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938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提高使用舒适度的床。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习惯中,一般人时常横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甚至用餐。如图9所示,鉴于床具有此类使用需求,在寝台部的一侧(例如头部侧)设有可向倾起方向弯曲的一第一倾动部b1,且相对该第一倾动部b1再设有可弯曲的一第二倾动部b2,以形成一床a。
如图9所示,床a可处于一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以便只使第二倾动部b2向倾起方向倾动,或可处于一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2,以便使第二倾动部b2于倾起的状态下使第一倾动部b1也倾起。而且,使用者通常将头部躺置在第二倾动部b2上使用该床a。
但是,如上所述的床a中,第二倾动部b2是可任意弯曲的被连结在第一倾动部b1上。因此,于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时,可使头部倾起,且为确保某一程度的高度,第二倾动部b2的弯曲角度θ形成20°以上。如此状态,由于使用者的下颚形成后缩,因此容易压迫颈部。特别是使用枕头时,如此的倾向将更为明显。再者,即使于后期的第二阶段靠实可调状态R2,由于用于维持第一倾动部b1及第二倾动部b2的一相对角度θ同样会使颈部变得不舒适。如此,有更进一步改善传统床结构的必要。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创作人凭借其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并经潜心研究与改良,终于开发出一种可使第二可动部相对第一可动部形成上升,以形成更具使用舒适度的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第二可动部相对第一可动部形成上升,使具有提升使用舒适度功效的床。
本发明中的床设有一寝具承载框以承载一寝具的一寝具承载面;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基部、一第一可动部及一第二可动部,第一可动部的沿床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任意弯曲的装设于基部,而该第二可动部对第一可动部形成至少可任意上升的枢接于第一可动部的他端部;其特征在于该床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使床形成下述各种状态一伸展状态,使基部与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一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使基部与第一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二可动部只相对第一可动部上升形成高低位差;及一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在保持第一可动部与第二可动部的相对位置下,使第一可动部对基部形成倾起。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的第二可动部向第一可动部形成向下降2至10度的角度倾斜。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可于高度方向形成错开位置,且被连结形成可任意倾动。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由一连结具连结,该连结具包含一筒状部及一滑动轴,该筒状部设在第一可动部的他端部且可向上下伸展,该滑动轴设在第二可动部且可使该筒状部上下滑动,并于向上方的最大移动时可保持无法从该筒状部脱离;且该承载框驱动部可顶推该第二可动部。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筒状部可对第一可动部以沿床宽方向的水平轴旋转的设置,以形成可任意倾动。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滑动轴具一间隙的插设在筒状部。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寝具承载框由位于其下方位置的一床框体支撑;该承载框驱动部包含一臂体、一连接杆及一驱动器;该臂体可在床纵向的垂直面内任意摆动,且其一端部枢接在该床框体一侧;该连接杆可连结臂体的他端部及第二可动部;而驱动器装设在床框体,且可藉由臂体的倾动使第二可动部形成上升。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床框体由可任意弯曲成倒V字形的一对床框半体构成;该基部由一主体部及一副体部构成,该主体部固定于床框体的一侧,而副体部固定在床框体的另一侧且具较短的长度;且该臂体装设在床框体的另一侧。