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80634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模板,具体地说是一种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0002]建筑模板是现代浇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所必需的施工工具。传统的建筑模板主要有木模板和钢模板。木模板的使用,一方面会耗费大量的木材,不利于绿色环保;另一方面施工后混凝土易粘在木材上,后续再利用时需要将粘有混凝土的层面给削掉,从而使得面板变薄,面板变薄将使得其抗弯承载力变弱,待面板削薄到一定程度后,其将不能再被利用,因此木模板的重复利用次数最多达五六次。钢模板相比木模板具有较强的抗弯承载力,且其上所粘的混凝土易于处理;但是,钢模板的制作加工较难,使用成本较高;而且,钢模板的重量大,不利于运输和安装等。
[0003]鉴于木模板和钢模板的上述缺点,塑料模板应运而生。塑料模板因其具有重量轻,加工工艺简单,其上所粘混凝土易于处理,重复利用次数多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塑料模板一般通过注塑工艺来完成。但是,注塑成型后会在面板的正面上形成缩影。这是由于:为了使得面板具有较强的抗弯承载力,一般会在面板的背面上垂直设置背肋板,缩影即是因背肋板的存在而导致在注塑过程中产生收缩,进而在面板的正面上与背肋板相对的地方出现局部表面下陷现象。缩影较小时,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缩影较大,将会严重影响浇筑混凝土后的美观。当面板厚度小于其背面背肋板的厚度时,随着两者差距越大,缩影会越严重,这是注塑工艺和塑料特性决定的。为了保证缩影不明显,便要牺牲背肋板的厚度,即:使背肋板的厚度减小。但是,背肋板厚度的减小将使得面板的抗弯承载力显著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以解决现有的塑料材质的建筑模板在注塑成型后易在面板正面形成缩影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包括:
[0006]面板,为矩形板体;
[0007]边框,设置在所述面板背面的四周;
[0008]背肋板,为板状体,垂直设置在所述面板的背面,用于增强所述面板的抗弯承载力;以及
[0009]加强筋,为条形体,设置在所述面板的正面,且与所述面板背面的所述背肋板的位置——对应。
[0010]所述背肋板包括主肋板和次肋板,所述主肋板的上沿到达或接近所述边框上沿顶面所在的平面;所述主肋板将所述面板背面分隔为若干形状基本相同、面积基本相等的矩形分隔区域;所述次肋板分布在所述面板的每个矩形分隔区域内,并将每个矩形分隔区域内的所述面板分隔为若干正方形区块,所述次肋板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主肋板高度的1/3。
[0011]所述主肋板的截面为楔形体,其与所述面板相接的根部的厚度与所述次肋板根部的厚度相同,所述加强筋的宽度与所述主肋板的根部的厚度一致。
[0012]本实用新型在面板的正面设置与面板背面的背肋板一一对应的加强筋,加强筋的存在将会填补注塑成型后在面板的正面形成的表面下陷部位,从而消除因局部表面下陷而造成的缩影。因此,即使面板背面主肋板的厚度加大,也不会在面板正面形成缩影,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面板具有较强的抗弯承载力及面板上无缩影两者不能兼顾的问题。
[0013]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面板的背面增加次肋板的数量以减小面板的厚度,增加次肋板数量的同时,要在面板的正面设置与次肋板一一对应的加强筋,以消除面板正面的缩影。虽然面板材料用量减少了,但是其抗弯承载力却还大大增强了。实验结果表明,同等材料的模板,其抗弯承载力可增强一倍以上。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使模板的中性轴位置较已有模板外移2?3倍。
[0014]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可以使主肋板的厚度远远大于面板的厚度,主肋板和次肋板的厚度在允许范围内都可尽量加大,从而使模板的抗弯承载力极大增强(可增加3?4倍)。
[0015]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彻底消除面板正面的注塑缩影;而且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的表面美观,成型效果好,混凝土表面的粘贴面积增加,为后续工序创造了较好的附着力,可在后期装修过程中形成很好的嵌固作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面板2、边框5、背肋板和加强筋I。面板2为矩形板体,面板2包括相对的正面和背面,面板2的正面是与待浇筑的混凝土直接接触的一面,边框5设置在面板2背面的四周,在边框5上开有若干用于与其他模板连接的连接孔9。背肋板为板状体,背肋板垂直设置在面板2的背面,背肋板是支撑面板2的龙骨,用于增强面板2的抗弯承载力。
