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锁具,特别涉及一种外压边珠锁定的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属五金锁具行业。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边珠锁定的原子锁锁头都是一个锁头只配一套钥匙(3-6片)。此种原子锁锁头在装成成品出售后,都不能改变钥匙的密码,这样给用户一种不放心的顾虑和隐患,因为担心请人安装锁具以及钥匙在被他人使用过程中,钥匙的密码可以被他人记下并复制钥匙。专利发明人杨先万先生在其本人已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磁性原子锁锁头及钥匙”,(申请号200420042818.1)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对原子锁锁头及钥匙仍有改进的需要,本实用新型就是根据这个要求提出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它采用了锁定片与锁定珠相配合的凹槽弹子,以及采用变码弹子、变码珠、平弹子、回位弹簧及其配套的变码钥匙,既可实现边珠锁定,又能在不拆锁头的情况下,实现改变锁头密码,使其具有非常好的防技术开启和防钥匙复制的安全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锁头中保留边珠锁定结构,即锁芯中仍安装单排凹槽弹子、弹子弹簧以及锁定片、锁定珠等部件,然后改变锁芯中任一个或几个单层弹子为三层弹子,即在锁芯中安装变码弹子、变码珠、在锁头中安装平弹子以及弹簧;其中在锁芯内的变码弹子为双凹槽弹珠,上部为圆柱体弹子,中部为扁圆柱体,下部为圆锥弹子,中部有两个“U”型槽,且两个“U”型槽之间的中心距为L。同时设计的变码珠的直径也等于L。为达到变码,在锁芯的外周还开有一个变码珠孔,变码珠孔的直径略大于L,变码珠孔的深度等于L。与其配套的是两套不同编码的钥匙,一般是一套牙花面上面有浅牙花,一套在对应的牙花面位置上有深牙花,浅牙花和深牙花两者的深度差等于变码弹子两个“U”型槽之间的中心距L。在装配好锁头时,首先使用深牙花的钥匙,变码珠是安装在锁芯弹子孔中,平弹子及回位弹簧都在锁头弹子孔内,这时转动钥匙,锁芯能跟随自由转动,从而能够开启锁具。当要废除深牙花的钥匙时,用提供的浅牙花钥匙插入钥匙孔中,这时锁芯中的变码弹子和变码珠的位置发生变化,因为浅牙花钥匙在牙花面上提供一个“L”的高度,因此,变码弹子上升L距离,下面的第二个“U”型槽对准锁定片,变码弹子的顶部与锁芯外圆面平齐,而将变码珠由锁芯中顶入到锁头的弹珠孔中,此时可转动锁芯,在变码珠孔经过锁头弹珠孔时,锁头内的变码珠在复位弹簧的推动下,变码珠掉落到锁芯的变码珠孔中,永不能再出来,则完成变码过程,当再度用深牙花钥匙插入钥匙孔后,情况即发生改变,变码弹子和在锁头中的平弹子在复位弹簧的推动下,整体往下移动,使变码弹子的第一个“U”型槽对准锁定片,而变码弹子的顶部低于锁芯外圆面,于是平弹子有一半进入锁芯弹珠孔中,一半还留在锁头弹珠孔里,这样使锁芯不能相对锁头转动,即不能开启锁芯,也就不能开启锁具。当重新使用浅牙花钥匙插入钥匙孔后,变码弹子被顶着上升,变码弹子的第二个“U”型槽对准锁定片,变码弹子的顶部又和锁芯外圆面平齐,转动钥匙,锁芯又能转动,锁具即被开启。综上所述,在原子锁中增加一个变码弹子以及相配合的变码珠,平弹子、复位弹簧,和在锁芯上开一个变码珠孔,将锁芯上的弹子孔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弹子孔凿穿为直通弹子孔,在锁头对应位置上也凿一个或几个弹子孔,并提供用户两套钥匙,即可实现变码的目的,这样就解决了用户的顾虑和隐患。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明显的(一)设计新颖,结构严谨,用途广泛,可运用在防盗门锁、摩托车锁及汽车锁中。(二)具有非常好的防技术开启和防钥匙复制的安全性能。
下面依据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主视图;附图2为附图1的A-A剖视图;附图3为附图1的B-B剖视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U”型槽变码弹子的主视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变码钥匙A的主视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变码钥匙B的主视图;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钥匙A(B)的C-C截面剖视图;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变码钥匙A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变码钥匙B变码的使用状态参考图;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变码钥匙B正常的使用状态参考图;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被变码后使用变码钥匙A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根据附图我们得知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包括锁体1、锁芯2、凹槽弹子3、弹子弹簧4、锁定片5、锁定珠6、锁定片弹簧7,锁定片槽8、锁定珠孔9、锁定珠直槽10、牙花面11、钥匙孔12及旋转支条13,它的第一个结构特点是在锁芯2中有变码弹子16,变码弹子16连接变码珠17,变码珠17连接与其对应的锁头1里的平弹子18,平弹子18连接回位弹簧19;在锁芯2外周上有变码珠孔20;在钥匙孔12里连接变码钥匙21;所述的变码弹子16为双槽弹子,上部为圆柱体弹子(16-1),中部为扁圆柱体(16-2),下部为圆锥弹子(16-3),中间为两个“U”型槽(16-4),两个“U”型槽(16-4)之间的中心距为L;所述的变码珠17的直径等于L;所述的变码珠孔20的直径等于L,深度等于L。