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头及钥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319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锁头及钥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钥匙接触的弹子中可从钥匙孔分别进入不同技术特征的至少两个部件中,以及采用休眠弹子来实现不同开锁权限的钥匙解锁,属锁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已知我今年申请的一种安全锁采用驱动凹槽的方式改变了延续一千多年的锁,将在钥匙孔中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只能在钥匙孔中移动,改变可向钥匙孔外的一个不同技术特征的部件中移动,对提高锁的防破坏和技术开启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局限,易被专用设备查获与钥匙接触的全部弹子的端头一起是从钥匙孔进入锁体的凹槽中或进入弹子孔中,当技术开启时间未作限定时,该锁存在被技术开启的可能。又已知设有不同开锁权限钥匙的锁上,是在锁上采用多设一个很短的弹子粒来解决安全性能最差的弹子锁上实现A钥匙,B钥匙在授权的开锁顺序上分别独立的完成锁上解锁,这种锁的结构,以及短小的弹子粒的作用,使不同开锁权限的A钥匙与B钥匙的结构或形状差异极小,大量的事实证明,此种结构的配有A、B钥匙的锁是不安全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有阶梯形匙杆的钥匙,克服现有技术中与钥匙接触的全部弹子端头只能在钥匙孔中移动,或只能从钥匙孔进入锁体上的凹槽中或进入弹子孔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有休眠弹子的锁,克服现有技术中A钥匙、B钥匙锁存在的问题,解决现有高安全配备不同开锁权限的钥匙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能将与钥匙接触的全部弹子端头在解锁过程中,有至少一个弹子端头与其它弹子端头分别进入至少两个不同技术特征的部件中,而形成所述弹子的端头所移动的方向不相同,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能在各种类型的锁上,尤其是高安全锁上,实现配套的A钥匙解锁时,或采用了非配套钥匙(含技术开锁)解锁,能使A钥匙继续执行解锁,锁主人需终止A钥匙的解锁功能时,启用B钥匙解锁,能自动终止A钥匙的解锁功能,以此类推,如果主人要终止B钥匙的解锁功能,在使用C钥匙后就自动终止B钥匙开锁,而由C钥匙开锁。基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述内容,结合特征部分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而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进展等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指出。本发明包括如下技术指导,钥匙上与弹子端头接触的阶梯形匙杆上A匙杆与B匙杆的轴心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该A匙杆与B匙杆之间有A匙杆与B匙杆成错位的平行或非平行的设置,A匙杆与B匙杆串联连接用于锁上单排弹子,A匙杆与B匙杆成并联的错位连接用于锁上的双排弹子锁,由A匙杆、B匙杆上突起或非突起部位与弹子的端头接触,在A匙杆和/或B匙杆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滑动接触,此时有两种情况是弹子端头在锁芯的钥匙孔,或与钥匙孔相通的环形槽中,将A匙杆及与A匙杆接触的弹子端头从钥匙孔进入锁体的驱动凹槽中,将B匙杆及与B匙杆接触的弹子端头留在钥匙孔中,或将与B匙杆接触的弹子端头从钥匙孔进入弹子孔中,另一种弹子的端头在锁体上的驱动凹槽,将A匙杆及与A匙杆接触的弹子端头留在驱动凹槽中或进入锁芯上的钥匙孔中,将B匙杆及与B匙杆接触的弹子端头进入锁芯上的钥匙孔中或将与B匙杆接触的弹子端头进入弹子孔中,这种与同一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锁分别进入至少两个不同技术特征的部位中而实现这个弹子不同方向的移动。同时,借助于增设的至少一个休眠弹子,配合形状或结构差异大的不同开锁权限的A钥匙、B钥匙、C钥匙,用锁上的控制板的C部位、B部位能否与休眠弹子或锁体或锁芯进入接触的方式,来实现首先用第一把钥匙A匙解锁,在需终止A钥匙解锁时,采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A钥匙的解锁功能终止,由B钥匙解锁。阶梯形匙杆上与弹子端头或休眠弹子端头接触的非突起部位是弹子槽或齿形或蛇形槽或曲面,而弹子端头接触的突起部位是匙杆上突起的弧形端头的凸台和/或条杆。休眠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休眠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或锁芯上的弹簧接触,使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的方式是由控制板上的选择部位C部位或B部位与休眠弹子的A部位或与锁体或锁芯上的D部位接触,来实现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时(或非配套的钥匙,工具技术开锁时),控制板不能纵方向移动,就不能将控制板上的A边或A边上的凸台与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处于同一条直线或相对位置,就不能实现控制板进入与休眠凹槽接触状态或不能实现控制板上的凸台通过休眠凹槽,就不能将休眠弹子从休眠状态转变为工作状态,就实现了 A钥匙继续解锁,且非配套钥匙不能开锁。当安全原因需终止A钥匙解锁功能时,启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使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与控制板上的A边处于相对位置,或者使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与A控制板上凸台处于同一条直线,来实现控制板上的选择部位A部位或B部位与休眠弹子上的C部位,或与锁体或锁芯上的D部位,脱离接触,使控制板得以移动,使控制板与休眠凹槽接触,或进入允许控制板上的凸台经休眠凹槽通过,来实现休眠弹子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其结果,由B钥匙解锁而自动终止A钥匙的解锁功能,来保护锁主人及财产安全。锁上锁盖,将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放置在与钥匙孔相通的环形槽中而隐藏于锁内,使与钥匙接触的所述弹子端头及休眠弹子的端头不能从钥匙插入口看到而隐藏于锁内,来进一步提高锁的防破坏的技术开启能力。将与该锁内弹子端头,休眠弹子端头接触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或阶梯形匙杆的钥匙与弯曲连接杆,手柄顺序相连,通过弯曲连接杆作用,使钥匙上的匙杆或阶梯形匙杆可从锁盖上的钥匙口进入锁内,与隐藏锁内的所述弹子、休眠弹子端头接触进入解锁。在闭锁状态下可转动小于或大于360度角的可空转锁芯上的锁,提高了锁的防破坏能力,技术开启能力,再结合阶梯形匙杆的钥匙解锁,使与钥匙接触的数个弹的端头至少一个休眠弹子的端头在解锁下由在同一技术特征的部件中,进入至少两个不同技术特征的部件中,尤其是闭锁下锁芯可以转动一定的角度的锁,使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能与钥匙上的匙杆一起进入锁内而远离钥匙孔的锁盖遮拦区域后,才使锁栓进入解锁状态,使此类锁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主要技术方案在于一种锁头及钥匙,它包括有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与锁上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弹子的端头接触解锁,所述的弹子有A弹子和/或B弹子和/或C弹子,所述的A弹子和C弹子上有凹槽,其特征在于在钥匙上设置有与所述弹子的端头接触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和/或在配套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所述钥匙及有锁盖(22、51)的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休眠弹子(76、157、137);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是由至少两个A匙杆(3)和B匙杆(7)按错位串联连接或错位并联连接构成,使A匙杆(3)与B匙杆(7)上的轴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所述A匙杆、B匙杆上的突起部位或非突起部位与所述弹子的端头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接触,来将数个所述弹子的端头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从闭锁下处于同一个技术特征的部件中到解锁时可进入至少两个不同的技术特征的部件中;所述休眠弹子(76、137、15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休眠凹槽(78、138),由休眠弹子的一端与锁体(16)或锁芯(20、21、98)上的弹簧(79)接触,休眠弹子的另一端与所述的钥匙或钥匙上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接触;在用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在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而解除休眠状态,将A钥匙的解锁功能终止,由B钥匙执行解锁。所述的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形状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曲线形的A匙杆(3)与曲线形的B匙杆(7)成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或②曲线形的A匙杆(3)与非曲线形的B匙杆(7)成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或③非曲线形的A匙杆(3)与曲线形的B匙杆(7)成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所述的非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形状包括有以下情况①、非曲线形的A匙杆(3)与非曲线形的B匙杆(7)成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或②非曲线形的A匙杆(3)与非曲线形的B匙杆(7)是不平行的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所述曲线形或非曲线的阶梯形匙杆(5)的钥匙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一端与钥匙手柄(9)相连,该阶梯形匙杆的另一端或A匙杆(5)和B匙杆(7)的一条边上有便于所述弹子的端头滑动的导向斜坡(I),或②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一端与弯曲连接杆(14)、钥匙手柄(9)顺序相连,该阶梯形匙杆的另一端或A匙杆(5)和B匙杆(7)的一条边上有便于所述弹子的端头滑动的导向斜坡(1),或③非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一端与钥匙手柄(9)相连,该阶梯形匙杆的另一端或A匙杆(3)和B匙杆(7)的一条边上有便于所述弹子的端头滑动的导向斜坡(1),或④非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一端与弯曲连接杆(14)、钥匙手柄(9)顺序相连,该阶梯形匙杆的另一端或A匙杆(3)和B匙杆(7)的一条边上有便于所述弹子的端头滑动的导向斜坡(I)。所述阶梯形匙杆(5)上与弹子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接触的突起部位是在所述的A匙杆(3)、B匙杆
