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4878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锁结构。
现有的电子锁,由于结构繁杂,组装不易,不利于工厂大量生产。
本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锁结构,使其结构简单,安装容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子锁结构,其由一壳体、一驱动器、一定位元件、一定位弹簧、一第一锁闩、一第一驱动元件、一第二驱动元件、一第一转动元件、一第二转动元件以及一第三转动元件所组成;其中该第一锁闩安装于该壳体上并具有一拨动部,该第一驱动元件具有一第一拨动部、一第二拨动部以及一第三拨动部,该第一锁闩的拨动部与该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一拨动部邻接;该第二驱动元件具有一孔以及一把手孔与一把手,该第一转动元件具有一拨动部以及一孔,该第二转动元件、第三转动元件各具有一第一翼与一第二翼,该第一转动元件的拨动部与该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一翼邻接或与该第三转动元件的第一翼邻接,该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二拨动部可邻接该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二翼,该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三拨动部可邻接该第三转动元件的第二翼;该定位元件的一部分置于该第一转动元件的孔中,该定位弹簧一端支承于该定位元件,另一端支承于第一转动元件;以及该驱动器邻接于该定位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由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电子锁结构,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锁闩以及一锁闩弹簧,该第二锁闩安装于该壳体上并具有一拨动部,该第二驱动元件进一步具有一拨动部与该第二锁闩的拨动部邻接;该锁闩弹簧一端支承于该壳体上,另一端支承于该第二锁闩。
前述的电子锁结构,其中该驱动元件为一电磁螺线管,具有一螺线杆以及一螺线杆弹簧。
前述的电子锁结构,进一步包括一卡掣元件以及一卡掣弹簧,该卡掣元件具有一卡掣部,该卡掣弹簧一端支承于该卡掣元件,另一端支承于该壳体;而该第一锁闩进一步具有一卡掣部邻接该卡掣元件的卡掣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及其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一壳体、一驱动器、一离合装置、一第一锁闩、第一驱动元件、一卡掣元件、一第二锁闩、一第二驱动元件、一锁闩弹簧以及一传动装置所组成;其中驱动器包含一电磁螺线管、一螺线杆以及一螺线杆弹簧。离合装置包含一定位块、一定位元件以及一定位弹簧。传动装置包含一第一转动元件、一第二转动元件以及一第三转动元件,第一转动元件具有一拨动部并具有一孔以容置定位元件,第二转动元件、第三转动元件各具有一第一翼与第二翼。第一驱动元件具有一第一拨动部、一第二拨动部以及一第三拨动部。第一锁闩具有一拨动部可被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一拨动部往后拨动撤收并被卡掣元件卡掣于第一位置或往前拨动伸出并被卡掣元件卡掣于第二位置。第二锁闩具有一拨动部,第二驱动元件具有一拨动部、一孔以及一把手孔以供一把手插置。第二锁闩受到锁闩弹簧的支持力向外局部伸出于第一位置,或可被第二驱动元件的拨动部往后拨动第二锁闩的拨动部压缩锁闩弹簧而使第二锁闩至撤收的第二位置。当电磁螺线管末被通电驱动,螺线杆受螺线杆弹簧的回复力而位于无作动的第一位置,定位元件则受定位弹簧的回复力位于第一位置而不与第二驱动元件啮合,第一转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互不连动;当电磁螺线管通电驱动螺线杆前进至第二位置,螺线杆推动定位元件至第二位置,定位元件的部分插入第二驱动元件的孔中使得第二驱动元件连动第一转动元件作转动,此时将把手往前转动,第一转动元件的拨动部会拨动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一翼,使第二转动元件转动进而使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二翼拨动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二拨动部使第一驱动元件转动而拨动第一锁闩从撤收的第一位置向外伸出到第二位置;将把手往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的拨动部会拨动第三转动元件的第一翼,使第三转动元件转动进而使第三转动元件的第二翼拨动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三拨动部使第一驱动元件转动而拨动第一锁闩从伸出的第二位置向内撤收至第一位置。
