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拉起结构的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床,特别是一种具有拉起结构的折叠床。
第一、二支持脚1b1、1b2系形成具脚轮1k的移动脚,且枢设于第二床框体1d2的第二支持脚1b2具有位于移动方向前、后方的脚轮1k1、1k2,因此,藉由第一、二支持脚1b1、1b2往相互接近的方向折叠,以形成如
图16所示的连同寝具1s折叠成倒立V字形状。
另一方面,由于折叠床系为重量体,因为折叠床及寝具的重量而使折叠床经常形成水平展开的力量,因此,折叠时需要较大的往上拉的人力,且必须连续进行从展开状态拉至倒立V字形状的垂直状态的往上拉的作业,对老人等弱势者而言,其折叠、展开的作业较为困难。
为了弥补上述的缺点,如图15所示,在其水平展开状态下,于中间支撑载重的中间支持脚1e的下端与第一、二床框体1d1、1d2的装载框外端1S1之间分别装设为拉张弹簧的拉张件1w,以对第一、二床框体1d1、1d2产生拉起力矩。
但是,如图12、图13所示,习知结构为拉张弹簧的拉张件1w拉起第一、二床框体1d1、1d2的拉起力矩M1假设系将拉张件1w的弹簧力设定为一定值时,且将第一、二床框体1d1、1d2装载框从水平状态拉起的角度设定为α,拉起时拉张件1w与水平状态的倾斜角度设定为β(使向下为正),且第一、二床框体1d1、1d2的装载框长度为1A。中间支持脚1e保持垂直状态时,可概略求得M1=T A sin(α+β)(α称为折叠角度)。再者,装设拉张件1w的中间支持脚1e系如前所述保持垂直,且第一、二床框体1d1、1d2的装载框的折叠角度于水平状态时为0°度,于垂直状态时为90°。
将拉起力矩M1以折叠角度为0°~90°的角度,利用数学式予以计算,则形成如图14所示的点线。其折叠角度从0°(水平状态)至约35°程度之间,该拉起力矩M1系被保持在某一程度的数值;但超过35°附近随着接近折叠成垂直状态,由于拉张件1w与装载框实际上形成平行,拉起力矩M1慢慢地减少,而(α+β)实际上变成0°(α=90°、β=-90°)的折叠状态下,其拉起力矩几乎等于0。
当然,如前所述,由于折叠床产生重力的作用,因此,在从水平的展开状态拉起的初期,其为了折叠的负力矩系形成最大,而且弹簧力T并不一定;随着折叠其拉张件1w长度变短而弹簧力降低的结果,在习知的拉张件1w结构中,虽然可在某些程度改善手的负担,但特别是随着折叠角度α的增大,变成有必要使用手将装载框拉近。
再者,如图16所示,为了使弹簧的拉起力矩M1保持在较小的折叠状态下,由于使第一支持脚1b的脚轮1k在折叠状态下越过垂直的第二床框体1d2而位于后方位置等,因此,有进行防止第一、二床框体1d1、1d2任意张开的必要。再者,此时其展开需要使第一支持脚1b1的脚轮1k通过第二床框体1d2的装载框下方的上拉力量。
再者,在习知的折叠床中,为了有效的利用拉起件1w的弹簧力,将拉起件1w装设于中间支持脚1e的下部。因此,特别是从折叠床的侧面除了存在可轻易看到拉起件1w而欠缺美观外,于打扫之际拉起件1w将容易成为障碍物等必须解决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顺畅、外形美观的具有拉起结构的折叠床。
本发明包括寝具及床基体;床基体包括分别具有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一、二床框体、设于第一、二装载框外端的第一、二支持脚及枢接于第一、二装载框内端具有中间支脚的枢接件;第一、二床框体之间设有拉起结构;拉起结构包括装设于中间支持脚外端的滑轮及拉起件;拉起件包括一端装设于中间支持脚且绕挂于滑轮上的绳状物及连设于绳状物并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的弹性件。
其中拉起结构系装设于第一、二装载框上。
第一装载框与第一支持脚或第二装载框与第二支持脚之间或第一、二装载框中至少一个与中间支持脚之间设置形成不可转动以使第一、二装载框保持在水平状态的浮起防止结构。
第一、二支持脚中至少一个与其一侧的第一或第二装载框、中间支持脚及连接于中间支持脚与第一或第二支持脚之间的连接杆形成至少一个平行曲柄机构。
由于本发明包括寝具及床基体;床基体包括分别具有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一、二床框体、设于第一、二装载框外端的第一、二支持脚及枢接于第一、二装载框内端具有中间支脚的枢接件;第一、二床框体之间设有拉起结构;拉起结构包括装设于中间支持脚外端的滑轮及拉起件;拉起件包括一端装设于中间支持脚且绕挂于滑轮上的绳状物及连设于绳状物并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的弹性件。藉由具有滑轮且由拉起件拉起的拉起结构,可防止折叠时所需的拉起力矩为0,因此,可使折叠作业更为顺畅,提高其操作性;不仅折叠顺畅,而且外形美观,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为图3中B部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为图3中C-C剖视图。
图7、为图3中D-D剖视图。
图8、为图1中E部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折叠状态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折叠过程示意图(于一个装载框形成单一的平行曲柄机构)。
图12、为习知的折叠床拉起件动作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拉起件动作示意图。
图14、为习知的折叠床拉起件及本发明拉起件产生的拉起力矩曲线图。
图15、为习知的折叠床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6、为习知的折叠床折叠状态结构示意侧视图。
