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涉及一种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1、建筑物顶部防水性能是施工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其关系到建筑物的综合使用性能。若建筑物顶部防水性能不佳,不引起屋内返潮的问题,甚至引起屋顶渗漏。
2、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单一的防水结构对楼板的交接处进行防护,但容易忽略保温层等部件施工过程中也会吸收潮气,这些湿气也会在建筑物内部蔓延,引起屋内返潮问题。
3、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通过双层防水,解决建筑物顶部的排气管对应的防水问题,在解决保温层返潮问题的同时保证建筑物顶部的密封。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包括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为防水卷材,所述第二防水层为fs101防水砂浆;所述第一防水层设置于找坡层的上方,所述找坡层的下方依次为找平层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下方为钢筋混凝土层;还包括立管,其一端抵接于所述保温层并竖向设置,其另一端套设有排气件,以将保温层的湿气经由立管及排气件排放至建筑物的外部;所述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沿所述找坡层向上设置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立管。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层沿所述找坡层的水平面向上延伸30-80mm。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层与所述立管外端的距离为10-20mm。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件包括插接部、罩设部和排气部,三者一体成型,所述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立管的内部,并且,所述罩设部为锥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外侧。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为圆形管状结构,其外径与所述立管的内径相匹配。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部为弧形折弯管,其外端朝向下方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件的内部设置有吸水件,所述吸水件设置于所述插接部和/或排气部的内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与立管之间设置有粘接剂,两者之间的粘接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层是厚度为3mm的高分子防水卷材。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厚度为1-2mm。
12、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通过双层防水,解决建筑物顶部的排气管对应的防水问题,在解决保温层返潮问题的同时保证建筑物顶部的密封。
1.一种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防水层(10)和第二防水层(20),所述第一防水层(10)为防水卷材,所述第二防水层(20)为fs101防水砂浆;所述第一防水层(10)设置于找坡层(30)的上方,所述找坡层(30)的下方依次为找平层(40)和保温层(50),所述保温层(50)的下方为钢筋混凝土层(60);还包括立管(70),其一端抵接于所述保温层(50)并竖向设置,其另一端套设有排气件(80),以将保温层(50)的湿气经由立管(70)及排气件(80)排放至建筑物的外部;所述第一防水层(10)和第二防水层(20)沿所述找坡层(30)向上设置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立管(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层(10)沿所述找坡层(30)的水平面向上延伸30-8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层(10)与所述立管(70)外端的距离为10-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件(80)包括插接部(81)、罩设部(82)和排气部(83),三者一体成型,所述插接部(81)设置于所述立管(70)的内部,并且,所述罩设部(82)为锥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防水层(20)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81)为圆形管状结构,其外径与所述立管(70)的内径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部(83)为弧形折弯管,其外端朝向下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件(80)的内部设置有吸水件(84),所述吸水件(84)设置于所述插接部(81)和/或排气部(83)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81)与立管(70)之间设置有粘接剂,两者之间的粘接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层(10)是厚度为3mm的高分子防水卷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水层(20)的厚度为1-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