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以及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及从入出库口看前后连设该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并且在入出库时车辆在入出库口和各个立体停车装置之间行驶的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特别涉及节省驶入层空间的停车装置。
以下部驶入式车库为例说明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在入库时,在驶入层等待中的升降台上装载车辆及托板,把上述升降台升高到入库目标停车架的侧面,把车辆连同托板一起存放在停车架上;而在出库时,把升降台上升到要出库的车辆存放所在停车架的侧面,从该停车架上接受车辆连同托板,之后,升降台降至驶入层,车从入出库口退出。
在这种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中,已进入驶入层的入库车辆的姿势或将要从驶入层退出的出库车辆的姿势与停车架上的车辆的停放姿势在水平面内相差90度时,在上述驶入层上要设旋转装置,车辆连同托板一起装载在该旋转装置上,将车辆的方向在水平面内改变90度。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旋转装置具有旋转和升降二种功能,首先,装载车辆和托板的旋转台上升,使其周围的踏板与上述托板没有干扰,然后,在这种情况下,旋转托板,改变车辆的方向,之后,将上述旋转台下降到其原来的位置。例如,参照特开昭63-284372及特开平3-194071号公报等。这些公报所揭示的是将二座具有上述旋转装置的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连设而成的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
但是,在上述的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中,因为必须为改变车辆方向而使车辆旋转,而且在旋转时还要与其周围的踏板不干扰地上升,所以,必须在驶入层的上下方向确保上升行程部分的空间,建筑物因该上升行程而增高,因此不能节省空间。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把旋转装置的升降功能转移给其周围的踏板,使旋转装置旋转时不必上升,因此,可以使驶入层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很狭小,从而节省了空间。另外,由于此改进,还可以提高入出库效率。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以旋转装置周围的踏板可上下活动的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和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为对象,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即,本发明的第1-4解决方案是涉及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这些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在入出库时将车辆和托板一起在沿升降路升降的升降台和设在上述升降路侧面的多层停车架之间移动,同时利用设在驶入层上的旋转装置把车辆的方向在水平面内改变为停车姿势或退出姿势。
第一解决方案,从驶入层的入出库口看,在跟前和后部二个地方设具有升降踏板的二台升降踏板装置,二台升降踏板装置夹着旋转装置,并可沿上下方向升降。而且,上述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在车辆驶入—驶出时上升到驶入面高度正下方,从下方支承托板并定位在驶入面的高度上,在改变车辆方向时,下降到不影响上述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的高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解决方案中,在车辆驶入时,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上升到驶入面高度的正下方,为防止车辆驶入时的托板的逆转而从下方支承旋转装置上的空托板,并定位在驶入面高度上。在该状态下,从入出库口进入的车辆驶到上述空托板上。之后,上述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下降到不影响上述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的位置处,在该状态下,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上述载车托板在水平面旋转,把车辆方向变成停放姿势后,用升降台输送到目标停车架的侧面并停放在那里。而在车辆驶出时,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下降到不影响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上述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使载车托板在水平面内旋转,将车辆方向改为退出姿势。之后,上述各升降装置的升降踏板上升到驶入面高度正下方,为了防止车辆驶入时的托板逆转,从下方支承旋转装置上的载车托板并定位在驶入面高度处。在该状态下,车辆驶下托板从入出库口退出。
因此,由于车辆的方向仅利用旋转装置的旋转动作改变的,与必须作上升动作的旋转装置相比,可以缩短上下方向的行程,降低驶入层的顶棚,从而实现节省空间的目的。
