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房屋及其构筑方法

文档序号:1822350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合式房屋及其构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合式房屋及其构筑方法。
一般来说,组合式房屋乃是通过柱子和底梁接合成箱型的“房屋单元”互相邻接设置所构筑而成的。因此,一般的组合式房屋,其中的各房屋单元的四个角隅部一定有“柱子”,从结果来看,由多个房屋单元的角隅部互相邻接配置而成的组合式房屋,其中央部必定会有直立柱子(数根柱子)存在,所以无法形成不被柱子所隔断的连续宽广的居室空间。
相对于此,日本特开平4-136341号公报(已知例1)或日本特开平6-185122号公报(已知例2)揭示了可在房屋单元的对接部位省略柱子的组合式房屋。
根据已知例1,在房屋单元的特定的一个“柱省略角隅部”先设置“暂时柱”,将两个房屋单元的暂时柱部分予以互相对接配置后,再将这两个暂时柱拆除。然后,在位于这两个房屋单元被拆除掉暂时柱后的“对接部”的两侧的柱子,再沿着被架设于这些柱子之间的“顶梁”的下方另外又架设“补强骨架”。
根据已知例2,先在四个房屋单元的各自一个特定的“柱省略角隅部”设置一个“暂时柱”,再将这四个房屋单元的暂时柱部分予以互相对接配置,利用一个“补强连结具”将在这个“柱省略接合部”呈互相交叉的四个顶梁连结成一体,然后,再拆除这些暂时柱。
但是,已知例1具有以下问题(1)如果不先拆除暂时柱的话,无法架设补强骨架。所以,在拆除暂时柱后到补强骨架架设完成这段时间,房屋单元的强度极端降低,可能会发生顶梁从已拆除掉暂时柱后的柱省略角隅部崩落的现象。
(2)补强骨架系沿着顶梁的下方延伸设置,因此补强骨架就成为顶梁下方的突出物,将会导致顶梁下方的顶棚高度降低。
至于已知例2则有以下问题(1)因为只是在四个房屋单元的对接部的地方省略掉柱子,并利用补强连续具将四个在该柱省略接合部呈交叉的顶梁连结成一体,所以这种组合式房屋的天花板结构的强度并无法超过相邻的房屋单元的相邻接的两个顶梁的断面结构强度性能之总和。因此,这种形态的省略掉柱子的顶棚,其所能扩大的“跨距”仍然有其界限。所以就“省略柱子后的连续空间”的扩张而言,仍然有其界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不会降低顶梁下方的顶棚高度、又可形成宽广的省略柱子后的连续空间,且施工性良好的组合式房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即,一种组合式房屋由柱子和底梁和顶梁接合成箱型的房屋单元互相邻接设置所构筑而成,其中,若干房屋单元的各房屋单元的至少一个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将从位于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的房屋单元的顶梁侧起直到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顶梁侧为止的补强梁设于邻接房屋单元间隙,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被连结到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周围,和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周围,而且若干房屋单元的各自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按该技术方案提供的上述组合式房屋的优点是(1)在组合式房屋中,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连结于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以及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并且若干房屋单元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到补强梁的中央部。因此,这种组合式房屋的顶棚结构强度为房屋单元的顶梁的断面强度性能的总和再加上补强梁的断面强度性能。如此一来,可大幅扩大省略柱子后的顶棚的跨距,而可形成宽广的省略掉柱子的连续空间。
(2)补强梁是顺着房屋单元的顶梁设置。因此,补强梁不会大幅突出到顶梁下方,所以不会降低顶梁下方的顶棚高度。
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的组合式房屋时,前述房屋单元在其柱省略角隅部以外的三个角隅部是利用连接构件将呈交叉的顶梁和底梁接合到柱子,而其柱省略角隅部是利用连接构件将呈交叉的顶梁和底梁接合到短柱,短柱与短柱利用暂时柱接合成可自由安装与拆卸,补强梁的两端利用与连接构件的接合而连结到柱子,补强梁的中央部则利用与连接构件的接合而连结到短柱。
这种实施方案的优点是补强梁是被接合到可用来将顶梁接合到柱子、短柱的连接构件,所以补强梁也连接到这些柱子、短柱。因此,可将补强梁与柱子、短柱相连结的构造予以简化。
在实施上述方案的组合式房屋时,所述房屋单元以具有柱省略角隅部的前述若干房屋单元作下层房屋单元,在这个下层房屋单元上搭载数个上层房屋单元,补强梁的高度延伸到达上层房屋单元的底梁,补强梁利用该延伸部分连结到上层房屋单元。
这种实施方案的优点是因为是将供省略下层房屋单元的柱子所用的补强梁延伸到上层房屋单元的底梁,从而也利用该延伸部分连接到上层房屋单元。因此,省略掉柱子后的下层房屋单元的顶棚结构强度不只因为补强梁本身的断面强度性能的增大而被补强,同时也经由该补强梁而被上层房屋单元的底梁结构强度等所补强。因此,可以更为扩大下层房屋单元的省略掉柱子后的顶棚跨距,所以可以形成更为宽广的省略掉柱子的连续空间。
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的组合式房屋时,前述房屋单元以具有柱省略角隅部的前述若干房屋单元作下层房屋单元,在这个下层房屋单元上搭载数个上层房屋单元,上层补强梁设于相邻的上层房屋单元的顶梁的间隙内,而且上层补强梁分别连结于已经接合了上层房屋单元的前述顶梁的各短柱。
这种实施方案的优点是因位于与下层房屋单元设有补强梁的顶梁同一平面上的上层房屋单元的顶梁设有上层补强梁,且上层补强梁又分别连接到接合着上层房屋单元的顶梁的各个柱子。因此,相邻的上层房屋单元被上层补强梁结合成一体,变成如同是利用该上层房屋单元的中央部的柱子来吊着上层地板一般,所以可减轻上层所施加到下层房屋单元的柱省略中央部的荷重。如此一来,即使当万一发生下层房屋单元的补强梁与该下层房屋单元之间的连结(例如高张力螺栓等)断裂,下层房屋单元的柱省略中央部的顶棚结构强度降低的情况,仍然可防止上层房屋单元的地板崩落。
