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具体为一种预制梁及预制梁安装体系。
背景技术:
1、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预制件成为建筑工程的主要建筑方式,如预制柱、预制梁、预制板等。
2、现有技术中,预制梁因预制部分较多,因此造成预制梁的抗剪能力只能完全依靠钢筋,不利于较重荷载或者地震烈度较高地区建筑安装;同时传统的预制梁预制部分过多的情况,也导致吊装配重大、吊装效率较低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梁及预制梁安装体系,减少预制梁的预制部分,增加了后浇部分梁截面,对于较重荷载或者地震烈度较高地区可利用后浇部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了地震作用下抗剪能力,同时采用该预制梁可减轻预制构件重量便于施工吊装、降低预制构件制作成本。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梁,包括预制梁,所述预制梁设置成长方体状结构,预制梁内沿长度方向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预制梁架立筋,预制梁架立筋通过若干个预制梁箍筋绑扎连接;所述预制梁内沿其长度方向预埋有若干组框架梁箍筋,框架梁箍筋延伸至预制梁的上方,位于框架梁箍筋两侧的预制梁部分形成挑耳部。
3、优选的,所述预制梁的内部且位于预制梁箍筋内侧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根预制梁底受力钢筋。
4、优选的,所述预制梁底受力钢筋延伸至预制梁的外侧。
5、优选的,所述预制梁的内部且位于预制梁箍筋内侧的顶部设置有若干根预制梁顶构造钢筋。
6、优选的,一组所述的框架梁箍筋包括两对向上延伸的竖筋,每一对竖筋之间通过帽筋搭接连接,形成封闭的叠合梁箍筋骨架实现对叠合梁纵筋的约束。
7、优选的,所述预制梁的上表面设置有吊钉。
8、优选的,所述预制梁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面上设置有预埋螺母。
9、预制梁的安装体系,包括若干预制梁、预制板、预制柱,所述预制梁搭设在两个相邻的预制柱之间,预制板搭设在两个相邻的预制梁之间且位于对应的两个预制梁的挑耳部上,预制梁的上方且位于预制板之间设置有现浇层。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本实用新型,该预制梁稍宽于设计框架梁宽,自带用于支撑预制板的挑耳部,便于施工过程中快速便捷的安装预制板,且该预制梁腹板部分后浇,安放预制板时容错性较高;该预制梁预制部分截面远小于传统的预制梁,增加了后浇部分梁截面,对于较重荷载或者地震烈度较高地区可利用后浇部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了地震作用下抗剪能力,避免传统梁截面因预制部分较多造成的抗剪完全依靠钢筋的不利情况,真正实现了等同于现浇的设计理念,极大的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改变了传统预制体系的弊端,同时采用该预制梁可减轻预制构件重量便于施工吊装、降低预制构件制作成本,也可减少梁端用于地震作用下抗剪的钢筋数量,降低了钢筋成本,由此可大大降低工程造价。
1.一种预制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梁,所述预制梁设置成长方体状结构,预制梁内沿长度方向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预制梁架立筋,预制梁架立筋通过若干个预制梁箍筋绑扎连接;所述预制梁内沿其长度方向预埋有若干组框架梁箍筋,框架梁箍筋延伸至预制梁的上方,位于框架梁箍筋两侧的预制梁部分形成挑耳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的内部且位于预制梁箍筋内侧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根预制梁底受力钢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底受力钢筋延伸至预制梁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的内部且位于预制梁箍筋内侧的顶部设置有若干根预制梁顶构造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其特征在于:一组所述的框架梁箍筋包括两对向上延伸的竖筋,每一对竖筋之间通过帽筋搭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的上表面设置有吊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面上设置有预埋螺母。
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梁的安装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预制梁、预制板、预制柱,所述预制梁搭设在两个相邻的预制柱之间,预制板搭设在两个相邻的预制梁之间且位于对应的两个预制梁的挑耳部上,预制梁的上方且位于预制板之间设置有现浇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