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5213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卷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卷帘,包括:机头导轨(110),其固定设置在窗户框架上;卷取棒(120),其设置在所述机头导轨(110)上,能够旋转;1张窗帘布(1),其端部分别与所述机头导轨(110)与卷取棒(120)结合;负重部(40),其位于所述窗帘布(1)的下部,窗帘布移动时维持自然导引用的转动和所述窗帘布(1)的张紧的状态;驱动部(130),对所述卷取棒(120)的驱动进行控制。本发明卷帘的特征是:所述机头导轨(110)以在卷取棒(120)的下方通过其中心位置来包裹住卷取棒(120)的方式形成前面部(111),固定窗帘布(1)一端的所述前面部(111)与固定窗帘布(1)的另一端的卷取棒(120)之间的间隔(s)与通过负重部(40)升降的窗帘布(1)的前、后方帘片(1a)(1b)的间隔(s)一致,使得在为了隔离阳光而放下窗帘布(1)时,阳光不能透进来。
【专利说明】卷帘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窗户上的卷帘(Roll Blind),尤其涉及一种隔离阳光时,为了使阳光不透光,固定维持窗帘布(fabric)之间的间隔,与由透明部和不透明部构成的窗帘布厚度无关,窗帘布缠绕时,防止窗帘布之间摩擦,从而防止起毛及打卷现象的卷帘。
【背景技术】
[0002]一般地,卷帘卷成滚筒状,通过将缠绕在卷取棒上的窗帘布向下方放下或者向上方缠绕的动作,达到隔离阳光、隔离外部视线、防音、防暑、防寒等效果。
[0003]而且,卷帘除了这种实用性以外,还可以使具有坚硬质感的墙或玻璃看上去更加柔和,利用色彩的配合,提升室内的美观度,使得窗框显得干净利落,让整个房间看上去宽敞简约。卷帘现在逐渐成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0004]但是,这种传统技术下的卷帘,由于执行I叠的窗帘布从卷取棒向下方降落或者向上方缠绕的动作,不能适当地调节从外部流入的阳光的量,所以其存在很难进行亮度调节的缺点。
[0005]即,如图1所示,其显示了在传统技术下,为了使亮度调节更加容易,利用由透明部和不透明部反复形成的窗帘布,开发的新型的卷帘。其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机头导轨11,其固定设置在窗户框架等上;卷取棒12,其设置在所述机头导轨11上,能够旋转;1张窗帘布I,其端部分别与所述机头导轨11与卷取棒12的各安装槽I la、12a结合;负重部4,其位于所述窗帘布I的下部,窗帘布移动时,维持自然导引用的转动和所述窗帘布I的张紧的状态;驱动部(未图示),对所述卷取棒12的驱动进行控制。(参照欧洲专利1564362B1)。
[0006]这种卷帘的特点是,比如说窗户打开的情况下,卷帘如图1 (C)所示,窗帘布I完全缠绕在卷取棒12上,为了隔断阳光或者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私生活,当将窗帘布I放下时,驱动部开始驱动,使卷取棒12转动,由此,缠绕在卷取棒12上的窗帘布I经过如图1(b)所示状态,变化成图1(a)所示状态。
[0007]此时,窗帘布I的顺利下降依靠设置在窗帘布I下部的负重部4的自重和与卷取棒12的转动来完成。
[0008]而且,I张窗帘布I通过机头导轨11、卷取棒12、负重部4形成前、后方帘片la、lb,由此窗帘布I的下降或者上升动作由前方帘片Ia的下降或者上升来决定。即,后方帘片Ib能够使其上端固定在机头导轨11上不能移动,前方帘片Ia能使其上端固定在卷取棒12上,缠绕或者解开,结果窗帘布I的上升或者下降是由前方帘片Ia发挥其作用来实现的。
