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66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尤其涉及一种具备把手装置且门把手具有自动回位功能 的门锁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l,显示一种现有门锁结构,其主要具有内把手装置l、外把手装置2及一位 于该二把手装置之间的盒状闩罩3;其中,闩罩3可安装于门侧边设置的槽孔内(图中未
示),于该闩罩外端面侧具有锁闩31,并于闩罩3内收容有连结于该锁闩31的锁闩操作机 构(图中只显示该锁闩操作机构的轴承构件32);内把手装置1与外把手装置2各别具有 可插接于锁闩操作机构的轴承构件32—侧端的内心轴12、外心轴22,及套接于内心轴、 外心轴以可操作内、外心轴转动的内把手11与外把手21,藉由二把手装置中的一个把手 转动,使所连接的心轴一起转动,进而带动锁闩操作机构令锁闩31做伸縮位移。
上述内心轴12外侧套装一由盒体状的弹簧承座151、附接件152、弹簧153及盖板154 组成的弹簧装置15用以使得内把手11在操作放开后能自动退回至待操作位置,即附接件 152内部的方形轴孔155提供断面呈方状的内心轴12穿过,使得转动内把手ll以带动内心 轴12及附接件152旋转之后,通过弹簧153回复之势来促使内把手11自动回转;又内把手 的基端部111套装有一以扣环18作轴向定位的套筒13及一罩盘14,其中套筒13的前段内部 具内螺孔131以提供一连接板16外端凸伸出的环壁161锁接,该连接板16作为螺栓17锁接 外把手装置2的穿接棒27的支持体,以定位内、外把手装置于闩罩3两侧端面,而罩盘14 用以罩盖把手内侧的组件。
外把手装置2同样具有弹簧装置25、套筒23、连接板(图中未示)及罩盘24,以使得 外把手21具有自动回转的功能,因该等组件与上述弹簧装置15、套筒13、连接板16及罩 盘14大体上相同,在此省略其细部结构说明。
现有门锁之内、外把手装置结构,虽然已能使得独立操作之内、外把手具有自动回 转的功能,但是,其组件的组装并不便利,即其内、外把手ll、 21的基端部套装套筒13、 23用以提供连接板锁接的结构在组装上较为麻烦,而且该内、外把手在作相对于套筒的 摆转实施上,也可能因内壁的摩擦而使得套筒13、 23受连动,以致内、外把手装置的结 合松动;此外,其内、外把手装置并不具备抗扭力功能,无法克服过当施力的操作所引发的锁具容易受损的问题,即由于该锁具的长杆状内、外把手被下压所产生的扭力往往 很大(较另一种现有的圆筒状把手来得大),操作上一不小心,就会使得门锁把手被施 加过量的扭力,而造成收容于闩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的组件受损或变形,进而导致锁闩 31的伸縮作动不顺畅,甚至无法完全缩回,以致锁具不堪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门把手具有自动回位功能的门锁,且该门锁兼具 组件组装便利的优点。
又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能提升抗扭力强度的门锁,该门锁之内、外把手 转动到设定锁闩縮回的角度时,具有制止转动的定位作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门锁,其包含可提供安装于门侧边内的闩罩、内把手装置、外把手装置;所述 的可提供安装于门侧边内的闩罩,于该闩罩外端面侧具有锁闩,并于闩罩内部收容有连 结于锁闩的锁闩操作机构;所述的内把手装置,其具有可插接于闩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 内侧的内心轴及可操作该内心轴做转动的内把手,于该内把手的基端部套装有第一轴筒, 该轴筒的头部筒内能提供内心轴纳入,并于该轴筒的头部外侧套装有一第一弹簧装置; 及所述的外把手装置,其具有可插接于闩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外侧的外心轴及可操作该 外心轴转动的外把手,该外把手的基端部套装有第二轴筒,该轴筒的头部筒内能提供外 心轴纳入,并在该轴筒的头部外侧套装有一第二弹簧装置。
前述的内、外心轴分别抵压一弹簧纳入于内、外把手所套装的轴筒头部筒内。
前述的内、外把手的基端部分别与所套装的轴筒尾部形成卡合定位。