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床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床的仰视图;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连结部的局部立体图;图4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连结部的剖面图一;图4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连结部的剖面图二;图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寝具承载框的变形状态侧视图;图6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承载框驱动部的动作示意图一;图6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承载框驱动部的动作示意图二;图6C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承载框驱动部的动作示意图三;图7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床在使用时的侧视图;图8是本发明中另一较佳实施例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连结部的局部侧视图;图9是传统床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床1包含有可任意折叠倒立呈V字形状的二床框体2,及配置在床框体2上且具备可装载寝具的一寝具装载面m的一寝具承载框3。
床框体2由一第一床框半体4及一第二床框半体5构成,该第一床框半体4是将数条补强肋条4b、4c一体固设在由框材弯折形成而略呈ㄈ形或矩形(本实施例中为ㄈ形)的一主框4a上。该第一床框半体4的长度实际上约为床长度的一半。该第一床框半体4位于床纵向方向中间位置的内端部,利用插销等可任意旋转的枢接在一连接件6上。再者,该第一床框半体4的外端部,二第一脚架10分别设在床宽方向的二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脚架10由呈倒T形的一脚架10a及装设在其下端部的一滑轮10b构成。脚架10a由插销可任意旋转的装设在第一床框半体4上。再者,二侧的第一脚架10形成一体的固设在第一床框半体4下方沿床宽方向延伸的一连结板11上。再者,于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床框半体4的外端部装设加工完成一床头板13。在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床1时,第一床框半体4的位置用于承载使用者的上半身。
第二床框半体5与第一床框半体4相同,将二补强肋条5b、5c一体固设在由框材弯折形成而略呈ㄈ形的一主框5a上。该第二床框半体5的长度约为床长度的一半(例如900mm至1000mm)。该第二床框半体5在床纵长方向中间位置的内端部通过插销而可任意转动的枢接在连接件6上。本实施例中,虽然床框半体4、5之间分别在床纵向方向上具一间隙,且分别由不同的轴支撑,但也可以由相同的轴予以支撑。在第二床框半体5的主框5a上,藉由突出床宽方向的装着轴14固设有第二脚架15。如此,于折叠时可防止第一、第二脚架10、15相互碰撞。该第二脚架15可从第二床框半体5向高度方向突出的部分兼用把手使用,且在其向下方延伸的端部设有与地面接触的一滑轮16。如此,于折叠时该第一、第二床框半体4、5的移动更为顺畅。
设在床宽方向二侧的连接件6一体的固设在连结板17上,且连结板17设有一中间支架19。由于中间支架19可于水平状态时与地面接触。如此,可由第一、第二脚架14、15及中间支架19支撑床的重量,以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再者,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9与第一床框半体4之间,及中间支架19与第二床框半体5之间分别架设有弹簧20等构件。如此,由于床1分别在连接件6的一端枢接第一床框半体4,及在连接件6的他端部枢接第二床框半体5,因此第一床框半体4及第二床框半体5可在相互垂直的位置完成任意折叠且不占空间的收藏。此时,弹簧20可减少折叠时的操作施力,且可提高操作上的方便性。再者,也可改变弹簧20的架设位置,或使用电动机等,以自动进行床1的折叠与张开动作。
寝具承载框3由一基部7、一第一可动部8及一第二可动部9构成,基部7对该床框体2形成无法倾动,该第一可动部8的一端部8i可任意弯曲的装设在基部7,而第二可动部9可对该第一可动部8至少可任意上升的枢接在第一可动部8的他端部8o。
在本实施例中,基部7由一主体部7A及一副体部7B构成,主体部7A固定在第二床框半体5上,而副体部7B固定在第一床框半体4且长度较主体部7A短。该主体部7A与副体部7B虽具一微小间隙,但实际上形成一连续的寝具承载面m。如图2所示,主体部7A具有与第二床框半体5相同的长度,且形成稍宽的矩形状;该主体部7A由一框体7A1、金属网状的一保持材7A2及数条补强肋条7A3构成,框体7A1由管材弯曲成矩形,而保持材7A2配置在框体7A1所圈围成的空间内。再者利用螺栓等一体的固设在第二床框半体5上。
副体部7B从平面观为呈ㄈ字形的一框体7B1,及配置在框体7B1所圈围空间内的金属网状的一保持材7B2及适当的一补强肋条7B3构成。再者,副体部7B也可利用螺栓等一体的固设在第一床框半体4的上端部。由于副体部7B是承载使用者的腰部附近,因此可以更具缓冲性的木弹簧等替代金属网状的保持材7B2,将其配置在副体部7B上面。
