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舱门安装铰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62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侧舱门安装铰链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公开了一种侧舱门安装铰链,其包括安装在侧舱门上的第一铰链机构以及安装在舱内骨架上的第二铰链机构,所述第一铰链机构与所述第二铰链机构可拆卸卡合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能够卡合限位的两部分铰链机构,分别安装在侧舱门和舱门骨架上,即可满足舱门整体尺寸较小、特殊新颖造型的侧舱门的闭合和开启;该铰链不占用舱内空间,能够显著缓解舱门空间紧张、影响舱内其它配件布置的问题;该种安装方式的侧舱门,舱门能够完全开启,克服常规舱门无法开启或开启角度小等问题。
【专利说明】侧舱门安装铰链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舱门安装铰链。
【背景技术】
[0002]现行客车侧舱门多为侧翻门、平移门结构,侧翻门多采用橡胶铰链以及金属铰链结构,平移门采用平移铰链结构。现有侧舱门结构适用于舱门造型传统、规则以及舱门整体尺寸较大的状态;当遇到舱门整体尺寸偏小、舱门造型为特殊不规则造型时,现有舱门结构很难满足使用要求,往往出现舱门运动机构过多占用舱内空间、影响舱内其他器件的安装、舱门无法开启或开启角度小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侧舱门整体尺寸较小、造型不规则时侧舱门安装占用舱内空间、舱门无法开启或开启角度小的缺陷。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侧舱门安装铰链,其包括安装在侧舱门上的第一铰链机构以及安装在舱内骨架上的第二铰链机构,所述第一铰链机构与所述第二铰链机构可拆卸卡合连接。
[0007]其中,所述第一铰链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侧舱门上的第一安装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的卡轴;所述第二铰链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舱内骨架上的第二安装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卡槽,所述卡槽的位置和形状分别与所述卡轴的位置和形状相匹配,以将所述卡轴卡合在所述卡槽内。
[0008]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垂直设置第二挡板,所述卡槽开设在所述第二挡板上。
[0009]其中,所述卡轴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所述卡轴卡合在所述卡槽内时,所述第二安装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轴的中心轴线。
[0010]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垂直设置有第一档板,所述第一档板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轴的中心轴线。
[0011]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卡槽的开口上方;所述第一档板上垂直设置有第一限位板,在所述卡轴卡合在所述卡槽内时,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上下贴合。
[0012]其中,所述第一档板与所述卡轴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挡板边缘至所述卡槽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0013]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相贴合的表面边缘均设置有倒角,以形成倾斜的引导边。
[0014]其中,所述卡轴外部套设有非金属护套。
[0015]其中,所述卡槽为U形槽,所述U形槽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侧边上设置有倒角,以形成弧形引导边。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侧舱门安装铰链,结构简单,通过能够卡合限位的两部分铰链机构,分别安装在侧舱门和舱门骨架上,即可满足舱门整体尺寸较小、特殊新颖造型的侧舱门的闭合和开启;该铰链不占用舱内空间,能够显著缓解舱门空间紧张、影响舱内其它配件布置的问题;该种安装方式的侧舱门,舱门能够完全开启,克服常规舱门无法开启或开启角度小等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侧舱门安装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侧舱门安装铰链用于舱门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铰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铰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a至图5f为本发明实施例侧舱门安装铰链的开启过程示意图。
[0023]其中,1:侧舱门;2:扣手;3:舱内骨架;100:第一铰链机构;101:第一安装板;102:第一挡板;103:第一限位板;104:卡轴;105:第一安装孔;200:第二铰链机构;201:第二安装板;202:第二挡板;203:第二限位板;204:卡槽;205: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5]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侧舱门安装铰链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将该铰链应用于侧舱门安装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该铰链包括第一铰链结构100和第二铰链机构200,所述第一铰链机构100用于固定在侧舱门I上,所述第二铰链机构200用于固定在舱内骨架3上,通过所述第一铰链机构100与所述第二铰链机构200可拆卸卡合连接,能够实现侧舱门I的关闭和开启。侧舱门I上还设置有扣手2,辅助工作人员进行侧舱门I的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铰链机构100与所述第二铰链机构200通过简约而不简单的结构卡合,大大减少侧舱门I安装所占用的舱内空间,为舱内其它零部件的安装提供充足的空间;并且通过该铰链实现的侧舱门I的安装,能够使侧舱门I完全开启,增大了侧舱门I开启的范围,用户使用更方便;该铰链不仅适用于传统的、规则的侧舱门结构,而且对于不规则的侧舱门结构也能够使用,适用范围更广泛。
