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座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垫,特别涉及具有设有从底面向上方凹入的凹部的垫主体、和装填在该凹部内的填充材而成的车辆用座垫。另外,本发明还涉及具有提高入座感的手段的车辆用座垫。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11-34710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5-59646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这样的带入座传感器的座席,设有从垫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凹入的凹部,在该凹部内插入着薄海绵(slab),在该薄海绵的上表面部分设有传感器。
在日本特开2004-255208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这样的座位缓冲件,该缓冲件是把由聚氨酯泡沫做成的座位缓冲垫设置在座垫架上而构成的,在坐骨接触部的下方,在该座垫架上设置孔,从而使坐骨接触部附近的入座感柔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471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5964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55208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第1目的是提高车辆用座垫的乘座感觉,该座垫设有从垫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凹入的凹部,在该凹部内装填有填充材。
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垫,该座垫上不必采用开孔的特殊形状的座垫架,就能改善入座感。
本发明的第3目的是提高车辆用座垫的振动吸收性、入座感等,该座垫设有从垫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凹入的凹部,在该凹部内装填有填充材。
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垫,是具有在底面部设有向上方凹入的凹部的垫主体、和装填在该凹部内的填充材而成,其中,在该凹部的顶面与该填充材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空隙,并沿着该凹部的顶面设有硬质层,还设有贯通上述垫主体和硬质层、使上述空隙与垫主体的座面连通的空孔。
第2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垫,是具有在乘员侧面或其相反侧的背面设有凹部的垫主体、和装填在该凹部内的填充材而成,其中,在该凹部与填充材相对接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用于调整乘座时的挠曲的硬质层。
第3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垫,是具有在底面部设有向上方凹入的凹部的垫主体、和装填在该凹部内的填充材而成,其中,在该凹部与填充材的界面设有低通气性层。
图1是实施方式之车辆用座垫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片状物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不同实施方式的填充材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特性图。
图10是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特性图。
图11是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特性图。
图12是第3技术方案之车辆用座垫的剖视图。
图13是第3技术方案的另一实施方式之车辆用座垫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垫中,在垫主体底面的凹部内装填有填充材,在该凹部的顶面与填充材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空隙,该空隙通过空孔与座面连通,所以,在入座时空隙内的空气顺利地流出到外部而减小容积,因此入座感柔软,乘座舒适。
尤其是把空隙设置在臀下部下方时,乘座感十分舒适。
在填充材的上表面设置多个突起而形成上述空隙时,填充材的上表面与凹部顶面之间的全部空隙相互连通,所以,空气容易供给到全部空隙和从全部空隙排出。另外,由于即使入座而使一部分空隙的上下间隔被压缩,另一部分空隙也能起到充分通气的作用。因此,如后所述,在从座位下侧通过空隙使热风或冷风流通到座位上表面来进行供暖或供冷时,即使在入座时,热风或冷风也能充分地流通。
也可以在填充材的上表面设置多个沟槽,将该沟槽内作为空隙。这时,通过使各沟槽之间连通,可以起到与设置许多突起时同样的作用效果。在使乘座感良好方面,优选是使该沟槽在座垫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延伸,如果使各沟槽彼此连通,也不会妨碍送风效果。另外,由于设有沟槽的面的刚性比较低,所以,在嵌合嵌入面的刚性较高的一部件时,可提高保持力,不容易脱落。
通过设置多个上述空孔,空气能顺利地出入空隙。
