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用双蜗杆旋转滑动式电动防盗中控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防盗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用双蜗杆旋转滑动式电动防盗中控门锁。
背景技术:
早期的汽车门锁主要是手动门锁,后来改为电动中控门锁,这种电动中控门锁结构简单,电动操作,增加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却忽略了防盗性能。这类电动中控门锁种类较多,如日、韩车系的方形锁,美国汽车的枪式锁、电磁锁,欧洲汽车的气动门锁,等等。由于这类电动中控门锁结构过于简单,加之任何一种汽车车窗玻璃及玻璃密封条之间,都存在空间,盗窃者往往借助此空间,用十分简单的作案工具,拨开锁齿,打开车门,进行盗窃犯罪活动。而另外一类汽车电动中控门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防盗性能,却带来了结构上的过度复杂,以及造价的大幅度的升高,使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结构比较简单、造价不高、防盗能力极强的一种汽车用双蜗杆旋转滑动式电动防盗中控门锁。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用双蜗杆旋转滑动式电动防盗中控门锁,包括外壳、一次锁紧机构、二次锁死机构;一次锁紧机构主电机通过主电机架与外壳连接,主电机输出轴上依次固设有主齿轮、离合器,其特征在于主电机架另一侧同设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固设有长蜗杆,长蜗杆上固设有大蜗轮组件,联动机构与大蜗轮组件固接;二次锁死机构辅电机的辅电机输出轴上固设有短蜗杆,短蜗杆固设有小蜗轮组件,在外壳定位轴套的轴套中安装有短蜗杆另一端,外壳定位轴套的轴上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上固设有L形滑槽。
一次锁紧机构中采用大蜗轮组件、长蜗杆取代了以前设计的电动防盗中控门锁的齿轮带动半月齿的结构,用主电机、主齿轮加离合器的组合机构代替了以前的电机和齿轮直接连接机构,联动机构直接连接到大蜗轮组件上。这样,在进行开锁和闭锁作业时,由主电机的正转或反转带动长蜗杆下降或上升,从而使大蜗轮组件和联动机构下降或上升,完成一次锁紧机构的开锁或闭锁作业。
二次锁死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防盗问题。当二次锁死机构工作时,由于限位板固定了一次锁紧机构的大蜗轮组件,使其无法上下移动,加之限位板上的L形滑槽的设计,防止了机构左右移动的可能性,这样,就达到了防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结构比较简单,产品价格合理,再加上一套二次锁死机构,进行二次锁定,解决了防盗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开锁状态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闭锁状态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次锁紧机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次锁紧机构一种实施例结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二次锁死机构开锁状态一种实施例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二次锁死机构闭锁状态一种实施例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二次锁死机构开锁状态一种实施例结构左视图。
(五)具体实施例一种汽车用双蜗杆旋转滑动式电动防盗中控门锁,包括外壳15、一次锁紧机构、二次锁死机构;一次锁紧机构主电机14通过主电机架16与外壳15连接,主电机输出轴11上依次固设有主齿轮13、离合器12,主电机架16另一侧固设有从动齿轮17,从动齿轮17固设有长蜗杆8,长蜗杆8上固设有大蜗轮组件10,联动机构9与大蜗轮组件10固接;二次锁死机构辅电机1的辅电机输出轴2上固设有短蜗杆6,短蜗杆6固设有小蜗轮组件4,在外壳定位轴套7的轴套中安装有短蜗杆6的另一端,外壳定位轴套7的轴上安装有限位板3,限位板3上固设有L形滑槽5。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用双蜗杆旋转滑动式电动防盗中控门锁,包括外壳(15)、一次锁紧机构、二次锁死机构;一次锁紧机构主电机(14)通过主电机架(16)与外壳(15)连接,主电机输出轴(11)上依次固设有主齿轮(13)、离合器(12),其特征在于主电机架(16)另一侧固设有从动齿轮(17),从动齿轮(17)固设有长蜗杆(8),长蜗杆(8)上固设有大蜗轮组件(10),联动机构(9)与大蜗轮组件(10)固接;二次锁死机构辅电机(1)的辅电机输出轴(2)上固设有短蜗杆(6),短蜗杆(6)固设有小蜗轮组件(4),外壳定位轴套(7)的轴套中安装有短蜗杆(6)另一端,外壳定位轴套(7)的轴上安装有限位板(3),限位板上固设有L形滑槽(5)。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用双蜗杆旋转滑动式电动防盗中控门锁,包括外壳、一次锁紧机构、二次锁死机构;一次锁紧机构主电机通过主电机架与外壳连接,主电机输出轴上依次固设有主齿轮、离合器,其主要特点是主电机架另一侧固设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固设有长蜗杆,长蜗杆上固设有大蜗轮组件,联动机构与大蜗轮固接;二次锁死机构辅电机的辅电机输出轴上固设有短蜗杆,短蜗杆固设有小蜗轮组件,在外壳定位轴套的轴套中安装有短蜗杆另一端,外壳定位轴套的轴上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上固设有L形滑槽。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结构比较简单,产品价格合理;再加上一套二次锁死机构,进行二次锁定,解决了防盗问题。
文档编号E05B47/00GK2835478SQ20052009230
公开日2006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30日
发明者王忠维 申请人:王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