(7)表面上突起的条杆(8)或弧形凸台(13、12),所述阶梯形匙杆(5)上与弹子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接触的非突起部位是在A匙杆(3)、B匙杆(7)上的蛇形槽、外铣齿槽、凹槽或弹子槽(2、6);所述阶梯形匙杆(5)上错位连接的A匙杆(3)与B匙杆(7)上的错位连接,使A匙杆(3)上的轴线A与所述B匙杆(7)上的轴线B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成平行或非平行的设置。与所述钥匙或与所述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5)接触的所述弹子和/或所述休眠弹子放置在锁芯(20、21、98)上,与所述钥匙或所述钥匙上的阶梯匙杆接触的所述弹子的端头(36、39、45、61)和/或所述休眠弹子的端头(77)在锁上放置的位置有以下情况①、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所述端头放置在与钥匙孔(18)相通的锁芯上由环形槽(30)和环形槽(35)构成的阶梯形环形槽中,而远离钥匙孔(18),使所述弹子端头或休眠弹子端头被锁盖(22、51)遮挡而隐藏于锁内,或②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放置在与钥匙孔(18)相通的环形槽上而远离钥匙孔(18),使所述弹子端头或休眠弹子端头被锁盖(22、51)遮挡而隐藏于锁内,或③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放置在从锁芯的外表面凹入构成的钥匙孔(18)中,而与锁体(16)上被锁盖(22、51)遮挡而隐藏于锁内的驱动凹槽(49)成错位设置,或④所述弹子和休眠弹子的端头经钥匙孔(18)与锁体(16)上的驱动凹槽(67)上的凹槽底(57)接触而相对设置,而由锁盖(22、51)将驱动凹槽¢7)上的A凹槽边(56)、B凹槽边(53)给遮挡隐藏于锁内,或⑤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所述端头放置在钥匙孔(18)相通的弹子孔中而将所述端头凹入弹子孔内而不在钥匙孔,或⑥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放置在与钥匙孔相通的弹子孔中而凹入弹子孔内,该钥匙孔(18)与锁体(16)上的驱动凹槽(67)的凹槽底(57)相对设置,由锁盖(22、51)将该驱动凹槽的A凹槽边(56)、B凹槽边(53)遮挡而隐藏于锁内,或⑦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从锁头伸出放置在锁头(16)的外表面;所述锁芯包括有闭锁下不能转动的锁芯(20)或可转动小于360度角 的可空转锁芯(21)或可转动大于360度角的可空转锁芯(98)。所述与有阶梯形匙杆(5)或无阶梯形匙杆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接触的所述休眠弹子(76、137、157)放置在锁体
(16)上,与所述阶梯形匙杆(5)或无阶梯形匙杆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接触的休眠弹子上的所述端头(77)在锁上放置的位置有以下情况①、休眠弹子的端头(77)放置在锁体
(16)上的钥匙孔(18)中,或②休眠弹子上的端头(77)放置在与钥匙孔(18)相通的被锁体
(16)遮挡的环形槽中而隐藏于锁内,或③休眠弹子上的端头(77)从锁体伸出而放置在锁体的表面外上;所述休眠弹子的另一端(75)与弹簧(79)、锁体(16)顺序接触。所述在设有休眠弹子(76、137、157)的锁上设置有可与休眠弹子接触的控制板(26),所述控制板上与所述弹子的外表面或凹槽处于接触或相对位置的A边(32)方向上与横向驱动弹簧(25)接触,使控制板上与A边(32)相对位置上的B边(27)与放置锁体(16)孔的锁梁上的凹槽(169)或与锁体上的控制凹槽(33)接触,所述控制板上的C边(92)或该C边(92)方向上与纵向驱动弹簧(91)接触,使控制板上与C边(92)相对位置上的D边(84)上的B部位与休眠弹子上的A部位接触,或使控制板上的C部位与锁芯或锁体或休眠弹子上的D部位接触,来阻止控制板纵向移动,去阻止控制板进入与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78)接触或处于相对位置,使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以确保在未启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时,由所述的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所述控制板的形状有扁形控制板或圆条形控制板。所述的休眠弹子是这样来实现不同权限的A钥匙、B钥匙的解锁在用配套钥匙中的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76、137、157)上的休眠凹槽(78、138)不能与所述A弹子(23、24、46、134)上的凹槽(37、38、47、141)处于同一直线,或不能与控制板(26)的A边(32)处于同一条直线或相对位置,使控制板上的B部位与休眠弹子上的A部位接触,来阻止控制板
(26)纵向移动,在需终止A钥匙的解锁功能时,启用配套的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使休眠弹子(76、137、、157)上的休眠凹槽(78、138)与所述的A弹子上的凹槽(37、38、47、141)处于同一条直线,或与控制板的A边(32)处于同一条直线或相对位置,使所述的A部位与B部位脱离接触,在控制板上的C部位与锁体(16)或锁芯(20、21、98)或休眠弹子上的D部位脱离接触下,由与控制板接触的纵向驱动弹簧(91)使控制板纵向移动,而将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进入与控制板接触或控制板上的凸台(102)经休眠凹槽通过,来解除休眠弹子的休眠状态,而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来将A钥匙的开锁功能终止,由B钥匙执行解锁;所述控制板(26)上的B位与休眠弹子(76、135、157)的A部位接触来阻止控制板纵向移动的所述的A部位和B部位的形状及接触方式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控制板的A边(32)与D边(84)连接处的D边(84)位置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弹子上的外表面(89)即A部位接触,或②控制板的A边(32)上的B部位即第一凸台(121)与休眠弹子上的外表面即A部位(89)接触,或③控制板的A边(32)上的凸台(161)即B部位与休眠弹子(157)上的辅助条杆(158)接触,或④控制板的D边(84)即B部位与休眠弹子的外表面即A部位接触;在未启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的闭锁下,使所述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是由所述控制板(26)上的C部位与锁体(16)或锁芯(20、21、98)或休眠弹子(157)上的D部位接触, 来阻止控制板纵向移动的所述C部位和D部位的形状及接触方式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控制板的B边(27)上的凸台(152)即B部位与锁体的控制凹槽(33)上的限位杆(153)即D部位接触,该凸台(152)与B边(27)间有能容纳限位杆(153)端头的凹槽(151),或②控制板上的限位台阶(93)即C部位与锁芯或锁体上的限位杆(94)即D部位接触,或③控制板的 D边(84)即C部位与休眠弹子(157)上的辅助条杆(158)即D部位接触。或④控制板上的凸盘(132)即C部位与锁芯或锁体上的阶梯形开口槽(144)的限位板(131)即D部位接触,或⑤控制板上的变匙杆(107)上的第二定位凹槽(108)与控制板上的定位弹子(111)、 弹簧(109)顺序接触,来使变匙杆的一端头(113)即C部位与锁体或开锁盘(101)上的平台(114或115)即D部位接触。所述与休眠弹子(76、137、157) —起设置在配置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上与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或非阶梯形匙杆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接触的所述弹子在锁上的设置方式包括有以下情况①、A弹子(23、24、43、46)在锁芯上,A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A弹子的另一端与锁芯上的弹簧(34、41、48、50)接触,或 ②A弹子(23、24、43、46)在锁体(16)上,A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A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上的弹簧(34、41、48、50)接触,或③B弹子(83)在锁芯上,B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B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16)上的锁栓(86)、弹簧(87)顺序接触,闭锁下,锁栓(86)的一端进入锁芯的弹子孔与B弹子的一端接触,或④B弹子(63、64)在锁芯上,B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闭锁下,B弹子的另一端或放置B弹子的弹子孔(74)与锁体内腔上的辅助凹槽¢6)相对设置而与锁体上的锁栓(72)、弹簧(73)成错位设置,在弹子孔(74)上与辅助凹槽(66) 相对位置的孔口(69)形状包括有开口或无开口的设置,有开口的弹子孔口(69)与从锁芯外表面凹入的开口槽(68)相通,或⑤C弹子(81)在锁芯上,C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C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上的锁栓(85)、弹簧(88)顺序接触;所述的A弹子和C弹子上有凹槽,C 弹子上的凹槽宽度大于A弹子上的凹槽宽度。所述休眠弹子(76、137、157)的形状包括有 ①、圆·条形休眠弹子,或②非圆条形休眠弹子,或③弯曲形的休眠弹子(137),或④设有辅助条杆(158)的弯曲形或非弯曲形休眠弹子(157),该辅助条杆(158)与休眠弹子的外表面之间有约大于所述控制板(26)外径的开口槽(163);所述休眠弹子上的凹槽(78、138)的凹入方式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沿着休眠弹子的外表面凹入的圆环形的凹槽(78),或②从休眠弹子外表面凹入的凹槽(78);所述休眠弹子上的凹槽(78、138)形状包括有以下情况 ①、凹槽口与凹槽底的宽度相同的凹槽(78),或②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V形凹槽,或③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弧形凹槽(138)。所述锁盖(22、51)与锁体(16)或锁芯(20)的一端面相连或接触,在锁盖上有偏离锁芯或锁体轴线的钥匙口(19),钥匙口(19)与锁盖上的中心孔(50)相通,中心孔的孔径小于锁芯外径;钥匙口(19)在锁上的设置位置有以下情况①、钥匙口与钥匙孔(18)相通,锁盖(51)将与钥匙孔相通的阶梯形环形槽遮挡而隐藏锁内,使放置在阶梯形环形槽中与所述钥匙接触的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被锁盖(51)遮挡在阶梯形环形槽中而远离钥匙孔,或②钥匙口与钥匙孔相通,由锁盖将与钥匙孔相通的环形槽给隐藏于锁内,使放置在环形槽上与所述钥匙接触的所述休眠弹子和/或弹子的所述端头远离钥匙孔,而隐藏于锁头内,或③钥匙口与放置所述A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的钥匙孔和锁体上与钥匙口相对设置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驱动凹槽(67)上的凹槽底(57)的宽度相对区域相通,而将驱动凹槽出7)上的A凹槽边(56)和/或B凹槽边(53)被锁盖(51) 遮挡而隐藏锁内,或④钥匙口与放置所述A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的钥匙孔相通,由锁盖将与钥匙孔成错位设置而在锁体内腔上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驱动凹槽(49)和/或控制凹槽(52、58)给遮挡而隐藏于锁内,或⑤钥匙口与钥匙孔相通,由锁盖(51)将与钥匙孔相通的锁芯上的半径不相同的A环形槽(30)和B环形槽(35)构成的阶梯形环形槽及放置在该阶梯形环形槽上的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被遮挡而隐藏锁内,使与所述钥匙接触的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放置在该阶梯形的环形槽而远离钥匙孔;所述的驱动凹槽、控制凹槽的凹槽宽度包括有闭锁下锁芯不能转动使控制板与控制凹槽之间或使阶梯形匙杆与驱动凹槽之间处于接触状态所需的凹槽宽度,或闭锁下可空转锁芯在空转动小于360度角度时使控制板与控制凹槽之间或使阶梯形匙杆与驱动凹槽之间始终处于接触状态所需要的凹槽宽度。


图I是钥匙上A匙杆与B匙杆错位串联连接构成的阶梯形匙杆的钥匙。
图2是钥匙上A匙杆与B匙杆错位并联连接构成的阶梯形匙杆的钥匙。X-X图显示图2中阶梯形匙杆上的A匙杆与B匙杆是错位并联连接构成。
图3是将阶梯形匙杆与弯曲连接杆、钥匙手柄顺序串联连接构成的钥匙。
图4是图I、图2、图3中的阶梯形匙杆上的非突起部位。
图5是图I、图2、图3中的阶梯形匙杆上的突起部位。
图6是一种用阶梯形匙杆的钥匙解锁,锁在闭锁状态。
图7是图6的C-C部位图。
图8是图6在闭锁状态的D-D部位图。
图9是图6的D-D部位在解锁状态图。
图10是图6的局部图。
图11是一种在锁芯的钥匙孔上可容纳阶梯形匙杆上的B匙杆,而在锁体的驱动凹槽中可容纳阶梯形匙杆上的A匙杆的锁,该锁处于闭锁状态。
图12是图11闭锁状态下的E-E部位图。
图13是图11在解锁状态下弹子端头与B匙杆接触的E-E部位图。
图14是图11在闭锁状态下的F-F的部位图
图15是图11在解锁状态下的F-F部位图,显示弹子端头与A匙杆接触而从钥匙孔进入锁体的驱动凹槽中。
图16是一种与钥匙接触的至少一个弹子端头在锁体的驱动凹槽,至少一个弹子端头在锁芯上的钥匙孔或弹子孔中,该弹子的一端头与锁体上的凹入的辅助凹槽相对设置,而与锁体上的锁栓是错设置,该锁处于闭锁状态。
图17是图16闭锁下的G-G部位图
图18是图16闭锁下的H-H部位图。
图19是图16解锁状态下弹子端头与B匙杆接触的G-G部位图。
图20是图
图21是图
图22是图
图23是图
图24是图
图25是图区域的锁内后才进入解锁过程图,来阻止技术开锁。
图26是有A弹子、B弹子、C弹子,以及至少一个休眠弹子的锁。
图27是图26在闭锁状态下的1_1图,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
图28是图26用配套的B钥匙解锁休眠弹子的J-J图,进入工作状态。
图29是图26在闭锁状态下的K-K图,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
图30是图26在用A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
图31是图26在用配套钥匙中的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76)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A钥匙的开锁功能被终止图。