前述的第一与第二轴筒的尾部筒内分别装设有一卡掣片及一穿插结合于该卡掣片上 的簧条,设于该卡掣片上的卡掣部分别与设于内、外把手基端部上的卡合孔形成卡合以 组装第一与第二轴筒于内、外把手上。
前述的第一与第二弹簧装置分别包含有一弹簧承座、 一纳置于弹簧承座内的挡环、 一纳置于挡环内的弹簧及一盖合弹簧承座的盖板。
前述的弹簧承座有一具中央套孔的基面及一自基面周缘延伸出的侧壁,于基面上具 有以套孔为中心的一对制止用翼片,而纳置于弹簧承座内的挡环具有一环部,该环部外 周环缘上延伸出一挡止部,当把手压转到设定锁闩縮回的角度时,该挡止部将挡抵于该 弹簧承座的其中一制止用翼片处。
前述的挡环具有一环部,该环部内周环缘上形成有一卡块,该卡块能对位地卡入于 轴筒所设有的一沟槽内,使得挡环会被轴筒所带动。前述的弹簧承座基面上设有一与该对制止用翼片约相隔90度角的凸耳,而纳置于弹 簧承座内的挡环外周环缘上延伸出一对轴向脚部,其中一脚部是对位于该凸耳内侧,又 纳置于挡环内的弹簧具有两分离预定间距的末端,该两末端是对应地夹在该凸耳及其内 侧的脚部两边侧用以赋于该轴筒回转的势。
前述的弹簧承座基面上设有一制止用突部,而轴筒头部端面上向外延伸有一对挡止 部,当把手压转到设定锁闩縮回的角度时,其中一挡止部将挡抵于该制止用突部处,以 提供挡止的定位作用。
前述的弹簧承座上的翼片与挡环上的挡止部具有大约90度角的间隔配置关系。
前述的弹簧承座上的突部与轴筒头部端面上所设的挡止部具有大约90度角的间隔配 置关系。
前述的外心轴上设置一弱体部者。
前述的外心轴的外侧延伸有一细杆部用以解除外把手基端部与所套装的轴筒的定位。
前述的细杆部的外端抵于轴筒内的卡掣片上具有的槽孔内,以当外心轴向内推压后, 卡掣片会内縮以解除外把手基端部与所套装的轴筒间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有内把手装置、外把手 装置及一位在内、外把手装置之间的闩罩,其中,内、外把手装置各别具有可插接于闩 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的内、外心轴及套接该内、外心轴以可操作锁闩做伸缩位移的内、 外把手,该内、外把手的基端部分别套装有可一起旋转的轴筒,于该等轴筒的头部外侧 分别套装有一弹簧装置用以使内、外把手具有自动回转的功能,又该等弹簧装置及轴筒 上分别设有挡止部用以在内、外把手转动到设定锁闩缩回的角度时,提供制止转动的定 位作用,而能提升该门锁的抗扭力强度,并兼具组装便利的优点。


图l是现有一门锁结构的分解略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组件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的门锁结构组合于门上的横向剖视略图; 图4是图2的门锁结构组合于门上的纵向剖视略图5是图2的外把手组件的局部组合立体图。 图6是图2的内把手组件的组合立体图7是沿图3的线7 — 7上所取的断面图;图8是图7的外把手向下压转到定位点的动作示意图; 图9是图6的内把手向下压转到定位点的动作示意图; 图10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外把手脱离的实施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 图4所示,显示本实用新型门锁一具体实施例,该门锁结构主要包含内 把手装置4、外把手装置5及一位在该二把手装置之间的盒状闩罩3等组成;其中,闩罩3 是为上述的现有组件,其安装于门6侧边设置的槽孔61内,于该闩罩3外端面侧具有锁闩 (图中未示出),并于闩罩3内部收容有连结于锁闩的锁闩操作机构(图中只显示该锁闩 操作机构提供心轴插接的轴承构件32);又内把手装置4与外把手装置5各别具有可插接 于锁闩操作机构的轴承构件32—侧端的内心轴42、外心轴52,及可操作该内、外心轴转 动的内把手41与外把手51。
本实用新型的外把手51的基端部511套装有一轴筒53,该轴筒头部530筒内能提供断 面呈方状的心轴52抵压一弹簧50对应纳入,而轴筒尾部531的筒内装设有一卡掣片543及 一两端穿插结合于该卡掣片543上的簧条542,其中卡掣片543具有一呈斜面状的卡掣部 544,该卡掣部544凸伸出轴筒尾部所设的一槽孔532,该卡掣部544与设于外把手基端部 511上的卡合孔512对应卡合,使轴筒53能便利地套装于外把手51的基端部511上定位;又 轴筒53筒壁上具有一轴向沟槽533,在该沟槽533两侧的轴筒53头部端面上向外延伸有一 对挡止部534,离该挡止部534—预设间距的轴筒53筒壁上设有一可提供扣环57扣合定位 的环槽535。