第二解决方案是在第一解决方案中再在入出库口和跟前的升降踏板装置之间设可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带回转踏板的回转踏板装置。而且,上述回转踏板装置的回转踏板的一面上突设了一对弹性挡块,两个挡块相距的间隔对应于托板的二个车轮承载部间的最大宽度。上述回转踏板这样转动在车入库时,使上述两弹性挡块向上并与托板的两车轮承载部外侧的立板对应,而在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时,使得上述两弹性挡块朝横向,不影响托板的运动。
由于这种结构,第二解决方案中,车入库时,两弹性挡块从驶入侧看的话位于托板的两车轮承载部外侧的立板的跟前,在车辆驶入托板上时,即使车辆驶入位置偏离中心位置,车轮将与上述两立板接触时,因先与位于跟前的挡块接触,而不与两立板接触,所以车轮不会受到损伤。在旋转装置装置作旋转动作时,上述两弹性挡块处于横向位置,避免了与托板相互干扰,不会影响托板改变姿势。
第三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基础增加下述特征,即,在旋转装置上的托板的纵向两端朝着入出库口,车辆成为驶入—驶出姿势的状态时,升降台上的供使用者乘降的一对乘降踏板位于托板两侧。
由于这种结构,第三解决方案中,在车辆入出库时,使用者通过上述两乘降踏板可顺利地进行乘降。
第4解决方案是在第一解决手段基础上,在升降台上装载一比旋转装置的旋转台宽的托板支承板。把托板从升降台上放到旋转装置上时,上述托板支承板与托板一起就承载在该旋转装置的旋转台上,由旋转装置支承了上述托板。
由于这种结构,第4解决方案中,托板通过支承面积较宽的托板支承板支承在旋转装置的旋转台上,与用旋转台直接支承的情况相比,其支承状态比较稳定。
本发明的第5-9解决方案涉及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这些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结构是,在建筑物内部从入出库口看,前后连设多座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入出库时,车辆在入出库口和各处立体停车装置之间行驶,而且,从入出库口看,至少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是第1至第4解决方案中的任何一个立体停车装置。
第5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的前提下,使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在入出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时上升到驶入面高度并具有作为车路的功能。
由于这种结构,第5解决方案中,从入出库口进入驶入层的入库车辆通过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各升降踏板进入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反之,从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出库的车辆通过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各升降踏板从入出库口退出。因此,不必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设专用入出库车路。
第6解决方案是在第5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再在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上设可上下动的托板支承件。在上述升降踏板没有到达驶入面高度时,使该托板支承件从该升降踏板面向上突出,而该托板支承件,在上述升降踏板到达了驶入面高度正下方时,从下方支承托板,将托板定位在驶入面高度处,防止了车辆入出库时托板翻转,另一方面,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若上述升降踏板到达驶入面高度时,为了不影响车辆的通过,使托板支承件向下方后退到与该踏板面基本相同的高度处。
由于这种结构,第6解决方案中,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因为托板支承件向下方后退到与该踏板面基本相同的高度处,所以,不会影响车辆的通过。第7解决方案以上述结构为前提,赋予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回转踏板装置的回转踏板转动功能,以便于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使两弹性挡块向下,从而两弹性挡块不影响车辆的通过。
由于这种结构,第7解决方案中,两弹性挡块在车辆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朝向下方,不会影响车辆的通过。
第8解决方案在上述前提下,使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升降台的两乘降踏板在车辆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位于驶入面高度处,从而赋予其作为车路的功能。
由于这种结构,第8解决方案中,与第5解决方案相同,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入出库车辆通过乘降踏板入出,因此,不必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设专用入出库车路。