由于采用如上结构可使安装变得容易,大大方便了使用者,而且制造简单,降低了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子锁结构,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驱动器尚未通电且第一锁闩未上锁的局部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驱动器通电后,转动第二驱动元件,使第一锁闩部分伸出壳体外部的局部剖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驱动器通电后,转动第二驱动元件,使第一锁闩伸出至第二位置的局部剖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第一锁闩已上锁的局部剖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驱动器通电后,转动第二驱动元件,使第一锁闩自第二位置、第二锁闩自第一位置作部分撤收的局部剖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驱动器通电后,转动第二驱动元件,使第一锁闩与第二锁闩向壳体内部完全撤收的局部剖面图。
结合图示,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由一壳体、一驱动器、一离合装置、一第一锁闩4、第一驱动元件5、一卡掣元件6、一第二锁闩7、一第二驱动元件8、一锁闩弹簧81以及一传动装置等元件所组成。
其中壳体包括一第一壳体11、一第二壳体12以及一第三壳体13。结合螺丝121穿过第二壳体12的孔122螺入第一壳体11的结合螺柱111以结合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结合螺丝131穿过第三壳体13的孔132螺入第一壳体11的结合螺丝孔112以结合第一壳体11与第三壳体13。一门板(图中未示)具有一事先挖好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可安装本实用新型于其中,螺丝133穿过第三壳体13的孔134以及第一壳体11的孔1112以螺入该门板而使本实用新型可固定于该门板中。
驱动器包括一电磁螺线管21、一螺线杆22以及一螺线杆弹簧23。螺丝24穿过第一壳体11的孔113螺入电磁螺线管21的结合孔25而将电磁螺线管21固定于第一壳体11上,螺线杆弹簧23支承于螺线杆22而可提供螺线杆22一回复力。
离合装置包括一定位块31、一定位元件32以及一定位弹簧33。螺丝34穿过第一壳体11的孔114螺入定位块31的结合孔35而将定位块31固定于第一壳体11上。定位块31具有滑动槽36以及一通孔37。
第一驱动元件5具有一第一拨动部51、一第二拨动部52、一第三拨动部53以及突出部54,该突出部54穿过第一壳体11的孔115以及第二壳体12的孔123而使第一驱动元件5可转动的定位于壳体之中。
卡掣元件6具有一弹簧61、一第一卡掣部62、一第二卡掣部63、孔64以及孔65。弹簧61一端顶靠于第一壳体11,另一端顶靠在该卡掣元件6上。卡掣元件6的孔64、孔65分别穿过第一壳体11上的柱116、柱117而使该卡掣元件6可相对第一壳体11上下滑动。
第一锁闩4具有一ㄇ形拨动部41、一槽42、第一卡掣部43、43'以及第二卡掣部44、44'。第一锁闩4的ㄇ形拨动部41可被第一驱动元件5的第一拨动部51往后拨动,使第一锁闩4撤收于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或被往前拨动伸出于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1的柱116穿过槽42而使第一锁闩4可相对第一壳体11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当第一锁闩4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卡掣部43以及第二卡掣部44分别与卡掣元件6的第一卡掣部62、第二卡掣部63相啮合。而当第一锁闩4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卡掣部43'以及第二卡掣部44'分别于卡掣元件6的第一卡掣部62、第二卡掣部63相啮合。
第二锁闩7具有一拨杆71。锁闩弹簧81一端顶靠在套于第二锁闩7的C形扣环72,另一端顶靠在第一壳体11的支柱118上。该支柱118形成有一槽119可供第二锁闩7于其中而可与第一壳体11产生相对移动。
第二驱动元件8具有一孔82、一把手孔83、一拨动部84、一第一突出部85、一第二突出部86以及一槽87。把手孔83可供一把手(图中未示)插置。拨动部84具有一槽841以容置第二锁闩7的拨杆71。
第二锁闩7具有可被第二驱动元件8的拨动部84拨动的拨动部,其以弹簧715、垫圈711以及垫圈712套入该第二锁闩7的拨杆71上,垫圈711、垫圈712分别位于第二驱动元件8的拨动部84两侧,并由C形扣环713、714分别套入拨杆71的槽716、717中,弹簧715一端支承于C形扣环714,另一端支承于垫圈711,如此构成第二锁闩7的拨动部。第二锁闩7的C形扣环72受到锁闩弹簧81的支持力而使第二锁闩7向外局部伸出于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当第二驱动元件8的拨动部84往后拨动第二锁闩拨杆71上的垫圈712并带动C形扣环713移动后退,而使第二锁闩7往后撤收并压缩锁闩弹簧81可使该第二锁闩7移动至撤收的第二位置(如图7所示)。而当第二驱动元件8的拨动部84往前拨动第二锁闩拨杆71上的垫圈711同时压缩弹簧715,由于第二锁闩拨杆71的C形扣环714顶靠于第一壳体11的支柱118上,因此可使第二锁闩7保持于伸出的第一位置上。
传动装置包括一第一转动元件91、一第二转动元件92以及一第三转动元件93。
第一转动元件91具有拨动部911、一孔912、一通孔913以及一槽914。第二驱动件8的第一突出部85穿过第一转动元件91的通孔913,而使第二驱动元件8的第二突出部86穿过第一壳体11的孔1110以及第二壳体12的孔124中,由此第一转动元件91以及第二驱动元件8可以相对第一壳体11转动。第一壳体11的柱1111穿过第一转动元件91的槽914以及第二驱动元件8的槽87以限定第一转动元件91以及第二驱动元件8相对第一壳体11的转动角度。离合装置3的定位弹簧33套在定位元件32一端上并顶靠定位元件32,另一端则顶靠于第一转动元件91的周壁以提供定位元件32一回复力。
