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65305发布日期:2020-10-20 12:04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课堂教学用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在讲台上以讲解习题为主进行讲解。由于现有的讲台高度通常是固定不变的,而老师的身高不一样,这就导致一些老师在使用讲台时极为不便。

现有技术中通常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是采用额外的升降装置,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0150852a公开了一种教学用多功能讲台,包括底座,升降机底座右上端垂直固定有升降柱,升降柱上端设有截面为矩形的升降滑孔,升降滑孔中滑动配合有支撑杆,支撑杆上端设有支撑台,升降机升降杆下端设有升降螺孔,升降螺孔中配合设有升降螺杆,升降螺杆下端与升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固定。

上述方案虽然能够解决高度调节的问题,但是额外增设的支撑台存在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对于教师在讲台附近的走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以解决讲台升降装置占用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包括讲台,讲台底部的侧壁开有收纳槽,收纳槽侧壁开有延水平方向滑道,滑道上滑动连接有升降机,升降机在收缩状态下能够容纳在所属收纳槽内,升降机能够滑出收纳槽。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方案通过在讲台的底部开设收纳槽,以实现对升降机的收纳作用。在不使用升降机时,升降机能够以收缩的状态完全收缩至收纳槽内。有效节省空间,避免升降机占用额外的空间体积。而当需要取出升降机时,仅需要将收缩的升降机从收纳槽中取出即可使用,相比于现有技术,不仅操作简单、使用便捷,而且还能够有效节省空间占用面积。

除此之外本技术方案的升降机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所站位置的高度,当升降机继续上升一定的高度时,还能够起到板凳的作用,让教师能够坐在升降机上进行休息。

进一步,所述升降机包括底框与顶板,所述底框的内壁开有水平滑道,所述滑道滑动连接有第一支框,所述第一支框顶端铰接于顶板的底面,所述顶板底面还铰接有第二支框,所述第二支框的底端铰接于所述底框,所述第一支框与第二支框之间相互铰接。

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利用第一支框的底部开始在底框的滑道上滑动,在第一支框滑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框与第二支框之间相互靠拢使两者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一支框与第二支框靠拢的过程中实现对顶板的抬升作用。

进一步,所述底框侧壁上螺纹连接有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自由端螺栓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框的外壁上。

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通过增设伸缩缸以实现对第一支框的自由调节,并利用第一支框相对第二支框铰接关系,最终实现顶板高度调节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所述伸缩缸的开关固定连接于讲台的顶面。

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通过将伸缩缸的开关设置在讲台的顶面,以便于教师手动控制升降机的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所述开关镶嵌固定于讲台顶面。

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采用镶嵌固定的方式实现开关的固定连接,镶嵌固定不仅固定牢固,而且具有便于拆装更换的技术优势。

进一步,所述顶板的顶面均匀设有若干橡胶凸起。

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通过增设若干的橡胶凸起,一方面增大顶板的摩擦力,避免教师站在顶板上出现滑倒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当教师坐在顶板上时也能够对教师起到按摩解压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升降机外壁固定连接有把手。

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升降机的外壁增设把手,以便于教师通过手握把手将升降机从收纳槽中且取出或者放入。

进一步,所述收纳槽的内腔呈长方体结构。

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采用长方体结构的收纳槽空腔,以便于升降机在收纳槽内的滑动,有效减少结构造成的摩擦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升降机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升降机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讲台1、收纳槽2、滑槽3、升降机4、把手5、底框6、顶板7、滑道8、第一支框9、第二支框10、伸缩缸11、开关12。

实施例一

基本如附图1、附图2所示: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包括讲台1,讲台1底面开有收纳槽2,收纳槽2内的空腔呈长方体形状。收纳槽2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各自沿水平方向开设有滑槽3。滑槽3上滑动连接有升降机4。升降机4完全收缩时能够完全收缩至收纳槽2内。

升降机4包括底框6与顶板7,顶板7的顶面均匀粘贴固定有橡胶圆弧形凸起,底框6的外壁上焊接固定有一个弧形的把手5。底框6的相对的两个内壁上沿水平方向开有滑道8,滑道8上滑动连接有第一支框9,第一支框9顶端铰接于顶板7的底面。顶板7底面远离第一支框9一侧还铰接有第二支框10,第二支框10的底端铰接于底框6的内壁上,并且第一支框9与第二支框10之间相互铰接。底框6侧壁上螺纹连接有伸缩缸11,伸缩缸11的自由端螺栓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框9的外壁上,伸缩缸11沿水平方向自由伸缩。伸缩缸11电连接有控制伸缩缸11自由伸缩的开关12,开关12镶嵌固定于讲台1的顶面。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教师通过手握把手5并向外拉拽,实现对升降机4的拉出。在拉出的过程中升降机4沿收纳槽2的滑槽3上水平向外滑动,直至升降机4完全移出收纳槽2。接着教师站在完全收缩的升降机4的顶板7上,并控制讲台1顶面上的开关12。伸缩缸11在接收到开关12的电信号之后开始延伸,在伸缩缸11延伸的过程中,第一支框9的底部开始在底框6的滑道8上滑动。在第一支框9滑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框9与第二支框10之间相互靠拢使两者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一支框9与第二支框10靠拢的过程中实现对顶板7的抬升作用。进而最终实现控制教师所站位置高度调节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包括讲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讲台底部的侧壁开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侧壁开有延水平方向滑道,所述滑道上滑动连接有升降机,所述升降机在收缩状态下能够容纳在所属收纳槽内,所述升降机能够滑出所述收纳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包括底框与顶板,所述底框的内壁开有水平滑道,所述滑道滑动连接有第一支框,所述第一支框顶端铰接于顶板的底面,所述顶板底面还铰接有第二支框,所述第二支框的底端铰接于所述底框,所述第一支框与第二支框之间相互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侧壁上螺纹连接有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自由端螺栓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框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缸的开关固定连接于讲台的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镶嵌固定于讲台顶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顶面均匀设有若干橡胶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外壁固定连接有把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的内腔呈长方体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课堂教学用具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包括讲台,讲台底部的侧壁开有收纳槽,收纳槽侧壁开有延水平方向滑道,滑道上滑动连接有升降机,升降机在收缩状态下能够完全容纳在所属收纳槽内,升降机的升降面能够完全滑出收纳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设备,以解决讲台升降装置占用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高彩霞;李红;王明秋;覃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2.28
技术公布日:2020.10.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