第9解决方案以上述结构为前提,使装在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升降台上的托板支承板在车辆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位于驶入面高度处,从而付予其作为车路的功能。
由于这种结构,第9解决方案中,也与第5解决方案相同,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入出库车辆通过托板支承板入出,因此,不必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设专用入出库车路。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局部剖视的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局部剖视的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侧面图。
图3是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驶入层的平面图。
图4是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中,从入出库口看为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从驶入层看的驶入层平面图。
图5是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中,从入出库口看为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从最下层停车架看的驶入层平面图。
图6是回转踏板装置的平面图。
图7是回转踏板装置的正视图。
图8(a)是表示从入出库口看为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在车辆入出库时的回转踏板的转动姿势的侧视图,(b)是表示从入出库口看为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在车辆入出库时的回转踏板的转动姿势的侧视图,(c)是表示从入出库口侧为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旋转装置动作时的回转踏板的转动姿势的侧视图,图9是升降踏板装置的正视图。
图10是升降踏板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升降踏板装置的托板支承件安装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局部地表示摆动踏板装置的平面图。
图13是图12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
在图1至图5中,1是铁塔式建筑物,2是设在该建筑物1地面层上的入出库口,在上述建筑物1内部构成有这样的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B,即,从入出库口2看,前后连设有二座下部驶入式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A,A,入出库时,车辆C在入出库口2和各立体停车装置A之间行驶。
在上述建筑物1内部的地面层上,为每一个立体停车装置A构成一个驶入层3,在各立体停车装置A中,驶入层3为第一层,驶入层3的上方,即第二层以上(除上端部分)为停车层4,而把建筑物1内部的上端部分作为设置驱动类装置的机械室(图中未示出)。在上述建筑物1内部的机械室下方,设置了为达到上述驶入层3的升降通道5。在上述停车层4的升降通道5两侧设置了多层停车架6,6…(参照图5)各停车架6是由带导辊7、7的二条架轨8、8构成。
在上述各立体停车装置A的升降通道5上设置车辆入出库时在升降通道5内升降的升降台9。该升降台9由与其四个角连接的四根钢缆(图中未示出)悬吊支承,起动上述机械室的驱动类装置,卷起或放下各钢缆,就可以沿上述升降通道5升降升降台9。车辆和托板P一起在升降台9和各停车架6之间来回移动。
在上述各立体停车装置A的驶入层3上凹陷地设置一个坑10,从入出库口2看,跟前和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凹坑10内设置仅有旋转功能的旋转装置11,在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凹坑10内设置具有旋转和升降二种功能的旋转装置11′。利用各个旋转装置11、11’,在水平面内改变车辆C为停放状态或退出状态。也就是说,入出库时,车辆C在驶入层3内向前开到等待中的托板P上,或从托板P上驶出,而在存放时,车辆在建筑物的构架上停放成与驶入或驶出方向正交的方向。
从入出库口2看,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驶入层3的入出库口2和后述的跟前的升降踏板装置26之间设置有可上下转动的带回转踏板12的回转踏板装置13。如图6及图7放大示出的那样,该回转踏板装置13的回转踏板12为窄幅式矩形状,在其一面上突设了一对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挡块14、14,二块挡块14、14之间的间隔与托板P的二个车轮承载部P1、P1间的最大宽度W对应,该各弹性挡块仅设在一面,其另一面上不设。
上述回转踏板12的两端由转动轴15可转动地水平支承在支承架16、16的上端上,一侧(图6及图7左侧)的转动轴15与电机17的输出轴17a连接,该电机17的正转或反转使上述回转踏板12朝上或朝下转动。具体地说,上述回转踏板12这样转动在车辆入库时使上述弹性挡块14、14朝上,并与托板P的两车轮承载部P1、P1外侧的立挡P2、P2对应(参照图8(a));在旋转装置11动作时,使上述两弹性挡块14、14成横向,对上述托板P不干扰(参照图8(c));在驶出驶入立体停车装置A后部的车辆时,使两弹性挡块14、14向下,两弹性挡块14、14不影响车辆C通过(参照图8(b))。