[0026]图3示出了上述第一铰链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上述第二铰链机构
20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和图4,对第一铰链机构100和第二铰链机构200相对应的结构进行描述。具体地,所述第一铰链机构100包括固定在所述侧舱门I上的第一安装板101,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01上的卡轴104 ;所述第二铰链机构200包括固定在所述舱内骨架3上的第二安装板20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201上的卡槽204,所述卡槽204的位置和形状分别与所述卡轴104的位置和形状相匹配,以将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第一安装板10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05,所述第一铰链机构100通过第一安装孔105固定在侧舱门I上,第二安装板20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05,所述第二铰链机构200通过第二安装孔205固定在舱内骨架3上。
[0027]为便于侧舱门I的关闭和开合,优选第一安装板101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侧舱门I门板所在的平面,所述卡轴104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01设置,即所述卡轴104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侧舱门I门板所在的平面。相应地,在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时,所述第二安装板20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轴104的中心轴线,同样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01所在的平面垂直。
[0028]所述第二安装板201上垂直设置有第二挡板202,所述卡槽204开设在所述第二挡板202上,所述第二挡板202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01所在的平面。
[0029]在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时,该铰链机构能够实现沿所述卡槽204深度方向的限位;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二挡板202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201的一侧边缘,实现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时,所述第二挡板202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01的一侧表面相贴合,实现铰链沿所述卡轴104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限位。
[0030]为了进一步保证使用本实施例铰链安装侧舱门时的稳定性和牢靠性,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01上垂直设置有第一档板102,所述第一档板102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轴104的中心轴线,即所述第一档板102贴合所述侧舱门I的门板设置,并且在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时,所述第一档板102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01平行相对。所述第二安装板
201一端垂直设置有第二限位板203,所述第二限位板203位于所述卡槽204的开口上方;所述第一档板102上垂直设置有第一限位板103,在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时,所述第一限位板103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03上下贴合,能够实现本实施例铰链在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203长度方向上的限位。
[0031]由上可知,上述结构的铰链在进行侧舱门安装时,如图2所示,在侧舱门I的左右相对两侧各设置一组铰链,该铰链能够实现空间两两垂直的三个方向上的限位,保证侧舱门I安装稳定和牢靠。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档板102与所述卡轴104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挡板202边缘至所述卡槽204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即在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时,所述第一档板102与所述第二挡板20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空间,为侧舱门I开启时第一铰链机构100的移出提供空间。
[0033]所述卡槽204为U形槽,所述U形槽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201的侧边上设置有倒角,以形成弧形引导边,便于所述卡轴104能够通过该弧形引导边顺利滑入或滑出卡槽204,使侧舱门I的关闭或开启简单易行。所述卡轴104为金属材质,其外部套设有非金属护套,如尼龙材料的护套,该护套的设置能够调节所述卡轴104与所述卡槽204卡合时的配合间隙,同时也能起到缓解电解腐蚀的作用。