图32是在可空转锁芯上有圆条形的休眠弹子,及A钥匙、B钥匙的锁。
图33是图32在用A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图。
图34是图32在用B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
图35是图32即图在用A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图。
图36是图33用B钥匙解锁,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的图。
图37是图32的M-M部位图,显示与变匙杆接触的开锁盘及锁体内。
图38是图32、图37中的开锁盘,显示在用开锁盘取代图37中的开锁盘和锁体上平台的作用与锁上的变匙杆接触关系变化图。
图39是将图38展开来显示与变匙杆之间的接触关系变化图。
图40是在可空转锁芯上弯曲形弹子和弯曲形的休眠弹子,是配有不同开锁权限的A钥匙、B钥匙的锁,该锁处于未启用B钥匙解锁的闭锁状态图。
图41是图40在需终止A钥匙解锁功能,采用B钥匙解锁,使休眠弹子从休眠状态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图。
图42是图40的M-M部位图,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
图43是图41的N-N部位图,使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图。
图44是图40上的可空转锁芯上的D部位(131)形状图。
图45是显示休眠弹子上各种凹槽形状图。
图46是图40中开锁盘的形状图。
图47是闭锁下的弹子端头、休眠弹子端头被锁上的锁盖遮挡而隐藏在与钥匙孔相通的环形槽中,配有不同开锁权限的A钥匙、B钥匙的锁图。
图48是图47在图A钥匙解锁,使锁处于开启状态图。
图49是图47的W-W图,使休眠弹子从休眠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图。
图50是图47用B钥匙解锁后,使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
图51是配用不同开锁权限的A钥匙,B钥匙的锁,显示可空转锁芯上的弯曲的A弹子、休眠弹子,锁处于未启用B钥匙解锁的闭锁状态。
图52是图51在用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时,锁处于开锁状态图。
图53是图51的X-X部位图,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图。
图54是图52的Y-Y部位图,休眠弹子处于未工作的休眠状态图。
图55是图51在B钥匙开锁后,使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图。
图56是图55的Z-Z图,显示休眠弹子从休眠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的图。
图57是一种无锁芯的锁,配有不同开锁权限的A钥匙、B钥匙的锁,该锁显示在未启用B钥匙解锁下的闭锁状态图。
图58是图57在启用B钥匙解锁而终止A钥匙开锁功能后,使休眠状态的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锁处于开启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I钥匙上与弹子、休眠弹子接触的阶梯形匙杆(5)是由至少两个A匙杆(3)和 B匙杆(7)错位串联连接构成,即A匙杆(3)的一端为导向斜坡(1),A匙杆的另一端与B 匙杆(7)的一端连接,B匙杆的另一端与手柄(9)连接,所述A匙杆与B匙杆的错位连接构成,包括有A匙杆与B匙杆之间平行或非平行的错位连接,使A匙杆上的A轴线与B匙杆上的B轴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阶梯形匙杆上的突起部位是A匙杆或B匙杆的表面上突起的条杆(8)或弧形凸台,非突起部位是凹入A匙杆或B匙杆的凹槽(2)或弹子槽(6)或蛇形槽或齿形⑷。
图2是钥匙上与弹子、休眠弹子接触的另一种阶梯匙杆(5),阶梯形匙杆(5)是由至少两个A匙杆(3)与B匙杆(7)错位并联连接构成,使A匙杆上的轴线与B匙杆上的轴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由A匙杆的一条边与B匙杆的一条边错位连接,由阶梯形匙杆(5)上的突起或非突起部位与锁上弹子、休眠弹子接触,图2中的X-X部位显示该阶梯形匙杆(5) 由A匙杆与B匙杆错位并联连接构成,由A匙杆和B匙杆的一端一起与手柄(9)连接,A匙杆和B匙杆的另一端一起与导向斜坡(I)连接,此阶梯形匙杆与设有两排弹子锁配合。
图3是一种将阶梯形匙杆(5)与弯曲连接杆(14)、手柄(9)顺序连接构成的钥匙, 该钥匙与图I、图2中所述钥匙一样,由A匙杆(3)、B匙杆(7)上的突起或非突起部位与锁上的弹子、休眠弹子接触来解锁,所述突起部位是从匙杆表面突起的条杆(8)或凸台(12) 或齿形(13),该凸台(12)经冲压装置成型,该凸台外表面呈圆弧形;所述非突起部位是凹入A匙杆、B匙杆的凹槽(6、2)或弹子槽或蛇形槽或齿形,由弯曲连接杆(14) 一端与手柄(9)相连,由弯曲连接杆(14)上的一条杆(13)与B匙杆(7) —端相连,该条杆(13)与B匙杆(7)的轴线不平行,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弯曲连接杆上的另一条杆(10)与B匙杆或 A匙杆处于平行状态,而与手柄(9)相连,所述图2的阶梯形匙杆也可与弯曲连接杆(14)、 手柄(9)顺序相连。图4是图3的A-A图,显示与弹子、休眠弹子接触的凹槽或弹子槽(2) 的形状。图5匙杆图3的B-B图,显示与弹子,休眠弹子接触的凸台(12)由冲压设备在阶梯形匙杆上冲压形成凹槽(11)后,在匙杆表面上突起的端是弧形的凸台。
如图6至图10、图23,图6的锁用阶梯形匙杆(5)的钥匙解锁,锁处于闭锁,图7 匙杆图6在闭锁下的C-C部位图,图8是图6在闭锁下的D-D部位图,图9是图6的D-D部9/23 页位,由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5)上的A匙杆(3)(见图I)与A弹子接触的解锁状态,图10是图6中的两个环形槽(35、30)上放置有与阶梯形匙杆接触的数个A弹子端头的排列情况, 图23是图6上的锁盖图。结合上述图可知锁盖(22)与锁体(16)连接,锁盖上的中心孔 (50)与偏离锁芯(20)轴线的条形钥匙口(19)与锁芯(20)上的钥匙孔(18)相通,钥匙孔中有与钥匙接触的A弹子的端头,钥匙孔与环绕锁芯表面上的两个环形槽(30、35)相通,所述的环形槽(30)为A环形槽与环形槽(35)为B环形槽不在同一半径的环形槽上而形成阶梯形环形槽,其形状与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相似,与阶匙形匙杆接触的数个A弹子的端头中至少一个A弹子(23)的端头(36)在B环形槽(35)中,至少一个A弹子(24、42)的端头(39)在A环形槽(30)中。在A环形槽(30)与B环形槽(35)之间的锁芯(20)外表面上形成绕锁芯表面一定角度的环形台阶(17)将与阶梯形匙杆上的A匙杆(3)接触的,处于A环形槽(30)上的至少一个A弹子(24、42)的端头(39)给遮挡而隐藏于台阶(17)下,来阻止技术解锁。当按图6所示设有锁盖时,因锁盖将A环形槽和B环形槽都给遮挡,从钥匙口无法看到,就进一步阻止的技术开锁。所述A弹子(23、24、42)上有凹槽(37、38),该凹槽的形状,以及凹入A弹子的方式如图45所示休眠弹子相同。所述A弹子在锁芯(20)上,A弹子的另一端与锁芯上的弹簧(34、41)接触。在锁芯(20)上有可移动的控制板(26),闭锁时, 由控制板上的A边(32)与所述A弹子(23、24)的非凹槽部位(37、38)的外表面接触,或处于相对位置使控制板上与A边(32)相对方向的阶梯形B边(27、29)与锁体(16)上的阶梯形控制凹槽(33、31)接触,使锁芯不能转动,锁芯上的横向驱动弹簧(25)与控制板上的A 边所在方向的部位接触。解锁时,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如图3所示),从钥匙口(19)进入钥匙孔(18),然后转动钥匙,使阶梯形匙杆进入被锁盖(22)遮挡而隐藏锁内环形槽(30、 35)区域,由A匙杆(3)与在A环形槽(30)上的A弹子(24)的端头(39)接触,A弹子(24) 移动,使A弹子上的凹槽(38)与控制板上的A边进入相对位置,由B匙杆(7)与在B环形槽(35)上的另一个A弹子(23)的端头(36)接触,A弹子(23)移动,使该A弹子上的凹槽(37)也与控制板上的A边进入相对位置,在所有的A弹子的凹槽都处于同一条直线后,经钥匙带动锁芯转动,控制板上的阶梯形B边(27、29)与锁体上的阶梯形的控制凹槽(31、33) 滑动接触,使弹簧(25)压缩,B边进入与内表面接触,控制板上的A边(32)进入各A弹子的凹槽中,使锁芯得以转动,完成解锁,经锁尺(15)去带动锁舌移动完成开门,去带动电源接触去启动汽车。闭锁时,反方向转动钥匙,控制板上的阶梯形B边进入锁体上的阶梯形控制凹槽(31、33)后,弹簧(25)使控制板移动,各A弹子上的凹槽与A边脱离接触,各A弹子才能移动,阶梯形匙杆也才能与各A弹子端头脱离接触,取出钥匙。本锁的阶梯形匙杆的导向斜坡(I)设在A匙杆、B匙杆的一条边上,这样才有利于A弹子端头进入匙杆上的凹槽或凸台上。通过阶梯形匙杆作用,使与所述钥匙接触的A弹子端头中一些弹子端头进入A环形槽(30),一些端头进入B环形槽(35)的两个技术特征不相同的部件中。
如图11至图15、图24,图11在可空转锁芯(21)上放置数个A弹子(23、43、46), 数个A弹子的端头在可空转锁芯的钥匙孔(18)中,钥匙孔(18)与锁体(16)上的内腔表面 (54)相通。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与锁上的数个A弹子接触来解锁,使一些A弹子的端头进入锁体上的驱动凹槽中,另一些A弹子的端头又在锁芯的钥匙孔中。图11是闭锁状态图, 图12是图11在闭锁下的E-E部位图,图13是图11在解锁下的E-E部位图,图14是图11 在闭锁下的F-F部位图,图15是图11在解锁下的F-F部位图,图24是图11的I-I部位图。结合上述图可知,在闭锁下,可空转锁芯(21)上的数个A弹子(23、43、46)的一端头(36、 44,45)在钥匙孔(18)中而与锁体(16)上的内腔表面(54)接触,各A弹子的另一端与锁芯 (21)上的弹簧(34、48)接触,可空转锁芯(21)上的控制板(26)上的A边(32)与至少一个 A弹子(23、43、46)的非凹槽(37、47、59)部位的外表面接触,或在相对位置使控制板(26) 的另一边是阶梯形的B边(27)与凹入锁体内腔的阶梯形控制凹槽(52、58)接触,由可空转锁芯上的横向驱动弹簧与控制板上的A边接触,使B边与控制凹槽接触。所述A弹子是圆条形的,在A弹子上有凹槽(47、59)。该凹槽的形状是凹槽口与凹槽底的宽度相同,所述A 弹子的形状或凹槽凹入方式或凹槽形状有图45所示的几种。在锁体内腔上的所述控制凹槽(52)、控制凹槽(58)的凹槽宽度应保证控制板(26)的B边(27)在闭锁进入到解锁状态时,可空转锁芯(21)所需转动角度内始终与所述的控制凹槽(52、58)处于接触状态,也就是钥匙从带动锁芯转动一定角度的使各A弹子移动,到使各A弹子上的凹槽排成一条直线而与控制板A边进入相对位置时,锁芯需转动的角度。因此该控制凹槽的宽度大大于控制板的B边厚度,而不同于图6所述的控制凹槽(31、33)的凹槽宽度约大于控制板的B边厚度。锁体(16)的端头上连接有锁盖(51),该锁盖上有偏离可空转锁芯(21)轴线的条形钥匙口(19),钥匙口与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18)相通,钥匙口(19)又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凹槽(62)相通。在A弹子(43、46)的端头(44、45)所接触的锁体内腔(54)表面区域与凹入锁体内腔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驱动凹槽(49)上的A凹槽边(56)和B凹槽边(53)相连,使锁体内腔(54)与A凹槽边(56),B凹槽边(53)形成驱动斜坡(详见图I及图14)。为了便于批量生产,在锁体的内腔上构成驱动凹槽(49)及的A凹槽边(56)和B凹槽边(53)的相关区域可按图14中显示剖线的区域(55)作为一个部件勘入锁体内,而在锁体内腔中突起,就构成了如图14,图15所示的围绕整个内腔大部分区域凹入的驱动凹槽(49),由锁体内腔上的驱动凹槽(49)形成的凹槽底(57)与锁体上没有设驱动凹槽的部分内腔(54)表面在锁体内腔构成与所述阶梯形匙杆形状相似的阶梯形内腔。即内腔(54)表面与驱动凹槽(49)的凹槽底(57)不在同一平面或不在同一半径上。钥匙孔(18)能容纳钥匙上所述的阶梯形匙杆,本锁的一个特征是,在闭锁下,至少一个A弹子(23)上的凹槽(37)在制板(26)上的左边,此种设置方式与已知的锁上,所有弹子上的凹槽都处于钥匙孔与控制板之间,因而A弹子的端头就只能在钥匙孔中小距离移动,但本锁有与已知锁不相同的技术特征是,所述的A弹子(43、46)上的凹槽(47、59)不在钥匙孔与控制板之间,而是在控制板与 A弹子相接触的弹簧(48、50)之间,这就是说,要使锁开启,必须使A弹子(43、46)的端头 (44,45)离开钥匙孔而进入锁体(16)上的驱动凹槽中,才能使A弹子(43、46)上的凹槽进入与控制板上的A边(32)相对位置,锁才能开启。但本锁盖上的钥匙口只与钥匙孔相通, 由锁盖将锁体上的驱动凹槽(49)给遮挡住。这就是说,不能用非配套钥匙或工具对该锁进行技术开锁以及破坏开锁,而必须是可空转锁芯转动,使阶梯形匙杆及A弹子的端头一起进入被锁盖遮的锁内区域后,才能进行解锁。解锁情况如下将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经钥匙口(19)进入钥匙孔(18),由阶梯形匙杆上的导向斜坡⑴使各A弹子的端头(36、44、45)进入A匙杆(3)、B匙杆(7)的突起或非突起部位接触,其中,B匙杆(7)使A弹子(23) 等上的凹槽(37)进入与控制板(26)上的A边(32)相对位置,但A匙杆(3)使A弹子(43、46)上的凹槽(47、59)更远离控制板(26)上的A边(32),使A弹子(43、46)上的非凹槽部位的外表面继续与控制板的A边(32)处于相对位置或接触状态,使锁仍处于闭锁状态,由于本锁上与控制板上的B边(27)接触的控制凹槽(52、58)的宽度能使可空转锁芯在闭锁下转动一定的角度,因此,在阶梯形匙杆上的弯曲连接杆(14)(见图3)上的条杆(13)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凹槽(62)接触,经钥匙手柄(9)转动,使可空转锁芯转动,在阶梯形匙杆及与阶梯形匙杆接触的各A弹子的端头一起进入被锁盖(51)遮挡的锁内区域后(见图24),就进入与锁体内腔(54)相连的驱动凹槽(49)上的A凹槽边(56)位置,与各A弹子接触的弹簧(34、38、50)等经各A弹子的端头使阶梯形匙杆移动,将A匙杆(3)的外表面与锁体内腔 (54)。压力接触(此时,B匙杆(7)的外表面没有与锁体内腔表面接触的),使A匙杆(3) 的外表面沿A凹槽边(56)的斜坡面移动,而进入驱动凹槽与凹槽底(57)接触,使与A匙杆接触的A弹子(43、46、)上的端头(44、45)也进入驱动凹槽(49)中,使闭锁下,A弹子(43、46)上的凹槽(47、59)向钥匙孔方向移动而进入与控制板上的A边(32)相对位置上,由于 A匙杆(3)的移动,使B匙杆(7)也同步移动,从而由匙杆上的外表面与钥匙孔接触进入由 B匙杆的外表面与锁体内腔表面(54)接触,使A弹子(23)上的凹槽(37)与控制板上的A 边(32)处于相对位置,此时,控制板上的阶梯形B边(27)仍在锁体的两个控制凹槽(52、 58)中,在用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继续转移下,使B边(27)与控制凹槽(52、58)上的凹槽边滑动接触,控制板横向移动,将控制板上的A边(32)进入各A弹子上的凹槽(37、47)中 (见图13、图15),经钥匙手柄将可空转锁芯较大角度转动,经锁尺(15)使锁舌移动完成开门,或汽车电源开关接通。反之闭锁,反方向转动钥匙,在控制板上的B边(27)进入控制凹槽(52、58)的位置后,弹簧使控制板得以移动,使控制板上的A边(32)与各A弹子上的各凹槽脱离接触,就完成闭锁,然后经钥匙再带动锁芯反方向转动较小角度后,A匙杆(3)的外表面沿着A凹槽边(56)移动,使A匙杆进入钥匙孔中,然后,将阶梯形匙杆(5)从钥匙口(19)取出,闭锁结束。本方案实现了从闭锁下在钥匙孔中的弹子端头到解锁状态时,所述的弹子端头中,一些弹子端头进入锁体上的驱动凹槽中,一些弹子端头在钥匙孔中,即进入不同的两个技术特征的部件中。
