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叉式黏滞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22697发布日期:2024-04-30 17:32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叉式黏滞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结构工程的,尤其涉及一种耳叉式黏滞阻尼器。


背景技术:

1、黏滞阻尼器是一种速度相关型的耗能阻尼器,基本原理为依靠内部黏滞介质的流动产生黏滞阻尼,从而消耗部分地震能量,保护主体结构安全。黏滞阻尼器对结构只提供附加阻尼,不附加静刚度,不改变结构的自振周期。黏滞阻尼器产品及应用较为成熟,为建筑减震的主流产品。

2、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建成区内历史城区、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城中村等片区,通过综合整治、功能调整、拆除重建等方式进行改造的活动,是建筑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建筑往往抗震设防水准偏低,又经长期服役,可能无法满足当前抗震设防水准的要求。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时,隔震支座及其连接件、消能器及其连接件可预先制作,现场安装,施工方便,缩短施工周期,且减少对原有建筑风貌的改变。因此,对某些历史性建筑或公共建筑可优先考虑选用减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

3、在减震加固实施过程中,当建筑外墙不能被破坏,现场仅一侧具有施工作业面时,传统的黏滞阻尼器安装困难,限制了黏滞阻尼器的使用;而在新建项目中,采用双墙布置形式时、当施工工序不当导致隔墙先于黏滞阻尼器施工时,传统的黏滞阻尼器无法正常安装,需先把已砌筑完毕的隔墙拆除,待黏滞阻尼器安装到位后再返工砌筑隔墙,这将导致需花费额外的人力、材料等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鉴于上述现有黏滞阻尼器的安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当建筑外墙不能被破坏,仅具有一侧施工作业面时,传统的黏滞阻尼器安装困难。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包括耳叉、外缸筒、内缸筒和活塞杆;所述耳叉安装在所述外缸筒侧端,所述内缸筒安装在所述外缸筒内部,并从所述外缸筒的另一侧伸出,所述活塞杆安装在所述外缸筒和内缸筒的内部;所述耳叉为双耳板结构,与建筑中的单节点板通过销轴连接固定。

4、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耳叉呈u形结构。

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内缸筒从所述外缸筒中延伸部分的一端也装有相同结构的耳叉。

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内缸筒从所述外缸筒中延伸部分的一端安装法兰盘。

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法兰盘与斜撑杆相连,在所述斜撑杆的侧端装有相同结构的耳叉。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单节点板通过焊接与建筑物中的预埋板相连接固定。

9、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构建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将传统黏滞阻尼器两端的单耳板优化为双耳板结构,使得建筑中用于连接固定的节点板从双板改为单板,便于当建筑物只有单侧工作面时节点板在建筑物中的安装,以便黏滞阻尼器的安装;在加固改造项目中,双耳板结构和单节点板能够减少对原结构的破坏,减少施工加固作业量。



技术特征:

1.一种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耳叉(1)、外缸筒(2)、内缸筒(3)和活塞杆(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叉(1)呈u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缸筒(3)从所述外缸筒(2)中延伸部分的一端也装有相同结构的耳叉(1)。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缸筒(3)从所述外缸筒(2)中延伸部分的一端安装法兰盘(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7)与斜撑杆(8)相连,在所述斜撑杆(8)的侧端装有相同结构的耳叉(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节点板(5)通过焊接与建筑物中的预埋板相连接固定。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耳叉式黏滞阻尼器,包括耳叉、外缸筒、内缸筒和活塞杆;所述耳叉安装在所述外缸筒侧端,所述内缸筒安装在所述外缸筒内部,并从所述外缸筒的另一侧伸出,所述活塞杆安装在所述外缸筒和内缸筒的内部;所述耳叉为双耳板结构,与建筑中的单节点板通过销轴连接固定。可解决施工现场仅有一侧工作面的问题,在加固改造项目中,减少对原结构的破坏,减少加固作业量;在新建项目中,采用双墙布置形式时,当施工工序不当导致一侧隔墙先于黏滞阻尼器施工时,亦可通过本技术加以补救,减少返工,避免产生额外费用;因此本技术可扩大黏滞阻尼器在工程项目的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良剑,黄泰杰,黄祥博,卢士安,王庆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道尔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4
技术公布日:2024/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