[0009]因此,如图1(a)所示,窗帘布I完全降下,前、后方帘片la、Ib的透明部2和不透明部3相互重叠的情况下,隔离开了阳光或者外部视野。在这种相同状态下,如图1(b)或者图1(c)所示,窗帘布不缠绕在卷取棒上。在如图1(a)所示状态下,当欲透过部分阳光时,通过驱动部的驱动,使卷取棒12转动,稍微(不透明部的宽度左右)上升或者下降前方帘片la,通过前、后方帘片la、lb的各自透明部2相互一致,由此使阳光能够透光。
[0010]不过,通过窗帘布I的各个上端固定设置在机头导轨11和卷取棒12的各个安装槽lla、12a中,从而如图1(a)所示,当窗帘布I完全下降,隔离阳光的情况下,以负重部4为基准,随着前、后方帘片la、lb以“V”字模样向上部走而慢慢地裂开,经过图1(b),如图1(c)所示,当窗帘布I处于完全缠绕的情况下,前、后方帘片la、lb的相互间隔变窄。
[0011]这个是由于窗帘布I缠绕状态下的卷取棒12的直径(图1(c)状态)和解开状态下的卷取棒12的直径(图1(a)状态)不同,由于其与位于下方的负重部4的直径相同,所以窗帘布I的前、后方帘片la、Ib变化成图1(a)的“V”字型形状或图1(c)的间隔变窄的状态。
[0012]因此,如图1(a)所示,虽然完全放下窗帘布1,隔离了阳光,但前、后方帘片la、lb呈现“V”字形形状,由此存在前、后方帘片la、lb相互间的间隔变大,阳光向内部透光的问题。
[0013]S卩,即使前方帘片Ia的透明部2和后方帘片Ib的不透明部3相互重叠,由于前、后方帘片la、lb的分离开,后方帘片Ib的不透明部3不能够完全隔离阳光,也存在阳光从前方帘片Ia的透明部2漏入或透光的问题。
[0014]而且,即使是相同长度的窗帘布1,在薄的窗帘布和厚的窗帘布的情况下,随着缠绕在卷取棒12上,卷取棒12的直径也会发生差异。
[0015]S卩,图1 (C)图示了薄的窗帘布缠绕的状态,图1 (c')图示了厚的窗帘布缠绕的状态。在图1(c)所示的薄的窗帘布的情况下,由于前、后方帘片la、lb向相互变窄的状态缠绕,其不存在导致相互摩擦的忧虑,因此,窗帘布的缠绕不存在异常。但是,在图l(c')所示的厚的窗帘布的情况下,由于其直径逐渐变大,结果,它接触到后方帘片Ib上,在挤推后方帘片Ib的同时,引起摩擦,发生起毛现象或者后方帘片Ib出现角卷起来的现象。窗帘布下降时,下降不能顺利进行,其存在会使卷帘的可靠感下降的问题。
[0016]如果要防止上面提到的摩擦现象及打卷现象的发生,则必须如图l(c')的虚线所示,变更机头导轨11的安装槽Ila的位置,但这样即使相同长度的窗帘布,也必须按照厚度,分别使用不同规格的机头导轨11。当窗帘布下降时,与薄窗帘布相比,厚窗帘布的前、后方帘片呈“V”字形进一步分离开。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随着规格不同的金属模具的设计或规格的变大带来的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0017]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卷帘,其首先,当欲隔离阳光而放下窗帘布时,始终固定维持窗帘布之间间隔并实现间隔最小化,以使得阳光不能透过,其次,与由透明部和不透明部构成的窗帘布的厚度无关,窗帘布缠绕时,防止窗帘布之间的摩擦、起毛及打卷现象发生。
[0018]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卷帘包括:机头导轨110,其固定设置在窗户框架等上;卷取棒120,其设置在所述机头导轨110上,能够旋转;1张窗帘布1,其端部分别与所述机头导轨110和卷取棒120结合;负重部40,其位于所述窗帘布I的下部,窗帘布移动时维持自然导引用的转动和所述窗帘布I的张紧的状态;驱动部130,对所述卷取棒120的驱动进行控制,其基本特征在于:
[0019]所述机头导轨110以在卷取棒120的下方通过其中心位置来包裹住卷取棒120的方式形成前面部111,并且,固定窗帘布I 一端的所述前面部111与固定窗帘布I的另一端的卷取棒120之间的间隔s与通过负重部40进行升降的窗帘布I的前、后方帘片la、lb的间隔s 一致,使得在为了隔离阳光而放下窗帘布I时,阳光不会透进。