如图16至图22,图16中与钥匙或钥匙上阶梯形匙杆(5)接触的数个A弹子、B弹子的一端从可空转锁芯(21)上的钥匙孔(18)进入锁体(16)上的驱动凹槽(67)中的凹槽底接触,锁处于闭锁状态,图17是图16锁处于闭锁下的G-G图,图18是图16锁处于闭锁下的H-H图,图19是图16锁与阶梯形匙杆上的A匙杆接触,使锁进入解锁下的G-G图,图 20是图16锁上A弹子与阶梯形匙杆上的B匙杆接触,使锁进入解锁下的H-H图,图21是图16锁处于闭锁下I-I锁盖图,图22是图16在匙杆与所述A弹子、B弹子进入锁盖遮挡而远离钥匙的位置才进入解锁的I-I图。结合上述图可知,锁盖(51)与锁体(16)连接或接触,锁盖上的中心孔(50)与钥匙口(19)相通,钥匙口偏离锁盖中心,即偏离可控转锁芯(21)的轴线,中心孔(50)的孔径小于锁芯的外径,使钥匙口(19)与可空转锁芯上未处于该锁芯轴线上的钥匙孔(18)相通,钥匙孔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凹入构成,钥匙孔与锁体(16) 内腔表面凹入的驱动凹槽(67)的凹槽底(57)相对设置,驱动凹槽(67)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57)而构成凹槽口大凹槽底小的驱动凹槽,使驱动凹槽(57)上的A凹槽边(56)、B凹槽边(53)被锁盖(51)遮挡而隐藏于锁内,即由凹槽底(57)与钥匙孔(18)相对应的区是与锁盖上的钥匙口(19)相通,钥匙口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凹槽(62)相通。(见图21)可空转锁芯上的B弹子(63、64)的一端(61)可进入钥匙孔,B弹子的另一端(65)可进入锁体(16) 上的辅助凹槽(66),即放置B弹子的弹子孔(74)的一孔口(69)与锁体上的辅助凹槽相对设置(见图17)。该辅助凹槽从锁体的内腔表面凹入,其辅助凹槽的凹槽口的宽度大于凹槽底的宽度而成凹槽口大凹槽底小的辅助凹槽,该辅助凹槽上凹槽底的宽度应保证钥匙孔从凹槽底(57)相对位置,经驱动斜坡即A凹槽边(56)转动到锁体内腔表面(54)位置时,辅助凹槽仍与放置B弹子的弹子孔(74)的一孔口(69)处于相对位置,也就是从该弹子孔伸出的B弹子的一端头(65)的可与辅助凹槽接触,但在解锁后的可空转锁芯继续转动时,该B 弹子的一端¢5)就从辅助凹槽进入与锁体内腔表面¢5)接触或相对位置。(见图19)在所述的弹子孔(74)上有如图17所示的在孔口 ¢9)附近的一个方向上开有能让锁体中的锁栓(72)的一端通过的开口,在该开口处的可空转锁芯上设有与开口相通的开口槽(68), 即开口槽(68) —端与锁芯(21)的外表面相连,而另一端凹入可空转锁芯而与弹子孔(74) 一端上的开口相通。该开口及开口槽能允许非钥匙解锁时,进入该弹子孔(74)的锁栓(72) 的一端能沿着弹子孔上的开口及锁芯上的开口槽进入与锁芯表面接触,来使可空转锁芯能复位转动进入闭锁,但锁未开启,锁也不会被锁死而失去锁的功能(见图17),因此,另一种锁是在该弹子孔(74)的一端(69)上没有开口,也没有开口槽,这样,在非法钥匙解锁时,锁栓(72)的一端进入弹子孔(74)后,使可空转锁芯既不能顺时针转动完成开门,又不能使锁芯反时针复位转动进入闭锁,使锁报废,锁的主人和非主人都无法开门,而只好将锁破坏另换新锁。在可空转锁芯的其它弹子孔中放置有A弹子(46、43)分别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簧 (48,41)接触,该A弹子的另一端从钥匙孔(18)进入锁体上的驱动凹槽¢7)中与凹槽底(57)接触,可空转锁芯上的控制板(26)的A边(32)与A弹子上的外表面接触或在相对位置,使控制板的另一端B边(27)与锁体上的控制凹槽(58)接触(见图18),因控制凹槽从锁体内腔表面凹入,控制凹槽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控制凹槽口宽度与所述的辅助凹槽(71) 的宽度基本相同,来使闭锁下,可空转锁芯能转动一定角度,使与所述弹子接触的阶梯形匙杆能从驱动凹槽沿驱动凹槽上的A凹槽边(56)[或B凹槽边(53)]在进入与锁体内腔表面(54)接触时,才进入解锁状态,使各A弹子上的各凹槽(47、59)都处于同一直线,而与控制板的A边(32)处于相对位置时,转动锁芯进入开锁、开门时,控制板上的A边(32)与各A 弹子上的凹槽接触(见图20),使可空转锁芯得以继续转动完成开门。锁体上的锁栓(72) 与 弹簧(73)、锁体顺序接触,锁栓的另一端在闭锁下是与可空转锁芯上放置B弹子¢3)的弹子孔(74)成错位设置,而未处于相对位置。下面再叙述解锁情况将钥匙上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经钥匙口(19)进入钥匙孔(18)和驱动凹槽(67)中,由阶梯形匙杆上的A匙杆(3)上的突起或非突起部位与所述的数个A弹子(43、46)接触,由阶梯形匙杆上的B匙杆(7)与所述的数个B弹子(63、64)接触或处于相对位置,阶梯形匙杆上的弯曲连接杆(14) 上的条杆(13)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凹槽(62)接触,经手柄(9)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使阶梯形匙杆与可空转锁芯同步转动,因A匙杆与B匙杆是错位连接,则由A匙杆(3)上的外表面与驱动凹槽底(57)接触,并由A匙杆(3)上的外表面沿驱动凹槽上的A凹槽边(56)滑动接触,使阶梯形匙杆横向移动,而使阶梯形匙杆上原处于驱动凹槽的部位一起进入可空转锁芯的钥匙孔(18)中,此时,由A匙杆的外表面与锁体内表面(54)接触,使A匙杆上的非突起部位与所述A弹子上的端头(45)从驱动凹槽进入钥匙孔中,或使A匙杆(3)上的突起部位使A弹子(46)的一端(45)进入钥匙孔(18)中,使A弹子(46)上的凹槽(47)与控制板(26)上的A边(32)进入相对位置或接触状态,控制板的B边(27)与锁体上的控制凹槽(58)脱离接触或进入与锁体内腔表面(54)接触(见图20)。此时,所述B匙杆(7)也进入钥匙孔,由B匙杆上的非突起部位与B弹子¢4) 一端接触,使B弹子的一端在钥匙孔(18) 中,由B匙杆上的突起部位与另一个B弹子(63)的一端(61)接触,虽指出的是,钥匙上的突起部位在插入钥匙孔后,是不能或无法自动进入放置B弹子¢3)的弹子孔(74)中,是利用钥匙带动锁芯转动中,由锁体上的驱动凹槽(67)上的A凹槽边(56)[或B凹槽边(53)] 与A匙杆(3)滑动接触,到与锁体内腔表面(54)接触时,使阶梯形匙杆都进入钥匙孔中,在所述B匙杆由驱动凹槽进入钥匙孔中的横向移动过程中,自动就使B匙杆上的突起部位即所述的条杆(8)或凸台(13)进入弹子孔(74)中,使与B匙杆接触的B弹子(63)的端头(61)也从闭锁下在驱动凹槽或钥匙孔进入弹子孔中,并使B弹子(63)的另一端与锁芯表面平齐,或进入与锁体上的锁栓(72)接触,使锁栓解除对锁芯与锁体的锁定,(见图19)这样就实现与阶梯形匙杆接触的数个A弹子、B弹子的端头能从闭锁下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67)分别进入至少两个不同技术特征部件中,来实现解锁,去克服已知锁上与钥匙上非阶梯形匙杆接触的弹子端头只能进入一个技术特征的部件中就可解锁,存在的防破坏和技术开启能力差的问题。在阶梯形匙杆将锁开启后,再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21)较大角度的转动,由锁尺(15)去带动锁舌移动开门。闭锁时,反方向转动可空转锁芯,在控制板(26) 的B边(27)进入控制凹槽(58)相对位置时,与控制板接触的弹簧使控制板移动,由B边与控制凹槽(58)接触,控制板上A边(32)与弹子(46)上的凹槽(47)脱离接触,同时使B弹子(63)的一端¢5)与锁栓(72)或锁体内腔表面(54)脱离接触,而进入与锁体上的辅助凹槽(71)相对位置,此时,与A弹子、B弹子接触的阶梯形匙杆随锁芯一起已转动到A凹槽边(56)[或B凹槽边(53)]位置;又由于辅助凹槽、控制凹槽的凹槽宽度较大,能保证该阶匙形匙杆从A凹槽边(56)的一端进入驱动凹槽¢4)上的凹槽底(57)接触时,控制板(26) 上的所述B边(27)仍在控制凹槽(58)中,A弹子(63)的一端(65)或弹子孔(74)的一孔口(69)与辅助凹槽处于相对位置,因阶梯形匙杆进入驱动凹槽后,与所述A弹子、B弹子接触的力或与增设的在可空锁芯上与阶梯形匙杆(5)接触的复位弹簧力,使A匙杆上的条杆 (8)退出弹子孔,这样阶梯形匙杆就可轻松从驱动凹槽及钥匙孔退出,经锁盖上的钥匙口取出完成闭锁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锁的防破坏和技术开启能力,在锁体上连接有锁盖(51) (见图21)。如图22所示的锁盖上的局部剖视图,可见解锁时在锁盖遮挡内,A匙杆(3)的表面与锁体(16)内腔接触,B匙杆(7)上突起部位条杆(8)已进入弹子孔中与B弹子(63) 的一端头¢1)接触,使B弹子的一端由闭锁下在驱动凹槽或钥匙孔中能自动进入孔子孔内,此时从锁盖上的钥匙口(19)只能见到可空转锁芯的局部端面及驱动凹槽(67)。
如图26至图31,图26是配有至少两把不同开锁权限钥匙的锁,在锁上有至少一个休眠弹子,处于闭锁状态,图27是图26休眠弹子在闭锁下的J-J图,图28是图26休眠弹子在解锁下的J-J图,图29是图26闭锁下的K-K图,图30是图26用第一把钥匙解锁时的 K-K图,图31是图26用第二把钥匙解锁时的K-K图。为了不同弹子锁的实施方案带来的重复叙述,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与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接触或与钥匙上阶梯形匙杆接触的几种弹子都列入本技术方案中叙述,使所述的弹子包括有A弹子(23)上有凹槽(37)、 C弹子(81)上有比A弹子上的凹槽(37)宽度更宽的凹槽(82),B弹子(83)上无凹槽,休眠弹子(76)上有休眠凹槽(78),该所述弹子上的凹槽形状及凹槽凹入方式见前叙及图45 所述特征。闭锁下,在锁芯(20)上的B弹子(83)和C弹子(81)的一端在钥匙孔(18),而另一端与锁体(16)上的锁栓(85或86)进入锁芯的一端接触,锁栓的另一端与锁体上弹簧(87或88)接触,C弹子(81)上的凹槽(82)与控制板(26)上的A边(32)在相对位置上, 锁芯上的A弹子(23)和休眠弹子(76)的一端(77)在钥匙孔(18),另一端(75)与锁芯上的弹簧(34或79)接触,由A弹子和休眠弹子(76)上的非凹槽部位的外表面与锁芯上的控制板(26)的A边(32)接触或在相对位置,控制板的另一端B边(27)与锁体上的控制凹槽 (33)接触(见图27),控制板的A边(32)与横向驱动弹簧(25)、锁芯顺序接触,使控制板与控制凹槽(33)接触,控制板的C边(92)与纵向驱动弹簧(91)、锁芯顺序接触,来驱动控制板纵方向移动力,由控制板D边(84)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弹子(76)上的外表面A部位 (89)接触(见图27),或由控制板上的台阶C部位(93)与锁芯上的限位杆即D部位(94)接触(见图29),使控制板处于不能纵向移动状态,暂时不能使控制板上的A边(32)进入与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相对位置或接触状态,而使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本技术方案中的所述的不同开锁权限的钥匙形状包括有曲线形钥匙或非曲线形钥匙或所述有阶梯形匙杆的钥匙。解锁时,首先用开锁权限为第一的A钥匙解锁,经钥匙孔(18)与所述的 A弹子(23)、B弹子(83)、C弹子(81)或休眠弹子(76)接触,使所述弹子移动,由于配套的第一把钥匙A钥匙不能与休眠弹子接触或不能使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78)进入与所述A 弹子(23)的凹槽(37)处于同一条直线,或不能使休眠凹槽(78)与控制板的A边(32)进入同一条直线或相对状态,使休眠弹子的处于休眠状态(见图27)。但A钥匙能使所述的A 弹子(23)的凹槽(37)进入与控制板上的A边(32)相对位置(见图28),能使B弹子(83) 和C弹子(81)上的另一端与锁芯表面平齐,使锁栓(85、86)的一端从锁芯退出而与锁体内腔表面平齐,同时,C弹子上的凹槽(82)仍与控制板上的A边(32)处于相对位置,使控制板在横向移动时,不会与C弹子的外表面接触,而使控制板在解锁时出现不能移动的问题。 由于A钥匙使A弹子、B弹子、C弹子都进入解锁状态,经钥匙带动锁芯(20)转动,控制板上的B边(27)与锁体上的控制凹槽(33)的凹槽边滑动接触,使控制板横向移动,由A边(32) 进入所述弹子上的各凹槽接触,使B边(32)进入锁体内腔表面而与控制凹槽脱离接触(见图30),就实现锁芯可转动完成开锁,在控制板横向移动时,控制板上的C部位(93)台阶与锁芯上D部位限位杆(94)脱离接触,使限位杆进入控制板上的开口槽位置,在控制板上的C 部位与锁芯上的D部位要脱离接触时,因控制板的横向移动,同时使控制板上的B部位(96) 即所在控制板的D边(84)与休眠弹子(76)的外表面(89)接触(见图30),使控制板不能受纵向驱动弹簧(91)的力去纵向移动,因此休眠弹子仍处于休眠状态,这样在钥匙带动锁芯继续转动下,完成门的开启。