空隙也可通过连通部与座垫的底面连通。这时,从空调机等把热风或冷风供给到该连通部时,该热风或冷风通过空孔从座面流到上方,可以对乘员供暖或供冷。
为了更舒适地供暖或供冷,优选在臀下部的左右两侧设置空孔。
作为硬质层,优选是由布状体、及浸渗在该布状体内的树脂构成。另外,如果把该布状体预先配置在垫主体的成形用模具内,浸渗构成垫主体的树脂,从而使硬质层与垫主体成形为一体。
在第2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垫中,在垫主体的凹部和填充材的相对接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硬质层,调整入座时的挠曲。因此,在入座时的挠曲较大的部位、例如腿下部、坐骨接触部不配置硬质层,在其它的入座时的挠曲较小的部位配置硬质层,从而使腿下部、坐骨接触部的接触柔软,在其它部位使乘员有比较硬的入座感,可提高身体保持性。
在发泡成形车辆用座垫时,预先把片状物安装在模具的内表面,在成形时使该片状物浸渗树脂,从而可容易地形成硬质层。作为该片状物,可以采用无纺布、纺织布、粗毛毡、细纱布、CLAF织物或通气性多孔质树脂发泡体等。
在第3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垫中,在垫主体底面的凹部内装填着填充材,在该凹部与填充材的界面上设有低通气性层,所以,降低了在坐到车辆用座垫上时的从垫主体向填充材的通气性,提高了车辆用座垫的刚性。由此,提高了振动吸收性,可以调整振动特性。
以下,参照
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第1方面实施方式之车辆用座垫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III-III剖视图。
该车辆用座垫10的缓冲垫,由垫主体20、嵌合在该垫主体20的凹部24内的填充材30、沿凹部24的顶面设置的硬质层40构成,设有贯通垫主体20及硬质层40的空孔27。在该缓冲垫上安装蒙皮,从而构成了车辆用座垫10。
垫主体20包括臀下部21、腿下部22、侧部23和底面的凹部24。
该凹部24是从臀下部21下方的垫主体20的底面向上方凹入而形成的。该实施方式中,凹部24及填充材30的俯视形状是方形,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垫主体20的上表面设有沿前后方向的凹条25和沿横宽方向的凹条26。
对于注重缓冲性的车辆用座垫、或者在座垫上采用厚度为5mm以上的软质聚氨酯或与其类似的材料作为覆盖材料时,优选是垫主体20由低密度材料构成,作为填充材30的构成材料使用高性能材料。
这时,作为座垫主体20的构成材料,优选采用芯密度为25~50kg/m3、25%硬度为15~25kgf/φ200的聚氨酯泡沫。填充材30优选采用芯密度为45~70kg/m3、25%硬度为16~30kgf/φ200的聚氨酯泡沫。
另一方面,对于希望得到表面有柔软感的座垫、或目的在于使初始入座感良好的座垫,作为座垫主体20的构成材料,优选采用芯密度为40~70kg/m3、25%硬度为8~20kgf/φ200的聚氨酯泡沫。填充材30优选采用芯密度为25~55kg/m3、25%硬度为16~30kgf/φ200的聚氨酯泡沫。
该车辆用座垫中,凹部24及填充材30的前后方向长度优选为150~500mm,最好为200~400mm,凹部24的深度优选为臀下部21处的座垫20厚度的30~90%,最好为60~80%。
该实施方式中,填充材30及凹部24是越向下侧越小的倒锥形,由此将填充材30牢固地保持在凹部24内。另外,也可以将填充材30粘接在凹部24的内表面,也可以用适当的固定工具将该填充材30固定于凹部24内。
该实施方式中,垫主体20的凹部24的顶面是平坦的。在垫主体20的臀下部的左右两侧设有上述空孔27。该实施方式中,分别在臀下部的左右各设有多个空孔27,但也可以在臀下部的左右各设置一个空孔。
另外,由于座垫是在缓冲垫上安装了蒙皮而成的,所以,图1中空孔27用虚线表示。该蒙皮由纺织布等具有透气性的材料做成。
在填充材30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突起31。各突起31是圆锥形的,但也可以方锥形的。另外,也可以不是锥形。当将突起31做成锥形时,优选是基底部的大小为100~3000mm2,高度为10~50mm。
这些突起31之间是空隙32。
在填充材30的中央部设有作为贯通上下的连通部的贯通孔33。该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3只设置了一个,但也可以设置多个。
填充材30上表面的周缘部34是与突起31的上端同一高度的平坦面。填充材30嵌合在凹部24内,使得突起31的上端和该周缘部34与凹部24的顶面抵接。在安装着填充材30的状态,空隙32与空孔27及贯通孔33这两孔连通。
把无纺布或其它通气性材料预先安装在模具内表面上,在进行成形时使其浸渗树脂而形成硬质层时,在发泡成形时,气体通过通气性材料跑出,防止在产品中产生空气包等的缺陷。
在该实施方式中,硬质层40是这样形成的把布状等的片状物配置在垫主体20的成形用模具内,在成形垫主体20时,使该片状物浸渗聚氨酯树脂,从而与垫主体20成为一体。作为该硬质层40的片状物,除了可采用无纺布、纺织布等布状物外,也可以采用粗毛毡、细纱布(victoria lawn)、CLAF(注册商标)织物或通气性树脂发泡体(例如板型聚氨酯)。
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由另外形成的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硬质板、压毛毡来代替布状体,可以将其粘接在填充材30和凹部24顶面中的至少一方上,也可以不粘接而只夹在填充材30与凹部24顶面之间。
