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79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门开闭用把手装置,尤其是指一种装置于配电盘收纳箱上所使用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
(2)背景技术一般多都在配电盘收纳箱的门板上装置有门开闭用把手装置。以该门开闭用把手装置而言,例如本实用新型申请人于日本申请的日本公开号第2000-336985号专利即是此类物品。如图7所示,其具备有组装在门板上的箱体101以及把手102,把手102的上端侧设置有藉由旋转轴103相枢设的连接轴104,而把手102的下端侧上则设置有具备上锁、解锁机构的按压元件105,把手102便是藉由嵌插可以自由旋转的连接轴104,以达到可以由收纳于设置在箱体101前侧的收纳凹部106底面的状态朝前方侧作自由掀起的动作。因此,在藉由该门开闭用把手装置进行开启门板的动作时,是利用将钥匙插入按压元件105中的旋转操作,使得按压元件105朝后方进行按压动作。藉此,设置在把手102按压元件105后方的移动元件107便会朝上方移动并与箱体101脱离卡合,这样,把手102的下端侧便会因为设置于把手102及连接轴104的连接部上的掀起用弹簧108的弹力作用,由箱体101的收纳凹部106朝前方侧自然掀起。另外,藉由旋转操作掀起后的把手102,便可以使得该把手102相对于组装在门板上的箱体101进行旋转动作,而藉由此旋转动作便可以使得固定在连接轴106后端的板状卡合片109共同旋转。因此便可以解除配电盘收纳箱等的本体部(图中未示出)与卡合片109的卡合状态。
上述的掀起用弹簧108是由具备有由两个端脚108B、108B以及环状部108A的环形弹簧所构成,该环状部108A可供旋转轴103贯穿设置。另外,掀起用弹簧108其中的一端脚108B是卡合在设置于连接轴104处的卡合用孔104A中。另外一端脚108B则是与把手102后端相接,藉此向把手102施以朝前方侧的弹力。
如上所述,该掀起用弹簧108为必须针对组装于门开闭用把手装置上所制造的专用元件,因此必须要针对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的大小、机种等准备有多种不同的型态。为此,将会增加零件的制造成本以及管理上的成本,因此会成为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的整体成本降低上的一项重要障碍。
(3)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得掀起用弹簧的成本降低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箱体前侧组装有可以自由起伏及旋转的把手,其中在把手的上端部位后侧形成有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在箱体前方,相对于把手上端部位后侧的位置上配位设置有底座片以及向底座片施以往前方向弹力的弹性元件,把手在收合时,底座片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上,把手掀起时,底座片则藉由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使得把手得以保持其应有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箱体前侧组装有可以自由起伏及旋转的把手,其中把手上组装有相对于箱体的连接轴,该连接轴上形成有前侧为平面的嵌插部前面以及由嵌插部前面朝前方突出的把手支撑部,该把手支撑部组装在把手上侧后方,在嵌插部前面上,配位设置有底座片,以及向底座片施以往前面方向弹力的弹性元件,把手上形成有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把手在收合时,底座片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上,把手掀起时,底座片则藉由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使得把手得以保持其应有位置。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4)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片的主视图。
图4(B)为图4(A)的B-B线剖面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连接轴的俯视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连接轴的主视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把手本体收合时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把手本体掀起时的示意图。
图7为习用门开闭用把手装置的剖面图。
(5)具体实施方式
现就本实用新型附图说明中表示的方向加以说明,图1所示的门开闭把手装置的主视图中,″上″表示上方、″下″表示下方、″左″表示左方、″右″表示右方、″前″表示前方,而″后″则是表示后方。
