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96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建造混凝土建筑物等时,为对形成板、壁、柱、梁等的模型框支承以及对桁架构体的桁架顶进行支承的支架系统。
例如,在建造混凝土建筑物时,为形成板、壁、柱、梁等需要用在下层板面上将各模型框组装的支架进行支承。
以往,通常使用管子支承件或由管子组合而成的临时构架作为上述支架。
然而,使用管子支承件,使荷重支承不稳定,且因使多根管子林立在底面上,形成在底面上难以进行作业或步行的状态,必需等待至板凝固后方能进行物资材料运入等其它作业,这成为使混凝土建筑物施工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此外,对于将管子组合而成的临时构架由于通过使纵柱依次向上方接长的同时,将此纵柱按规定间隔并列配置,依次用横梁和斜撑连接相邻的纵柱,组装成供攀爬的器具状构体,在此场合也形成用横梁斜撑将各纵柱间封闭,使在底面上难以进行物资材料的运进运出及步行等,从而不具有脚手架的功能。
此外,在传统的临时构架中,由于为支承板模型框或梁模型框,形成将架设在最上部纵柱间的梁下框的上部横梁两端安装在纵柱上的结构,因而,使与纵柱的连接强度以及荷重支承强度较弱、不能使临时构架的刚性提高,同时,在使纵柱配置间隔发生变化场合,由于也不能够使梁下框的长度产生适应性变化,存在使梁下框的种类数目多、物资材料管理以及临时构架组装复杂。制造费用增加等问题。
此外,很难使传统的支架系统在组装状态下在底面上移动,当在同一地面上需要改变模型框支承场地时,必需在一次解体状态下移动,而后再次进行组装,因而存在为移动而多消耗劳力和工时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通过构件尺寸标准化设计使管理容易、荷重支承强度高、能自由选设模型框支承位置、将壁和板形成一体、而且也能在保持组装状态下进行移动用于支承的支架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为通过使至少成四方配置的纵柱依次向上方接长,用水平构件和斜撑进行相邻各纵柱相互间连接而组装成支柱,将梁下框固定在此支柱上端部纵柱间,把支承高度可调的支承件、安装位置可选择地固定在该梁下框上,用此支承件且通过大梁支承被支承物。
此外,本发明为可通过自由伸缩的壁用千斤顶和大梁将壁模型框安装在构成所述支柱的纵柱侧部上,用自由伸缩式拱腰壁用调节增强筋连接由上述壁模型框端部和支承件支承的板模型框端部,用此增强筋支承拱腰模型框,从而能形成壁和板的一体的混凝土结构。
此外,本发明构成在将壁和板形成一体的混凝土结构后,在支柱处于板支承状态时,通过使壁用千斤顶收缩,从而使壁模型框离开壁面的结构。
上述结构在构成支柱的纵柱的上下端和中间部外周面上具有法兰,用两端分别具有连接附件的水平构件进行相邻纵柱上部法兰相互间和下部法兰相互间连接的同时,上下对角位置的连接附件用斜撑进行连接,用设置在此斜撑上的水平构件两端的连接附件连接两侧或中间部的法兰,据此能构成刚性高的支柱。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结构进行说明。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支架系统总体结构的剖面图,图2为放大表示上述结构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3为表示自由纵柱和梁下框以及自由梁下框连接结构的图,图4为表示相对梁下框支承用支柱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相对梁下框的自由梁下框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带卸力器支承件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视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