这样构成的车辆用座垫10中,当乘员入座时,由于突起31被压缩变形,所以乘座感柔软。另外,由于设有硬质层40,所以乘员的臀部不感觉到突起31,乘座感良好。另外,一部分突起31不会局部被压扁。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空隙32通过空孔27及贯通孔33而与外部连通,所以在入座时及离座时,空气顺利地出入空隙32。
该实施方式中,硬质层40覆盖凹部24顶面中的除了空孔27以外的全部面。因此,空隙32内的空气只通过空孔27出入。即,垫主体20的聚氨酯泡沫内不通气。由此,可提高振动吸收性。
该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3和空孔27通过空隙32连通。因此,当从空调机(未图示)等把热风或冷风供给到贯通孔33内时,该热风或冷风从空孔27向上流出,可对乘员供暖或供冷。
该实施方式中,在填充材30上表面的除周缘部34以外的大致全部设置突起31,空隙32在填充材30上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连通。因此,即使一部分空隙因入座者的载重而被压缩,也可以使热风或冷风从贯通孔33顺利地向空孔27流通。
图1~图3的实施方式中,是在填充材30的上表面设置突起31,但也可以在填充材30的上表面设置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延伸的多条沟槽,把沟槽内作为空隙。这时,最好使各沟槽连通。
下面,参照图4~图11说明第2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
图4是第2平面形状的实施方式之车辆用座垫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的V-V剖视图。图6是图4中的VI-VI剖视图。图7是片状物的立体图。图8是图4~图7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填充材的立体图。
该车辆用座垫10A的缓冲垫由垫主体20A、嵌合在该垫主体20A的凹部24内的填充材30A、沿着凹部24顶面设置的硬质层50构成。在该缓冲垫上安装蒙皮,从而构成了车辆用座垫10A。
垫主体20A与上述垫主体20同样包括臀下部21、腿下部22、侧部23和底面的凹部24。
该凹部24是从臀下部21下方的垫主体20的底面向上方凹入而形成的。该实施方式中,凹部24及填充材30A的俯视形状是方形,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垫主体20A的上表面设有沿前后方向的凹条25和沿横宽方向的凹条26。
该车辆用座垫的垫主体20A及填充材30A的优选构成材料与上述垫主体20及填充材30相同。凹部24及填充材30A的前后方向的优选尺寸也与上述垫主体20及填充材30相同。
该实施方式中,填充材30A及凹部24是越向下侧越小的倒锥形,由此将填充材30A牢固地保持在凹部24内。另外,可以将填充材30A粘接在凹部24的内表面,也可以用适当的固定工具将填充材30A固定在凹部24的内表面。
该实施方式中,垫主体20A的凹部24的顶面和填充材30A的上表面是平坦的。该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上述空孔27。
在填充材30A上没有设置上下贯通的贯通孔33。
该实施方式中,硬质层50是这样形成的把图7所示布状等的片状物50S配置在垫主体20A的成形用模具内,在成形垫主体20A时,使该片状物浸渗聚氨酯树脂而与垫主体20A成为一体。作为该硬质层50的片状物,除了可采用无纺布、纺织布等布状物外,也可以采用粗毛毡、细纱布、CLAF织物或通气性树脂发泡体(例如板型聚氨酯)。
另外,如图8所示,该硬质层50也可不设置在凹部24的顶面,而设置在填充材30A的上表面。该图8的硬质层50也是这样形成的把片状物50S预先配置在填充材30A的成形用模具内,在成形填充材30A时,使片状物浸渗聚氨酯树脂而与填充材30A成为一体。
在图4~图6及图8中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片状物50S也采用上述图7所示的片状物。该片状物50S上,在车身前方侧的左右两侧设有缺口部51、51,使得在腿下部没有硬质层50。另外,在片状物50S的坐骨接触部下方(比前后方向的中央稍靠后且是左右方向中央的两侧)设有圆形开口52、52,从而在坐骨接触部的下方没有硬质层50。
左右各缺口部51的左右方向宽度分别优选为70~170mm,最好为100~130mm左右。缺口部51、51之间的舌状部分53的左右方向宽度优选为20~100mm左右。
开口52最好位于相当于JIS-D4607标准的3D人体模型坐骨结节部分的下方。该开口52的直径优选为15~80mm,最好为30~60mm左右。另外,开口52不限定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等。
另外,也可以用由另外形成的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硬质板、压毛毡等来代替布状体等的片状物,可以将其粘接在填充材30A和凹部24顶面中的至少一方上,也可以不粘接而只夹在填充材30A与凹部24顶面之间。
在这样构成的车辆用座垫10A中,当乘员入座时,在腿下部及坐骨接触部,车辆用座垫柔软地被压缩变形,所以入座感柔软。另外,由于设置了硬质层50,所以,在除腿下部及坐骨接触部以外的部分,入座感比较硬,乘员的身体保持性良好。
图4~8的实施方式中,在腿下部及坐骨接触部这两部分都设置了不存在硬质层的部分(缺口部51、开口52),但也可以只在一方上设置。
图4~8的车辆用座垫中,在用直径80mm的按压体从舌状部分53的位置上方按压该座垫时,在存在硬质层50的情况下和不存在硬质层50的情况下,挠曲量为30mm时的载重应相差1~15kg,最好相差3~8kg左右。另外,同样地按压左右开口52、52之间的部分54时,在存在硬质层50的情况下和不存在硬质层50的情况下,压入量为30mm时的载重最好相差1~15kg左右。图9和图10是表示其一例的载重-挠曲量曲线。