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的组合式房屋时,前述若干上层房屋单元具有柱省略角隅部,上层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连结于位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和位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而若干房屋单元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这种实施方案的优点是上述上层补强梁的断面强度性能如果是足够支撑上层房屋单元的顶梁、地板的话,就连上层房屋单元也可形成省略掉柱子的宽广连续空间。
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的组合式房屋时,前述若干房屋单元由四个房屋单元配置而成,各房屋单元的各一个特定的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并且将从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呈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起至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呈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为止的补强梁设于邻接房屋单元间隙,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被连结到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周围,和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周围,而且四个房屋单元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或者,前述若干房屋单元由三个房屋单元配置而成,各房屋单元的各一个特定的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并且将从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起至在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为止的补强梁设于邻接房屋单元间隙,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被连结到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周围,和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周围,而且三个房屋单元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这种实施方案的优点是将三或四个房屋单元配置成令各房屋单元的各特定的一个柱省略角隅部在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而成的组合式房屋,并不会降低顶梁下方的顶棚高度,且可形成省略掉柱子的宽广连续空间。
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的组合式房屋时,前述若干房屋单元由二个房屋单元配置而成,各房屋单元的各自一个特定的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并且将另一个房屋单元置于包含有前述两个房屋单元的柱省略接合部的同一平面内,以横跨该柱省略接合部的两侧之方式邻接配置,并将从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起至在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为止的补强梁设于邻接房屋单元间隙,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被连结到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周围,和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周围,而且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省略角隅部以及另一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中间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这种实施方案的优点是将两个房屋单元配置成令各房屋单元的各特定的一个柱省略角隅部在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并且将另一个房屋单元置于包含有前述两个房屋单元的柱省略接合部的同一平面内,以横跨该柱省略接合部的两侧之方式邻接配置而成的组合式房屋,并不会降低顶梁下方的顶棚高度,且可形成省略掉柱子的宽广连续空间。
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的组合式房屋时,前述的房屋单元以具有柱省略角隅部的前述若干房屋单元作下层房屋单元,在这个下层房屋单元上搭载数个上层房屋单元,补强梁的高度延伸到达上层房屋单元的底梁。
这种实施方案的优点是省略掉柱子后的下层房屋单元的顶梁结构强度可因为补强梁本身的断面强度性能的增大而被补强。因此,可更为扩大下层房屋单元的省略掉柱子后的顶棚跨距,而形成更宽广的省略掉柱子后的连续空间。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组合式房屋构筑方法,可用来构筑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点在于,使用可在柱省略角隅部自由安装与拆卸暂时柱的房屋单元,作为可省略柱子的房屋单元,先在该房屋单元设置暂时柱直到补强梁连接完毕,并在补强梁连接完毕后拆除暂时柱。
这种组合式房屋构筑方法的优点在于,设置于房屋单元的柱省略角隅部的暂时柱,经过该房屋单元的工埸制造阶段、输送保管阶段而进行实地安装后,在于补强梁的连结完成之前,并不拆除掉。因此,当进行补强梁的连结作业时并不会降低房屋单元的强度,可充分确保施工阶段时的房屋强度,以及具有良好的施工性。