上述轴筒53的头部530外侧套装有一弹簧装置55用以使得外把手51在操作放开后能 自动退回至待操作位置,该弹簧装置55包含有一弹簧承座56、 一纳置于弹簧承座56内的 挡环552、 一纳置于挡环552内的弹簧553及一盖合弹簧承座56的盖板551,其中弹簧承座 56有一具中央套孔562的基面561及一自基面561周缘延伸出的侧壁563,于基面561上具有 以套孔562为中心而呈相对侧的两组穿孔564及一对制止用翼片565,并于基面561上设有 一与该对制止用翼片565约相隔90度角的凸耳566,又于该凸耳566相对侧的套孔562周缘 设有一向外凸出的制止用突部567。
上述纳置于弹簧承座56内的挡环552具有一环部550,该环部550纳置于由相对翼片 565与凸耳566所包围界定的空间内,并于其内周环缘上形成有一卡块554,该卡块554能 对位地卡入于上述轴筒53所设的沟槽533内,使得挡环552会被轴筒53所带动,并在与该 卡块554呈相对侧的环部550外周环缘上延伸出一呈齿状的挡止部555,于该挡止部555及 其相对侧的环部550外周环缘上分别延伸出一轴向脚部556、 557,该二脚部约与弹簧承座56的侧壁563等长。
配合图4、图5所示,上述纳置于弹簧承座56内的挡环552的其中一脚部557是对位于 凸耳566内侧,而上述纳置于挡环552内的弹簧553具有两分离预定间距的末端558,该两 水端558是对应地夹在凸耳566及其内侧的脚部557的两边侧,并通过扣环57扣合于轴筒53 筒壁上的环槽535以对挡环552及弹簧553作轴向定位;而盖合弹簧承座56的盖板551上具 有数对应于穿孔564的孔559,其中一组相对的孔559及穿孔564是可提供两支轴向穿接棒 59贯穿;又外把手的基端部511套装有一罩盘58位于该盖板551的外侧用以罩盖外把手51 内侧的组件。
本实用新型内把手装置4的内把手41的基端部411同样套装有一轴筒43,且该轴筒43 的头部430外侧同样套装有一弹簧装置45,因该弹簧装置45与轴筒43与上述外把手装置5 的弹簧装置55与轴筒53的结构大体上相同,以下仅概要说明内把手装置4的结构。
内把手装置4的轴筒头部430筒内提供心轴42抵压一弹簧40对应纳入,轴筒尾部431 的筒内装设有一卡掣片443及一两端穿插结合于该卡掣片443上的簧条442,使轴筒43能便 利地套装于外把手41的基端部411上定位;又轴筒43头部端面上向外延伸有一对挡止部 434,离该挡止部434—预设间距的轴筒43筒壁上设有一可提供扣环47扣合定位的环槽 435。
弹簧装置45包含有一弹簧承座46、 一纳置于弹簧承座46内的挡环452、 一纳置于挡环 452内的弹簧453及一盖合弹簧承座46的盖板451,其中弹簧承座46的基面461上具有以套 孔462为中心而呈相对侧的两组穿孔464及一对制止用翼片465,并于基面461上设有一与 该对制止用翼片465约相隔90度角的凸耳466,及于该凸耳466相对侧的套孔462周缘设有 一向外凸出的制止用突部467;挡环452的环部450内周环缘上形成一提供接合于轴筒43 的卡块454,使得挡环452会被轴筒43所带动,并在与该卡块454呈相对侧的环部外周环缘 上延伸出一呈齿状的挡止部455,于该挡止部455及其相对侧的环部外周环缘上分别延伸 出一轴向脚部456、 457,其中一脚部457是对位于弹簧承座46的凸耳466内侧,而弹簧553 两分离预定间距的水端458对应地夹在凸耳466及其内侧的脚部457的两边侧,并藉由扣环 47扣合于轴筒43筒壁上的环槽435作轴向定位。
配合图4、图6所示,盖合弹簧承座46的盖板451上具有数对应于穿孔464的孔459,其 中一组相对的孔459及穿孔464是可提供两支呈相对的螺栓49穿过,该二螺栓49锁接于上 述外把手装置5的二穿接棒59,以定位内、外把手装置4、 5于闩罩3两侧端面;又外把手 的基端部411套装有一罩盘48位于该盖板451的外侧用以罩盖外把手41内侧的组件。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上,当操作本实用新型二把手装置中的一个把手转动,将带动锁 闩操作机构令锁闩做伸縮位移。