该第一可动部8由一框体8A及一保持材8B构成,框体8A由管材结合成横长矩形状,而保持材8B配置在框体8A所圈围的空间内且可承载寝具。如图5所示,该第一可动部8的一端部8i及副体部7B是利用一连结件21及一插销P1连结,以形成可任意倾动。再者,第一可动部8的其它部分并未固设在第一床框半体4上。因此,该第一可动部8可在由下方的第一床框半体4的主框4a所支撑的水平位置,及相对基部7弯曲形成从第一床框半体4倾起的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化。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可动部8的一端部8i与副体部7B连结形成可任意倾动,但也可直接将一端部8i可任意倾动的连结在第一床框半体4上。
该第二可动部9由一框体9A、一保持材9B及数条沿床纵长方向延伸的补强肋条9C构成,该框体9A由管材以较小长度结合成横长矩形状,而保持材9B配置在框体9A所圈围的空间内用于承载寝具。该第二可动部9与第一可动部8的他端部8o之间形成一微小间隙。再者,该第二可动部9较佳具备可承载使用者头部的适当长度(沿床纵长方向的长度),虽然并无特别限定,但较佳形成例如300mm至400mm的长度。
在寝具承载框3上,由包含各部分的保持材7A2、7B2、8B或9B的平面,以构成寝具承载面m。虽然可在寝具承载面上只装载床垫等,但如图7所示,在各保持材(本例为7A2)上固设由海绵、人造橡胶及其塑料垫材所形成的一寝具C2,再利用一被套C1一起覆盖框体7A1及寝具C2,形成一体结构。
再者,于本实施例中,寝具承载框3是利用一连结具J连结第二可动部9及第一可动部8。
如图3、图4A、图4B所示,将第一可动部8及第二可动部9于高度方向错开位置,且予以连结形成可任意倾动。该连结具J包含一筒状部22及一滑动轴23,该筒状部22设在第一可动部8的他端部且可向上下伸展,该滑动轴23设在第二可动部9且可使筒状部22上下滑动。
该筒状部22在第一可动部8的框体8A上,例如可利用一装着件25固设在第二可动部9侧且向床宽方向延伸的外框8A1。装着件25由一装着基体25a及一摆首部25b构成,该装着基体25a由焊接、螺栓等一体固设在外框8A1,且向第二可动部9侧形成突出,而摆首部25b的一端可对装着基体25a沿床宽方向的一水平轴25C为中心形成较小角度的任意倾动,且他端侧可固设筒状部22。
本实施例中,装着基体25a使用向下形成开口的槽型钢。再者,摆首部25b由在床宽方向相隔一间隙的二垂直片25b1以一圆弧片25b2连结,形成从平面观略呈U字形的金属件。该圆弧片25b2的内周面上焊接有筒状部22。该筒状部22由剖面呈圆形的管材构成,且不会从第一可动部8的框体8A的上面突出,而形成向下方延伸。
滑动轴23在第二可动部9的框体9A上,例如可利用一装着件26固设在第一可动部8例且向床宽方向延伸的一内框9A1上。该装着件26由一固定片26a及一上片26b形成剖面略呈L字形,固定片26a由焊接、螺栓等一体固设在内框9A1上,而上片26b从固定片26a的上缘端大约水平的向筒状部22上端延伸。该上片26b上形成一孔27。该滑动轴23具一轴部23a及一止脱部23b,轴部23a具圆形的断面,而止脱部23b的下端设有较大的径位。轴部23a具备比筒状部22内径较微小的外径,因此可于筒状部22内倾利滑动。再者,该轴部23a的上端部可嵌入孔27,而一体的固定在上片26b上。再者,由于止脱部23b抵接筒状部22的下端面,因此可限制滑动轴23的最大滑动量。
如上所述,连结具J,例如当第二可动部9被向上顶推时,该滑动轴23可相对筒状部22上升。如此,如图3和图4B所示,对第一可动部8形成一高低位差,而可使第二可动部9上升。再者,由于滑动轴23的止脱部23b抵接筒状部22的下端,因此可限制第二可动部9相对第一可动部8的上升量。
滑动轴23的最大滑动量可借由改变轴部23a的长度而进行,其最大滑动量较佳为30至100mm,而最佳为30至80mm。再者,当滑动轴23的滑动量达到最大后,当再顶压第二可动部9时,滑动轴23的止脱部23b将拉起筒状部22。如此,该第一可动部8与第二可动部9一起被拉起,而以与副体部7B连结的插销P1为支点,可相对基部7形成弯曲。
如图4B所示,第二可动部9可对第一可动部8形成向第一可动部8下降2至10度的一微小角度θ倾斜。该角度θ可藉由摆首部25b的垂直片25b1与装着基体25a的接触而被限制。如此,于本实施例中,可限制第二可动部9相对第一可动部8形成比传统更小的角度θ倾斜。再者,角度θ除了摆首部25b的倾动外,还包含由于筒状部22与滑动轴23的松动所产生的角度变位(由于筒状部22的轴中心与滑动轴23的轴中心的偏移所产生的角度变位)。但是,也可形成不限制摆首部25b及装着基体25a的角度的构成。
该连结具J并不只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形态,例如筒状部22及滑动轴23可去除实质上的松动,而采用可直线运动的具备直线轴承的线性导引件,或是具备弹张力的气体减振器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床1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D,其可使床1具有伸展状态S、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及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2的变化。