[0020]本实用新型中背肋板又包括主肋板3和次肋板4。主肋板3和次肋板4均垂直设置在面板2的背面。图1中,在面板2的背面,主肋板3的上沿(即远离面板2的一端)到达或接近边框5的上沿(即远离面板2的一端)顶面所在的平面。主肋板3将面板2的背面分隔成若干纵横排列的分隔区域,这些分隔区域的形状基本相同,面积基本相等,图中这些分隔区域均为矩形区域。次肋板4分布在面板2的背面上由主肋板3所分隔的这些矩形分隔区域内,且次肋板4将每个矩形分隔区域分隔为若干正方形区块。次肋板4的高度相对较低,次肋板4的高度一般不超过主肋板3高度的1/3。主肋板3可大大增强面板2的抗弯承载力;次肋板4与面板2协同作用,也可增加面板2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
[0021]加强筋I为条形体,设置在面板2的正面,加强筋I所在位置与面板2背面的背肋板一一对应,即:有一个主肋板3就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加强筋I,有一个次肋板4,同样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加强筋I。主肋板3和次肋板4在面板2背面纵横交错形成网格结构,因此,位于面板2正面的加强筋I也是纵横交错形成网格状结构。加强筋I的长度与和其对应的背肋板的长度相等,加强筋I的宽度与主肋板3的根部的厚度相等,且所有加强筋I的宽度均相同。
[0022]主肋板3的根部指的是主肋板3上与面板2相接的部位。一般情况下,主肋板3的根部的厚度最大,从主肋板3的根部到其自由端,其厚度是逐渐减小的(当然,减小的幅度不能太大),以利于后期拆模。因此,主肋板3的截面呈楔形体。次肋板4的根部(指次肋板4上与面板2相接的部位)的厚度与主肋板3的根部的厚度相同。次肋板4的截面也呈模形体。
[0023]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主肋板3的厚度(指平均厚度)大于面板2的厚度,通过增加次肋板4的数量,可使面板2的厚度减薄;主肋板3和次肋板4的共同作用,可以极大地增强面板2(或称模板)的抗弯承载力。通过在面板2的正面设置与背肋板一一对应的加强筋1,可以完全消除注塑工艺中的缩影问题。
[0024]在边框5上设有上沿(即远离面板2的一端)和下沿(即邻接面板2的一端),在边框5外侧面的连接孔9的两边设有直立的孔口加强筋10 ;孔口加强筋10的上端延伸到边框5的上沿,孔口加强筋10的下端延伸到边框5的下沿。
[0025]在边框5的下沿侧面开有横向凹槽(未示出),在凹槽中嵌接有密封条。凹槽的槽口宽度略小于密封条的宽度,凹槽的深度小于密封条的厚度;密封条嵌接在凹槽内,以对模板拼接后接缝处进行密封,可避免后续漏浆现象的发生。
[0026]在对两个模板进行相互连接时,为了使得固定连接构件(包括锁套、锁环和锁扣)中的锁套能够快速方便地置于模板边框的内侧,且能固定在边框上,本实用新型在边框5内壁上的每个连接孔9的两旁设置有突出边框5内壁的直立的柱形体6,在每个柱形体6的朝向连接孔9的一侧设有上开口的三棱槽7,每个连接孔9旁边的两个柱形体6上的三棱槽7组成一个插接固定锁套的燕尾槽。在柱形体6的底端设置有封堵三棱槽7下端口的凸台8。
[0027]将锁套安装在模板边框上时,可使锁套上的燕尾榫由上至下插入模板边框内壁的燕尾槽内,以实现将锁套固定在模板上,避免了人工手动扶持锁套,方便了模板对接操作,节省了人力。
【主权项】
1.一种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其特征是,包括: 面板,为矩形板体; 边框,设置在所述面板背面的四周,在所述边框上开有用于与其他模板连接的连接孔; 背肋板,为板状体,垂直设置在所述面板的背面,用于增强所述面板的抗弯承载力;以及 加强筋,为条形体,设置在所述面板的正面,且与所述面板背面的所述背肋板的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其特征是,所述背肋板包括主肋板和次肋板,所述主肋板的上沿到达或接近所述边框上沿顶面所在的平面;所述主肋板将所述面板背面分隔为若干形状基本相同、面积基本相等的矩形分隔区域;所述次肋板分布在所述面板的每个矩形分隔区域内,并将每个矩形分隔区域内的所述面板分隔为若干正方形区块,所述次肋板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主肋板高度的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其特征是,所述主肋板的截面为楔形体,其与所述面板相接的根部的厚度与所述次肋板根部的厚度相同,所述加强筋的宽度与所述主肋板的根部的厚度一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注塑缩影的建筑模板。其结构包括面板、边框、背肋板和加强筋;所述边框设置在面板背面的四周;所述背肋板包括主肋板和次肋板;主肋板和次肋板均垂直设置在所述面板的背面,两者均用于增强所述面板的抗弯承载力;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面板的正面,且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背肋板一一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面板的正面设置与面板背面的背肋板一一对应的加强筋,加强筋的存在将会填补注塑成型后在面板的正面形成的表面下陷部位,从而消除因局部表面下陷而造成的缩影。因此,即使面板背面主肋板的厚度加大,也不会在面板正面形成缩影,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面板具有较强的抗弯承载力及面板上无缩影两者不能兼顾的问题。
【IPC分类】E04G9-05
【公开号】CN204590572
【申请号】CN201520219318
【发明人】曹海峰, 张灵巧, 郭群录, 焦正须
【申请人】河北润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