闭锁时,经钥匙使锁芯反方向转动,在控制板上的B边(27) 进控制凹槽(33)相对位置时,与控制板的A边接触的横向驱动弹簧(25)使控制板横向移动,在控制板上D边(84)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弹子上的外表面(89)脱离接触前,由控制板上的凸台(93)C部位又重新与锁芯上的限位杆(94)D部位接触(见图29)使控制板仍不能受纵向驱动弹簧(91)力移动,在控制板的B边与控制凹槽(33)接触后,A钥匙从钥匙孔取出,各A弹子上的外表面与控制板的A边又在相对位置或接触,各B弹子、C弹子上与各锁栓(85、86)接触的一端又进入弹子孔内,完成闭锁工作。需要终止A钥匙的开锁功能, 用B钥匙既与A钥匙一样将A弹子(23)、B弹子(83)、C弹子(81)移动,使锁进入解锁状态(详见前述),但B钥匙与休眠弹子(76)的接触,使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78)进入与 A弹子上的凹槽(37)在同一条直线上或与控制板上的B部位即D边(84)上的B部位(96) 处于相对位置,因控制板未横向移动,控制板上的凸台(93)即C部位(93)与锁芯上的限位杆(94)即D部位接触(见图29),使控制板不能移动,由于控制板上的A边与A弹子上的凹槽处于相对位置,经B钥匙带动锁芯转动解锁,在控制板上的B边(27)与控制凹槽(33)的凹槽边滑动接触,将控制板横向移动,使横方向驱动弹簧(25)压缩,导致控制板上的所述C 部位(93)与锁芯上的所述D部位(94)脱离接触,或将所述的D部位进入不能与控制板相接触的开口槽(97)位置,此时,控制板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凹槽在相对位置,在与控制板上的C边(92)接触的纵向驱动弹簧(91)的弹力下,控制板纵方向移动,控制板的A边上的一部分区域经休眠凹槽(78)经过,使控制板上的A边能与休眠凹槽接触(见图28、见图 31),这就实现了 A边与所述的A弹子、C弹子上的凹槽以及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接触,使控制板的B边(27)进入与锁体内腔表面接触,锁芯就可以随钥匙转动将锁开启;由于控制板上的C部位即凸台(93)与锁芯上的D部位即限位杆(94)不在同一平面上,使限位杆(94) 不能再与凸台(93)接触,这就实现了控制板上的A边(32)进入与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 (78)处于接触或相对位置(见图31),使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而解除休眠弹子的休眠,这就解除了 A钥匙的解锁功能,而只能由B钥匙来解锁,当锁配套有第三把钥匙 C钥匙,以此类推,在需终止B钥匙解锁功能,用第三把钥匙C钥匙解锁,使锁内第二个休眠弹子从休眠状态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其相关原理同前述,故略),来使B钥匙失去解锁功能,而由C钥匙解锁。本锁上涉及了数种形状或结构的弹子,在实际中,采用以下组合方式,一种锁上是全由数个A弹子和至少一个休眠弹子,一种锁上是由数个B弹子、锁栓和至少一个休眠弹子,一种锁上是由数个C弹子、锁栓和至少一个休眠弹子。这些不同弹子与休眠弹子组合构成的锁,其结构和解锁原理同前叙述,故略。
如图32至图39,图32是配备有至少两把不同开锁权限的A钥匙、B钥匙的锁,在锁上有至少一个休眠弹子(76),图32处于闭锁状态,图33是图32用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锁处于开锁状态,休眠弹子不工作,图34是图32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使休眠弹子进入工作状态而将A钥匙的开锁功能终止。由B钥匙解锁,图35是图33在A钥匙解锁下的L-L部位图,即休眠弹子未工作而处于休眠状态,图36是图34在用B钥匙解锁下的P-P 部位图,即休眠弹子从休眠状态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图37是图32的M-M图,即与变匙杆(107)接触的开锁盘、锁体内平台图,图38是将图32,图37中的开锁盘、锁体平台与变匙杆接触部位的展开图,图39是变匙杆与开锁盘接触部位的展开图。由上述图可知在闭锁下,可转动任意角度的可空转锁芯(98)上有数个A弹子(23、24),A弹子的一端与锁芯 (98)上的弹簧接触,A弹子的另一端在钥匙孔(18)中,休眠弹子(76)的一端(75)与锁芯 (98)上的弹簧(79)接触,休眠弹子的另一端(77)在钥匙孔(18)中,在锁芯(98)有控制板(26)的C边(92)方向与纵向驱动弹簧(91)、锁芯顺序接触,使控制板(26)上的变匙杆 (107)的端头(113)与锁体(16)内的第一平台(114)或开锁盘(101)上的表面(115)接触,或者是使控制板的A边(32)上的第一凸台(121)与第一 A弹子(23)的外表面接触,A 边(32)上的第二凸台(122)与第二 A弹子(24)的外表面接触,使控制权不能纵向移动,而 A边(32)上的第三凸台(123)处于未工作的休眠状态,A边(32)及该A边上的暂没有所述凸台进入与休眠弹子(76)的外表面接触,在控制板的开口(105)上设置有变匙杆(107),该变题杆上有第一定位凸槽(112)和第二定位凹槽(108),由第一定位凹槽(112)与控制板上的定位弹子(111)、弹簧(109)顺序触压接触,将变匙杆定位在控制板上,变匙杆(107)的一端头(113)与开锁盘(101)和锁体(16)内的第一平台(114)接触,使锁芯在闭锁下可任意转动角度,在可空转锁芯与锁体间有开锁盘(101),开锁盘上有锁尺(15)。所述A弹子、休眠弹子上有能允许控制板上的凸台(121、122、123)通过的凹槽(38、37)及休眠凹槽(78), 在锁体内的第一平台(114)到第二平台(99)之间有与变匙杆(107)上的端头(113)滑动接触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凹槽(120),所述第一平台(114)与开锁盘(101)的平面(115) 处于平行,或第一平台(114)约高于开锁盘的平面(115),第一平台(114)比第二平台(99) 的位置高在则不在同一平面上(见图38)。根据开锁权限首先使用A钥匙解锁,将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A钥匙或有阶梯形匙杆的A钥匙,经钥匙孔(18)与所述的数个A弹子(23、 24)及休眠弹子(76)的一端接触,使所述的数个A弹子(23、24)等上的各凹槽(37、38)进入同一条直线而控制板上的所述A边上的所述凸台(121、122、123)处于同一直线或相平行的位置,而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78)不能和所述的A弹子凹槽处于同一条直线,纵向驱动弹簧(91)使控制板纵向移动,在钥匙带动锁芯转动下,变匙杆的端头(113)沿着V形凹槽(120)的凹槽边滑动到A点(116)时(见图38、39),弹簧使控制板纵向移动,由控制板上的第一凸台(121)经第一 A弹子(23)上的凹槽(37)通过,第二凸台(122)经第二 A弹子(24)上的凹槽(38)通过,因休眠凹槽未移动到与所述凸台同一直线或相对位置,使控制板上的第一凸台(121)与休眠弹子(76)的外表面(89)接触,来阻止控制板的继续移动,使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见图35),在控制板移动时,使匙杆(107)的一端头(113)从锁体上的第一平台(114)进入锁体(16)的凹槽(120)中,而停止移动,因凹槽(120)的凹槽边上的A点(116)位置约高于锁体的第二平台(118)的位置(见图37、38、39),在钥匙带动锁芯转动下,使变匙杆的端头(113)与开锁盘(101)上的缺口处的端面(99)接触(见图37),将开锁盘经变匙杆与锁芯连在一起,在锁芯大角度的转动下,经开锁盘上的锁尺(15)带动锁舌完成开门。闭锁时,经钥匙带动锁芯反方向复位转动,与锁舌接触的压力弹簧在复位伸长而经锁尺使开锁盘也复位转动,在变匙杆的端头(113)从锁体上的第二平台(118)复位移动进入与凹槽(120)上的A点(116)接触(见图38),因控制板上与锁定弹子(111)接触的弹簧(109)的弹力大于纵向驱动弹簧(91)的弹力,使定位弹子(111)与变匙杆上的第一凹槽(112)压力接触的力暂时不能打滑,经变匙杆的端头(113)沿凹槽(120)的凹槽边进入锁体上的第一平台(114)位置,使控制板纵方向复位移动,将驱动弹簧(91)压缩,使控制板上的第一凸台(121)从第一 A弹子(23)的凹槽(37)通过,而与休眠弹子的外表面脱离接触,第二凸台(122)从第二A弹子(24)的凹槽(38)通过,即不与该凹槽配合接触,使控制板上的第三凸台(123)远离第二 A弹子(24)(见图32、图33),在所述钥匙(110)或所述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5)从钥匙孔取出后,与各A弹子(23、24)接触的弹簧使第一 A弹子(23)、 第二 A弹子(24)复位移动,使各A弹子上的凹槽与控制板上的所述第一凸台(121)、第二凸台(122)不再处于同一条直线,而由控制板上的变匙杆的端头(113)与锁体上的第一平台(114)或开锁盘(101)上的平面(115)接触,使控制板不能纵向移动,完成闭锁工作,此时,所述的可空锁芯(98)也可以任意角度空转动,但开锁盘不能转动,门是不能开启的。需终止A钥匙的解锁功能时,用配套的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与所述的A弹子(23、24)、休眠弹子(76)接触,使各A弹子上的凹槽(37、38)和休眠弹子(76)上的休眠凹槽(78)进入同一条直线上,在B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98)转动中,变匙杆(107)上的端头(113)与锁体(16)上的第一平台(114)脱离接触,驱动弹簧(91)使匙杆的端头(113)沿锁体上的凹槽(12))上的凹槽边滑动,经A点(116)进入凹槽底(119)的过程中(见图38或图39)使控制板得以纵向大距离的移动[A钥匙解锁时,变匙杆的端头(113)只能进入凹槽边上的A 点(116)位置,而不能进入凹槽底(119)位置],使控制板上的第一凸台(121)从第一 A弹子(23)上的凹槽(37)通过后,又经休眠弹子(76)上的休眠凹槽(78)通过,而使休眠弹子从休眠状态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控制板上的第二凸台(122)从第二 A弹子(24)上的凹槽(38)通过后,又经第一 A弹子(23)上的凹槽(37)通过,控制板上原暂处于休眠状态的第三凸台(123)经第二 A弹子(24)上的凹槽(38)通过,而使第三凸台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锁芯上的限位杆(125)的一端头与控制板表面脱离接触,由限位杆将控制板复位的行程给切断。在钥匙带动锁芯继续转动,使所述的端头(113)沿凹槽(120)的另一条凹槽边经B点(117)进入锁体上的第二平台(118)时,控制板能作一定距离的复位移动,使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又进入用A钥匙解锁状态下的位置,即第二凸台经第一 A弹子上的凹槽(37)通过,第三凸台(123)经第二 A弹子(24)上的凹槽(38)通过,第一凸台 (121)又经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78)通过,此时,控制板上的C边(92)正好与锁芯上的限位杆(125)的外表面接触,使控制板不能再复位移动,然后由变匙杆上的端头(113)与开锁盘(101)上的缺口处的端面(99)接触,将开锁盘与锁芯连在一起转动完成开锁开门。闭锁时,反方向转动钥匙,使变匙杆上的端头(113)从锁体上的第二平台(118)沿凹槽(120) 进入与该凹槽(120)的凹槽边上的A点(116)接触时,因A点位置与第二平台(118)的位置处于同一平面上,钥匙带动锁芯复位转动,使变匙杆的端头(113)沿该凹槽边进入锁体第一平台(114)时,因锁芯上的限位杆(125)阻止控制板复位移动,锁芯的移动力大于变匙杆上的第一定位凹槽与定位弹子(111)的接触压力,使定位弹子与第一定位凹槽(108)打滑而进入第与二定位凹槽(112)压力接触。才能使变匙杆的端头(113)与锁体上的第一平台(114)接触,然后将钥匙退出钥匙孔,所述的A弹子、休眠弹子复位移动,使A弹子、休眠弹子上的凹槽或休眠凹槽又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或不与控制板上的所述凸台在同一条直线上,进入闭锁状态,锁芯可任意360度角的转动,但开锁盘不能转动,完成了闭锁工件。图39 是将锁体上所述的凹槽(120)及第一平台(114)与第二平台(118)设置在开锁盘(101)上来取代锁体上的平台及凹槽,所述平台及凹槽的特征与在锁体上所述的一样,故开锁原理一样而略述。