[0020]所述前面部优选地形成为椭圆形、圆形等弯曲面,使得外观秀丽,并且,在所述机头导轨前面部的末端部形成有安装槽,其夹住固定窗帘布的一端,使得与固定在卷取棒上的窗帘布的另一端的间隔s最小化。通过上述构成,与窗帘布的厚度无关地,其间隔s始终一定,从而,可以实现机头导轨的规格的统一化。
[0021]本发明通过阳光隔离时始终固定地维持窗帘布之间的间隔并使其最小化,从而具有如下效果:阳光不透入或者不透光,与由透明部和不透明部构成的窗帘布的厚度无关,通过防止窗帘布缠绕时候窗帘布之间的摩擦,可以防止起毛现象及打卷现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 (a)、1 (b)、1 (C)及I (c')是用于对传统技术下的具有亮度调节功能的卷帘的问题点进行说明的例示图。
[0023]图2(a) ,2(b)及2 (C)是用于对本发明具有亮度调节功能的卷帘的构造特征和动作进行说明的例示图。
[0024]图3是图2中图示的本发明卷帘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4是表示图3中图示的负重部的缔结状态的断面例示图.[0026]图5是表示图3中图示的负重部的缔结状态的立体图。
[0027]附图标记说 明
[0028]110:机头导轨
[0029]120:卷取棒
[0030]110a、120a:安装槽
[0031]130:驱动部
[0032]40:负重部
[0033]41:下端杆
[0034]42:下端杆帽
[0035]43:下端棒
[0036]44:下端棒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卷帘进行详细说明。
[0038]图2(a) ,2(b)及2 (C)是用于对本发明具有亮度调节功能的卷帘的构造特征和动作进行说明的例示图。图3是图2中图示的本发明卷帘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中图示的负重部的缔结状态的断面例示图.图5是表示图3中图示的负重部的缔结状态的立体图。
[0039]如图所示,本发明卷帘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机头导轨110,其设置在窗户框架等上;卷取棒120,其设置在所述机头导轨110上,能够旋转;1张窗帘布1,其端部分别与所述机头导轨110与卷取棒120结合;负重部40,其位于所述窗帘布I的下部,窗帘布移动时维持自然导引用的转动和所述窗帘布I的张紧的状态;驱动部130,对所述卷取棒120的驱动进行控制。
[0040]所述机头导轨110以在卷取棒120的下方通过其中心位置来包裹住卷取棒120的方式形成前面部111。在所述前面部111形成为圆形的弯曲面后,在所述前面部111的末端部,形成安装槽IlOa,其夹住固定窗帘布I的一端。
[0041]因此,在前面部111的安装槽IlOa上,夹住固定窗帘布的一端,在卷取棒120的安装槽120a上,固定窗帘布I的另一端,使窗帘布I的前、后方帘片la、Ib的间隔s实现最小化。
[0042]下面,对所述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机头导轨110上设置能够旋转的卷取棒120,在所述卷取棒120上形成的安装槽120a中,固定窗帘布I的一端,用户通过拉拽调整线131,使驱动部130旋转,由此,窗帘布I缠绕在卷取棒120上或者解开。
[0043]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正如图2和图3显示的那样,在窗帘布I上反复形成透明部2及不透明部3,即使遮挡窗户的窗帘布I不缠绕在卷取棒120上,室内也能采光。
[0044]利用I张窗帘布1,其两端固定在安装槽110a、120a中,为了能够维持所述窗帘布I的顺利转动和张紧的状态,必须在所述窗帘布I的下部设置负重部40。