现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具备有箱体1、把手2以及卡合机构5。在箱体1的前侧设置有把手收纳用凹部11。该把手收纳用凹部11是用以收纳把手2的把手本体3后部,其为在箱体1前方的中央部位形成为两端呈圆弧状的长条形、并朝后侧突出且于前侧形成有开口部。另外,在该把手收纳用凹部11底面的上端侧上设置有圆形的连接轴用嵌插孔12。于该连接轴用嵌插孔12的后侧上,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环状突肋12a,藉由该环状突肋12a使得连接轴用嵌插孔12的后端具有较小的内径。在箱体1的上、下位置处则分别设置有组装部13、13。因此,该箱体1在箱体1的把手收纳用凹部11后周侧部位装填防水材14后,便可将该箱体1由前方利用将把手收纳用凹部11置入于配电盘收纳箱门板上的组装凹部处加以结合,并使得防水材14与组装凹部周缘密合,然后在组装部13、13处组装固定用垫片及螺栓(图中未示出)以固定于门板上。
把手2具备有把手本体3以及与把手本体3及箱体1连接用的连接轴4,并以相对于箱体1而可自由掀起及收合、旋转作动的状态组装。把手本体3为长条形的物体,其上下左右的尺寸为可以收纳置入于箱体1的把手收纳用凹部11中。
在连接轴4的略前部位中央处形成有嵌插部41。该嵌插部41依照箱体1连接轴用嵌插孔12的剖面形状而制成,在将连接轴4的后端由前方插置入箱体1连接轴用嵌插孔12后,嵌插部41便与连接轴嵌插孔12的环状突肋12a相接。另外,就本实施例而言,在嵌插部41的位置处设置有一O形环41a,藉由该O形环41a使得嵌插后的嵌插部41与箱体1的连接轴用嵌插孔12的内壁间形成密闭的防水状态,而该连接轴4是以相对于箱体1可进行自由旋转的状态下被组装设置。
在嵌插部41前方所形成的嵌插部前面41b处,形成有朝前方呈突出状态的把手支撑部42。该把手支撑部42的内部形成有横向贯通的轴插设孔43,该轴插设孔43与把手本体3上端后方所形成的轴插设孔(图中未示出)是相互对应,并可供旋转轴44加以贯通穿设,藉此,连接轴4与把手本体3便可以相互枢设。如图3所示,藉由此一枢设动作使得把手本体3的下端侧,沿箱体1的上下方向延伸至箱体1下端的前方位置,并可由该位置朝前方进行设定范围内的自由旋转动作。
又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制于如上所述那样,利用轴插设孔43与旋转轴44的组合搭配,例如利用设置在把手本体3上的凸块与设置于连接轴4的凹部的配合等,来变更其使用状态亦可。
在连接轴4的后方部位设置有卡合片组装部47。该卡合片组装部47是呈一筒状,其外周围的断面形状则呈四方形,且其内缘处刻设有螺合用螺纹47a。因此,该卡合片组装部47如上所述,连接轴4在贯通箱体1的连接轴用嵌插孔12后由箱体1的后端侧穿出,并在此一状态下组装板状的卡合片20及垫片,而藉由固定螺栓与螺合用螺纹47a相螺合的方式,使得卡合片20得以固定。
卡合机构5,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言,为按压元件51及卡合元件52。
按压元件51,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言,为内藏设置有圆柱形锁头且呈圆柱形,其设置在把手本体3的下侧并可于锁头收纳部16中自由旋转与朝前后方向自由移动。按压元件51的外周缘上,突设有可在外周缘处朝径向方向往内收缩的板状锁片51a。该锁片51a藉由将钥匙(图中未示出)插入设置在按压元件51前方的钥匙嵌插孔51b中,使得锁片51a的前端部位朝按压元件51的内部内缩解锁状态,钥匙在由按压元件51处拔出后,按压元件51内部所设置的弹簧便会利用其弹性恢复力使得锁片51a朝按压元件51的外周缘外突出上锁状态。
卡合元件52是以可以自由脱离卡合的状态使得把手2及箱体1相互卡合,其可以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卡合元件52藉由弹性手段(图中未示出)而在平常时朝下方施以蓄势弹力,故卡合元件52的下端部在进入形成于箱体1上的卡合孔17时,把手2便会与箱体1进行卡合动作。
要解除上述的卡合状态,首先要如上所述处于解锁状态下,再朝后方按压按压元件51即可。虽说附图中并未表示,但在卡合元件52上形成有斜面,藉由该按压元件51按压该斜面,使得卡合元件52可以朝上方移动。藉此一构造,在卡合元件52脱离卡合孔17后,把手2便可以相对箱体1进行掀起或收合的动作。
就本实用新型而言,把手本体3及连接轴4的间配位设置有弹性手段6。该弹性手段6是由底座片61以及作为弹性元件的弹片62所组成。
如图4所示,底座片61于中央位置形成有相对于把手支撑部42断面形状的四方形组装孔61a,故底座片61相对把手支撑部42是无法进行相对的旋转动作而仅可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
另外,就本实施例而言,虽说该底座片61是用专用元件制成,若有组装孔洞大小与把手支撑部42外缘大小相等的一般规格的底座片的话,亦可以加以代用之。
在底座片61的后方,配位设置有弹片62。弹片62与底座片61一样,被连接轴4的把手支撑部42所贯穿,并与嵌插部前面41b相互配位接触。就本实施例而言,该弹片62是使用孔洞大小与把手支撑部42一致的一般规格用品。藉此,就没有必须制造专门元件的必要,对于降低制作成本上有着极大的贡献。
请参照图6所示,另一方面,在把手本体3上端侧的后方位置处设置有上述的底座片61,并同时形成有收合接触部31及掀起接触部32。而收合接触部31及掀起接触部32是形成于把手本体3用以收纳把手支撑部42的把手支撑部收纳凹部33左右处的突起部分。
因此,收合接触部31是形成于把手本体3后侧的突起状物体,而掀起接触部32则是形成于收合接触部31斜后方位置的斜面平面。
请继续参看图6所示,在此针对把手本体3在掀起与收合状态时,收合接触部31、掀起接触部32及弹性手段6间的关系加以说明。
首先就把手本体于收合时的状态加以说明,请参看图6(A)所示,藉由弹片62使得朝前方施以蓄势弹力的底座片61按压收合接触部31。藉此,向前方朝把手本体3施以蓄势弹力,而可以防止把手本体3相对于箱体1发生脱离情形。
