杂繁琐,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存在集成度不高而安装困难的问题。另一种方向是将集成建筑的各个板块在加工时就实现整体集成,集成建筑运输至目标地点后通过简单的固定操作即可实现安装,整体集成的建筑体积大,不利于运输转移,导致成本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集成建筑,以解决集成建筑存在组装困难、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集成建筑,包括框架主体和两个折叠板组,两个所述折叠板组分别位于所述框架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每个折叠板组均包括底板、顶板以及两个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分别铰接于所述框架主体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侧板分别铰接于所述框架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3、所述折叠式集成建筑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折叠板组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内部,所述底板、所述顶板以及两个所述侧板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层叠设置;

4、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沿所述上下方向相对设置,两个所述侧板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折叠板组和所述框架主体共同围设出所述折叠式集成建筑的容纳空间,其中,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顶板靠近于所述框架主体的端部与所述框架主体靠近于该顶板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0-8mm。

5、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框架主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两个侧壁,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两个侧壁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6、其中,所述顶壁包括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的两个倾斜部,两个所述倾斜部相互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倾斜部均斜向下延伸以铰接于与其相邻的所述顶板。

7、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顶壁还包括与两个所述倾斜部对应设置的两个挡板,所述挡板连接于所述倾斜部并朝向靠近于该倾斜部所铰接的所述顶板延伸,以遮挡所述倾斜部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隙;和/或,

8、所述倾斜部和与其铰接的所述顶板之间设置有防水胶层。

9、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板包括主体部和覆盖于所述主体部的上板面,所述上板面朝向靠近于所述框架主体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朝向于所述框架主体的端面设置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和所述上板面之间构成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密封胶,所述框架主体朝向于所述顶板的端面形成有卡块,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卡块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10、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折叠式集成建筑还包括围板,所述底板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框架主体,所述底板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围板,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设置;

11、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底板和所述围板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层叠设置,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底板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围板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

12、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底板和所述围板均位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内部,且每个所述折叠板组中的所述围板、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顶板依次层叠设置。

13、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侧板的上表面均形成为斜向下延伸的倾斜面,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顶板从所述框架主体的顶部斜向下延伸,所述侧板的上表面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

14、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顶板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或者,所述顶板从所述框架主体的顶部斜向下延伸,所述顶板与所述左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55°。

15、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折叠式集成建筑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2000mm-5900mm;和/或,

16、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折叠式集成建筑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390mm-3900mm。

17、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板、所述底板以及两个所述侧板的厚度为5mm-15mm。

1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9、折叠式集成建筑处于折叠状态时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能够降低整体尺寸以便于运输,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且折叠式集成建筑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安装过程简单快捷,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性的要求低,能够降低安装成本。且折叠式集成建筑在展开状态时其顶部能够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其上方可以再用于安装建筑结构,提高折叠式集成建筑的应用领域和扩展能力,提高折叠式集成建筑的使用体验。

20、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主体(1)和两个折叠板组(2),两个所述折叠板组(2)分别位于所述框架主体(1)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每个折叠板组(2)均包括底板(21)、顶板(22)以及两个侧板(23),所述底板(21)和所述顶板(22)分别铰接于所述框架主体(1)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侧板(23)分别铰接于所述框架主体(1)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1)包括顶壁(11)、底壁(12)以及两个侧壁(13),所述顶壁(11)和所述底壁(12)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两个侧壁(13)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11)还包括与两个所述倾斜部(111)对应设置的两个挡板,所述挡板连接于所述倾斜部(111)并朝向靠近于该倾斜部(111)所铰接的所述顶板(22)延伸,以遮挡所述倾斜部(111)与所述顶板(22)之间的间隙;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2)包括主体部(221)和覆盖于所述主体部(221)的上板面(222),所述上板面(222)朝向靠近于所述框架主体(1)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体部(221),所述主体部(221)朝向于所述框架主体(1)的端面设置有橡胶块(223),所述橡胶块(223)和所述上板面(222)之间构成卡槽(224),所述卡槽(224)内设置有密封胶,所述框架主体(1)朝向于所述顶板(22)的端面形成有卡块(113),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卡块(113)卡接在所述卡槽(22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集成建筑(100)还包括围板(24),所述底板(21)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框架主体(1),所述底板(21)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围板(24),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底板(21)和所述围板(24)均位于所述框架主体(1)的内部,且每个所述折叠板组(2)中的所述围板(24)、所述底板(21)、所述侧板(23)以及所述顶板(22)依次层叠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侧板(23)的上表面均形成为斜向下延伸的倾斜面,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顶板(22)从所述框架主体(1)的顶部斜向下延伸,所述侧板(23)的上表面连接于所述顶板(22)的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顶板(22)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或者,所述顶板(22)从所述框架主体(1)的顶部斜向下延伸,所述顶板(22)与所述左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55°。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折叠式集成建筑(100)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2000mm-5900mm;和/或,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式集成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所述顶板(22)以及两个所述侧板(23)的厚度为5mm-15mm。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折叠式集成建筑,包括框架主体和折叠板组,两个折叠板组分别位于框架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每个折叠板组均包括底板、顶板以及两个侧板,底板和顶板分别铰接于框架主体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两个侧板分别铰接于框架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折叠式集成建筑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在折叠状态,折叠板组至少部分地位于框架主体的内部,底板、顶板以及两个侧板在左右方向上层叠设置,在展开状态,底板和顶板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两个侧板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折叠板组和框架主体共同围设出折叠式集成建筑的容纳空间,在上下方向上,顶板靠近于框架主体的端部与框架主体靠近于该顶板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0‑8mm。

技术研发人员:韩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智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