[0045]S卩,所述负重部40的作用是,当窗帘布I随着所述驱动部130的旋转,缠绕在所述卷取棒120上或者从卷取棒上解开的过程中,其在确保窗帘布顺利转动的同时,也能够维持窗帘布I不松弛,始终张紧的状态。
[0046]此时,负重部40包括如下结构:下端棒43,其为了窗帘布I的顺利转动,进行导引;下端杆41,为了发挥下端棒43及窗帘布I的隐蔽和等待作用,其包裹下端棒43 ;下端棒帽44,其分别嵌在下端棒43和下端杆41中,支撑下端棒43 ;及下端杆帽42。
[0047]此时,如图4及图5所示,下端杆41以向长度方向设定的宽度开口,形成开口部41a,窗帘布I的前、后方帘片la、lb向开口部出入,其开口宽度形成为最小的宽度,能够使得前、后方帘片la、lb之间的间隔最小化,这样,阳光不能漏入或者不透光。
[0048]因此,分别固定在机头导轨110的安装槽IlOa和卷取棒120的安装槽120a而下降的前、后方帘片la、lb之间的间隔s与通过下端杆41的开口部41a的前、后方帘片la、lb的间隔s 一致,可以始终维持一定的间隔。
[0049]比如说,如图2(a)所示,在窗帘布I完全下降,隔断阳光的状态下,前、后方帘片la、lb的透明部2和不透明部3相互岔开,隔断阳光,而且,正如前面说明的那样,前、后方帘片la、lb的间隔s在始终维持一定间隔的同时,还维持以设定的间隔变窄的状态,这样,阳光不能漏入或不透光。
[0050]在这种状态下,在欲部分采光的情况下,驱动驱动部130,前、后方帘片la、Ib的透明部2之间相互一致,通过其透明部,使阳光透光。
[0051]但是,在欲使阳光完全透光或者部分透光的情况下,如图2(b)及2(c)所示,如果缠绕窗帘布1,负重部40上升,就能进行,但此时,随着窗帘布I的缠绕,由于卷取棒120的直径逐渐变大,所以此时的前、后方帘片la、lb的间隔s形成“V”字形状。但是,由于其是为了通过阳光而缠绕窗帘布1,所以与间隔s的变大无关。
[0052]而且,薄的窗帘布自不用说,即便是使用厚的窗帘布使卷取棒120的直径变大,也不存在前、后方帘片la、lb相互间接触的忧虑,能够有效防止由于摩擦引起的起毛现象及打卷现象的发生。[005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卷帘,包括:机头导轨(110),其固定设置在窗户框架上;卷取棒(120),其设置在所述机头导轨(110)上,能够旋转;1张窗帘布(I),其端部分别与所述机头导轨(110)和卷取棒(120)结合;负重部(40),其位于所述窗帘布(I)的下部,窗帘布移动时维持自然导引用的转动和所述窗帘布的张紧的状态;驱动部(130),对所述卷取棒(120)的驱动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头导轨(110)以在卷取棒(120)的下方通过其中心位置来包裹住卷取棒(120)的方式形成前面部(111),并且,固定窗帘布(I) 一端的所述前面部(111)与固定窗帘布(I)的另一端的卷取棒(120)之间的间隔(s)与通过负重部(40)进行升降的窗帘布⑴的前、后方帘片(la) (Ib)的间隔(s) —致,使得在为了隔离阳光而放下窗帘布时,阳光不会透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面部(111)形成为椭圆形、圆形等弯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面部(111)的末端部形成安装槽(110a),该安装槽夹住固定窗帘布(I)的一端,从而,使得与固定在卷取棒(120)上的窗帘布(I)的另一端的间隔(S)最小化。
【文档编号】E06B9/58GK103806822SQ201310495614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边泰雄 申请人:卫柏思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