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7250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百叶窗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窗饰用品,具体涉及一种可以调节叶片角度、 并可以将各叶片向上收拢或向下展开的百叶窗帘。
技术背景窗帘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调光、调风和装饰。百叶窗帘设有叶片升降机构和叶片翻转机构;叶片升降机构可以使整个百叶窗帘向上收拢或向下 展开,而叶片翻转机构则可以调节叶片角度以便调节遮挡角度。但现有百 叶窗帘的叶片形状平坦而单调,难以形成图案,显得干巴而缺乏生机,缺 乏立体感,因而一般只适合应用在写字楼,而较少应用于家居装饰。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百叶窗帘,它的 叶片可以形成立体的形状、图案,使百叶窗帘显得生动美观,富于变化。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窗帘包括位于上部且水平安放 的转棒、位于下部且水平安放的的重杆,在转棒和重杆之间安装有多片不 透光或半透光的挠性叶片;该百叶窗帘还设有前后两片透光薄纱,两片透 光薄纱的上边缘分别固定连接在转棒的两侧,两片透光薄纱的下边缘分别 固定连接在重杆的两侧,每片叶片的前后侧边缘分别与前后两片透光薄纱 贴合连接;其主要特点在于,至少有一部分叶片在前后方向的展开宽度大 于转棒的宽度;这部分叶片正面的前侧边缘与前透光薄纱贴合连接,背面 的后侧边缘与后透光薄纱贴合连接;且这部分叶片的中间设有多条断裂 线,断裂线从叶片的前侧边缘延伸到后侧边缘,断裂线将叶片分割成多个 区域,包括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其中第一类区域是指前边缘线长而 后边缘线短的区域,而第二类区域是指前边缘线短而后边缘线长的区域。 本申请文件中,判断前后方向时,以百叶窗帘在使用状态下,靠近室内的 方向为前方,靠近室外的方向为后方。确定叶片两条长向的侧边缘中哪个 是前侧边缘,哪个是后侧边缘,应在叶片的角度转动到水平状态(即两条长向的侧边缘处于平齐的状态)进行判断。所谓"叶片的正面、背面"是相对而言,当指定其中一面为正面,另一面就是背面;本申请文件中,与 前透光薄纱贴合连接的一面就是正面。所谓"第一 (二)类区域的前边缘 线",是指该区域与前透光薄纱的交界线;所谓"第一 (二)类区域的后 边缘线",是指该区域与后透光'薄鈔的交界线。每片叶片的前后侧边缘可以分别与前后两片透光薄纱采用粘接方式连接。每片叶片的前后侧边缘也可以分别与前后两片透光薄纱采用缝接方 式连接。叶片的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相间分布。 百叶窗帘设有叶片升降机构。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均呈梯形,每个第一类区域和相邻的一个 第二类区域拼合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第一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为3 7: 1,第二类区 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为1: 3 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 当叶片转动到闭合状态(即接近竖直的状态),叶片的第一类区 域和第二类区域均被拉平,而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形状上互补,整体形成 一整片没有孔隙、不透光的平整叶片。2、 当挠性叶片转动到水平状态(即叶片转动到前侧边缘与后侧边缘 基本平齐的状态,该状态为开启状态,可实现透光、通风),由于叶片在 前后方向的展开宽度大于转棒的宽度,且叶片正面的前侧边缘与前透光薄 纱贴合连接,叶片背面的后侧边缘与后透光薄纱贴合连接,所以第一类区 域和第二类区域均变成。形,但第一类区域的前边缘线长度远大于后边缘 线,所以第一类区域拱起的形状受前边缘线影响的程度大,受后边缘线影 响的程度小,即。形的右半部分突出而左半部分萎縮;而第二类区域反之, 第二类区域拱起的形状受后边缘线影响的程度大,受前边缘线影响的程度 小,即。形的左半部分突出而右半部分萎縮;所以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 域拱起后错开,出现了立体形状、图案,在光线的折射、衬托和渲染下,呈现立体效果,克服了传统百叶帘单调、干巴的缺点,增强装饰功能。3、 本实用新型形成立体图案的形状随着断裂线形状的不同而不同。4、 本实用新型窗帘结构简单巧妙,对提高窗帘的实用性、美观性有 着明显的效果,可以同时满足对透光、通风、装饰的要求。