图1A-1C是显示组合式房屋和房屋单元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对下层房屋单元进行补强梁的连接过程的示意图。
图3A-3B分别是显示下层补强梁的示意的前视图和侧视图。
图4是显示下层补强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下层补强梁的端部连接构造的示意图。
图6是显示下层补强梁的中央部连接构造的示意图。
图7A-7C分别是显示上层房屋单元的搭载构造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对上层房屋单元进行补强梁的连接过程的示意图。
图9A-9B分别是显示上层补强梁的示意的前视图和侧视图。
图10A-10C分别是显示上层补强梁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11是显示上层补强构造的示意图。
图12是显示本发明补强梁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A-13B分别是显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房屋单元的示意图。
图14A-14B分别是显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房屋单元的示意图。
图15A-15B分别是显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房屋单元的另一种构造的示意图。
图16A-16B分别是显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房屋单元的示意图。
房屋单元10如图1A所示,将工场生产的若干标准房屋单元11、柱省略房屋单元12输送到建筑现场,并在预先设置好的基础13上沿水平和铅直方向邻接设置,从而构筑成下层部分10A和上层部分10B。
标准房屋单元11如图1B所示,4支角钢管制的柱子21、和4支型钢制的底梁22、和4支型钢制的顶梁23接合成箱型的骨架构造体。房屋单元11在其4个角隅部,利用连接构件22A将呈互相交叉的底梁22连接到柱子21的下端部,并利用连接构件23A将呈互相交叉的顶梁23连接到柱子21的上端部。
柱省略房屋单元12如图1C所示,它是将标准房屋单元11的4支柱子21之中的1支柱子21予以省略掉。柱省略房屋单元12,在柱省略角隅部以外的3个角隅部,利用连接构件22A将呈互相交叉的底梁22连接到柱子21的下端部,利用连接构件23A将呈互相交叉的顶梁23连接到柱子21的上端部;并且在柱省略角隅部,利用连接构件22B将呈互相交叉的底梁22接合到短柱24,利用连接构件23B将呈互相交叉的顶梁23接合到短柱25。而柱省略房屋单元12,是将暂时柱26设置成可在柱省略角隅部自由安装和拆卸。暂时柱26利用螺栓、插销之类的装脱手段与前述的短柱24和短柱25结合成可以自由安装和拆卸。
图2-图11显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其中,图2-图6显示组合式房屋10的下层部分10A。组合式房屋10的下层部分10A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将4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的各自的柱省略角隅部在柱省略接合部14处互相对接配置,利用该4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来形成不为柱子21所隔断的宽广的连续居室空间。以下,说明4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的接合构造。
在组合式房屋10的下层部分10A中,4个省略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接合部14被下层补强梁30所补强。下层补强梁30如图3A和3B所示,由长条板材构成,并且如图2、图4所示,被设置成从在柱省略接合部14左右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顶梁23、23之间起直到在左右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顶梁23、23之间为止。在图4中,标号15标示下层顶棚板,标号16标示上层地板。
下层补强梁30的两端部如图5所示,分别连接于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子21、以及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子21。此时,补强梁30的两端部则是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31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A接合(摩擦接合)而连接到柱子21。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时,补强梁的前述接合方式并不限于高张力螺栓,也可利用单纯的一般螺栓。
补强梁30的中央部如图6所示,四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接于该处。此时,补强梁30的中央部是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32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B接合而连接到短柱25。
当补强梁30以前述方式连接到柱子21、短柱25时,各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角隅部处还尚未接合上一个可自由装卸于短柱25的暂时柱26。然后,当完成将补强梁30连接到柱子21、短柱25后,暂时柱26才从短柱25拆除。
此外,补强梁30与夹着该补强梁30而呈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12的相邻接顶梁23、23之间,即使在未设有连接构件23A、23B的部分,也只要使用螺栓等来接合即可。
图7A-7C显示将上层部分10B搭载到组合式房屋10的下层部分10A的作法。
组合式房屋10,当在下层部分10A上搭载上层部分10B时,可在构成下层部分10A的一部分的四个下层的柱省略房屋单元12上搭载四个上层的标准房屋单元11(见图7A)。此时,四个上层房屋单元11,在四个下层的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角隅部以外的三个角隅部处,将上层的房屋单元11的三个柱子21的下端面载置到下层的房屋单元12的三个柱子21的上端面并加以结合,在下层的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角隅部处,将上层房屋单元11的一个柱子21的下端面载置到下层的房屋单元12的短柱25的上端面并加以结合(见图7B)。