伸展状态S是指基部7与第一可动部8及第二可动部9的寝具承载面m位于同一平面的状态(同一平面是指包含虽然存在制造上的误差或松动所产生的高低位差,但其构造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是指基部7与第一可动部8及第二可动部9的寝具承载面m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二可动部9只对第一可动部8形成具高低位差的上升,并以微小角度形成倾斜的状态。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2是指实际上维持位在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最高位置的第一可动部8及第二可动部9的相对位置,且使第一可动部8对基部7形成倾起的状态。
在伸展状态S下,床1的寝台面可形成水平,因此适用于使用枕头睡眠。相对的,由于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其第二可动部9只对第一可动部8形成具高低位差的上升,并向第一可动部8以微小角度下降形成倾斜,因此适用于稍微倾起头部的横躺状态。
如图9所示,在传统的床a中,为了使头部往上提,第二可动部b2有倾斜较大角度θ的必要,更具体而言需要20度以上的角度。相对的,本实施例的床1中,在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下,由于可使第二可动部9相对第一可动部8形成具有高低位差且上升,因此第二可动部9的倾斜只要比2度大且在10度以下左右的微小角度θ即可。因此,如图7所示,并不会压迫使用者的颈部,而可提高床1使用上的舒适性。
该第二可动部9的上升量可如上所述藉由调节连结具J而予以调整,例如30至100mm,较佳为30至80mm左右等,一般而言,较佳配合枕头的高度以进行上升量的调节。如此,即使不使用枕头,也可获得使用枕头的相同感觉,而可提高床1使用上的方便性。
再者,由于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2包含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的最大上升量,在保持第一可动部8与第二可动部9的相对位置下,使第一可动部8对基部7形成倾起状态。因此,虽然并无特别限制,但第一可动部8的倾起角度α较佳最大为50度至60度左右。再者,该第一可动部8较佳为300mm至450mm左右,且更佳为350mm至450mm左右的长度。如此,如图7所示,可使第一可动部8的弯曲位置更接近使用者的腰部,因此可更提高靠背可调状态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承载框驱动部D包含一对臂体30、一连接杆31及一驱动器32;该臂体30可在床纵向的垂直面内任意摆动,且其一端部30a枢接在床框体2;连接杆31可连结臂体30的他端部30b及第二可动部9;而驱动器32可使臂体30形成倾动。
第一床框半体4的主框4a的二侧装设一对轴承片34,且在轴承片34之间枢接沿床横向延伸且可任意转动的一转轴35。而且,臂体30的各一端部30a由该转轴35而枢接在床框体2(更具体而言是第一床框半体4)。该臂体30、30的他端部30b向床头板13侧延伸。再者,在本实施例中,臂体30配置在与滑动轴23于床宽方向形成错开的位置,因此不会互相碰撞。
如图3所示,连接杆31的一端部可任意转动的枢接在臂体30的他端部30b,且另一端部由一金属件37枢接在第二可动部9的补强肋条9C。该连结杆31包含长度相等的一第一、第二连接杆31a、31b。如此,该臂体30、第一、第二连接杆31a、31b及第一可动部9形成一平行连杆结构。
如图1所示,驱动部32由具备一本体部32a及一杆32b,且利用滚珠螺杆结构的电动式汽缸构成,本体部32a设有电动机,而杆32b因电动机的往复转动而可从本体部32a任意伸出、缩入。该驱动器32的杆32b沿着床纵向方向配置。具体而言,该驱动器32的本体部32a可籍由支持片等在其垂直面内任意倾动的枢接在该第一床框半体4的补强肋条4C等。再者,该驱动器32的杆32b向转轴35延伸,且由一托架39连结转轴35。因此,籍由驱动器32杆32b的伸缩而使转轴35转动,进而可使臂体30于垂直面内形成倾动。
如图6A至图6C所示,筒状部22与滑动轴23的松动的微小程度实际上可予以忽视,其可被视为自由度1的一滑动对偶。该结构中,其连接杆的数目为八个,自由度1的对偶为十个,承载框驱动部D的结构的自由度为1,即构成一限定结构再者,由于原动节为一个驱动器32,因此形成一强制驱动。即,藉由驱动器32杆32b的收缩,并使臂体30于图中所示的向反时钟方向倾动,则连接杆31可将该第二可动部9往上拉。
由于第二可动部9形成以水平轴25c(如图4所示)为支点倾动,并可使该滑动轴23相对筒状部22一边滑动一边使摆首部25b倾斜的往上升。第一可动部8由其本身重量,而可保持被承载在床框体2上的水平状态。如此,如图6B所示,第二可动部9可与第一可动部8产生高低位差而倾斜上升,可形成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此时,相对第二可动部9的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较佳控制在如前所述的2至10度。