床基体9包括分别具有装载半体2A、2B的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第一、二床框体5A、5B、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外端1S1的第一、二支持脚4A、4B、枢接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内端1S2具有中间支脚7的枢接件8及拉起结构11。
第一、二装载框3A、3B具有由管材制成略呈长方形的周围框21、张挂于周围框21的网22及朝其纵向中心线X方向延伸配置为向下开口槽型材的补强件21a。
周围框21系由两侧框部21b、后框部21c、前框部21e衔接构成,并于后框部21c朝上立设冂形框部21d。
第一、二支持脚4A、4B系为两由枢设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周围框21两侧框部21b的垂直支柱部24a及自其下端处向外端1S1延设的延长部24b构成的L字形框24,延长部24b端部组设有脚轮。第一、二支持脚4A、4B两L字形框24之间连接件23横向连接,连接件23中央部向内端1S2侧弯曲成较小长度具补助件25的支柱基体,辅助件25端部设有脚轮。
如图4所示,第一、二支持脚4A、4B的L字形框24的垂直支柱部24a上端固设组接件28。组接件28包括组接于支柱部24a外侧面的上组接部26及组接在内侧面的下组接部27。上组接部26与下组接部27系分别形成三角形状,且向外端1S1侧突出;于上组接部26的突出端藉由插销1P可自由倾斜移动地枢设在各侧框部2b的内面;于下组接部27的突出端设有贯穿孔37a。
如图5所示,第一、二装载框3A、3B周围框21侧框部21b分别延伸通过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内端1S2侧,以形成突出前框部21e的突出部21f。再者,第一、二装载框3A、3B侧框部21b的两突出部21f系相向形成一间隔。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枢接件8包括从两侧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侧框部21b两相向突出部21f枢接的两个连接件29、连接两连接件29间的结合轴30及从自结合轴30向下垂直延设的中间支持脚7。
如图1所示,中间支持脚7系由中央向上弯曲具隆起部33的脚台框34及连结两侧的两个支柱部32构成,隆起部33高度系为从地面到中间支持脚7高的1/3~2/3倍。
如图5所示,连接件29系在其底片29a两侧的两侧片29b两端之间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侧框部21b两相向突出部21f枢接,且底片29a的前后端形成供两突出部21f垂直向下弯曲的缺口29a1。再者,连接件29系藉由罩盖35覆盖,从而可提高其美观性安全性。
再者,于本实施例形态中,如图5所示,中间支持脚7支柱部32的上方位于从地面到中间支持脚7的1/3~2/3倍的高度的上方向前后侧延设具贯穿孔37b的组接件36。如图4所示,贯穿孔37b系与第一、二支持脚4A、4B支柱部24a上的下组接部27突出端上贯穿孔37a相对应,并于床基体9展开状态下,令贯穿孔37a、37b分别位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与第一、二支持脚4A、4B的枢接支点及第一、二装载框3A、3B与枢接件8的枢接支点的各垂直于中心线的垂直面正下方的位置,且藉由连接杆19连接贯穿孔37a、37b,以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形成平行曲柄机构。如此,如图9、图10所示,可使中间支持脚7、第一、二支持脚4A、4B的方向保持一定,例如,可一边保持垂直一边进行折叠。
再者,如图11所示,亦可只在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的一方设置平行曲柄机构,而另一方则形成如图15所示的习知折叠床的第二装载框及第二支持脚的结构。
如图1、图2、图3所示,拉起结构11系装设于第一、二床框体5A、5B的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如图3、图6、图7所示,拉起结构11包括两滑轮10及拉起件14。滑轮10藉轴承枢设于固定在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补强件21a上的外端1S1,并位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正下方,即从床基体9侧面无法目视的较高位置。
拉起件14包括一端固定或贯穿中间支持脚7隆起部33且绕挂于滑轮10上的绳状物12及分别连设于绳状物12两端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之间为螺旋弹簧或橡胶等的弹性件13。如图8所示,当拉起件14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上时,绳状物12贯穿于藉由上、下以螺母固定于隆起部33上的环首螺栓状组接件15,以贯穿中间支持脚7的隆起部33。亦可将绳状物12穿过组接件15环孔后卷绕一圈予以固定。
由于将绳状物12的一端组接在中间支持脚7的隆起部33,绳状物12与中间支持脚7之间的夹角θ于展开状态下为30°~60°,较佳为40°~55°,最佳为45°。再者,如图7所示,绳状物12在通过滑轮10后方的位置结合的弹性件13系通过补强件21a的槽部,因此可被隐藏而增加美观。
