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模板,特别是一种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建筑施工的墙体的混凝土浇铸施工,通常采用传统钢模板或木模板和竹胶板,为较少次周转使用的建筑模板,木模板和竹胶板的易吸水变形且表面粗糙、强度和韧性不佳、容易翘曲,钢模板则有重量大、容易锈蚀、变形后无法使用和不易脱模等缺陷;尤其是传统模板可重复使用次数少、模板的木作定型和支护工序施工繁琐,整个工序多、劳动强度大、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模板的拆装施工速度慢,同时施工效率低、施工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建筑模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包括塑料材质的中空模板,中空模板的背面设置有一次成型凸出背面的纵向加强方筋,纵向加强方筋上设置有凹槽。
[0005]中空模板为单层或多层中空结构。
[0006]纵向加强方筋上的凹槽呈等距水平排布,凹槽的形状为半圆形或矩形。
[0007]本实用新型采用塑料材质的中空建筑模板,背面设有一次成型的纵向加强方筋,强度大、韧性好,纵向加强方筋上设置凹槽用于使用钢管或矩管,加强建筑模板的横向支撑。
[0008]塑料材质的中空模板表面光滑,浇筑成型效果好,可达到装饰清水要求,无需二次抹灰工序。
[0009]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塑料材质的中空模板背面设有一次成型的纵向加强方筋,其强度大、韧性好;无需再进行纵向支护,可实现无钉支模,从而降低工人轧钉受伤隐患;纵向加强方筋上设置有交错排列的凹槽用于使用钢管或矩管,加强建筑模板的横向支撑,支撑连接牢固,施工快捷安全;表面光滑,浇筑成型效果好,可达到装饰清水要求,无需二次抹灰工序;正常可重复周转使用80?100次;环保性好,可大大提高建筑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可实现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矩形凹槽示意图;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示意图。
[0013]图中零部件及编号:
[0014]1-中空模板;2_纵向加强方筋;3_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1?图2所示,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包括塑料材质的中空模板I,中空模板I的背面设置有一次成型凸出背面的纵向加强方筋2,纵向加强方筋2上设置有凹槽3。
[0017]中空模板I为单层或多层中空结构。
[0018]纵向加强方筋2上的凹槽3呈等距水平排布,凹槽3的形状为半圆形或矩形。
[0019]本实用新型采用塑料材质的中空模板1,背面设有一次成型的纵向加强方筋2,强度大、韧性好,纵向加强方筋2上设置凹槽3用于使用钢管或矩管,加强建筑模板的横向支撑;支撑连接牢固,施工快捷安全。
[0020]如图3所示,中空模板I表面光滑、相互拼接整齐,整个浇筑面平面可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浇筑成型效果好,可达到装饰清水要求,无需二次抹灰工序,可实现无钉支模,大大降低原有木工支模作业工时轧钉受伤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1]中空模板1、纵向加强筋2、凹槽3均采用一次成型工艺制造,整个模板的整体性能好、强度高、韧性好,适合工业化和大规模化生产;本建筑模板正常可重复周转使用100?130次以上;经久耐用;环保性好,可大大提高建筑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可实现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主权项】
1.一种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材质的中空模板(I ),中空模板(1)的背面设置有一次成型凸出背面的纵向加强方筋(2),纵向加强方筋(2)上设置有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模板(I)为单层或多层中空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加强方筋(2)上的凹槽(3)呈等距水平排布,凹槽(3)的形状为半圆形或矩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成型中空建筑模板,包括塑料材质的中空模板,中空模板的背面设置有一次成型凸出背面的纵向加强方筋,纵向加强方筋上设置有凹槽。本实用新型采用塑料材质的中空建筑模板强度大、韧性好,背面设有一次成型的纵向加强方筋;无需再进行纵向支护,可实现无钉支模,从而降低工人轧钉受伤隐患;加强筋上设有整齐排列的凹槽用于使用钢管或矩管,加强建筑模板的横向支撑,支撑连接牢固,施工快捷安全;表面光滑,浇筑成型效果好,可达到装饰清水要求,无需二次抹灰工序;正常可重复周转使用100次以上;可回收、环保性好,可大大提高建筑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可实现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IPC分类】E04G9/05
【公开号】CN204691228
【申请号】CN201520391990
【发明人】林锋
【申请人】林锋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