再籍由臂体30向反时钟方向倾动,第二可动部9的滑动轴23的止脱部落23b(如图4所示)与筒状部22的下端接触,且与第一可动部8一起往上提。如此第二可动部9与第一可动部8可保持在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的最上升状态的位置,使第一可动部9相对基部7倾起,而可连续的向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2变化。
另一方面,在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2,由于可使驱动器32的杆32b伸展,而先慢慢的减少第一可动部8的倾起角度a,当角度变成0度后,该第二可动部9开始下降。而且,可连续的往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水平状态S变化。再者,该驱动器32也可选择使用一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而于使用者平躺在床1的状态下进行控制。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筒状部22是相对第一可动部8形成无法倾动的固设。而且,筒状部22与滑动轴23的嵌合比上述实施形态设定更大的松动量。在该的实施例中,第二可动部8上升之际,由松动可容许第一可动部8及第二可动部9的相对角度变位。再者,如本实施例所示固定筒状部22,同时也可将滑动轴23任意倾动的设在第二可动部9。
再者,该实施例中,该臂体30与滑动轴23于伸展状态s下是形成抵接。于伸展状态下,该滑动轴H是向最下方滑动,于此状态滑动轴23的下端(本实施例中为止脱部23b)是被静置在该臂体30的顶面。由该承载框驱动部D使臂体30倾动,则可藉由臂体30与滑动轴23的顶推,使第二可动部9对第一可动部8一边倾动一边上升。
以上就是本发明的说明,但就该承载框驱动部D而言,其可使用具棘轮构造的可任意伸缩的杆的手动式伸缩接头等,以替代由电动机伸缩杆的形式。由该接头可使杆延伸至使用者可用手动将第二可动部9往上提的位置,且该位置可由棘轮予以保持。如此,可进行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1或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R2的变化。而且,由于杆伸展至最大后可再收缩,因此可往伸展状态S变化。
于前述实施例中,作为较佳实施例,其是将第二可动部9作为使用者的头部侧使用,但并不只限定于此,例如可选择使第一、第二可动部8、9作为使用者足部的使用侧,如此,可使使用者的足部抬高,即可抬高足部以保持血液循环的顺畅。再者,本实施例形成可折叠式,但也可使用于非折叠式。甚至,可使基部7与第一、第二可动部8、9保持独立,形成可倾动或上升。如此,本发明并不只限定上述实施例,而可作各种形态的变化。
本发明中的床设有一寝具承载框以承载一寝具的寝具承载面;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基部、一第一可动部及一第二可动部,该第一可动部的床纵长方向的一端部可任意弯曲的装设于基部,而第二可动部对该第一可动部形成至少可任意上升的枢接于第一可动部的他端部;再者,该床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可使床形成下述各种状态一伸展状态,使该基部与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一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使该基部与第一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二可动部只相对第一可动部上升形成高低位差;及一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使在保持第一可动部与第二可动部的相对位置下,使第一可动部对基部形成倾起。因此,与只具弯折寝具承载框的床相比较,本发明的床具有多样化的用途。特别是,由于可使第一、第二可动部分别承载头部及背部,因此在该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及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中,可一边减轻对头部的压迫,及一边将头部往上提。如此,可获得看电视、读书等最舒适的靠背可调状态。再者,于该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下,即使不使用枕头,也可获得使用枕头的相同感觉。
再者,本发明中的床,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的第二可动部是向第一可动部形成向下降2至10度的角度倾斜时,在第一、第二可动部分别承载头部、背部的使用状态下,可更确实的减轻对头部的压迫,以进一步的提高使用上的方便性。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可于高度方向形成错开位置,且被连结形成可任意倾动因此可更容易的使第二可动部对第一可动部一边产生高低位差,一边上升。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由一连结具连结,该连结具包含一筒状部及一滑动轴,该筒状部设在第一可动部的他端部且可向上、下伸展,该滑动轴设在第二可动部且可使筒状部上、下滑动,并于向上方的最大移动时可保持无法从筒状部脱离;且承载框驱动部可顶推第二可动部。此时,承载框驱动部的轴状体往上方至最大滑动为止,由于只使第一可动部上升,因此可形成高低位差,进而由于顶推第二可动部,可使第一可动部与第二可动部一起往上提,且使第一可动部形成倾动。如此,可连续且容易的进行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及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