5、 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地调节室内亮度和遮挡角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在闭合状态的立体形状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状态的左视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在开启状态的立体形状示意图。图5是图4中B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状态的主视图。图7是图4所示状态的左视图。图8是图4中第一类区域拱起的形状示意图。图9是图4中第二类区域拱起的形状示意图。图IO是图1中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处于拉平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立体叶片的断裂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的百叶窗帘包括位于上部且水平 安放的圆形转棒5、位于下部且水平安放的的重杆6,重杆6用于配重, 在圆形转棒5和重杆6之间安装有多片半透光的挠性叶片1、 7,挠性叶 片采用质地带有弹性的纺织料制成,该纺织料在不受外力的自然状态下保 持挺直,当受到外力作用可以弯曲。该百叶窗帘还设有前透光薄纱3、后 透光薄纱4,前后两片透光薄纱3、 4的上边缘分别固定连接在圆形转棒5 的两侧,两片透光薄纱3、 4的下边缘分别固定连接在重杆6的两侧,各 片叶片1、 7的前侧边缘与前透光薄纱3贴合粘接,各片叶片1、 7的后侧 边缘与后透光薄纱3贴合粘接。图l、图2、图4、图6、图7所示,挠性叶片包括两类,即普通叶片 7和立体叶片1;每隔两片普通叶片7,就有一片可以形成立体效果的叶片1 (故简称为立体叶片1);立体叶片1在前后方向的展开宽度大于转棒 5的宽度,即大于转棒5的直径;图8、图9、图10所示,立体叶片l正 面(即图10中A面)的前侧边缘与前透光薄纱3贴合粘接,背面(即图 10中D面)的后侧边缘与后透光薄纱4贴合粘接;图1、图2、图11所 示,立体叶片1的中间设有多条断裂线13,每条断裂线13从叶片1的前 侧边缘延伸到后侧边缘,断裂线13将叶片1分割成多个区域,包括多个 第一类区域11和多个第二类区域12,叶片的第一类区域11和第二类区 域12相间分布。其中第一类区域11的前边缘线长而后边缘线短(如图 10中KM长而FG短),而第二类区域12的前边缘线短而后边缘线EF长(如 图10中HK短而EF长)。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均呈梯形,每个第一类 区域11和相邻的一个第二类区域12拼合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第一类区 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为5: 1 (如图IO中KM:FG =5:1),第 二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为1:5。(如图10中HK:EF二1:5)。本申请文件中,判断前后方向时,以百叶窗帘在使用状态下,靠近 室内的方向为前方,靠近室外的方向为后方(在图3、图7所示状态中, 窗帘右边为室内,窗帘左边为室外)。确定立体叶片哪个边缘是前侧边缘, 哪个边缘是后侧边缘,应在叶片的角度转动到水平状态进行判断。(水平 状态即图7所示状态,在该状态下,每片叶片的前侧边缘与后侧边缘平齐。 每两叶片之间形成透光区域8)。所谓"叶片的正面、背面"是相对而言, 当指定其中一面为正面,另一面就是背面;图10所示,本申请文件中, 与前透光薄纱3贴合连接的一面(图10中的A面)就是正面,另一面(图 IO中的D面)就是背面。所谓"第一 (二)类区域的前边缘线",是指该区域与前透光薄纱的 交界线,前边缘线位于图11中的线段PQ上;所谓"第一 (二)类区域的 后边缘线",是指该区域与后透光薄纱的交界线,后边缘线位于图11中的 线段LN上。在图7所示状态下,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上下平齐,在图3 所示状态下,前边缘线位于后边缘线下方。该百叶窗帘还设有叶片升降机构,该叶片升降机构的结构原理与普通 巻帘的升降机构相同。图7、图8、图9所示,当转棒5转动,前透光薄纱3和后透光薄纱 4上下相对移动,带动叶片1、叶片7转动;当挠性立体叶片1转动到水 平状态,由于立体叶片l在前后方向的展开宽度大于转棒的直径,且叶片 1正面A的前侧边缘与前透光薄纱3贴合粘接,叶片2背面D的后侧边缘 与后透光薄纱4贴合粘接,所以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均变成。形,但 第一类区域的前边缘线长度远大于后边缘线,所以第一类区域拱起的形状 受前边缘线影响的程度大,受后边缘线影响的程度小,即。形的右半部分 突出而左半部分萎縮,如图8所示;而第二类区域反之,第二类区域拱起 的形状受后边缘线影响的程度大,受前边缘线影响的程度小,即w形的左 半部分突出而右半部分萎縮,如图9所示;所以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 拱起后错开,出现了立体图案,如图7、图4、图6所示,在光线的折射、 衬托和渲染下,呈现立体效果。