上述电机17一侧的支承架16上端上配置有与回转踏板12的嵌合孔12a可脱卸地嵌合的挡销18,挡销18与液压或电力驱动的汽缸19的活塞杆19a的前端连接并可进退。在上述回转踏板12转动之际,因上述汽缸19缩进作用,使上述挡销18后退,从上述嵌合孔12a内脱出;在把上述踏板12保持在两弹性挡块14、14为向上姿势或向下姿势时,因上述汽缸19的伸出作用,使上述挡销18前进,与上述嵌合孔12a嵌合。
在上述两立体停车装置A,A之间设置有可开关的分隔门20,在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上述分隔门20的内侧设置具有摆动踏板21的摆动踏板装置22,该摆动踏板装置22可在90度的范围内上下转动,以便呈铅直姿势和水平姿势。如图12及图13放大的那样,该摆动踏板装置22的摆动踏板21与上述回转踏板装置13的回转踏板12一样为窄幅式矩形状,在其一面上突设了一对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挡块14、14,二块挡块14、14之间的间隔与托板P的二个车轮承载部P1、P1间的最大宽度W对应。
上述摆动踏板装置22的摆动踏板21的里面侧设置电机23,电机输出轴23a连接臂24的一端,而该臂24的另一端连接压滚24a、24a,通过上述电机23的正转或反转,在车辆C通过两立体停车装置A、A时,为了确保通路,将上述摆动踏板21保持在水平状态(参照图13的实线),在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中,转动托板P时,为了不干扰托板P,使上述摆动踏板21成为铅直姿势(参照图13的虚线)。在上述摆动踏板21处于水平状态时,压滚24a、24a脱离摆动踏板21,该摆动踏板21由在转动时导向支承托板P的支承滚40、40从下方支承成水平状。
从驶入层3的入出库口2看,在上述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跟前和后部的二个地方设置带升降踏板25的二台升降踏板装置26、26,升降踏板装置26、26位于上述旋转装置11两侧,并可向上下升降。
如图9及图10放大的那样,上述升降踏板装置26的升降踏板25水平地由支承台27上的一对平行连杆28、28支承着,并可升降,用杆29将该两平行连杆28、28连接起来,同时在一侧(图9右侧)的平行杆28的下端与配置在其下方的摆动汽缸30的活塞杆30a的前端连接,通过在3级范围内切换该摆动汽缸30的伸缩动作,使上述升降踏板25的高度在3级范围内变化。具体地说,上述升降踏板25,在车辆驶入或驶出时上升到驶入面高度正下方,从下方支承托板P,并把托板P定位在驶入面高度处,以防止车辆C入出库时托板P的翻转(参照图9及图10虚划线),在改变车辆C方向时,下降到不阻碍上述旋转装置11的旋转动作的高度处(参照图9及图10实线);在车辆入出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时,上升到驶入面高度,赋予其车路的功能(图9及图10双点划线)。
在上述各升降踏板装置26的升降踏板25上设置可上下移动的二个支承托板件31、31(参照图4)。如图11放大所示,在上述各支承托板件31、31上固定三角形杆32的第一个角,连接部件33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个角上,在该连接部件33的下端形成长孔33a,通过把螺栓34插入上述长孔33a内,该连接部件33的下端就可上下移动地与支承台27连接。另外,上述三角形杆32的第三个角由螺旋弹簧35连接在升降踏板25上,上述杆32在螺旋弹簧35弹力的作用下,被拉向图11的顺时针方向,使各支承托板件31从升降踏板25上面向上方突出。
具体地说,上述支承托板件31,在上述升降踏板25没有到达驶入面高度时,在上述螺旋弹簧35的弹力作用下,使杆32朝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踏板面向上方突出(参照图11实线),在升降踏板25到达驶入面高度正下方时,从下方支承托板P,并定位在驶入面高度上,而在车辆入出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时,当上述升降踏板25到达驶入面高度时,逆着螺旋弹簧35的弹力,杠杆32朝图11的反时针方向转动,向下方后退到不影响车辆C通过的基本与踏板面相同高度的位置。这些动作是与升降踏板25的升降动作连动地进行的。即,升降踏板25上升时,连接部件被向下拉,因此,杆32顶着螺旋弹簧35的弹力朝图11的反时针方向转动,结果,各支承托板件31翻倒,其高度与升降踏板25的上面基本相同。
虽然在后部立体停车装置A的两侧也设置有踏板,且两踏板夹着旋转装置11’,但这些踏板是固定踏板36,并被设在旋转装置11’旋转时,对托板P没有干扰的比驶入面要低的位置上。
在上述两立体停车装置A、A的各升降台9上相隔一定距离地载置了一对乘降踏板37、37,该两乘降踏板37、37在旋转装置11、11′上的托板P的纵向端部朝着入出库口2侧,车辆呈驶入—驶出姿势的状态下,位于上述托板P的两侧,入出库时,使用者能够升降(参照图5)。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升降台9的两乘降踏板37、37在升降台9降至驶入层3上的状态下,由上述两升降踏板装置26、26接收并支承,入出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时,其位于驶入面高度,赋予有车路的功能。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升降台9的两乘降踏板37、37在升降台9降至驶入层3上的状态下,由上述两固定踏板装置36、36接收并支承,踏板37与固定踏板装置36、36一样,位于在旋转装置11’旋转时不干扰托板P的位置上,即,被支承在比驶入面低的位置上。