本发明中的床,该筒状部可对该第一可动部以沿床宽方向的水平轴旋转的设置,形成可任意倾动;再者,其中滑动轴具一间隙的被插设在该筒状部时则具备可使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倾动的功效。
上述虽然对本发明中的较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作出相应的修改与修饰是可以的,因此,凡是依据本发明的设计精神而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床,设有一寝具承载框以承载一寝具的一寝具承载面;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基部、一第一可动部及一第二可动部,第一可动部的沿床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任意弯曲的装设于基部,而该第二可动部对第一可动部形成至少可任意上升的枢接于第一可动部的他端部;其特征在于该床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使床形成下述各种状态一伸展状态,使基部与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一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使基部与第一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二可动部只相对第一可动部上升形成高低位差;及一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在保持第一可动部与第二可动部的相对位置下,使第一可动部对基部形成倾起。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的第二可动部向第一可动部形成向下降2至10度的角度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于高度方向形成错开位置,且连结形成可任意倾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由一连结具连结,该连结具包含一筒状部及一滑动轴,该筒状部设在第一可动部的他端部且可向上下伸展,该滑动轴设在第二可动部且可使筒状部上下滑动,并于向上方的最大移动时可保持无法从筒状部脱离;且该承载框驱动部可顶推第二可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可对第一可动部以沿床宽方向的水平轴旋转的设置,以形成可任意倾动。
6.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轴具一间隙的插设在筒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寝具承载框由位于其下方位置的一床框体支撑;该承载框驱动部包含一臂体、一连接杆及一驱动器;该臂体可在床纵向的垂直面内任意摆动,且其一端部枢接在该床框体的一侧;该连接杆可连结臂体的他端部及第二可动部;而驱动器装设在床框体且可藉由臂体的倾动使第二可动部形成上升。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框体由可任意弯曲成倒V字形的一对床半框体构成;该基部由一主体部及一副体部构成,该主体部固定于床框体的一侧,而副体部固定在床框体另一侧且具较短的长度;且该臂体装设在床框体的另一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床,该床设有一寝具承载框以承载一寝具的寝具承载面,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基部、一第一可动部及一第二可动部,第一可动部的床纵方向的一端部可任意弯曲的装设于基部,而第二可动部对第一可动部形成至少可任意上升的枢接于第一可动部的他端部。该床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可使床形成下述各种状态一伸展状态,使基部与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一第一阶段靠背可调状态,使基部与第一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二可动部只相对第一可动部上升形成高低位差;及一第二阶段靠背可调状态,在保持第一可动部与第二可动部的相对位置下,使第一可动部对基部形成倾起。
文档编号A47C20/00GK1589707SQ03156458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8日
发明者原岛彻 申请人: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