此时,如图7C所示,用以补强四个下层房屋单元12的下层补强梁30的高度延伸到达上层房屋单元11的相邻的底梁22和22之间,下层补强梁30以此一延伸部分利用高张力螺栓33连接到上层房屋单元11的底梁22和连接构件22A。
此外,也可将用以补强四个下层房屋单元12的下层补强梁30的高度只延伸到达上层房屋单元11的相邻的底梁22、22之间。此时,下层补强梁30的前述延伸部分只是被上层房屋单元11的底梁22和连接构件22A所挟持,而不使用高张力螺栓33。
图8-图10C显示对于下层部分10A上的上层部分10B的补强。
以前述方式将四个上层标准房屋单元11搭载到四个下层柱省略房屋单元12上时,如图8所示,在位于与下层房屋单元12的设有补强梁30的顶梁23和23同一平面的上层房屋单元11的顶梁23和23之间也可以设上层补强梁40。
上层补强梁40如图9A和9B所示,由断面呈T字型的长条T型材制成。图8表示它被设置于从在左右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1的顶梁23、23间起直到在左右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1的顶梁23、23间为止。在图11中,标号17标示上层顶棚。
上层补强梁40的两端部和中央部与图5所示的下层补强梁30的两端部同样地分别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14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A接合而被连接到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1的各柱子21。
此外,上层补强梁40与夹着该补强梁40而呈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1、11的相邻接顶梁23、23之间,即使在未设有连接构件23A的部分,也只要使用螺栓等来接合即可。
如此一来,相邻的房屋单元11就被上层补强梁40予以连结成一体,而变成宛如经由四个房屋单元11的中央部的柱子21将上层地板吊住(图10C),而可以减低上层对于四个下层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中央部所施加的荷重。如果没有这个上层补强梁40,当下层房屋单元12的补强梁30与该下层房屋单元12的柱子和顶梁23之间的连接因高张力螺栓31和32等的断裂而导致分开时(图10A),也不用担心下层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中央部的顶棚结构强度降低而发生如图10B所示的上层房屋单元11的地板崩落的现象。因为设有这种上层补强梁40可防止上层房屋单元11的地板发生崩落。
图11表示上层部分10B的其他实施例。
被搭载到四个下层柱省略房屋单元12上的四个上层房屋单元不只是标准房屋单元11,也可为柱省略房屋单元12。此时,上层补强梁40的两端部如图11所示,分别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41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A接合而被连接到在左右一边相邻的两个上层房屋单元12的各柱子21、以及在左右另一边相邻的两个上层房屋单元12的各柱子21。而上层补强梁40的中央部在四个上层房屋单元12的各柱省略角隅部处,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42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B接合而被连接到短柱25。
此外,上层补强梁40与夹着该补强梁40而呈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和12的相邻接顶梁23和23之间,即使在未设有连接构件23A和23B的部分,也只要使用螺栓等来接合即可。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
(1)在组合式房屋10中,补强梁30的两端部分别连结于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12的各柱子21,以及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子21。并且四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省略角隅部是连结到补强梁30的中央部。因此,这种组合式房屋10的顶棚结构强度为相邻的房屋单元12的相邻的两个顶梁23和23的断面强度性能的总和再加上补强梁30的断面强度性能。如此一来,可大幅扩大省略掉柱子后的顶棚的跨距,而可形成宽广的省略掉柱子的连续空间。
(2)补强梁30被设置成宛如被挟持于相邻的房屋单元12的相邻接的两个顶梁23和23之间。因此,补强梁30不会大幅突出到顶梁23下方,所以不会降低顶梁下方的顶棚高度。
(3)补强梁30被接合到可用来将顶梁23接合到柱子21和短柱25的连接构件23A和23B,所以补强梁30也连接到这些柱子21和短柱25。因此,可将补强梁30与柱子21和短柱25相连结的构造予以简化。
(4)因为是将供省略下层房屋单元12的柱子所用的补强梁30延伸到上层房屋单元11的相邻底梁22之间,而且利用该延伸部分连接到上层房屋单元11。因此,省略掉柱子后的下层房屋单元12的顶棚结构强度不只因为补强梁30本身的断面强度性能的增大而被补强,同时也经由该补强梁30而被上层房屋单元11的底梁结构强度等所补强。因此,可以更为扩大下层房屋单元12的省略掉柱子后的顶棚跨距,所以可形成更为宽广的省略掉柱子的连续空间。
(5)在与下层房屋单元12设有补强梁30的顶梁23同一平面上的上层房屋单元11的顶梁23设有上层补强梁40,且上层补强梁40又分别连接到接合着上层房屋单元11的顶梁23的各个柱子21时,相邻的上层房屋单元11被上层补强梁40结合成一体,变成如同是利用该四个上层房屋单元11的中央部的柱子21来吊着上层地板一般,所以可减轻上层所施加到四个下层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中央部的荷重。如此一来,即使万一发生下层房屋单元12的补强梁30与该下层房屋单元12之间的连结(例如高张力螺栓等)断裂,下层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中央部的顶棚结构强度降低的情况,仍然可防止上层房屋单元11的地板崩落。