该车辆用座垫是图4~7所示的座垫,是聚氨酯泡沫制成的。在主体及填充材处的聚氨酯泡沫的密度都是70kg/m3。除腿下部以外的整体厚度是60mm,填充材的厚度是15mm。腿下部处的垫厚度是35mm,腿下部处的填充材厚度是20mm。硬质层是通过把聚丙烯制的无纺布预先安装在模具内表面而形成在凹部顶面上的。形成的硬质层的厚度约为1mm。
比较例中没有设置该硬质层。
图9是表示用直径为80mm的按压体按压开口52之间的部分54时的特性图。在有硬质层和无硬质层的情况下,压下30mm时的载重约相差4kg。图10是表示用上述按压体按压舌状部分53的位置时的特性图。在有硬质层和无硬质层的情况下,压下30mm时的载重约相差1kg左右。
图11是表示用上述按压体按压缺口部51的位置时的特性图。即使在设有硬质层的实施例中,由于在缺口部51没有硬质层,所以在设有硬质层的比较例和设有硬质层的实施例中,缺口部51的载重-挠曲曲线完全没有或几乎没有差异。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座垫上设置了一个凹部,但也可以设置二个以上的凹部。另外,也可以在一个凹部内装入二个以上分开的填充材。
本发明中,通过调整硬质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密度等,可以调整座垫的振动吸收特性。
本说明中是采用了缓冲垫,但也可以用于靠背垫。
图1 2是第3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之车辆用座垫的剖视图。图13是第3技术方案的另一实施方式之车辆用座垫的剖视图。
该车辆用座垫1的缓冲垫由垫主体2、和嵌合在该垫主体2的凹部2a内的填充材3构成。在该缓冲垫上安装蒙皮,从而构成了车辆用座垫1。
该凹部2a是至少从臀下部下方的垫主体2的底面朝上方凹入而形成的。该实施方式中,凹部2a及填充材3的俯视形状是方形等任意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对于注重缓冲性的车辆用座垫、或者在座垫上采用厚度为5mm以上的软质聚氨酯或与其类似的材料作为覆盖材料时,优选是垫主体2用低密度材料构成,作为填充材3的构成材料采用高性能材料。
这时,作为座垫主体2的构成材料,优选采用芯密度为25~50kg/m3、25%硬度为15~25kgf/φ200的聚氨酯泡沫,填充材3优选采用芯密度为45~70kg/m3、25%硬度为16~30kgf/φ200的聚氨酯泡沫。
另一方面,对于希望得到表面有柔软感的座垫、或目的在于使初始入座感良好的座垫,作为座垫主体2的构成材料,优选采用芯密度为40~70kg/m3、25%硬度为8~20kgf/φ200的聚氨酯泡沫,填充材3优选采用芯密度为25~55kg/m3、25%硬度为16~30kgf/φ200的聚氨酯泡沫。
该车辆用座垫中,凹部2a及填充材3的前后方向长度优选为150~500mm,最好为200~400mm左右。凹部2a的深度优选为臀下部处的座垫20厚度的30~90%,最好为60~80%。
该实施方式中,填充材3及凹部2a是越向下侧越小的倒锥形,由此将填充材3牢固地保持在凹部2a内。另外,可以将填充材3粘接在凹部2a的内表面,也可以用适当的固定工具将填充材3固定在凹部2a内。
在图12的车辆用座垫1中,在填充材3的上表面及侧面与凹部2a的内面之间设有低通气性层4。在图13的车辆用座垫1A中,低通气性层4进一步延伸到垫主体2的底面。
由于设置了该低通气性层4,坐到车辆用座垫1、1A上时,从垫主体2流向填充材3的通气量降低。另外,从填充材侧面流向垫主体的通气量降低。同样地,当乘员受到来自地面的振动而振动并使垫发生变形时,主体与填充材相互间的通气量降低。
由此,提高了坐在车辆用座垫1、1A上时的刚性,提高了振动吸收性。
另外,通过调整该低通气性层4的通气性,可以调整车辆用座垫的振动特性。图12中,是在填充材与主体的整个界面上设置了低通气性层,但也可以在一部分上设置低通气性层。另外,也可以根据场所而改变所用的部件。这样也能做到低振动性、调整乘座感觉。
上述低通气性层4可以是将支承材料与垫主体2及填充材3中的至少一方一体发泡而形成。作为该支承材料,可以采用厚度为0.1~5mm、最好为0.5~2mm左右的无纺布、CLAF织物、细纱布、粗毛毡、板型聚氨酯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通过将厚度为1~5mm左右的压毛毡一体发泡或粘接,来代替支承材料设置在垫主体2和填充材3中的至少一方上。将支承材料或压毛毡一体发泡时,聚氨酯等树脂成分浸渗到支承材料或压毛毡内,支承材料及压毛毡的通气性降低,同时刚性提高。
另外,也可以把压毛毡、或厚度为0.1~2mm左右的合成树脂膜片夹入垫主体2与填充材3之间来构成低通气性层。
在图13的车辆用座垫1中,为了防止座椅架的摩擦音,把一体发泡而成的支承材料大面积地设在垫主体2的底面,由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也可以由支承材料以外的材料在垫主体的底面设置低通气性层。另外,也可以在垫主体的底面的一部分上设置低通气性层。
以上用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和范围内,可以作各种变更。
