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多功能桌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桌子,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桌子。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桌子一般都是直接放置于地面上的,不利于携带,而且收放 比较不便,同时桌子的功能比较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市面上常见的桌子不利于携带,而且收放比较不便,同时桌子 的功能比较单一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桌子。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桌子包括桌子本 体,所述桌子本体具有上桌面和下桌底,所述上桌面上具有两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 槽内嵌有塑料壳体,所述塑料壳体的大小和笔的大小相适配;所述上桌面上具有两个第 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嵌有长条状的塑料;所述上桌面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 的直径为2厘米 2.5厘米,所述第一通孔内嵌套有第一衬套;所述上桌面上具有第二通 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为8厘米 10厘米,所述第二通孔内嵌套有第二衬套;所述下 桌底上固定有四个基座,每个基座上连接有一不锈钢支撑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桌子便于携带,收放方便,功 能多,使用时,可以将下桌底的不锈钢支撑架展开,不使用时,只需将不锈钢支撑架以 基座为轴进行旋转至下桌底即可,所述第一衬套可以用作电灯座,其内可以放置照明装 置,所述第二衬套可以用作杯座,其内放置水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桌子本体是由木质材料制成的。进一步,所述每个基座通过螺钉固定于下桌底上。进一步,所述每个基座上具有两个第三通孔,不锈钢支撑架通过第三通孔和基 座之间转动连接。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桌子的分解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桌子的组合结构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桌子的组合结构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 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桌子的分解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桌子的组合结构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桌子的组合结构图二。如图1至3所示,所述多 功能桌子包括桌子本体4,所述桌子本体4具有上桌面和下桌底,所述上桌面上具有两个 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嵌有塑料壳体7,所述塑料壳体7的大小和笔的大小相适配; 所述上桌面上具有两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嵌有长条状的塑料5;所述上桌面具 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为2厘米 2.5厘米,所述第一通孔内嵌套有第一衬套 6;所述上桌面上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为8厘米 10厘米,所述第二通孔 内嵌套有第二衬套8 ;所述下桌底上固定有四个基座3,每个基座3上连接有一不锈钢支 撑架1。[0015]所述桌子本体4是由木质材料制成的。所述每个基座3通过螺钉2固定于下桌 底上。所述每个基座3上具有两个第三通孔,不锈钢支撑架1通过第三通孔和基座3之 间转动连接。[001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 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桌子,包括桌子本体,所述桌子本体具有上桌面和下桌底,其特征在 于,所述上桌面上具有两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嵌有塑料壳体,所述塑料壳体的 大小和笔的大小相适配;所述上桌面上具有两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嵌有长条状 的塑料;所述上桌面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为2厘米 2.5厘米,所述第一 通孔内嵌套有第一衬套;所述上桌面上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为8厘米 10厘米,所述第二通孔内嵌套有第二衬套;所述下桌底上固定有四个基座,每个基座上 连接有一不锈钢支撑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桌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桌子本体是由木质材料制 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桌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基座通过螺钉固定于下 桌底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桌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基座上具有两个第三通 孔,不锈钢支撑架通过第三通孔和基座之间转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桌子。所述桌子本体具有上桌面和下桌底,上桌面上具有两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嵌有塑料壳体;上桌面上具有两个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嵌有长条状的塑料;上桌面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嵌套有第一衬套;上桌面上具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嵌套有第二衬套;下桌底上固定有四个基座,每个基座上连接有一不锈钢支撑架。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桌子便于携带,收放方便,功能多,使用时,可以将下桌底的不锈钢支撑架展开,不使用时,只需将不锈钢支撑架以基座为轴进行旋转至下桌底即可,所述第一衬套可以用作电灯座,其内可以放置照明装置,所述第二衬套可以用作杯座,其内放置水杯。
文档编号A47B13/16GK201798224SQ201020549099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0日
发明者平国忠 申请人:平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