(6)如果上述第(5)所述的上层补强梁40的断面强度性能足够支撑上层房屋单元12的顶梁、地板,就连上层房屋单元12也可形成省略柱子的宽广连续空间。
(7)设置于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角隅部的暂时柱26,经过该房屋单元12的工场制造阶段、输送保管阶段而进行实地安装后,在补强梁30和40的连结完成之前,并不拆除掉。因此,在进行补强梁30和40的连结作业时并不会降低房屋单元12的强度,可充分确保施工阶段时的房屋强度,从而具有良好的施工性。
图13A-13B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
在第2实施例中,组合式房屋10被制作成如图13A和13B所示,将三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各自的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14处互相对接并载置于下层部分10A的一部分上,利用这三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形成不被柱子21所隔断的宽广连续的居室空间。以下,说明这三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的接合构造。
在组合式房屋10的下层部分10A中,三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接合部14被下层补强梁30所补强。下层补强梁30如图13A和13B所示,由长条状板材制成,且被设置成从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一边(右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顶梁23和23间起直到在左右的另一边(左边)的房屋单元12的顶梁23为止。
下层补强梁30的两端部如图13A和13B所示,分别连接到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一边(右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子21,以及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另一边(左边)的房屋单元12的柱子21。此时,补强梁30的两端部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31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A接合(摩擦接合)而连接到柱子21。
补强梁30的中央部如图13A和13B所示,有三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接于该处。此时,补强梁30的中央部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32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B接合而连接到短柱25。
当利用上述方式来将补强梁30连接到柱子21和短柱25时,各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角隅部还没有与暂时柱26接合,而该暂时柱26可自由装卸到短柱25上。然后,当完成了将补强梁30连接到柱子21和短柱25后,就将暂时柱26从短柱25拆离。
此外,补强梁30与相连于该补强梁30的顶梁23之间,即使在没有连接构件23A和23B的部分也只要使用螺栓等来接合就可以。
此外,第2实施例中的组合式房屋10也和第1实施例一样可采用(a)将下层补强梁的高度延伸到上层部分10B的底梁的构造;(b)在上层部分10B的顶梁设置上层补强梁的构造;(c)在上层部分10B也省略掉柱子,利用上层补强梁来补强该柱省略接合部的构造。
图14A至15B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
在第3实施例中,组合式房屋10被制作成如图14A和14B所示,将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各自的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14处互相对接并载置于下层部分10A的一部分上,并且将另一个标准房屋单元11置于包含有前述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接合部14的同一平面内,以横跨该柱省略接合部14的两侧之方式邻接配置,利用这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和一个标准房屋单元11形成不被柱子21所隔断的宽广连续的居室空间。以下,说明这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和一个标准房屋单元11的接合构造。
在组合式房屋10的下层部分10A中,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接合部14被下层补强梁30所补强。下层补强梁30如图14A和14B所示,由长条状板材制成,且被设置成从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和11的顶梁23和23间起直到在左右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和11的顶梁23和23间为止。
下层补强梁30的两端部如图14A和14B所示,分别连接到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和11的各柱子21以及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和11的柱子21。此时,补强梁30的两端部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31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A接合(摩擦接合)而连接到柱子21。
补强梁30的中央部如图14A和14B所示,有两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省略角隅部以及一个房屋单元11的顶梁中间部连接于该处。此时,补强梁30的中央部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32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B接合而连接到短柱25。