如图40至44、图46,图40是配套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锁处于闭锁,可空转锁芯可任意角度的空转动,图41是图40在第二把钥匙B钥匙的解锁图,图42是图41在用钥匙解锁时的M-M图,图43是图41用B钥匙解锁时的N-N图,图44是图40中锁芯上与控制板上的C部位相接触的D部位形状图,图46是图40上开锁盘的形状图,如上述图所示,在未用B钥匙解锁的闭锁下,可空转锁芯(98)上控制板是圆条形控制杆(26)的外表面上的A边(27)与锁芯上的横向移动的驱动弹簧(25)接触,使图条形控制杆的外表面上的B边(32)与数个弯曲扁形A弹子(134、136)上的非凹槽部位的外表面(133、135) 接触,使圆条形控制杆(26) —端上的凸盘(132)即C部位与可空转锁芯上的阶梯形开口 (144)的凸台(131)即D部位接触,使与该凸盘(132)接触的弹簧(91)与可空转锁芯压力接触成太缩状态,圆条形控制杆的另一端(139)进入开锁盘(101)的中心孔而未与开锁盘接触,圆条形控制杆的外表面上的B边(32)未进入与锁芯上的弯曲的扁形休眠弹子(137) 相接触或相对位置,使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开锁盘(101)的定位环形凹槽与乐肉丁睥定位弹子(129)、弹簧(128)顺序接触,使开锁盘定位在锁体上或可转动接触,所述的弯曲的扁形A弹子(134、136)的形状以及该A弹子的凹槽形状同所述休眠弹子的形状及休眠凹槽形状相同(见图42、图43中显示的弯曲的扁形休眠弹子形状图),故未单独显示A弹子的形状图;所述的弯曲的A弹子和休眠弹子放置在可空转锁形上各弯曲的弹子槽中,由所述的A弹子(134、136)、休眠弹子(137)的端在钥匙孔(18)中,A弹子及休眠弹子的另一端分别与弹簧(79)接触。本锁的解锁原理与前述的实施方案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的 A弹子、休眠弹子是弯曲的,控制板是圆条形控制杆,使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下的控制杆上的C部位与锁芯上D部位接触,其C部位、D部位的形状与前述不同。现简要叙述用配套的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A钥匙将数个扁形弹子(134、136)移动,使所述扁形弹子上的凹槽进入同一条直线上,但休眠弹子(137)上的休眠凹槽(138)与所述A弹子上的凹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见图42),弹簧(25)使圆形控制杆(26)横向移动,而由控制杆与所述A弹子的外表面接触,进入与各凹槽(141)接触,使控制杆的一端面996)即B部位与休眠弹子 (137)上扁平形的表面(89)接触,同时,控制杆另一凸务须(132)即C部位进入锁芯(98) 上的阶梯形孔槽(144)位置即D部位,因阶梯形孔槽上的大孔的口径大于凸盘的外径,使C 部位与D部位脱离接触,由纵向驱动弹簧(91)使控制杆纵向移动,因控制杆的另一端的端面(96)已进入休眠弹子上的扁平的外表面(89)接触,使控制杆不能纵向移动,休眠弹子上的凹槽就不能与控制杆的外表面接触仍处于休眠状态。因控制杆横向移动,使控制杆一端上的端头9139)从开锁盘的内孔区域沿开锁盘内孔上的斜坡进入凹槽(148)而与凹槽边 (142)接触,使开锁盘经控制杆的端头(139)将开锁盘与锁芯连在一起,经A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继续转动,由开锁盘上锁尺(15)与锁舌接触完成开门。闭锁时,反方向转动可空转锁芯,在钥匙(1110)或阶梯形匙杆(5)与所述A弹子脱离接触后,与A弹子接触的弹簧使弯典的扁形A弹子复位移动,又因扁平的A弹子的凹槽是弧形凹槽(78)或V形凹槽(78)(详见图45所显示休眠弹子的凹槽形状),所述的A弹子的凹槽形状与休眠弹子的凹槽形状相同。圆弧形的凹槽或V形的凹槽使圆条形的控制杆的表面(32)与各A弹子上的凹槽脱离接触由A弹子的非凹槽部位的外表面与控制杆接触,控制杆横向复位移动,在控制杆上的B 部位(96)与休眠弹子的A部位(89)脱离接触时,控制杆上的C部位(132)又与锁芯上的 D部位(131)接触,使控制杆不能纵向移动,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A部位与B部位,C部位与 D部位的交替接触,其所述的A、B、C、D部位上有便于接触的斜坡面,来确保A钥匙的开锁权得到保证,锁也又进闭锁状态下的锁芯可任意转动360度角,开锁盘不能转动。以准备A钥匙再对该锁进行解锁。需终止A钥匙的开锁权,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休眠弹子的一端 (77)与B钥匙(110)接触(见图432),使A弹子(134、136)以及休眠弹子(137)上的凹槽(141)、休眠凹槽(138)进入同一条直线上,槽向驱动弹簧(25)将控制杆(26)移动,由外表面(32)与A弹子上的凹槽,与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138)接触(见图43),控制杆的槽向移动,使控制杆上所述B部位即端面(96)进入与休眠凹槽(137)相对位置或同一条直线上,而与休眠弟子上的A部位即外表面(89)脱离接触,同时,控制杆的另凸盘(132)即C部位进入锁芯上的阶梯形孔槽(131)上的大孔口(144)(见图44),即D部位位置而脱离接触, 在纵向驱动弹簧(91)的弹力下,控制杆进入不可逆转的纵向移动,使控制杆的外表面(32) 进入与休眠凹槽(138)相接触,使处于休眠状态的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因控制杆横向移动,由控制杆的端头(139)又进入与开锁盘上的凹槽(148)上的凹槽边(142) 接触(见图46),经钥匙、锁芯、开锁盘,由锁尺带动锁舌移动完成开门,反之,反方向转动钥匙,与A钥匙被锁后进入闭锁的情况一样,在钥匙(110)退出钥匙孔后,由各弯曲的扁平弹子,休眠弹子上的外表面与控制杆的外表面接触,进入闭锁状态,控制杆的端头(139)与开锁盘脱离接触,锁芯又能任意角度转动,但开锁盘不能转动,门不能开启。在用B钥匙解锁后,控制杆上的B盘不能与锁芯上的阶梯形孔槽的台阶接触,控制杆的一端面(96)不能与休眠弹子上的外表面接触,因此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使A钥匙的解锁功能终止完成由B钥匙解锁。
如图45,图45是显示各种形状的休眠弹子(76、137)上的休眠凹槽(78、138)的几种凹槽形状及该凹槽入休眠弹子的方式。从图中可知,休眠凹槽从休眠弹子上凹入的方式包括一种是休眠凹槽(78、138)沿着休眠弹子外表面凹入而形成环形的凹槽或圆环形凹槽;所述休眠凹槽的形状包括有休眠凹槽上的凹槽底与凹槽口的光度相同,休眠凹槽上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弧形凹槽式或圆弧形凹槽,休眠凹槽上的凹槽大于凹槽底的V形凹槽。同样,所述的A弹子、C弹子上的凹槽凹入方式同休眠弹子上的凹槽凹入方式相同,所述A弹子、C弹子上的凹槽形状也机休眠弹子上的几种凹槽形状相同,故不重复叙述。
如图47至图50,图47是配套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处于闭锁状态, 图48是图47在用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下图,图49是图47即图50在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下,的W-W部位图,显示休眠弹子情况图,图50是图47在用B钥匙解锁下的图。由上述图可知闭锁下,在锁芯(20)上与钥匙接触的数个A弹子(23、24)及休虑弹子(76)的一端(77)放置在与钥匙孔(18)相通的环形槽(35)中而远离钥匙孔,被锁盖(51)遮接而隐藏于锁内,A弹子(23、24)以及休虑弹子的另一端分别与锁芯上的弹簧(79)接触,在A 弹子休虑弹子上有凹槽(37、38)或休眠凹槽(78),锁芯上的控制板(26)的A边(32)与所述A弹子(23、24)的外表面接触或处于相对位置,以及A边(32)所在方向与槽向驱动弹簧(25),锁芯(20)顺序接触,使控制板的B边(27)与锁体(16)上的控制凹槽(33)接触,锁芯不能转动,控制板上的C边(92)所在方向与锁芯上的纵向驱动弹簧(91)接触,使控制板的D边(84)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弹子(76)的外表面(89)处于相对位置或高于休眠弹子的外表面(89),而由控制板上的B边(27)上的凸台(152)即C部位(152)与锁体的控制凹槽(33)中的限位凸台(153)即D部位(153)接触,使控制板不能纵方向移动。所述限位凸台(153)与B边(27)上的凹槽(151)相连,该凹槽(151)的深度应大于限位凸台(153) 在控制凹槽(33)中突起的高度,凹槽(151)的宽度应保证控制板上的B部位(96)从休眠弹子(76)的上方径休眠凹槽(78)进入休眠弹子的下方位置,即该凹槽(1511)的宽度大于休眠弹子的外径。由此可知,本技术方案中,与前几个技术方案不同的是1、锁芯是不能在闭锁下空转动,2、所述的C部位(152)和D部位(153)的技术特征与前述不一样,由控制板上的凸台(152)与锁体控制凹槽中的限位杆(153)接触,而其余部件及解锁、闭锁原理同前述的图6、图26等技术方案中的原理一样,现简叙如下,在用所述的形状的第一把钥匙A 钥匙解锁时钥匙(110)进入钥匙孔或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进入钥匙孔后,转动钥匙进入环形槽(35),使所述A弹子(23、24)、休眠弹子(76)移动,因是A钥匙,只能使数个A弹子 (23,24)上的凹槽(37、38)进入同一条直线,使控制板上的A边(32)与各A弹子上的凹槽处于相对位置,使锁进入解锁状态,然后移动钥匙经钥匙与锁芯接触带动锁芯转动,使控制板(26)的B边(27)沿锁体上的控制凹槽(33)上的凹槽边压力接触,将控制板横向移动, 由A边(32)进入各A弹子上的各凹槽(37、38)中,在控制板横向移动,控制板上的C部位(152)即凸台(152)与控制凹槽(33)中的限位杆(153)即D部位脱离接触前,控制板的D 边(84)上的B部位(96)进入与休眠弹子(76)上的外表面接触(见图48),使控制板不能纵向移动,休眠弹子就仍处于休眠未工作的状态,因控制板的B边(27)与控制凹槽(33)脱离接触,使锁芯可随钥匙继续转动,经锁尺(15)将门开启,闭锁时,反方向转动锁芯作复位转动,在控制板上的B边(27)进入控制凹槽(33)相对位置时,横向驱动弹簧(25)使控制板横向作复位移动,使B边(27)进入控制凹槽(33),并在控制板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弹子的外表面A部位脱离接触前,由控制板上的凸台(152)即C部位又与锁体上的限位杆(153)即D部位接触,使闭锁下,控制板孔子不能纵向移动来保证A钥匙的开锁权限不会终止。然后A钥匙沿环形槽经钥匙孔退出锁完成闭锁工作。在需终止A钥匙解锁,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时,B钥匙使所述数个A弹子(23、24)以及休眠弹子(76)上的凹槽(37、 38)及休眠凹槽(78)进入同一条直线上,经B钥匙带动锁芯转动,控制板上的B边(27)与控制凹槽(33)脱离接触时,使控制板横向移动,所述A边(32)进入与所述凹槽(37、38)及休眠凹槽(78)接触或处于快接触时(见图49),B边(32)上的凸台(152)与限位杆(152) 脱离接触,纵向驱动弹簧(91)使控制板纵向移动,使限位杆(153)进入B边(27)上的凹槽 (151)(见图50),得以使控制板上的A边(32)进入与休眠弹子的休眠凹槽接触,使休眠弹子及休眠状况进入不可连转的工作状态,经B钥匙带动锁芯反方向转动,在B边(27)进入控制凹槽(33)相对位置,横向弹子弹簧(25)使B边(27)进入控制凹槽中,并由B边上的凹槽(151)与限位杆(152)在相对位置,然后与A弹子、休眠弹子接触的弹簧(79)使其复位移动,使A弹子和休眠弹子上的凹槽、休眠凹槽及控制板的A边(32)及在同一条直线上, 但休眠弹子上的外表面(89)进入与控制板上的A边(32)相对位置或接触状态,使S钥匙的解锁功能终止,由B钥匙执行解乐,到此完成了闭锁工作,等待B钥匙的继续解锁。
如图51至图56,图51是配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在闭锁状态弯曲的扁平休眠弹子在可空转锁芯上,图52是图51用第一把钥匙A钥匙状态下的图,图53是图51是在闭锁下的另X-X部位图,图54是52用A钥匙解锁状态下R-R部位图,图55是图 51用第2把钥匙B钥匙解锁状态下图,图56是图55用B钥匙解锁,形态下的Z-Z部位图。 从上述图可知,在闭锁下可任意角度的可空转锁芯(98)上的数个弯曲的扁平A弹子(134、 136)的一端及至少一个弯曲的扁平休眠弹子(157的一端与弹簧(79)、锁芯接触,该A弹子的另一端休眠弹子的另一端在钥匙孔(18)中,锁芯上的控制板(26)的A边(32)与A弹子的外表面接触,控制板上的B边(27)与横向驱动弹簧(25),锁芯顺序接触,使控制板D端(162)上的条杆(139)在开锁盘(101)的内孔中而未与开锁盘上的凹槽边(142)(见图46) 接触,使开锁盘未与控制板及锁芯连在一起,控制板C端(92)方向上与纵向驱动弹簧(91)、 锁芯(98)顺序接触,使控制板B边(27)上的凸台(161)即B部位与休眠弹子(157)上的辅助条杆(158)即A部位接触,使控制板不能纵向移动,休眠弹子上的弯曲辅助条杆(158) 的一端与休眠弹子(157)相连,弯曲辅助条杆的弯曲形状与休眠弹子的弯曲形状相适应, 在弯曲的条杆(158)与弯曲的休眠弹子(157)的外表面之间构成的弯曲和开口槽(163)的口么小于控制板上的A边(27)的凸台(161)到B边(32)之间的外径,使控制板上的凸台(161)或控制板上的D边(162)与休眠弹子或休眠弹子的辅助条杆接触,未阻止闭锁下或用 A钥匙解锁下控制板纵向移动,以实现A钥匙的解锁功能(见图53、图54)弯曲开口槽(163) 的口径大于控制板上的A边(27)到B边(32)之间的外径,使控制板能在弯曲形的开口槽(163)中移动,弯曲的辅助条杆(158)到休眠弹子的休眠凹槽(138)的凹槽底之间的口径或开口槽大于控制板的A边(27)上的凸台(161)到B边(32)之间的外径,以便在B钥匙解锁时,控制板(26)及凸台(161)能经该口拚或开口槽通过,未将休眠弹子解除休眠状态百进入不可逆寒心的工作状态(见图56、图55),本实施例中的弯曲的扁平A弹子的形状与图 42,图43所示的休眠弹子(137)的形状一样,故在图中未单独显示。解锁时,首先用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A钥匙(110)与所述的A弹子(137)的的形状一样,故在图中未单独显示, 解锁时,首先用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A钥匙(110)与所述的A弹子(134、136)以及休眠弹子(157)的一端(77)接触,使数个A弹子上的凹槽(141、149)进入同一条直线,而与控制板上的A边(32)进入相对位置,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138)未与A弹子上的凹槽(141、 149)及控制板上的A边(32)处于同一条直线,(见图53)横向驱动弹簧(25)力将控制板上的B边(32)与各A弹子上的凹槽(141、149)接触,控制板横向移动时,在控制板上的C 部位(161)即控制板A边(27)上的凸台(161)与休眠弹子上的D部位(158)即控制板上的弯曲辅助条杆(158)脱离接触前(见图53),由控制板上的B部位(162)即控制板的D边(162)进入与休眠弹子上的A部位(160)即休眠弹子的外表面(160)接触,使控制板(26) 不能纵方向移动(图54)。控制板横向移动,使控制板一端的条杆(139)进入开锁盘(101) 上的凹槽边(142)接触,使开锁盘经条杆D、控制板、锁芯连为一体,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由锁尺(15)使锁舌移动完成开门,所述开锁盘形状及凹槽(142)见图46。闭锁时, 反方向转动锁芯,在钥匙从钥匙孔取出后,与各A弹子(134、136)接触的弹簧使各A弹子复位移动,因A弹子及休眠弹子上的凹槽形状是孤形凹槽,使控制板上的A边(32)沿孤形凹槽滑动进入与各A弹子外表面接触未将控制板横向移动,使控制板上的条杆(139)与开锁盘上的凹槽边(142)脱离接触,锁又进入闭锁下的可空转锁芯可任意角度的转动。终止A 钥匙的开锁功能,启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是解锁,B钥匙将所述的A弹子、休眠弹子移动,使各A弹子(134、136)上的凹槽(141、149)、休眠弹子(157)上的休眠凹槽(138)进入同一条直线而由所述凹槽(141、149)与控制板上的A边(32)处于相对位置,横向驱动弹簧(25) 使控制横向移动,将A边(32)与凹槽(141、149)接触,将条杆(139)与开锁盘上的凹槽边(142)接触,使控制板上的C部位(161)即凸台(161)与休眠弹子上的D部位(158)即弯曲的辅助条杆(158)脱离接触,控制板上的B部位(162)即D边(162)与休眠弹子上的A部位(160)即外表面(160)脱离接触,使控制板上的凸台(161)和控制板(26)从弯曲的辅助条杆(158)到休眠凹槽(138)之间的空间通过,图56在纵向驱动弹簧(91)作用下,控制板(26)纵向移动,使控制板上的A边(32)经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138)通过,而与休眠凹槽接触,将休眠弹子从体眠状态进入不可连转的工作状态,使A钥匙的解锁功能自动终止, 转动B钥匙经锁尺使锁舌移动完成开门。闭锁上,反方向转动锁芯,在钥匙从锁上取出后, 与各A弹子接触的弹簧,与休眠弹子接触的弹簧(79)使A弹子、休眠弹子复位移动,将控制板上的A边(32)沿孤形的凹槽、弧形的休眠凹槽进入各A弹子、休眠弹子的外表面接触,使控制板横向移动,条杆(139)与开锁盘脱离接触,锁进入闭锁状态,等待下次B钥匙的再次解锁。