右视图,(C)为左视图,图8为放大表示支承件和大梁以及板模型框关系的纵剖面图,图9(A)、(B)分别为伸缩梁下框的俯视图和主视图,图10为表示伸缩梁下框的连接结构的图,(A)为俯视图,(B)为表示上述连接配件部分的主视图,(C)为沿图10(A)中箭头C-C方向的剖面图,图11(A)~(E)为表示对构成支柱材料种类进行说明的图,图12为表示支承壁模型框的千斤顶部分其它例子的主视剖面图,图13为图12所示结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4为大梁和板模型框连接用紧固附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成四方配置且依次向上接长的纵柱1,例如选用长度为1800mm的钢管,其上端具有接长用的接头2,在其上端部和中间部的外周面上固定着法兰3。
成四方配置的纵柱1,用水平构件4、利用其上端部法兰3进行相邻纵柱相互间连接,以及用斜撑5进行上下水平构件4端部对角位置连接的同时,用设置在斜撑5上的水平杆6进行相邻纵柱1中间法兰3的连接。
如上所述,通过使成四方配置的纵柱1沿上方接长、以及用水平构件4、斜撑5和水平杆6将纵柱群的四面连接起来就能构成需要高度的支柱A,此外,也可以将纵柱1平面地按照六根、八根等组合构成支柱A。
在上述支柱A的最上部纵柱1的上端上,用预先安装在此纵柱1上端上的接头连接自由纵柱7。此自由纵柱7的长度约为纵柱1长度的一半,在其上下端部和中间部上设置法兰3。
接在支柱A上端纵柱1上的相邻自由纵柱7的相互间是利用沿上下设置的法兰3、用梁下框8进行连接,用桁架11连接由方管形成的上梁9和下梁10构成此梁下框8。
如图10所示,设置在上述纵柱1和自由纵柱7上的法兰3,其外形为四方形,在对应各边的四个处所分别设有一对长方孔12,在上述水平构件4和水平杆6的两端部、以及梁下框8的上梁9和下梁10的两端部上固定着利用上述长方孔12与法兰3相接合的连接附件13。
如图10所示,此连接附件13具有在固定于上梁9和下梁10的两端部以及水平构件4、水平杆6的端部上的形本体14的两侧前缘上设置与长方孔12连接固定的钩子15,在此形本体14内具有容纳朝向纵柱1、或自由纵柱7的接触构件16,以及压入形本体14内背面和接触构件16间的斜楔17的结构,通过当使钩子15固定于长方孔12的状态、将斜楔17压入时,把长方孔12和钩子15的接合部作为反力、使接触构件16压靠在纵柱1或自由纵柱7上,形成把纵柱1、自由纵柱7与水平构件4等牢固地连接成直角状态。
在上述连接附件13本体14两面上下或下部位置上伸出设置固定的撑杆销18,斜撑5使连接位于上下水平构件4的对角位置连接附件13撑杆销18的一对斜杆5a在其中央交叉部分互相铰接,使水平杆6的中央部铰接在此铰接部,将上述水平构件4和同样的连接附件13固定在该水平杆6的两端上,成为在斜杆5a两端设置销孔,进行位于相邻纵柱1的对角位置上下端部的连接和纵柱1相互中间部的连接。
在上述梁下框8的面对面间通过选择安装位置架设自由梁下框19,在此自由梁下框19、梁下框8和自由纵柱7上安装支承件20,成为用这些支承件20通过大梁21支承板模型框22或梁模型框。此外,自由梁下框19具有和梁下框8同样的结构。
对于上述支承件20,准备了三种,即带卸力器的支承件20a(图6),带自由夹紧器的支承件20b(图7),以及轻型支承件20c(图2),使能按支承条件选用,同时,在支承件20相对自由纵柱7的安装上从上部直接插入(图7),在向梁下框8和自由梁下框19的安装上使用支承用支柱23(图2)。此外,在各支承件中,使其共同的部分带相同标号,对其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构成使带卸力器支承件20a具有在可嵌合于自由纵柱7和支柱用支柱23内的外径的管子24上,沿轴向相隔一定间距设置多个沿径向贯穿的销孔25,在从上端插入管子24内的螺杆26的顶端上固定设置形的大梁架27,同时,把千斤顶手柄28可自由回转地旋在螺杆26上,以及构成把已设置在管子24上端的卸力器29安装成使位于此千斤顶手柄28的下部的结构。