它的第二个结构特点是变码弹子16是1~6个;变码珠17、平弹子18及回位弹簧19相应是1~6个。它的第三个结构特点是变码钥匙21为两组;变码钥匙(21-A)和变码钥匙(21-B),它们在牙花面11上对应的牙花22深度差等于变码弹子16上两个“U”型槽(16-4)之间的中心距L。它的第四个结构特点是在锁芯2中连接有凹槽弹子3、弹子弹簧4、锁定片5、锁定珠6;在锁芯2里与凹槽弹子3径向成90度的垂直方向开凿有锁定片槽8,锁定片槽8外侧连接锁定珠孔9;在锁头1的内圆面上有锁定珠直槽10;在锁芯2边缘正对凹槽弹子3轴端方向上有钥匙孔12。它的第五个结构特点是钥匙21上部有牙花面11、导向槽25,背部是圆弧面2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最为简便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即在锁芯中安装一个变码弹子16,一个变码珠17,变码珠17的后端连接平弹子18及回位弹簧19;在锁芯2的外圆面上开凿一个变码珠孔20。图中锁芯2中连接的一个深牙花的变码钥匙(21-A),这是本实用新型初始使用的第一套钥匙。当用户装修完毕新居后,可以把第一套钥匙废弃,而用第二套浅牙花的变码钥匙(21-B)来使用,第一次使用时,即可将变码珠17顶出锁芯2,用钥匙(21-B)转动锁芯2一定角度,当变码珠孔20正对锁头1的弹珠孔时,变码珠17会在回位弹簧19的推力下落入锁芯2外周的变码珠孔20中,这即完成了变码过程,以后房主人只要使用这第二套变码钥匙(21-B)就可以了。如果有人仍用第一套变码钥匙(21-A)来开启这把锁时,由于该锁头已经变码,无论如何也打开不了这把锁。同时由于原锁生产时是属于保密状态的,这个变码弹子在锁芯2中位置一般人是不会知道的,要想再复制一把能开启这把锁的钥匙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本实用新型中有两个变码弹子,那么它的组合会是更多的,其密匙率更会提高。因此,本实用新型是有防技术开启和防钥匙复制的安全性能也很高的,它可以广泛用于多种防盗门锁、摩托车锁及汽车锁上,前景是非常好的。
权利要求1.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包括锁体(1)、锁芯(2)、凹槽弹子(3)、弹子弹簧(4)、锁定片(5)、锁定珠(6)、锁定片弹簧(7),锁定片槽(8)、锁定珠孔(9)、锁定珠直槽(10)、牙花面(11)、钥匙孔(12)及旋转支条(13),其特征是在锁芯(2)中有变码弹子(16),变码弹子(16)连接变码珠(17),变码珠(17)连接与其对应的锁头(1)里的平弹子(18),平弹子(18)连接回位弹簧(19);在锁芯(2)外周上有变码珠孔(20);在钥匙孔(12)里连接变码钥匙(21);所述的变码弹子(16)为双槽弹子,上部为圆柱体弹子(16-1),中部为扁圆柱体(16-2),下部为圆锥弹子(16-3),中间为两个“U”型槽(16-4),两个“U”型槽(16-4)之间的中心距为L;所述的变码珠(17)的直径等于L;所述的变码珠孔(20)的直径等于L,深度等于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其特征是变码弹子(16)是1~6个;变码珠(17)、平弹子(18)及回位弹簧(19)相应是1~6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其特征是变码钥匙(21)为两组;变码钥匙(21-A)和变码钥匙(21-B),它们在牙花面(11)上对应的牙花(22)深度差等于变码弹子(16)上两个“U”型槽(16-4)之间的中心距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其特征是在锁芯(2)中连接有凹槽弹子(3)、弹子弹簧(4)、锁定片(5)、锁定珠(6);在锁芯(2)里与凹槽弹子(3)径向成90度的垂直方向开凿有锁定片槽(8),锁定片槽(8)外侧连接锁定珠孔(9);在锁头(1)的内圆面上有锁定珠直槽(10);在锁芯(2)边缘正对凹槽弹子(3)轴端方向上有钥匙孔(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其特征是钥匙(21)上部有牙花面(11)、导向槽(25),背部是圆弧面(2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锁具,属五金锁具行业。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码原子锁锁头及变码弹子,它采用锁定片与锁定珠相结合的凹槽弹子,并采用变码弹子、变码珠及其配套的变码钥匙等,既可实现外压边珠锁定,又能在不拆锁头的情况下改变锁头密码,使之具有好的防技术开启和防钥匙复制的安全性能。本实用新型包括锁体1、锁芯2、凹槽弹子3、锁定片5等,其特征是在锁芯2中有变码弹子16,变码弹子16连接变码珠17,平弹子18、回位弹簧19;在锁芯2外周上有变码珠孔20;钥匙孔12里连接变码钥匙21;所述的变码弹子16上部为圆柱体弹子(16-1),中部为扁圆柱(16-2),下部为圆锥弹子(16-3),中间为两个“U”型槽(16-4),它们的中心距为L。
文档编号E05B63/00GK2707915SQ200420043838
公开日2005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9日
发明者杨先万 申请人:杨先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