另外,此时收合接触部31是位于旋转轴44上方位置,而且收合接触部31与底座片61乃呈线接触的状态关系。
而在把手本体3掀起,并由掀起中状态至完全掀起状态的途中,收合接触部31均是位处于最后方的位置。此时弹片62会收缩,而底座片61则强力地压迫收合接触部31。藉由把手本体3掀起并朝底座片61前方按压的状态,使得把手本体3在掀起接触部32与底座片61接触卡制前,可以藉由旋转轴44为中心而自由地进行旋转动作。
另外,就把手本体3掀起时的状态加以说明。请参照图6(B)所示,藉由弹片62朝前方蓄势弹力的底座片61则会压迫收合接触部31及掀起接触部32。藉此,把手本体3则朝前方蓄势弹力,并维持把手本体3的掀起状态。
在此一状态下,收合接触部31及底座片61呈线接触状态,而掀起接触部32及底座片61则呈面接触状态,这比起习用仅有单一面支撑的情形有着较佳的安定状态,而可使得把手本体3维持稳定的掀起状态。
而此时的收合接触部31是位处于旋转轴44下方位置,而掀起接触部32则位处于旋转轴44的上方位置。
另外,就弹性手段6的底座片61及弹片62而言,并不仅限制其型态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亦可以是例如将底座片61形成为相对于把手本体3后端形状。而弹片62可以是目前日本工业规格中所规定的各种类型的弹片。
就弹性手段6的材质而言,其并不仅限制为金属材质,亦可以变更实施方式而为如树脂等其他材质的物体。另外,将底座片61及弹片62结合制作成一体亦可。
以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言,虽说是以直接卡合的方式将固定于把手3上的卡合片20设置于配电盘收纳箱等本体部以及门板间的型态作为说明的实施例表示,其亦可以作适当的变更成为利用卡合片20达到间接卡合的效果。本实施例的中,虽说把手2可相对箱体1进行掀起、收合以及自由旋转的动作,然而亦可作适当变更成为可以进行掀起、收合但无法进行自由旋转动作的组合态样。
经由上述说明,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乃是利用底座片以及弹性元件的配合来作为弹性手段,藉此使得把手本体可以朝前方蓄势弹力,与习用结构般必须使用专门元件的弹簧者相比,在关于掀起、收合用弹簧相关的制造以及管理上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而提供较价廉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本体在掀起状态时,因为收合时接触部以及掀起时接触部是与底座片相接,较利用单一支撑面的习用结构而言,把手本体有更加稳定的维持效果。
当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门开闭用把手装置,于箱体前侧组装有可以自由起伏及旋转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把手的上端部位后侧形成有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在箱体前方相对于把手上端部位后侧的位置上配位设置有底座片以及向底座片施以往前方向弹力的弹性元件,于把手在收合时,底座片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上,于把手在掀起时,底座片则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使得把手得以保持其应有位置。
2.一种门开闭用把手装置,于箱体前侧组装有可以自由起伏及旋转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把手上组装有相对于箱体的连接轴,该连接轴上形成有前侧为平面的嵌插部前面以及由嵌插部前面朝前方突出的把手支撑部,且该把手支撑部组装在把手上侧后方,在嵌插部前面上配位设置有底座片,以及向底座片施以往前面方向弹力的弹性元件,在把手上形成有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于把手在收合时,底座片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上,于把手掀起时,底座片则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使得把手得以保持其应有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门开闭用把手装置,于箱体前侧组装有可以自由起伏及旋转的把手,把手的上端部位后侧形成有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在箱体前方相对于把手上端部位后侧的位置上配位设置有底座片以及向底座片施以往前方向弹力的弹性元件,于把手在收合时,底座片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上,于把手在掀起时,底座片则蓄势弹力在把手的收合接触部及掀起接触部,使得把手得以保持其应有位置。它是利用底座片以及弹性元件的配合来作为弹性手段,藉此使把手本体可以朝前方蓄势弹力,与习用的必须使用专门元件的弹簧结构相比,在与掀起、收合用弹簧相关的制造以及管理上可以降低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门开闭用把手装置比较价廉。
文档编号E05B5/04GK2567302SQ0224743
公开日2003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15日
发明者星本康雄 申请人: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