图10、图1、图2所示,当转棒5转动,带动立体叶片l转动到闭 合状态(即图10所示的状态,前侧边缘低而后侧边缘高,立体叶片l接 近竖直,该状态实现遮光),每片叶片1的第一类区域11和第二类区域 12均被拉平并接近于垂直,而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形状上互补,整体形 成一整片没有孔隙、半透光的平整叶片。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可以改为7: 1,相应第二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也可以改为1:7。或者第一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可以改为3: 1,相 应第二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也改为1: 3。上述实施例中,每片叶片的前后侧边缘也可以分别与前后两片透光 薄纱采用缝接方式连接。上述立体叶片1和普通叶片7也可以采用不透光材料制成。
权利要求1.一种百叶窗帘,包括位于上部且水平安放的转棒、位于下部且水平安放的的重杆,在转棒和重杆之间安装有多片不透光或半透光的挠性叶片;它还设有前后两片透光薄纱,两片透光薄纱的上边缘分别固定连接在转棒的两侧,两片透光薄纱的下边缘分别固定连接在重杆的两侧,每片叶片的前后侧边缘分别与前后两片透光薄纱贴合连接;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部分叶片在前后方向的展开宽度大于转棒的宽度;这部分叶片正面的前侧边缘与前透光薄纱贴合连接,而背面的后侧边缘与后透光薄纱贴合连接;且这部分叶片的中间设有多条断裂线,断裂线从叶片的前侧边缘延伸到后侧边缘,断裂线将叶片分割成多个区域,包括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其中第一类区域的前边缘线长而后边缘线短,而第二类区域的前边缘线短而后边缘线长。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每片叶片的前后侧边 缘分别与前后两片透光薄纱采用粘接方式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每片叶片的前后侧边 缘分别与前后两片透光薄纱采用缝接方式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叶片的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相间分布。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均呈梯形,每个第一类区域和相邻的一个第二类区域拼合的形状为平行四 边形。
6、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第一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为3 7: 1,第二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 长度之比为l: 3 7。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第一类区域的前边缘线 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为3 7: 1,第二类区域的前边缘线与后边缘线长度之比 为1: 3 7。
8、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它还设有叶片升降机构。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它还设有叶片升降机构。
10、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百叶窗帘,其特征在于它还设有叶片升降机构。
专利摘要一种百叶窗帘,在转棒和重杆之间安装有多片不透光或半透光的挠性叶片;该百叶窗帘还设有前后两片透光薄纱,每片叶片的前后侧边缘分别与前后两片透光薄纱贴合连接;至少有一部分叶片在前后方向的展开宽度大于转棒的宽度;这部分叶片正面的前侧边缘与前透光薄纱贴合连接,背面的后侧边缘与后透光薄纱贴合连接;且这部分叶片的中间设有多条断裂线,断裂线从叶片的前侧边缘延伸到后侧边缘,断裂线将叶片分割成多个区域。本实用新型当挠性叶片转动到水平状态,可以出现立体形状、图案,在光线的折射、衬托和渲染下,呈现立体效果,克服了传统百叶帘单调、干巴的缺点,增强装饰功能。
文档编号E06B9/30GK201170046SQ20082009313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8日
发明者洪乐怡 申请人:洪乐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