如图6所示,卸力器29是使下部斜楔构件31和上部斜楔构件32上下重合后容纳在已固定在管子24上端上的形支承附件30内,在支承附件30和上部斜楔构件32上设置螺杆26的贯穿孔33、34,同时,用支承附件30支承下部斜楔构件31,使可沿其纵向自由移动,在其底部具有使螺杆26贯穿的长孔34a。
用销35将支承附件30和上部斜楔构件32连接成仅允许上部斜楔构件32可上下运动,在下部斜楔构件31的上边缘部上具有用于接合固定的凹部36,使安装成能在支承附件30上自由上下运动的销37通过与接合固定凹部36相接合,使下部斜楔构件31的前进位置被保持、在将上部斜楔构件32向上推的同时,将销37向上抬起,使接合固定解除,使下部斜楔构件31沿往上倾斜一侧移动时,使上部斜楔构件32下降。
因此,千斤顶手柄28使得用上部斜楔构件32支承的螺杆26的大梁架27因下部斜楔构件31由于销37的插入拔出引起的移动而上下运动,能一下将板模型框等的支承解除。此外,图中的38是用销39固定在螺杆26下端、制止其被拔出的环,形成用支承件30制止螺杆26向上方被拔出的状态。
带自由夹紧器的支承件20b如图7所示,是将圆形管40水平地固定在螺杆26的上端,将大梁架41可沿圆周方向运动地载放在此圆形管40上,在大梁架41的两端部上固定着U字形管的抱紧附件42、43,在一侧的抱紧附件42上安装着用旋入螺丝将大梁架41压接固定在圆形管40上的螺栓44,在大梁架41的另一端固定着的螺母45上安装着将大梁21沿宽方向按压、与一侧抱紧附件42一起将大梁21夹持紧固的螺栓46。
将千斤顶手柄28可自由回转地拧合在上述螺杆26上,图示的实施例是表示在和管子24间设置着卸力器29,然而,将其省略也可以。
如图2所示将轻型支承件20c构成将千斤顶手柄28可自由回转地旋在插入管子24上端内的螺杆26上,将形的大梁架27固定在螺杆26的上端。
如图4所示,用于将上述各支承件20安装在梁下框8、自由梁下框19上用的支承用支柱23是通过使用与自由纵柱7一样的管子,在其上端部设置形向下的附件47和在其下端部设置依靠其上下自由运动使具有上升弹性趋势的销48,使附件47外嵌在梁下框8或自由梁下框19的上梁9上,使在附件47下面伸出设置的销49与设置在上梁9上面的销孔50连接固定,同时使伸出设置在支柱23下部的销48与设置在下梁10下面的销孔连接固定,使其相对梁下框8或自由梁下框19垂直固定的同时,成为以销孔50的间隔选择安装位置,通过将管子24插入此支承用支柱23内进行各支承件20的配置。
此外,支承件20的上下高度的调节可在纵柱1、自由纵柱7以及支承用支柱23上端部位置、利用销孔25,通过销51的插入、拔出进行。
图3和图5表示自由梁下框19相对梁下框8的安装结构,安装在梁下框8的上梁9和下梁10上的支承附件52具有形成向下的形,使插入设置在上梁9和下粱10上的销孔50,50内的销53固定在此支承附件52的内部上面,同时,在设置在支承附件52两侧外面的法兰54上设置使与连接附件13的钩子15接合固定的一对方孔55的结构,通过使设置在上梁9和下梁10的两端部上的连接附件13的钩子15连接固定在长方孔55内,把自由梁下框19架设在面对面梁下框8间。
图8表示设置在支承件20上的大梁21的支承结构,大梁21由铝等材料构成,且形成剖面为形,在其背面上下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凸条56和凹槽57的同时,在其上下端部上设置具有开口宽度狭窄的剖面形状的槽58,支承件20的大梁架27与大梁21的下部是用顶端连接固定在槽58内的夹紧器59的螺栓60进行紧固,支承大梁21的上部与板模型框22的增强筋22a的固定是通过使外嵌于增强筋22a上,用螺栓61固的形附件62的接合固定片63接合固定于槽58内来进行。
在作用在上述大梁21上的载荷较大场合,如图8中的点划线所示,也可以配置成使两根大梁21、21的脊背重合状态使用,此外,在进行大梁21的连接时也同样使其脊背重合,在此情况下使凸条56和凹槽57相嵌合。
此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使用方管或木质方棒材构成大梁21。
