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太阳能加热水杯。
背景技术:
水杯通常是人们盛装液体的容器,平时可用来喝茶、喝水、喝咖啡、喝饮料等。水杯是一种大多数情况下用来盛载液体的器皿。通常用塑胶、玻璃、瓷或不锈钢制造,在餐厅打包饮料,则常用纸杯或胶杯盛载。杯子多呈圆柱形,上面开口,中空,以供盛物。因杯开口,杯内液体易被四周尘埃污染,所以当长时间放置,多用杯盖遮掩。盛载热饮的杯有手柄,这样方便使用。在各国的不同领域和文化中,杯子的形状有个不一样,可以说文化决定形状。水杯也有很多种类,如保温杯,开口杯,环行杯等等。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太阳能水杯虽然可以将太阳能利用起来,但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就不能进行加热,而且杯子内加热的温度不能很好的直观反应,只能打开杯子通过经验判断,所以需要一种可以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使用的太阳能水杯而且可以将杯子内水的温度方便的显示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太阳能加热水杯,包括杯体、杯底和杯盖,所述杯体由外而内分为4层,分别为太阳能电池板层、保温层、加热层和内胆,所述内胆的内壁设有温度感应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层外侧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温度感应器电性连接,所述杯底内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温度感应器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层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层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杯底外侧设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热层内设有电热丝。
优选的,所述杯体外侧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杯盖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可开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杯体上端设有杯口,所述杯口上设有螺纹,所述杯口上设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在内胆内设有温度感应器可以方便的检测杯子内水的温度并将其传送给显示屏直观的展示出来,可以让人不用打开杯子就可以知道杯子里水的温度;同时,杯子底部的蓄电池和充电接口,可以在没有阳光时也可以对杯子里的水进行加热,而且,蓄电池的电量情况也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半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杯体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杯体、101太阳能电池板层、102保温层、103加热层、104内胆、2显示屏、3第一连接块、4密封圈、5第二连接块、6杯盖、7杯口、8螺纹、9杯底、10电源接口、11温度感应器、12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参照附图1和2所示,一种太阳能加热水杯,包括杯体1、杯底9和杯盖6,杯体1由外而内分为4层,分别为太阳能电池板层101、保温层102、加热层103和内胆104,内胆104的内壁设有温度感应器11,太阳能电池板层101外侧设有显示屏2,显示屏2与温度感应器11电性连接,杯底9内设有蓄电池12,蓄电池12与温度感应器11电性连接,蓄电池12与太阳能电池板层101电性连接,加热层103与蓄电池12电性连接,杯底9外侧设有电源接口10,电源接口10与蓄电池12电性连接,加热层103内设有电热丝,杯体1外侧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3,杯盖6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5,第一连接块3与第二连接块5可开合连接,杯体1上端设有杯口7,杯口7上设有螺纹8,杯口7上设有密封圈4。
工作原理:本发明通过在杯体1的表面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层101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输送到杯底9内的蓄电池12进行储存,当杯子进行加热时,蓄电池12对加热层103进行供电,对杯子里的水进行加热,然后,内胆104内设置的温度感应器11可以将杯子里的温度情况传递给显示屏2显示出来,要是蓄电池12没电且没有太阳光时,可以通过杯底9设置的电源接口10进行充电。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某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