如图7、图8所示的操作外把手51转动实施情况,轴筒53及纳置于其内的心轴52会一起转动,且挡环55会受轴筒53带动并以其脚部557压动弹簧 553的一末端558,使弹簧553受拉伸而赋于挡环55及轴筒53回转之势,则当外把手51压转 到设定锁闩31縮回的角度并放开后,就会自动退回至待操作的正常位置;此外,当外把 手51压转到设定锁闩縮回的角度时,挡环552的挡止部555将位移而挡抵于弹簧承座56的 其中一制止用翼片565处,通过锁定外心轴52的转动,使得外把手51转动到使锁闩缩回的 预定角度时,提供挡止的定位作用。又如图9所示的操作内把手41转动的实施情况(配合 图6所示),当内把手41压转到设定锁闩縮回的角度时,轴筒43头部端面上的一侧挡止部 434将位移而挡抵于弹簧承座46的制止用突部467处,通过锁定内心轴42的转动,使得内 把手41转动到使闩扣縮回的预定角度时,以提供挡止的定位作用。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形成的结构设计,除了能使得独立操作之内、外把手具有自动回 转的功能外,尤其该内、外把手41、 51的基端部与轴筒43、 53形成卡合定位的套装结构, 在组装上相当简便,而且内、外把手装置的结合也不会有容易松动的问题;再者,本实 用新型的轴筒上及弹簧装置上分别设有挡止部用以在内、外把手转动到设定锁闩縮回的 角度时,提供制止转动的定位作用,以使得门锁的把手在操作上具有抗扭力的效果,即 纵使该门锁把手被施加过量的扭力时,亦不会强力冲击闩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组件而造 成组件受损或变形,达成可提升门锁使用寿命的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形成的结构设计,其中挡止部与制止用翼片或制止用突部是形成 大约90度角的相等间隔配置关系,以使得锁具的把手不论做顺时钟或是逆时钟地转动, 都能达成本实用新型预期的实施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外心轴52上可设置一弱体部 521,以此,当门锁于上锁状态,如果要勉强转动外把手来破坏门锁时,由于过大的负荷 将使得外心轴52从该弱体部521断裂,而能防止第三者以不正当的手段把门打开;再者, 本实用新型的外心轴52外侧延伸有一细杆部522,该细杆部522的形成斜面状的外端系抵 于上述轴筒53内的卡掣片543上具有的槽孔545内(如图3所示),以此,可用以解除外把 手基端部511与所套装的轴筒53的卡合定位,如图10所示,当将外心轴52向内推压后,其 细杆部522的外端会抵压卡掣片543内縮,以解除外把手基端部511与轴筒53之间的定位, 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外把手51在其与轴筒53之间具有无接合孔洞外露的结构下,并具备有 可从内部做便利拆卸的功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
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 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 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 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门锁,其包含可提供安装于门侧边内的闩罩、内把手装置、外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提供安装于门侧边内的闩罩,于该闩罩外端面侧具有锁闩,并于闩罩内部收容有连结于锁闩的锁闩操作机构;所述的内把手装置,其具有可插接于闩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内侧的内心轴及可操作该内心轴做转动的内把手,于该内把手的基端部套装有第一轴筒,该轴筒的头部筒内能提供内心轴纳入,并于该轴筒的头部外侧套装有一第一弹簧装置;及所述的外把手装置,其具有可插接于闩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外侧的外心轴及可操作该外心轴转动的外把手,该外把手的基端部套装有第二轴筒,该轴筒的头部筒内能提供外心轴纳入,并在该轴筒的头部外侧套装有一第二弹簧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内、外心轴分别抵压一弹簧纳入于内、 外把手所套装的轴筒头部筒内。