当利用上述方式将补强梁30连接到柱子21和短柱25时,各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角隅部还没有与暂时柱26接合,而该暂时柱26可自由装卸到短柱25上。然后,当完成了将补强梁30连接到柱子21和短柱25后,就将暂时柱26从短柱25拆离。
此外,补强梁30与夹着补强梁30而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和11的两个接邻的顶梁23和23之间,即使在没有连接构件23A和23B的部分也只要使用螺栓等来接合就可以。
此外,在第3实施例中的、由两个房屋单元12以及一个标准房屋单元11形成宽广连续的居室空间所成的组合式房屋10中,即使不采用图14A和14B所示的接合构造,也可以采用图15A和15B所示的接合构造。图15A和15B所示的是不采用图14A和14B所用的长条状的下层补强梁30,而采用补强板50。亦即,(a)一体的连接构件23A经由补强板50用高张力螺栓接合到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和11的各柱子21;(b)一体的连接构件23A经由补强板50用高张力螺栓接合到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和11的各柱子21;(c)两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省略角隅部以及一个房屋单元11的顶梁中间部系经由补强板50用高张力螺栓接合。
又,第3实施例中的组合式房屋10也和第1实施例一样可采用(a)将下层补强梁的高度延伸到上层部分10B的底梁的构造;(b)在上层部分10B的顶梁设置上层补强梁的构造;(c)在上层部分10B也省略掉柱子,利用上层补强梁来补强该柱省略接合部的构造。
图16A-16B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
在第4实施例中,组合式房屋10被制作成如图16所示,将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各自的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14处互相对接并载置于下层部分10A的一部分上,利用这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形成不被柱子21所隔断的宽广连续的居室空间。以下,说明这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的接合构造。
在组合式房屋10的下层部分10A中,两个柱省略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接合部14被下层补强梁30所补强。下层补强梁30如图16A和16B,所示,由长条状板材制成,且被设置成从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一边的房屋单元12的顶梁23起直到在左右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12的顶梁23为止。
下层补强梁30的两端部如图16A和16B所示,分别连接到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左右一边的房屋单元12的柱子21,以及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12的柱子21。此时,补强梁30的两端部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31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A接合(摩擦接合)而连接到柱子21。
补强梁30的中央部如图16A和16B所示,有两个房屋单元12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接于该处。此时,补强梁30的中央部经由使用高张力螺栓32将顶梁23与连接构件23B接合而连接到短柱25。
当利用上述方式将补强梁30连接到柱子21和短柱25时,各房屋单元12的柱省略角隅部还没有与暂时柱26接合,而该暂时柱26可自由装卸到短柱25上。然后,当完成了将补强梁30连接到柱子21和短柱25后,就将暂时柱26从短柱25拆离。
此外,补强梁30与相连于该补强梁30的顶梁23之间,即使在没有连接构件23A和23B的部分也只要使用螺栓等来接合就可以。
此外,第4实施例的组合式房屋10也和第1实施例一样可采用(a)将下层补强梁的高度延伸到上层部分10B的底梁的构造;(b)在上层部分10B的顶梁设置上层利强梁的构造;(c)在上层部分10B也省略掉柱子,利用上层补强梁来补强该柱省略接合部的构造。
以上,虽然利用图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具体构成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只要是不超越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所作的设计变更等皆包含于本发明。例如,补强梁并不局限于板材、T型材,也可以采用角管(图12)、H型材、C型材等。补强梁不一定要利用贯穿于相邻的两个组合式房屋的顶梁间的螺栓来一体接合,也可利用一个螺栓将一边的顶梁接合到补强梁的一面,利用另一个螺栓来将另一边的顶梁接合到补强梁的另一面。又,补强梁不一定利用螺栓来接合到顶梁,也可以利用焊接等其他手段来接合到顶梁。
权利要求
1.一种组合式房屋,由柱子和底梁和顶梁接合成箱型的房屋单元互相邻接设置所构筑而成,其特征在于诸房屋单元的各房屋单元的至少一个柱省略角隅部在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将从位于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的房屋单元的顶梁侧起直到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顶梁侧为止的补强梁设于邻接房屋单元间隙,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被连结到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和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而且诸房屋单元的各自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前述房屋单元在其柱省略角隅部以外的三个角隅部是利用连接构件将呈交叉的顶梁和底梁接合到柱子,而其柱省略角隅部是利用连接构件将呈交叉的顶梁和底梁接合到短柱,短柱与短柱利用暂时柱接合成可自由安装与拆卸,补强梁的两端利用与连接构件的接合而连结到柱子,补强梁的中央部则利用与连接构件的接合而连结到短柱。