如图57、58,图57是一种地下铁路锁芯的锁上配套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锁处于闭锁状态,图58是图57用B钥匙解锁锁处于开启状态。图57中所涉及的 A弹子、休眠弹子的形状等与前述的技术方案相同,不同的是1、本锁没有锁芯,2、控制板与A弹子、休眠弹子接触A边(32)是数个凹槽(165、166、167),3、由控制板直接与锁梁或带动锁舌移动的控制杆接触。现简述如下如上述图可知,闭锁下,解体(16)的数个孔中的有数个A弹子(23、24)、至少一个休眠弹子(76),A弹子、休眠弹子的一端与弹簧、锁体顺序接触,A弹子以及休眠弹子的另一端在钥匙孔(18)或放置在所述锁盖(22、51)遮挡,而与钥匙孔(18)相通的环形槽区域,锁梁的两端(168、171)进入锁体的孔槽中,由锁梁两端上的凹槽(169)与控制板(26)的B边(27)接触,与控制板的B边(27)所相对边是A边(32)由A边与槽向驱动弹簧(25),锁体顺序接触,由A边(32)与各A弹子的外表面接触或处于相对位置,在A弹子上有凹槽(37或38),休眠弹子上有休眠凹槽(78),由控制板D边 (84)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弹子(76)的外表面即A部位处于暂未接触的相对位置,由控制板B边(27)上的凸台(152)即C部位与锁体(16)上的限位杆(153)即D部位接触来阻止与控制板C边(92)接触的驱动弹簧(91)力,使控制板不能纵向移动,来确保援于第一把钥匙A钥匙的解锁权。A钥匙解锁时,其解锁原理同前进的实施例一样,现简述于下,A钥匙在钥匙孔或与钥匙孔相同的环形槽中与所述的A弹子(23、24)、休眠弹子(76)接触,使 A弹子上的各凹槽(37、38)与控制板A边(32)上的凹槽(165、166)处于相对位置,使锁处于解锁状态,然后用外力净锁梁移动,使锁梁的两端(168、171)上的孤形凹槽(169)或V形凹槽与控制板(216)上的B边(27)滑动接触,得以使锁梁和控制板移动,在控制板上的A 边(32)与各A弹子的凹槽(37、38)接触时,锁梁的两端(168、171)与控制板脱离接触,来实现挂锁或车锁的开启,控制板横向移动时,在控制板上的C部位即B边上的凸台(152)与锁体(16)的D部位即限位杆(153)脱离接触前,由控制板D边(84)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弹子(76)上的外表面(89)即A部位接触,使控制板仍不能纵方向移动,来使休眠弹子处于休眠状态,保证A钥匙的开锁权得到执行。解锁完后,将锁梁的两端(168、171)重新放入锁体孔槽中,然后取出A钥匙,与A弹子接触的弹簧使A弹子复位移动,而由A弹子上的孤形凹槽(37、38)(见图45所述的孤形凹槽),与控制板的A边(32)或A边上的凹槽(165、166)滑动接触,而进入由A弹子的外表面与控制板的A边或A边上的凹槽接触,使控制板横向移动,由控制板上的B边(27)再与锁梁两端(168、171)上的孤形凹槽(169)接触,完成锁的闭锁工作。采用A边上的凹槽(165、166)与A弹子的凹槽(37、38)接触,是为了使控制板移动的距离大,以保证控制板使锁梁可靠接触或脱离接触,控制板上的凹槽(165、166、167)的凹槽宽度约大于A弹子上的凹槽(37、38)处的外径。终止A钥匙解锁,第二把钥匙 B钥匙解锁的原理等同前述方相同,现简述如下B钥匙使A弹子上的凹槽(37、38)及休眠弹子(76)上的休眠凹槽(78)处同一条直线上,而将A弹子(23、24)上的凹槽(37、38)与控制板(26)上的A边(32)或A边上的凹槽(165、166)处于相对位置,然后用外力将锁梁与锁体(16)分离,由锁梁上的孤形凹槽(169)将控制板的B边(27)进入与锁梁的外表面接触,使控制板横向移动,在控制板上的A边(32)或A边上的凹槽(165、166)进入与A弹子(23,24)上的凹槽(37,38)接触时,控制板上的C部位(152)即凸台(152)与锁体(16) 上的限位杆(153)即D部位(153)脱离接触,此时,控制板D边(84)上的B部位(96)进入体眠弹子(76)的休眠凹槽(78)相对位置而不与休眠弹子的外表面即A部位接触,在纵向驱动弹簧(91)力下,控制板纵方向移动,使控制板B边上的凸台(152)进入锁体的限位杆(153)下方,而由B边(27)上的凹槽(151)与限位杆(153)在相对位置,使控制板的A 边(32)进入与休眼弹子上的休眼凹槽接触,或使A边上的第一凹槽(165)原在A钥匙解锁时与第一 A弹子(23)上的凹槽(37)接触,原处于休眠状态的第三凹槽(167)进入与第二 A弹子(24)上的凹槽(38)接触,(见图58),控制板的纵方向移动使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使A钥匙的解锁功能终止,锁开启,并由B钥匙来执行以后的解锁。闭锁的方式用A钥匙一样,故略述,当锁配有第三把授权不同的钥匙C钥匙时,上述各种锁只需再增加一个休眠弹子,以及由控制板与锁体或锁芯或休眠弹子上的辅助条杆组合构成的第二个C部位与第二个D部位接触的设置。在图6至图20所述的几种技术方案是叙述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所述A弹子、B弹子的端头及所述的阶梯形匙杆接触;科21至25是叙述本发明的第二个特征,所述与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接触的端头被锁上的锁盖遮挡而隐藏于钥匙孔相通的环形槽中而远离钥匙孔及锁盖上的钥匙口 ;图26至图58是叙述本发明的第三个特征所述没有不同类型的A弹子或B弹子或C弹子的弹子锁上配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在所述锁上没有至少一个休眠弹子来实现A钥匙、B钥匙的不同开锁权限; 图I至图5是叙述本发明的第四个特征所述的阶梯形匙杆是由至少两个A匙杆与B匙杆错位串联连接或至少两个A匙杆与B匙杆错位并联连接构成,其A匙杆或B匙杆的形状又包括有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A匙杆或B匙杆。为了进一步提高锁的安全性,可将图6至图 20叙述的所述A弹子、B弹子与阶梯形匙杆接触的特征也组合利图26至图58中配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上,使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与所述A弹子、B弹子、C弹子以及休眠弹子接触,来使休眠弹子与至少一个A弹子或B弹子或C弹子接触的端头由闭锁下在同一个技术特征部件中到解锁时可分别进入技术特征不相同的至少两个部件中,同样也可将图26至图58所述的锁的休眠弹子,控制板设置到图6至图20的锁上。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分别介绍了不同性能的锁的实施方案,一种是闭锁下锁芯不能转动的锁,一种是闭锁下锁芯可转动小于360度角的锁,一种是闭锁下锁芯可任意转动角度,即可转动大于360度角的锁。同样可以将图21至图25所述的锁盖用于设有休眠弹子、配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上。所述的休眠弹子有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或休眠弹子上有辅助条杆的设置,即凹槽的形状包括有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孤形凹槽或V形凹槽,凹槽口与凹槽底相同的凹槽,凹槽的凹入方或有从休眠弹子或A弹子的外表面凹入或沿着休眠弹子或A弹子外表面凹入的圆环形凹槽。所述阶梯形匙杆上与A弹子、B弹子、C弹子、休眠弹子接触的突起部位或非突起部位是齿形或曲而或蛇形槽或凹槽或弹子槽或在匙杆上突起端头是孤形的凸台或突起的条杆。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锁头及钥匙,它包括有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与锁上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弹子的端头接触解锁,所述的弹子有A弹子和/或B弹子和/或C弹子,所述的A弹子和C弹子上有凹槽,其特征在于在钥匙上设置有与所述弹子的端头接触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和/或在配套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所述钥匙及有锁盖(22、51)的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休眠弹子(76、157、137);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是由至少两个A匙杆(3)和B匙杆(7)按错位串联连接或错位并联连接构成,使A匙杆(3)与B匙杆(7)上的轴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所述A匙杆、B匙杆上的突起部位或非突起部位与所述弹子的端头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接触,来将数个所述弹子的端头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从闭锁下处于同一个技术特征的部件中到解锁时可进入至少两个不同的技术特征的部件中;所述休眠弹子(76、137、15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休眠凹槽(78、138),由休眠弹子的一端与锁体(16)或锁芯(20、21、98)上的弹簧(79)接触,休眠弹子的另一端与所述的钥匙或钥匙上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接触;在用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在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而解除休眠状态,将A钥匙的解锁功能终止,由B钥匙执行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的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形状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曲线形的A匙杆(3)与曲线形的B匙杆(7)成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或②曲线形的A匙杆(3)与非曲线形的B匙杆(7)成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或③非曲线形的A匙杆(3)与曲线形的B匙杆(7)成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所述的非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形状包括有以下情况①、非曲线形的A匙杆(3)与非曲线形的B匙杆(7)成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或②非曲线形的A匙杆(3)与非曲线形的B匙杆(7)是不平行的错位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构成;所述曲线形或非曲线的阶梯形匙杆(5)的钥匙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一端与钥匙手柄(9)相连,该阶梯形匙杆的另一端或A匙杆(5)和B匙杆(7)的一条边上有便于所述弹子的端头滑动的导向斜坡(I),或②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一端与弯曲连接杆(14)、钥匙手柄(9)顺序相连,该阶梯形匙杆的另一端或A匙杆(5)和B匙杆(7)的一条边上有便于所述弹子的端头滑动的导向斜坡(I),或③非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一端与钥匙手柄(9)相连,该阶梯形匙杆的另一端或A匙杆(3)和B匙杆(7)的一条边上有便于所述弹子的端头滑动的导向斜坡(I),或④非曲线形的阶梯形匙杆(5)的一端与弯曲连接杆(14)、钥匙手柄(9)顺序相连,该阶梯形匙杆的另一端或A匙杆(3)和B匙杆(7)的一条边上有便于所述弹子的端头滑动的导向斜坡(I)。