本申请以2005年8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237874)、2005年8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244521)、以及2006年4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6-106504)为基础,引用了其全部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垫,是具有在底面部设有向上方凹入的凹部的垫主体、和装填在该凹部内的填充材而成,其特征在于,在该凹部的顶面与该填充材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空隙,并沿着该凹部的顶面设有硬质层,还设有贯通上述垫主体和硬质层、使上述空隙与垫主体的座面连通的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填充材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突起,这些突起之间成为上述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填充材的上表面设有多条沟槽,各沟槽内成为上述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该沟槽在车辆用座垫的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设有多个上述空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设有使上述空隙与车辆用座垫的底面连通的连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该连通部贯通上述填充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空隙设在臀下部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该空孔配置在臀下部的左右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硬质层由片状物、和浸渗于该片状物中的树脂构成。
11.一种车辆用座垫,是具有在乘员侧面或其相反侧的背面设有凹部的垫主体、和装填在该凹部内的填充材而成,其特征在于,在该凹部与填充材相对接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用于调整入座时的挠曲的硬质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对使入座时的挠曲较小的小挠曲部位设置上述硬质层,对使入座时的挠曲较大的大挠曲部位不设置硬质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大挠曲部位是腿下部和坐骨接触部的至少一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辆用座垫是发泡树脂制成的,上述硬质层由发泡时浸渗了树脂的片状物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物由无纺布、纺织布、粗毛毡、细纱布、CLAF织物或通气性多孔质树脂发泡体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层与上述垫主体一体成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层与上述填充材一体成形。
18.一种车辆用座垫,是具有在底面部设有向上方凹入的凹部的垫主体、和装填在该凹部内的填充材而成,其特征在于,在该凹部与填充材的界面设有低通气性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低通气性层设在上述填充材的外表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低通气性层与填充材一体发泡而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低通气性层粘接在填充材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低通气性层设在上述凹部的内表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低通气性层与垫主体一体发泡而成。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低通气性层粘接在凹部内表面。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低通气性层由夹在垫主体与填充材之间的膜构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用座垫,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内表面的上述低通气性层延长到垫主体底面的至少一部分而覆盖该底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用座垫,设有从垫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凹入的凹部,将填充材装填在该凹部内,提高乘座感觉。车辆用座垫(10)的缓冲垫由垫主体(20)、嵌合在该垫主体(20)的凹部(24)内的填充材(30)、固定连接在该凹部(24)顶面上的硬质层(40)构成。在填充材(30)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突起(31),突起(31)之间成为空隙(32)。空隙(32)通过空孔(27)与座面连通,通过贯通孔(33)与填充材(30)的座面连通。
文档编号A47C27/15GK101090653SQ200680001508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8日
发明者齐藤友和, 江部一成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