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内、外把手的基端部分别与所套装的 轴筒尾部形成卡合定位。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第一与第二轴筒的尾部筒内分别装设 有一卡掣片及一穿插结合于该卡掣片上的簧条,藉设于该卡掣片上的卡掣部分别与设于 内、外把手基端部上的卡合孔形成卡合以组装第一与第二轴筒于内、外把手上。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第一与第二弹簧装置分别包含有一弹 簧承座、 一纳置于弹簧承座内的挡环、 一纳置于挡环内的弹簧及一盖合弹簧承座的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弹簧承座有一具中央套孔的基面及一自基 面周缘延伸出的侧壁,于基面上具有以套孔为中心的一对制止用翼片,而纳置于弹簧承 座内的挡环具有一环部,该环部外周环缘上延伸出一挡止部,当把手压转到设定锁闩縮 回的角度时,该挡止部将挡抵于该弹簧承座的其中一制止用翼片处。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挡环具有一环部,该环部内周环缘上 形成有一卡块,该卡块能对位地卡入于轴筒所设有的一沟槽内,使得挡环会被轴筒所带 动。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弹簧承座基面上设有一与该对制止用 翼片约相隔90度角的凸耳,而纳置于弹簧承座内的挡环外周环缘上延伸出一对轴向脚部, 其中一脚部是对位于该凸耳内侧,又纳置于挡环内的弹簧具有两分离预定间距的末端, 该两末端是对应地夹在该凸耳及其内侧的脚部两边侧用以赋于该轴筒回转的势。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弹簧承座基面上设有一制止用突部,而轴筒头部端面上向外延伸有一对挡止部,当把手压转到设定锁闩缩回的角度时,其中 一挡止部将挡抵于该制止用突部处,以提供挡止的定位作用。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弹簧承座上的翼片与挡环上的挡止部 具有大约90度角的间隔配置关系。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弹簧承座上的突部与轴筒头部端面上 所设的挡止部具有大约90度角的间隔配置关系。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外心轴上设置一弱体部者。
13、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外心轴的外侧延伸有一细杆部用 以解除外把手基端部与所套装的轴筒的定位。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细杆部的外端系抵于轴筒内的卡掣 片上具有的槽孔内,以当外心轴向内推压后,卡掣片会内縮以解除外把手基端部与所套 装的轴筒间的定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门锁,包含一个可提供安装于门侧边内的闩罩,于该闩罩外端面侧具有锁闩,并于闩罩内部收容有连结于锁闩的锁闩操作机构;内把手具有可插接于闩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内侧的内心轴及可操作该内心轴做转动的内把手,于该内把手的基端部套装有第一轴筒,该轴筒的头部筒内能提供内心轴纳入,并于该轴筒的头部外侧套装有一第一弹簧装置;外把手装置,具有可插接于闩罩内的锁闩操作机构外侧的外心轴及可操作该外心轴转动的外把手,该外把手的基端部套装有第二轴筒,该轴筒的头部筒内能提供外心轴纳入,并在该轴筒的头部外侧套装有一第二弹簧装置。该门锁可提高该门锁的抗扭力强度,并兼具组装便利的优点。
文档编号E05B3/00GK201137362SQ20072030908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5日
发明者沈木林 申请人:一德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