第二转动元件92具有一第一翼921、一第二翼922、一通孔923、一扭力弹簧924以及一垫圈925。第二转动元件92的通孔923、扭力弹簧924以及垫圈925穿过第一壳体11的结合螺柱111而使第二转动元件92可绕该结合螺柱转动。扭力弹簧924一肢固定于第二转动元件92,另一肢则固定于第一壳体11的柱110上以提供第二转动元件92一回复力。第三转动元件93具有一第一翼931、一第二翼932、一通孔933、一扭力弹簧934以及一垫圈935。第三转动元件93的通孔933、扭力弹簧934以及垫圈935穿过第一壳体11的结合螺柱111而使第三转动元件93可绕该结合螺柱111转动。扭力弹簧934一肢固定于第三转动元件93,另一肢则固定于第一壳体11的柱110上以提供第三转动元件93一回复力。
如图2所示,当电磁螺线管21未被通电驱动而位于无动作的第一位置,定位元件32一端位于定位块31的通孔37中,另一端则位于第一转动元件91的孔912中,而不与第二驱动元件8啮合。此为定位元件32的第一位置,第一转动元件91与第二驱动元件8互不运动。当欲使第一锁闩4上锁,如图3及图4所示,将电磁螺线管21通电以压缩螺线杆弹簧23并驱动螺线杆22前进至第二位置,螺线杆22推动定位元件32同时压缩定位弹簧33而至定位元件32的第二位置,定位元件32的端部插入第二驱动元件8的孔82中,藉此使得第二驱动元件8运动第一转动元件91,定位元件32的另一端部则随着于第一转动元件91的转动而于定位块31的滑动槽36中滑动不致从第一转动元件91的孔912中脱离。此时将把手由水平位置往上扳动可带动第一转动元件91转动,而使第一转动元件91的拨动部911拨动第二转动元件92的第一翼921而使第二转动元件91的拨动部911拨动第二转动元件92的第二翼922拨动第一驱动元件5的第二拨动部52使每驱动元件5转动,此时卡掣元件6被第一驱动元件5上顶并压缩弹簧61,如图3所示,卡掣元件6的第一卡掣部62、第二卡掣部63分别向上脱离第一锁闩4的第一卡掣部43以及第二卡掣部44,而使第一锁闩4不被卡掣而可被第一驱动元件5从撤收的第一位置拨动向外伸出到第二位置,此时如释放把手,第二驱动元件8受弹簧715的回复力作用而可使把手回到原位,如图5所示。
欲使第一锁闩4解锁,如图6、图7所示,使电磁螺线管21被通电驱动,螺线杆22推动定位元件32同时压缩定位弹簧33而至定位元件32的第二位置同时将把手由水平位置往下扳动,第一转动元件91的拨动部911会拨动第三转动元件93的第一翼931,使第三转动元件93转动进而使第三转动元件93的第二翼932拨动第一驱动元件5的第三拨动部53,使第一驱动元件5转动而使卡掣元件6上顶并拨动第一锁闩4从伸出的第二位置向内撤收至第一位置,同时第二驱动元件8的拨动部84往后拨动第二锁闩7并压缩锁闩弹簧81以撤收第二锁闩7至第二位置,而使第一锁闩4与第二锁闩7同时撤收因此解锁开门。
上述各节,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用以限定本新型的实施,凡依据本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其他简单变化的等效实施,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锁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一壳体、一驱动器、一定位元件、一定位弹簧、一第一锁闩、一第一驱动元件、一第二驱动元件、一第一转动元件、一第二转动元件以及一第三转动元件所组成;其中该第一锁闩安装于该壳体上并具有一拨动部,该第一驱动元件具有一第一拨动部、一第二拨动部以及一第三拨动部,该第一锁闩的拨动部与该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一拨动部邻接;该第二驱动元件具有一孔以及一把手孔与一把手,该第一转动元件具有一拨动部以及一孔,该第二转动元件、第三转动元件各具有一第一翼与一第二翼,该第一转动元件的拨动部与该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一翼邻接或与该第三转动元件的第一翼邻接,该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二拨动部可邻接该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二翼,该第一驱动元件的第三拨动部可邻接该第三转动元件的第二翼;该定位元件的一部分置于该第一转动元件的孔中,该定位弹簧一端支承于该定位元件,另一端支承于第一转动元件;以及该驱动器邻接于该定位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锁闩以及一锁闩弹簧,该第二锁闩安装于该壳体上并具有一拨动部,该第二驱动元件进一步具有一拨动部与该第二锁闩的拨动部邻接;该锁闩弹簧一端支承于该壳体上,另一端支承于该第二锁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元件为一电磁螺线管,具有一螺线杆以及一螺线杆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卡掣元件以及一卡掣弹簧,该卡掣元件具有一卡掣部,该卡掣弹簧一端支承于该卡掣元件,另一端支承于该壳体;而该第一锁闩进一步具有一卡掣部邻接该卡掣元件的卡掣部。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锁,由一壳体、一驱动器、一定位元件、一定位弹簧、一第一锁闩、一第一驱动元件、一第二驱动元件、一第一转动元件、一第二转动元件以及一第三转动元件所组成。采用此种结构与已有技术相比可使锁的安装变得容易,大大方便了使用者,而且制造简单,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E05B47/06GK2454498SQ00252019
公开日2001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7日
发明者江维亮, 陈柏仰, 黄宗钟, 林振铭 申请人: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