比旋转装置11、11’的旋转台11a、11’a宽的托板支承板38上载在上述两立体停车装置A、A的各升降台9上,并由承受部9a、9a从下方支承。该托板支承板38在托板P从升降台9被放到旋转装置11、11’上时,和托板P一起均由该旋转装置11的旋转台11a、11’a承受,由旋转装置11、11’支承托板P,使托板P不挠曲。另外,载置在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升降台9上的托板支承板38,在车辆入出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时,位于驶入面的高度上,并有车路的功能。
在上述升降台9的纵向两端上设导向滚39、39,车辆C和托板P一起在该导向滚39和上述各停车架6的导向滚7之间来回移动。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入库动作。
首先,作好车辆C进入的准备工作,回转踏板装置13成为使两弹性挡块14、14向上的朝外姿势(参照图8(a))。另外,两升降踏板装置26、26使各升降踏板25上升到驶入面高度正下方,并从下方支承旋转装置11上的空托板P,将其定位在驶入面高度位置上。
然后,车辆C从入出库口2处进入驶入层3内,驶到上述空托板P上。
此时,由于上述两弹性挡块14、14与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上述空托板P的两车轮载置部P1、P1外侧的立板P2、P2的跟前对应,因此,在车辆C驶到空托板P上时,即使其驶入位置偏离中心而使车轮将要与上述两立板P2、P2接触时,其先碰上处于跟前的上述两弹性挡块14、14而不与两立板P2、P2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车轮损伤。
此外,在该状态下,由于升降台9的两乘降踏板37、37位于上述托板P的两侧,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两乘降踏板37、37,即,将其用作为踏台,顺利地把车停好。
之后,进入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库内时,通过汽缸19的收缩作用而使上述回转踏板装置13的挡销18后退,从回转踏板12上的嵌合孔12a内脱出,在这种脱离状态下,使电机17动作,将上述回转踏板12转动到图8(c)的铅直姿势,为旋转装置11的旋转作好准备。另外,在摆动汽缸30的伸缩作用下,上述各升降踏板装置26的升降踏板25下降,至不妨碍旋转装置11的旋转动作地,把载车托板P放在旋转装置11上。
在该状态下,由于上述空托板P通过支承面积较大的托板支承板38被支承在旋转装置11上,因此,即使装载了车辆C,因为直接用旋转台119支承,所以,不会挠曲,能够稳定地保持这种支承状态。
之后,使上述旋转装置11动作,使载车托板P在水平面内转过90度,然后,把升降台上升到目标停车架6侧面,车辆C连同托板P一起移动到停车架6上并存放在那里。
另一方面,要停放在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内时,通过汽缸19的收缩作用使上述回转踏板装置13的挡销18后退,并从回转踏板12的嵌合孔12a内脱出,在该状态下,使电机17动作,将上述踏板12转动到图8(b)的向内的姿势,使两弹性挡块14、14位于踏板面的下方。另外,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升降台9以不载托板P的状态下降,把托板支承板37、37支承在升降踏板装置26上,而托板支承板38支承在旋转台11a上,使上述各升降踏板装置26的升降踏板25上升到最上位处。因此,托板支承件31、31向下方后退,升降踏板25的表面成为平面,而乘降踏板37、37也与旋转装置11上的托板支承板38同高,由回转踏板12、升降踏板25、乘降踏板37及托板支承板38构成车辆C通过的车道。
之后,打开分隔门20,驶到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内的等待中的空托板P上,使摆动踏板装置22的电机23动作,将摆动踏板21转动到图13双点划线的铅直姿势,从而不干扰载车托板P的旋转,在该状态下,使上述旋转装置11’作旋转动作,在水平面内将上述载车托板P的方向转过90度,然后,把升降台上升到目标停车架6侧面,车辆C连同托板P一起移动到停车架6上并放在那里。
因为出库动作与入库动作正好相反,所以,省略说明。在此情况下,因为使回转踏板装置13的各弹性挡块14位于回转踏板12的下方,所以,不影响车辆C的退出动作。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仅使立体停车装置A的旋转装置11作旋转动作,另一方面,使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A的升降踏板装置26的各升降踏板25下降,因此,避免了旋转时托板P的干扰,因不必使旋转装置11上升,所以,驶入层3的顶棚较低,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仅在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A上设升降踏板26等,但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A也可以具有同样的结构,另外,也可适用于三座以上的立体停车装置A连接而成的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B。
