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
背景技术:
吸尘器地板刷是吸尘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板刷通过底面上的滚轮在待清洁的地面上运动并与地面保持微距离,如此吸尘器工作时,该地板刷对应进风口处能够形成真空负压并通过进风槽道将行进路径上的垃圾吸走,然而现有的地板刷上的进风槽道多为长方形凹槽结构,如中国专利吸尘器地刷(cn2014204317891),该长方形凹槽结构的进风槽道的宽度呈均匀布置且底面为平面,如此使得距离进风口越近则吸力越强,进风槽道横向两侧的吸力相对较弱,难以有效的进行吸尘,同时容易造成毛发等垃圾吸附在进风槽道的底面上成为堵塞源,具有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采用特殊的进风槽道能够更加横向两端的吸力,能够使得吸入进风槽道内的垃圾产生翻滚以更顺畅的进入进风通道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包括地刷主体、以及可转动的安装在地刷主体后端的旋转接头,所述地刷主体与旋转接头之间构造形成有进风通道,所述地刷主体的底面设置有与进风通道相连通的进风口;
所述地刷主体对应其底面的纵向两端为倒圆角设置,所述地刷主体的底面包括位于纵向前端的前圆弧段、位于纵向后端的后圆弧段、以及位于前圆弧段和后圆弧段之间的平面段;
所述地刷主体的前圆弧段设置有支撑滚轮,所述地刷主体的后圆弧段设置有辅助滚轮,所述支撑滚轮与辅助滚轮配合形成支撑平面,该支撑平面与地刷主体的平面段所处平面之间存在吸尘间隙;
所述地刷主体的平面段上布置有与进风口相连通且横向延伸导通两端的进风槽道,所述进风槽道的底部为圆弧面结构设置,所述进风槽道对应其横向两端的槽道宽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增大,所述进风槽道对应其横向两端的槽道深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加深。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风口设置在进风槽道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风槽道由中心向两端依次包括主槽道、过渡槽道和辅槽道,其中所述主槽道的宽度和深度均大于辅槽道的宽度和深度,所述过渡槽道的宽度和深度均由辅槽道向主槽道逐渐增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地刷主体的平面段对应进风槽道的后方设置有软质的刮条。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地刷主体至少对应其前、左、右三侧设置有防撞条。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滚轮与辅助滚轮配合形成的支撑平面与地刷主体的平面段所处平面之间的间距为0.9mm~1.1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槽道深度和宽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增大的渐变设置,能够有效的提高两端的抽吸效果,同时进风槽道的底部为圆弧面,能够引导进入进风槽道内的垃圾产生翻滚,如此能够避免垃圾附着在进风槽道内造成堵塞,使得垃圾能够顺畅的进入进风口内,保证了吸尘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地刷组件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地刷组件的侧视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地刷主体;11、前圆弧段;12、平面段;13、后圆弧段;14、进风槽道;141、主槽道;142、辅槽道;143、过渡槽道;15、进风口;2、旋转接头;3、支撑滚轮;4、辅助滚轮;5、刮条;6、防撞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地刷主体1、以及可转动的安装在地刷主体1后端的旋转接头2,该地刷主体1与旋转接头2之间构造形成有进风通道,该地刷主体1的底面上设置有与进风通道相连通的进风口15;该旋转接头2通过吸尘器管与吸尘器主体相连,该地刷主体1作用于地表以通过进风口15将地表的垃圾吸入吸尘器内。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该地刷主体1为横向布置的长条形结构,该地刷主体1的底面对应其纵向的前、后端均为倒圆角结构,该地刷主体1的底面包括位于纵向前端的前圆弧段11、位于总线后端的后圆弧段13、以及位于前圆弧段11和后圆弧段13之间的平面段12;该地刷主体1的前圆弧段11上安装有支撑滚轮3,后圆弧段13上安装有辅助滚轮4,该支撑滚轮3与辅助滚轮4配合形成与地表接触的支撑平面,使得地刷主体1的平面段12与地表呈间隔布置以形成吸尘间隙,通过支撑滚轮3和辅助滚轮4分别设置在前圆弧面11和后圆弧面13上能够形成间距较小的吸尘间隙,优选该吸尘间隙的间距为0.9mm~1.1mm,如此能够保证地刷组件吸尘的相对真空度,保证吸尘效果;同时前圆弧段11的设置,能够起到引导压缩气流的效果,能够提高地刷组件纵向前侧的抽吸压力,提高抽吸效果。