图2表示用支柱A、板模型框22、壁模型框64以及设置在两模型框22、64间的拱腰模型框65将壁和板形成一体的混凝土构造,把具有连接附件13的千斤顶60按水平状态固定在法兰3上,将大梁21固定在已固定于千斤顶60上的大梁架66上,用形的附件62将壁模型框64的增强筋67固定在此大梁21上,从而将壁模型框64垂直支承的同时,能用千斤顶60使壁模型框64脱离混凝土壁面。此外,壁模型框64相对支柱A的安装结构,也可以是通过将壁模型框64拉进使其剥离的结构。
用由大、小管径的管子组合而成、可自由伸缩的拱腰调节增强筋65a使壁模型框64的增强筋67的上端和板模型框22的增强筋22a的端部相接合,通过用此增强筋65a支承拱腰模型框65,使能对应拱腰部分的角度变化及长度变化。
如图2、图12所示,拱腰调节增强筋65a是使大方管65b和小方管65c可自由伸缩相嵌合,在用螺栓65d将其长度方向连接固定起来的同时,用增强筋67和22a以及各接头65e连接其两端部,用该拱腰调节增强筋65a支承拱腰模型框65。
此外,由于拱腰模型框65的荷重相对支柱A沿斜向作用,而且,壁模型框64的荷重沿横向作用,如图2所示,对于设置在底面上的支柱A,用斜向构件68使最低层纵柱1下端部的法兰3与底面间相连接,如图12所示,用吊篮螺丝101使支柱A的上端部和底面相连接,可防止支柱A发生移动。
图9、图10是表示在相邻支柱A中架设在自由纵柱7或纵柱1间的伸缩梁下框71,使由桁架74结合上梁72和下梁73而成的两组梁下框单体71a,71b重合,通过用多个螺栓76、76在沿长度方向每相隔一定间隔设置的横孔75的部分使各上梁72和下梁73相结合,使能沿长度方向以横孔75的间隔自由调整长度,且形成将连接附件13设置在两上梁72和下梁73的相反的端部上的结构,成为能对应于支柱A的配置间隔的变化,通过用此伸缩梁下框71的连接,能在相邻支柱A间确保通路空间等的同时,能在伸缩梁下框71上安装为支承板模型框22或梁模型框的上述支承件20。
图10A~C表示伸缩梁下框71的长度调整部分的结构,在两上梁72、72的端部上设置外嵌在对方上梁上的形附件77,使形附件77的销79嵌合在上梁72、72上形成的销孔78内,成为能进行长度方向的定位。
图12,和图13表示壁模型框64相对支柱A的安装结构的其它例子,在矩形支承框91的后端上部上设置连接附件13,通过用设置在水平梁91a上的多个销孔91b和销98使外嵌在此支承杆91的上部水平梁91a上的向下的形的水平杆92形成销子连接,进行能沿长度方向自由进行位置有级调整固定,通过在水平杆92上设置大梁21的支承台93、利用大梁21和槽58、用夹紧附件99连接的制止大梁退出附件94,以及为使该制止退出附件94移动而设置相对固定螺母100回转的螺杆95而形成壁大梁千斤顶96,用夹紧附件97使大梁21和壁模型框64的增强筋67相连接。
可以通过将连接附件13连接固定在法兰3上使上述支承框91成水平状态被伸出固定在纵柱1或自由纵柱7的外面,通过大梁支承千斤顶96和大梁21用于支承壁模型框64,成为通过该千斤顶96的操作,能使壁模型框64产生水平移动。
图14表示用于板模型框22和大梁21相结合的夹紧附件97的结构,具有可插入大梁21的槽58内、连接固定成制止拔出状的L字形的剖面,在其上部一端上设置支承板102,在其另一端上设置斜楔103的打入槽104的结构,将板模型框22的梁构件105和与其相重叠的增强筋22a嵌入支承板102和打入槽104间,当将斜楔103向槽104打入使梁构件105和增强筋22a相结合的同时,使大梁21和板模型框22固定化。此外,在图12中表示同样用夹紧附件97进行壁模型框64和大梁21结合的例子。
如上所述,本发明支架系统的结构是把其下端用作为基础的千斤顶80支承的纵柱1竖立配置在底面上四个处所,用水平构件4、斜撑5和水平杆6将相邻的纵柱1相互连接组装成长条形框架,当使向各纵柱1上方接长时,用水平构件4、斜撑5和水平杆6连接组装成具有所需高度的支柱A,仅将所需数量的支柱A进行平面配置。
将自由纵柱7连接在各支柱A的最上部纵柱1上端上的同时,用面对面的梁下框8进行相邻自由纵柱7的连接。此外,适合板模型框22的支承条件,将自由梁下框19架设在面对面梁下框8之间。
此外,在相邻支柱A之间,用伸端梁下框71进行自由纵柱7之间连接,进而,用伸缩式水平构件82进行相邻纵柱1之间连接。据此,能确保在支柱A间形成通道空间的同时,能通过在支柱A内及通道空间内架设脚手板构成作业脚手架。