如上说明,根据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因为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在车辆驶入—驶出时上升到驶入面高度正下方,从下方支承托板并定位在驶入面的高度上,在改变车辆方向时,下降到不影响上述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的高度,所以,能够仅利用旋转装置的旋转动作改变车辆的方向,并因不必作上升动作,可以降低驶入层的顶棚,从而实现节省空间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在入出库口和跟前的升降踏板装置之间设可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回转踏板装置,上述回转踏板装置的回·转踏板的一面上突设一对弹性挡块,上述回转踏板这样转动在车辆入库时,使上述两弹性挡块向上并与托板的两车轮承载部外侧的立板对应,而在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时,使得上述两弹性挡块朝着横向,不影响托板的运动。因此,入库时,在车辆驶到托板上时,即使车辆驶入位置偏离中心位置,利用两弹性挡块使车轮不与两立板接触,车轮就不会受到损伤。在旋转装置装置作旋转动作时,因为上述两弹性挡块处于横向位置,对托板没有干扰,所以,不会影响托板改变姿势。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因为在托板在旋转装置上成车辆驶入—驶出状态时,升降台上的一对使用者乘降的乘降踏板位于托板两侧,所以,在车辆入出库时,使用者通过上述两乘降踏板可顺利地乘降。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因为把托板从升降台上放到旋转装置上时,装载在上述升降台上的托板支承板与托板一起就承载在该旋转装置上,由旋转装置支承了上述托板,所以,能够用托板支承板稳定托板并将托板支承在旋转装置上。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因为在入出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时,赋予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两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车路的功能,所以不必设专用的出入车路,能够通过各升降踏板退出,从而能够降低设备费用。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6,在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上设上下可动的托板支承件。在上述升降踏板没有到达驶入面高度时使该托板支承件从该升降踏板面向上突出,而该托板支承件,在上述升降踏板到达了驶入面高度时,从下方支承托板,将托板定位在驶入面高度处,另一方面,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若上述升降踏板到达驶入面高度时,为了不影响车辆的通过,使托板支承件向下方后退到与该踏板面基本相同的高度处。因此,托板支承件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因为托板支承件向下方后退到与升降踏板的踏板面基本相同的高度处,所以,不会影响车辆的通过。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因为赋予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回转踏板装置的回转踏板具有转动功能,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踏板转动,使两弹性挡块向下,从而两弹性挡块不影响车辆的通过,所以,两弹性挡块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朝向下方,不会影响车辆的通过。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8,因为,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赋予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升降台的两乘降踏板车路的功能,所以,不必设专用入出车路,能够通过两乘降踏板退出,降低了设备费用。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因为赋予装在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升降台上的托板支承板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作为车路的功能,所以,不必设专用入退出车路,能够通过两乘降踏板退出,降低了设备费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该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在入出库时将车辆和托板一起在沿升降路升降的升降台和设在上述升降路侧面的多层停车架之间移动,同时利用设在驶入层上的旋转装置把车辆的方向在水平面改变为停车姿势或退出姿势,其特征在于从上述驶入层的入出库口看,跟前和后部二个地方设具有升降踏板的二台升降踏板装置,二台升降踏板装置夹着旋转装置,并可沿上下方向升降;上述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在车辆驶入—驶出时上升到驶入面高度正下方,从下方支承托板并定位在驶入面的高度上,在改变车辆方向时,下降到不影响上述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入出库口和跟前的升降踏板装置之间设可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带回转踏板的回转踏板装置;在上述回转踏板装置的回转踏板的一面上突设了一对弹性挡块,两个挡块相距的间隔对应于托板的二个车轮承载部间的最大宽度;上述回转踏板这样转动在车辆入库时,使上述两弹性挡块向上并与托板的两车轮承载部外侧的立板对应,而在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时,使得上述两弹性挡块朝横向,不影响托板的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旋转装置上的托板的纵向两端朝着入出库口,车辆成为驶入—驶出姿势的状态时,升降台上的使用者乘降的一对乘降踏板位于托板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升降台上装载一比旋转装置的旋转台宽的托板支承板;把托板从升降台上放到旋转装置上时,该托板支承板与托板一起放到该旋转装置的旋转台上,由旋转装置支承上述托板。