该地刷主体1的平面段12上设置有与进风口15相连通且横向延伸导通地刷主体1两端的进风槽道14,该进风槽道14的槽道底部为圆弧面结构,如此吸入进风通道内的垃圾在圆弧面的作用下能够产生翻滚,从而有效避免垃圾粘连在进风槽道14上以造成堵塞,从而保证吸入的垃圾能够顺畅的进入进风口15内;该进风槽道14对应其横向两端的槽道宽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增大,其横向两端的槽道深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加深,如此能够有效的提高进风槽道14两端的吸力,同时采用渐变结构,提高了抽吸稳定性;具体的,该进风口15设置在进风槽道14的中心位置,该进风槽道14由中心向两端依次包括主槽道141、过渡槽道143和辅槽道142,其中该主槽道141的槽道宽度和深度均大于辅槽道142的槽道宽度和深度,该过渡槽道143的槽道宽度和深度均由辅槽道142向主槽道141逐渐增大。
进一步,该地刷主体1的平面段12对应进风槽道14的后方设置有软质的刮条5,该刮条5的下端面与支撑平面基本齐平,该刮条5能够阻挡垃圾向后运动,以保证垃圾更好的进入进风槽道14内,同时刮条5还能够将附着在地表的垃圾刮起,提高清洁效果。
进一步,该地刷主体1至少对应其前、左、右三侧设置有弹性的防撞条6,该防撞条6能够避免地刷主体1与障碍物直接碰撞,从而保证了地刷组件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槽道深度和宽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增大的渐变设置,能够有效的提高两端的抽吸效果,同时进风槽道的底部为圆弧面,能够引导进入进风槽道内的垃圾产生翻滚,如此能够避免垃圾附着在进风槽道内造成堵塞,使得垃圾能够顺畅的进入进风口内,保证了吸尘的稳定性。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包括地刷主体、以及可转动的安装在地刷主体后端的旋转接头,所述地刷主体与旋转接头之间构造形成有进风通道,所述地刷主体的底面设置有与进风通道相连通的进风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主体对应其底面的纵向两端为倒圆角设置,所述地刷主体的底面包括位于纵向前端的前圆弧段、位于纵向后端的后圆弧段、以及位于前圆弧段和后圆弧段之间的平面段;
所述地刷主体的前圆弧段设置有支撑滚轮,所述地刷主体的后圆弧段设置有辅助滚轮,所述支撑滚轮与辅助滚轮配合形成支撑平面,该支撑平面与地刷主体的平面段所处平面之间存在吸尘间隙;
所述地刷主体的平面段上布置有与进风口相连通且横向延伸导通两端的进风槽道,所述进风槽道的底部为圆弧面结构设置,所述进风槽道对应其横向两端的槽道宽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增大,所述进风槽道对应其横向两端的槽道深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加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设置在进风槽道的中心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槽道由中心向两端依次包括主槽道、过渡槽道和辅槽道,其中所述主槽道的宽度和深度均大于辅槽道的宽度和深度,所述过渡槽道的宽度和深度均由辅槽道向主槽道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主体的平面段对应进风槽道的后方设置有软质的刮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主体至少对应其前、左、右三侧设置有防撞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滚轮与辅助滚轮配合形成的支撑平面与地刷主体的平面段所处平面之间的间距为0.9mm~1.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