如图13所示,将α、β值设定为与如图12所示的习知折叠床的值相同状态,且将第一、二装载框3A、3B内端lS2侧与滑轮10间的距离设定为B时,则拉起力矩M2=T B sin(α+β);当折叠角度α从为水平状态的0°慢慢增大至90°状态时,绳状物12与中间支持脚7之间的夹角θ变成0°,即β为0°,亦即sin(α+β)接近1,其结果系如图14中的实线所示,随着折叠角度的增加,呈现其拉起力矩M2亦随之增加。
再者,如此的拉起件14除了可同时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外,亦可单独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即如图11所示,当单独于第一装载框3A或第二装载框3B一方设置平行曲柄机构时,可只在其一方设置拉起件14。
如此,利用具有滑轮10的拉起结构11,不仅于动作初期可形成较大的拉起力矩M2,即使在折叠状态下,仍然可形成较大的拉起力矩M2。因此,可确实保持折叠状态,同时可选择性地设定弹性件13,以减少折叠时的人力,且可使折叠作业更为顺畅。再者,亦可藉由选择降低展开、折叠间弹性件13的伸长量,以减少弹性件13的成本费用。再者,由于弹性件13长度减少等,亦可采用初期张力较大的弹性件13,以于折叠床展开状态下,形成事先附加折叠的力量。
因此,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状态中,第一装载框3A与第一支持脚4A的枢接部附近,设置可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保持在水平状态的浮起防止结构16。
如图4所示,浮起防止结构16包括贯穿周围框21侧框部21b及组接件28上组接部26的贯穿部42与设在支柱部24a且于展开状态下与贯穿部42同心的扣止部43构成的孔状定位部44及于展开状态下贯穿定位部44的扣止件45。因此,藉由插入扣止件45,可使第一、二装载框3A、3B保持在水平的展开状态。再者扣止件45可藉由吊件46予以适当的吊挂。
再者,浮起防止结构16亦可为任意可保持第一、二装载框3A、3B水平展开状态的各种结构。且浮起防止结构16除了可设置于第一装载框3A与第一支持脚4A之间外,亦可设置于第二装载框3B与第二支持脚4B之间;亦可同时分别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与第一、二支持脚4A、4B之间;亦可为第一、二装载框3A、3B与中间支持脚7形成不可转动的各种结构。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具有将滑轮10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内且由拉起件14拉起的拉起结构11,可防止折叠时所需的拉起力矩为0,因此,可使折叠作业更为顺畅,提高其操作性。
再者由于将拉起结构11设置于第一、二装载框3A、3B内,因此可更容易地设定拉起力矩,进而且助于改善折叠的操作性。
再者,由于具备可防止展开状态浮起的浮起防止结构16,可增大拉起件14的拉起力矩,因此可减少折叠时的人力。
再者,由于形成与第一、二装载框3A、3B平行的平行曲柄机构,可使第一、二支持脚4A、4B、中间支持脚7进行方向保持一定的折叠,因此,于折叠之际,令第一、二装载框3A、3B的移动更为顺畅。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拉起结构的折叠床,它包括寝具及床基体;床基体包括分别具有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一、二床框体、设于第一、二装载框外端的第一、二支持脚及枢接于第一、二装载框内端具有中间支脚的枢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床框体之间设有拉起结构;拉起结构包括装设于中间支持脚外端的滑轮及拉起件;拉起件包括一端装设于中间支持脚且绕挂于滑轮上的绳状物及连设于绳状物并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的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拉起结构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起结构系装设于第一、二装载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拉起结构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装载框与第一支持脚或第二装载框与第二支持脚之间或第一、二装载框中至少一个与中间支持脚之间设置形成不可转动以使第一、二装载框保持在水平状态的浮起防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拉起结构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支持脚中至少一个与其一侧的第一或第二装载框、中间支持脚及连接于中间支持脚与第一或第二支持脚之间的连接杆形成至少一个平行曲柄机构。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拉起结构的折叠床。为提供一种折叠顺畅、外形美观的折叠床,提出本发明,它包括寝具及床基体;床基体包括分别具有装载寝具的第一、二装载框的第一、二床框体、设于第一、二装载框外端的第一、二支持脚及枢接于第一、二装载框内端具有中间支脚的枢接件;第一、二床框体之间设有拉起结构;拉起结构包括装设于中间支持脚外端的滑轮及拉起件;拉起件包括一端装设于中间支持脚且绕挂于滑轮上的绳状物及连设于绳状物并与第一、二装载框之间的弹性件。
文档编号A47C19/12GK1454556SQ0211894
公开日2003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30日
发明者原岛彻 申请人: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