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前述房屋单元以具有柱省略角隅部的前述诸房屋单元作下层房屋单元,在这个下层房屋单元上搭载诸上层房屋单元,补强梁的高度延伸到达上层房屋单元的底梁,补强梁利用该延伸部分连结到上层房屋单元。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前述房屋单元以具有柱省略角隅部的前述诸房屋单元作下层房屋单元,在这个下层房屋单元上搭载诸上层房屋单元,上层补强梁设于相邻的上层房屋单元的顶梁的间隙内,而且上层补强梁分别连结于已经接合了上层房屋单元的前述顶梁的各短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前述诸上层房屋单元具有柱省略角隅部,上层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于位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的房屋单元的柱子、和位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柱子,而诸房屋单元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项的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前述诸房屋单元由四个房屋单元配置而成,各房屋单元的各一个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并且将从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呈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起至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呈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为止的补强梁设于邻接房屋单元间隙,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被连结到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和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而且四个房屋单元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7.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前述诸房屋单元由三个房屋单元配置而成,各房屋单元的各一个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并且将从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起至在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为止的补强梁设于邻接房屋单元间隙,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被连结到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和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的房屋单元的各柱子,而且三个房屋的各柱省略角隅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8.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前述诸房屋单元由二个房屋单元配置而成,各房屋单元的各一个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处互相对接,并且将另一个房屋单元置于包含有前述两个房屋单元的柱省略接合部的同一平面内,以横跨该柱省略接合部的两侧之方式邻接配置,并将从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起至在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之间为止的补强梁设于邻接房屋单元间隙,补强梁的两端部分别被连结到在柱省略接合部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和在柱省略接合部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子,而且两个房屋单元的各柱省略角隅部以及另一个房屋单元的顶梁中间部连结于补强梁的中央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前述的房屋单元以具有柱省略角隅部的前述诸房屋单元作下层房屋单元,在这个下层房屋单元上搭载诸上层房屋单元,补强梁的高度延伸到达上层房屋单元的底梁。
10.一种组合式房屋的构筑方法,用来构筑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顶所述的组合式房屋,其特征在于使用可在柱省略角隅部自由安装与拆卸暂时柱的房屋单元,作为可省略柱子的房屋单元,先在该房屋单元设置暂时柱直到补强梁连接完毕,并在补强梁连接完毕后拆除暂时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组合式房屋及其构筑方法。其中一种组合式房屋10是由4个房屋单元12配置而成,各房屋单元12的各自一个特定的柱省略角隅部于柱省略接合部14处互相对接,并且从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顶梁23和23之间起,设置补强梁30直到在柱省略接合部14的另一边相邻的两个房屋单元12的顶梁23和23之间为止。
文档编号E04B1/348GK1136123SQ9610359
公开日1996年11月20日 申请日期1996年2月9日 优先权日1995年2月10日
发明者大西克则, 伊理知香, 村山缘, 田中直人, 余田泰宏 申请人: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