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阶梯形匙杆(5)上与弹子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接触的突起部位是在所述的A匙杆(3)、B匙杆(7)表面上突起的条杆(8)或弧形凸台(13、12),所述阶梯形匙杆(5)上与弹子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接触的非突起部位是在A匙杆(3)、B匙杆(7)上的蛇形槽、外铣齿槽、凹槽或弹子槽(2、6);所述阶梯形匙杆(5)上错位连接的A匙杆(3)与B匙杆(7)上的错位连接,使A匙杆(3)上的轴线A与所述B匙杆(7)上的轴线B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成平行或非平行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与所述钥匙或与所述钥匙上的阶梯形匙杆(5)接触的所述弹子和/或所述休眠弹子放置在锁芯(20、21、98)上,与所述钥匙或所述钥匙上的阶梯匙杆接触的所述弹子的端头(36、39、45、61)和/或所述休眠弹子的端头(77)在锁上放置的位置有以下情况①、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所述端头放置在与钥匙孔(18)相通的锁芯上由环形槽(30)和环形槽(35)构成的阶梯形环形槽中,而远离钥匙孔(18),使所述弹子端头或休眠弹子端头被锁盖(22、51)遮挡而隐藏于锁内,或②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放置在与钥匙孔(18)相通的环形槽上而远离钥匙孔(18),使所述弹子端头或休眠弹子端头被锁盖(22、51)遮挡而隐藏于锁内,或③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放置在从锁芯的外表面凹入构成的钥匙孔(18)中,而与锁体(16)上被锁盖(22,51)遮挡而隐藏于锁内的驱动凹槽(49)成错位设置,或④所述弹子和休眠弹子的端头经钥匙孔(18)与锁体(16)上的驱动凹槽¢7)上的凹槽底(57)接触而相对设置,而由锁盖(22、51)将驱动凹槽(67)上的A凹槽边(56)、B凹槽边(53)给遮挡隐藏于锁内,或⑤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所述端头放置在钥匙孔(18)相通的弹子孔中而将所述端头凹入弹子孔内而不在钥匙孔,或⑥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放置在与钥匙孔相通的弹子孔中而凹入弹子孔内,该钥匙孔(18)与锁体(16)上的驱动凹槽(67)的凹槽底(57)相对设置,由锁盖(22、51)将该驱动凹槽的A凹槽边(56)、B凹槽边(53)遮挡而隐藏于锁内,或⑦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从锁头伸出放置在锁头(16)的外表面;所述锁芯包括有闭锁下不能转动的锁芯(20)或可转动小于360度角的可空转锁芯(21)或可转动大于360度角的可空转锁芯(98)。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与有阶梯形匙杆(5)或无阶梯形匙杆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接触的所述休眠弹子(76、137、157)放置在锁体(16)上,与所述阶梯形匙杆(5)或无阶梯形匙杆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接触的休眠弹子上的所述端头(77)在锁上放置的位置有以下情况①、休眠弹子的端头(77)放置在锁体(16)上的钥匙孔(18)中,或②休眠弹子上的端头(77)放置在与钥匙孔(18)相通的被锁体(16)遮挡的环形槽中而隐藏于锁内,或③休眠弹子上的端头(77)从锁体伸出而放置在锁体的表面外上;所述休眠弹子的另一端(75)与弹簧(79)、锁体(16)顺序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I或4或5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在设有休眠弹子(76、137、157)的锁上设置有可与休眠弹子接触的控制板(26),所述控制板上与所述弹子的外表面或凹槽处于接触或相对位置的A边(32)方向上与横向驱动弹簧(25)接触,使控制板上与A边(32)相对位置上的B边(27)与放置锁体(16)孔的锁梁上的凹槽(169)或与锁体上的控制凹槽(33)接触,所述控制板上的C边(92)或该C边(92)方向上与纵向驱动弹簧(91)接触,使控制板上与C边(92)相对位置上的D边(84)上的B部位与休眠弹子上的A部位接触,或使控制板上的C部位与锁芯或锁体或休眠弹子上的D部位接触,来阻止控制板纵向移动,去阻止控制板进入与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78)接触或处于相对位置,使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以确保在未启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时,由所述的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所述控制板的形状有扁形控制板或圆条形控制板。
7.根据权利要求I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的休眠弹子是这样来实现不同权限的A钥匙、B钥匙的解锁在用配套钥匙中的第一把钥匙A钥匙解锁时,休眠弹子(76、137、157)上的休眠凹槽(78、138)不能与所述A弹子(23、24、46、134)上的凹槽(37、38、47、141)处于同一直线,或不能与控制板(26)的A边(32)处于同一条直线或相对位置,使控制板上的B部位与休眠弹子上的A部位接触,来阻止控制板(26)纵向移动,在需终止A钥匙的解锁功能时,启用配套的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使休眠弹子(76、.137、、157)上的休眠凹槽(78、138)与所述的A弹子上的凹槽(37、38、47、141)处于同一条直线,或与控制板的A边(32)处于同一条直线或相对位置,使所述的A部位与B部位脱离接触,在控制板上的C部位与锁体(16)或锁芯(20、21、98)或休眠弹子上的D部位脱离接触下,由与控制板接触的纵向驱动弹簧(91)使控制板纵向移动,而将休眠弹子上的休眠凹槽进入与控制板接触或控制板上的凸台(102)经休眠凹槽通过,来解除休眠弹子的休眠状态,而进入不可逆转的工作状态,来将A钥匙的开锁功能终止,由B钥匙执行解锁;所述控制板(26)上的B位与休眠弹子(76、135、157)的A部位接触来阻止控制板纵向移动的所述的A部位和B部位的形状及接触方式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控制板的A边(32)与D边(84)连接处的D边(84)位置上的B部位(96)与休眠弹子上的外表面(89)即A部位接触,或②控制板的A边(32)上的B部位即第一凸台(121)与休眠弹子上的外表面即A部位(89)接触,或③控制板的A边(32)上的凸台(161)即B部位与休眠弹子(157)上的辅助条杆(158)接触,或④控制板的D边(84)即B部位与休眠弹子的外表面即A部位接触;在未启用第二把钥匙B钥匙解锁的闭锁下,使所述休眠弹子处于不工作的休眠状态是由所述控制板(26)上的C部位与锁体(16)或锁芯(20、21、98)或休眠弹子(157)上的D部位接触,来阻止控制板纵向移动的所述C部位和D部位的形状及接触方式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控制板的B边(27)上的凸台(152)即B部位与锁体的控制凹槽(33)上的限位杆(153)即D部位接触,该凸台(152)与B边(27)间有能容纳限位杆(153)端头的凹槽(151),或②控制板上的限位台阶(93)即C部位与锁芯或锁体上的限位杆(94)即D部位接触,或③控制板的D边(84)即C部位与休眠弹子(157)上的辅助条杆(158)即D部位接触。或④控制板上的凸盘(132)即C部位与锁芯或锁体上的阶梯形开口槽(144)的限位板(131)即D部位接触,或⑤控制板上的变匙杆(107)上的第二定位凹槽(108)与控制板上的定位弹子(111)、弹簧(109)顺序接触,来使变匙杆的一端头(113)即C部位与锁体或开锁盘(101)上的平台(114或115)即D部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I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与休眠弹子(76、137、157) —起设置在配置有不同开锁权限的至少两把钥匙的锁上与所述的阶梯形匙杆(5)或非阶梯形匙杆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接触的所述弹子在锁上的设置方式包括有以下情况①、A弹子(23、24、43、46)在锁芯上,A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A弹子的另一端与锁芯上的弹簧(34、41、48、50)接触,或②A弹子(23、24、43、46)在锁体(16)上,A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A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上的弹簧(34、41、48、50)接触,或③B弹子(83)在锁芯上,B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B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16)上的锁栓(86)、弹簧(87)顺序接触,闭锁下,锁栓(86)的一端进入锁芯的弹子孔与B弹子的一端接触,或④B弹子(63,64)在锁芯上,B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闭锁下,B弹子的另一端或放置B弹子的弹子孔(74)与锁体内腔上的辅助凹槽¢6)相对设置而与锁体上的锁栓(72)、弹簧(73)成错位设置,在弹子孔(74)上与辅助凹槽(66)相对位置的孔口(69)形状包括有开口或无开口的设置,有开口的弹子孔口(69)与从锁芯外表面凹入的开口槽(68)相通,或⑤C弹子(81)在锁芯上,C弹子的一端与钥匙接触,C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上的锁栓(85)、弹簧(88)顺序接触;所述的A弹子和C弹子上有凹槽,C弹子上的凹槽宽度大于A弹子上的凹槽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I或4或5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休眠弹子(76、137、.157)的形状包括有①、圆条形休眠弹子,或②非圆条形休眠弹子,或③弯曲形的休眠弹子(137),或④设有辅助条杆(158)的弯曲形或非弯曲形休眠弹子(157),该辅助条杆(158)与休眠弹子的外表面之间有约大于所述控制板(26)外径的开口槽(163);所述休眠弹子上的凹槽(78、138)的凹入方式包括有以下情况①、沿着休眠弹子的外表面凹入的圆环形的凹槽(78),或②从休眠弹子外表面凹入的凹槽(78);所述休眠弹子上的凹槽(78、138)形状包括有以下情况①、凹槽口与凹槽底的宽度相同的凹槽(78),或②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V形凹槽,或③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弧形凹槽(138)。
10.根据权利要求I或4或5或8所述的一种锁头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锁盖(22、51)与锁体(16)或锁芯(20)的一端面相连或接触,在锁盖上有偏离锁芯或锁体轴线的钥匙口(19),钥匙口(19)与锁盖上的中心孔(50)相通,中心孔的孔径小于锁芯外径;钥匙口(19)在锁上的设置位置有以下情况①、钥匙口与钥匙孔(18)相通,锁盖(51)将与钥匙孔相通的阶梯形环形槽遮挡而隐藏锁内,使放置在阶梯形环形槽中与所述钥匙接触的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被锁盖(51)遮挡在阶梯形环形槽中而远离钥匙孔,或②钥匙口与钥匙孔相通,由锁盖将与钥匙孔相通的环形槽给隐藏于锁内,使放置在环形槽上与所述钥匙接触的所述休眠弹子和/或弹子的所述端头远离钥匙孔,而隐藏于锁头内,或③钥匙口与放置所述A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的钥匙孔和锁体上与钥匙口相对设置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驱动凹槽(67)上的凹槽底(57)的宽度相对区域相通,而将驱动凹槽(67)上的A凹槽边(56)和/或B凹槽边(53)被锁盖(51)遮挡而隐藏锁内,或④钥匙口与放置所述A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的钥匙孔相通,由锁盖将与钥匙孔成错位设置而在锁体内腔上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的驱动凹槽(49)和/或控制凹槽(52、58)给遮挡而隐藏于锁内,或⑤钥匙口与钥匙孔相通,由锁盖(51)将与钥匙孔相通的锁芯上的半径不相同的A环形槽(30)和B环形槽(35)构成的阶梯形环形槽及放置在该阶梯形环形槽上的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被遮挡而隐藏锁内,使与所述钥匙接触的所述弹子和/或休眠弹子的端头放置在该阶梯形的环形槽而远离钥匙孔;所述的驱动凹槽、控制凹槽的凹槽宽度包括有闭锁下锁芯不能转动使控制板与控制凹槽之间或使阶梯形匙杆与驱动凹槽之间处于接触状态所需的凹槽宽度,或闭锁下可空转锁芯在空转动小于360度角度时使控制板与控制凹槽之间或使阶梯形匙杆与驱动凹槽之间始终处于接触状态所需要的凹槽宽度。
全文摘要
一种锁头及钥匙,在钥匙上有弹子、休眠弹子接触的阶梯形匙杆,来将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从一个技术特征部件进入两个特征部件中,锁上配有不同开锁权限的A钥匙、B钥匙,锁体上的锁盖将与钥匙接触的弹子和休眠弹子的端头隐藏在锁内,来阻止技术开锁。
文档编号E05B19/08GK102979372SQ201210510058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1日
发明者余义伦 申请人:余义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