[0034]所述第一限位板103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03相贴合的表面边缘均设置有倒角,以形成倾斜的引导边,便于第一限位板103与第二限位板203贴合时,两板之间能够顺利交叠。
[0035]本实施例中,第一铰链机构100和第二铰链机构200的材料均为金属,表面进行热处理、防腐处理,以提高其耐用性。
[0036]使用本实施例的侧舱门安装铰链进行侧舱门的开启过程参照图5a至图5f所示,首先开启侧舱门I上的限位锁,然后操作扣手2使卡轴104以侧舱门两侧卡槽204的圆心连线为旋转轴线,相对于车外方向进行小角度旋转;在铰链开启瞬间,由于第一铰链机构100和第二铰链机构200上端的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203上带有倒角,使得第一铰链机构100和第二铰链机构200在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203的长度方向上解锁,解锁后卡轴104继续旋转,当第一铰链机构100达到最大旋转角度后(即第一档板102与第二挡板202之间的间隙所限制的角度),第一铰链机构100沿卡槽204的弧形引导边向上滑移,在滑移的过程中第一铰链机构100的第一安装板101与第二铰链机构200的第二挡板202的贴合面分离,铰链在卡轴10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解锁,直到第一铰链机构100和第二铰链机构200分离,从而侧舱门I开启、卸下。
[0037]使用本实施例的侧舱门安装铰链进行侧舱门的关闭过程可将上述图5a至图5f反向参照即可。关闭时,操作扣手2,使卡轴104与卡槽204上的弧形引导边接触,同时第一铰链机构100的第一安装板101与第二铰链机构200的第二挡板202的贴合面贴合,在卡轴104沿弧形引导边下滑的过程中使第一铰链机构100和第二铰链机构200在卡轴104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限位,当卡轴104与卡槽204卡接后,实现铰链在卡槽204深度方向上的限位;接下来,卡轴104以侧舱门两侧卡槽204的圆心连线为旋转轴线,相对于车内方向进行小角度旋转,在铰链闭合瞬间,第一铰链机构100上端第一限位板103的引导边从第二铰链机构200上端第二限位板203的引导边滑入,在铰链闭合同时第一铰链机构100与第二铰链机构200的上端限位板构成铰链在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203长度方向上的限位,即侧舱门I关闭,最后锁住侧舱门I上的限位锁,完成侧舱门I的关闭。
[0038]本实施例中,侧舱门可采用特殊不规则造型,舱门开启方便,减少了开启结构对舱内空间的占用,与周边总成构成的舱内空间紧凑,方便了舱内器件的安装及拆卸,解决了传统舱门无法开启或开启角度小等问题,实现了良好的工艺性。
[003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侧舱门(I)上的第一铰链机构(100)以及安装在舱内骨架(3)上的第二铰链机构(200),所述第一铰链机构(100)与所述第二铰链机构(200)可拆卸卡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机构(100)包括固定在所述侧舱门(I)上的第一安装板(101),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01)上的卡轴(104);所述第二铰链机构(200)包括固定在所述舱内骨架(3)上的第二安装板(20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201)上的卡槽(204),所述卡槽(204)的位置和形状分别与所述卡轴(104)的位置和形状相匹配,以将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01)上垂直设置第二挡板(202),所述卡槽(204)开设在所述第二挡板(202)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轴(104)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01)设置;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时,所述第二安装板(20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轴(104)的中心轴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01)上垂直设置有第一档板(102),所述第一档板(102)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轴(104)的中心轴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01)—端垂直设置有第二限位板(203),所述第二限位板(203)位于所述卡槽(204)的开口上方;所述第一档板(102)上垂直设置有第一限位板(103),在所述卡轴(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内时,所述第一限位板(103)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03)上下贴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档板(102)与所述卡轴(104)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挡板(202)边缘至所述卡槽(204)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103)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03)相贴合的表面边缘均设置有倒角,以形成倾斜的引导边。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轴(104)外部套设有非金属护套。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舱门安装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204)为U形槽,所述U形槽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201)的侧边上设置有倒角,以形成弧形引导边。
【文档编号】E05D1/06GK103790454SQ201210429280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刘子元, 关永久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