适合上述模型框支承条件,将支承件20安装在各自由纵柱7的上端和梁下框8以及自由梁下框19的所需位置上,用各支承件20且通过大梁21和增强筋22a支承板模型框22或梁模型框。各支承件20用千斤顶28的操作设定模型框支承高度的同时,预先将卸力器29设定在上升状态。
此外,如图2所示,在各支柱A的和壁面对应的纵柱1和自由纵柱7上,在利用法兰3安装的千斤顶60上,通过大梁21和增强筋67安装壁模型框64,用拱腰模型框65把壁模型框64的上端和板模型框22的端部连接起来。
当在此状态布置钢筋后,从壁模型框64依次连续向拱腰模型框65和板模型框22上倒入混凝土,能构筑使壁部、拱腰部和顶板连成一体的混凝土建筑物或隧道。
由于能使相对上述梁下框8和自由梁下框19的支承件20的安装位置自由选择,故能简单地使板模型框22的支承对应荷重条件或梁的配置条件的变化,能容易处理现场各种条件的变化。
此外,由于支柱A由至少4根纵柱1,用水平构件4和斜撑5连接,再使其向上依次接长而构成,因而其荷重支承强度好。
对混凝土凝固后的各模型框的脱模,是使支柱A处于张紧的板荷重支承状态,使千斤顶60收缩,将壁模型框64沿法向外拉使壁模型框64脱离壁面。此时,使其一端还和壁模型框64的上端相连的拱腰模型框65被从拱腰壁面拉出。这样,在进行壁模型框64的剥离时由支柱A进行反力支承。
此外,板模型框22的脱模,是进行使各支承件20的千斤顶28下降操作的同时,若将卸力器2 9设定在下降状态,板模型框22就下降,且同时使拱腰部模型框65上端一侧也从拱腰部脱离。
在使上、下荷重解除支承的状态,可以用与进行支柱A组装时相反的顺序使之解体,然而在组装状态使向相邻施工现场移动场合,可以在支柱A最下部纵柱1的下端安装脚轮,使千斤顶底座80上升,使该脚轮接触地面,通过用电动起重机等、利用法兰3将四角的纵柱上抬,使具有移动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用水平构件和斜撑连接四根以上纵柱,使纵柱依次接长而组装成支柱,将梁下框固定在此支柱上端部纵柱间,把可调节支承高度的支承件安装在此梁下框上,用该支承件通过大梁支承被支承件,因而支柱的刚性高,荷重支承力强,同时,通过选择支承件的安装位置,能进行适应板模型框或桁架等荷重或支承条件的支承选择,从而能形成荷重支承标准化的同时,也能容易适应现场荷重支承条件的变化。
进而,由于能以支柱作为基准单位构筑支架,使支架设计的标准化成为可能,而且,能用支柱支承板模型框和壁模型框以及拱腰模型框,能实现将壁部和顶板建筑成一体化的混凝土建筑物。
权利要求
1.支架系统,通过使至少成四方配置的纵柱依次向上方接长、同时用水平构件和斜撑进行相邻各纵柱的相互连接而组装成支柱,其特征在于,将梁下框固定在该支柱上端部纵柱间,把支承高度可调的支承件通过选择安装位置将其固定在该梁下框上,用此支承件通过大梁支承被支承物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可自由伸缩的壁用千斤顶和大梁将壁模型框安装在构成所述支柱的纵柱侧部上,用伸缩式拱腰调节增强筋连接上述壁模型框端部和用所述支承件支承的板模型框的端部,把壁和板形成整体的混凝土构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将壁和板形成整体的混凝土构体后,在支柱处于对板支承状态时使壁用千斤顶收缩,使壁模型框脱离壁面。
全文摘要
一种支架系统,通过用水平构件4、斜撑5和水平杆6连接四方配置的纵柱1而组装成支柱A,用梁下框8连接在最上部纵柱1上的自由纵柱7,用安装在此梁下框上的支承件20且通过大梁21支承板模型框22。通过改变相对梁下框8的支承件20的安装位置,能使模型框22的支承位置变化,具有荷重支承强度高、能自由选择模型框等支承位置的优点。
文档编号E04C3/02GK1144868SQ9512141
公开日1997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6日
发明者合川映一 申请人:朝日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