5.一种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这种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结构是从入出库口看,在建筑物内部前后连设多座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入出库时,车辆在入出库口和各处立体停车装置之间行驶,其特征在于从入出库口看,至少最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是第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该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在相对于后部的立体停车装置入出库时,上升到驶入面高度并具有车路的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各升降踏板装置的升降踏板上设可上下动的托板支承件;该托板支承件,在上述升降踏板没有到达驶入面高度时,从该升降踏板面向上突出,在上述升降踏板到达了驶入面正下方高度时,从下方支承托板,将托板定位在驶入面高度处,在相对后部立体停车装置入出库时,当上述升降踏板到达驶入面高度时,向下方后退到与该踏板面基本相同的高度处,以便不影响车辆的通过。
7.一种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这种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结构是从入出库口看,在建筑物内部前后连设多座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入出库时,车辆在入出库口和各处立体停车装置之间行驶,其特征在于从入出库口看,至少最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是第二权利要求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该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回转踏板装置的回转踏板具有转动功能,以便于在相对于后部立体停车装置入出库时,转动到使两弹性挡块向下,使两弹性挡块不影响车辆的通过。
8.一种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这种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结构是在建筑物内部从入出库口看,前后连设多座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入出库时,车辆在入出库口和各处立体停车装置之间行驶,其特征在于从入出库口看,至少最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是第三权利要求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该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升降台的两乘降踏板,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位于驶入面高度处,具有作为车路的功能。
9.一种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这种升降式自行多列立体停车设备的结构是在建筑物内部从入出库口看,前后连设多座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入出库时,车辆在入出库口和各处立体停车装置之间行驶,其特征在于从入出库口看,至少最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是第四权利要求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装在跟前的立体停车装置的升降台上的托板支承板,在入出后部立体停车装置时,位于驶入面高度处,并具有作为车路的功能。
全文摘要
在升降式立体停车装置A中,从驶入层3的入出库口2看,在跟前和后部二个地方,设置二台有升降踏板25的升降踏板装置26,该升降踏板装置26夹着旋转装置并可沿上下方向升降。在车辆驶入—驶出时,使各升降踏板装置26的升降踏板25上升到驶入面高度正下方,从下方支承托板P并定位在驶入面高度处,在改变车辆方向时,下降到不影响旋转装置作旋转动作时的高度处。因此,不用使旋转装置上升就能够改变车辆的方向,实现了驶入层3空间节省之目的。
文档编号E04H6/12GK1144870SQ9511812
公开日1997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5日
发明者伊贺刚, 前野贤儿, 今村宪司 申请人: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