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8740发布日期:2022-11-18 19:04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炊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炊具。


背景技术:

2.炊具是现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具,现有炊具加热一般加热方式比较单一,因此烹饪过程中,食物一般会受热不均匀,从而导致食物口感欠佳,如果需要使得食物的加热更加均匀,就需要去给食物翻面,增加烹饪复杂度。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炊具。
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炊具,包括炊具主体、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
5.炊具主体包括外壳体和内胆,外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具有第一开口;
6.内胆装配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内胆内部设置有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一致;
7.第一加热部与炊具主体连接,且第一加热部通过第二开口对第二容纳腔的内部食物的上部进行加热;
8.第二加热部包括电加热结构和若干连接结构,电加热结构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电加热结构用于对第二容纳腔的内部食物的下部进行加热,连接结构,用于阻碍电加热结构产生的热能向第一容纳腔内壁面传递,且连接结构能够在电加热结构工作时保持稳定形态。
9.可选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一连接柱,第一连接柱连接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电加热结构通过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一连接柱连接。
10.可选地,电加热结构包括装配座和电热组件,电热组件均匀布置在装配座上,且电热组件和/或装配座靠近或贴合内胆的底部,装配座通过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一连接柱连接。
11.可选地,电加热结构还包括导热部,导热部与装配座连接或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面连接,导热部位于位于装配座和电热组件上方,装配座和/或电热组件靠近或贴合导热部的下端面,导热部的上端面靠近或贴合内胆的底部,且导热部与内胆的底部相适配;
12.在导热部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面连接的情况下,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导热部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面连接。
13.可选地,第二连接部包括内延组件和第二隔热组件,内延组件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面连接,导热部通过第二隔热组件和内延组件连接,且导热部位于内延组件的上方,内延组件预留有接触区域,装配座和电热组件通过接内胆底部相适配触区域靠近或贴合导热部的下端面。
14.可选地,第一隔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一隔热主体,其中一个第一隔热主体位于第一容纳腔的底部和装配座之间,另一第一隔热主体位于装配座和内延组
件之间。
15.可选地,第二隔热组件包括第二隔热主体和第二连接柱,导热部通过第二隔热主体和第二连接柱连接,第二连接柱与内延组件连接。
16.可选地,第一加热部包括启闭结构、热风加热结构和端盖结构,启闭结构的第一端通过热风加热结构和端盖连接,启闭结构的第二端和炊具主体的外壁面连接,端盖上设置有加热风孔,热风加热结构通过加热风孔向对第二容纳腔的内部食物的上部进行加热,在炊具工作时,启闭结构带动端盖覆盖在第一开口处,当需要取出炊具内部的食物时,启闭结构带动端盖远离第一开口处。
17.可选地,热风加热结构包括电机、扇叶、网罩和加热组件,电机连接在启闭结构的第一端,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和扇叶连接,网罩连接在启闭结构的第一端和端盖之间,扇叶和加热组件位于网罩的第三容纳腔内部,且扇叶位于加热组件上方,网罩的表面上设置有流通孔;
18.电机和加热组件可同时工作或加热组件单独工作,
19.在电机和加热组件同时工作时,且第二加热部处于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炊具处于空气烤模式;
20.在加热组件单独工作时,且第二加热部也处于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炊具处于纯烤模式。
21.可选地,还包括温控组件,温控组件包括至少一温度传感器和控温部,温度传感器和控温部电连,控温部与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电连,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三容纳腔的内部;
22.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时,温度传感器靠近或接触电加热结构;
23.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三容纳腔的内部时,温度传感器靠近或接触加热组件。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炊具,在对食物进行处理时,可以对食物上部和下部同时加热,提高了食物受热的均匀程度,也提高了食物加工的效率,降低了食物加工的复杂程度,采用电加热结构对食物底部进行加热采用,相对电磁加热的方式,加热的效果更加均匀,因此加工出来的食物口感更佳,而且能够很好的减少电加热结构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炊具外表面上。
附图说明
2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炊具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加热部的主视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加热部的立体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炊具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第一加热部;101、启闭结构;102、转轴;103、反射板;104、加热组件;105、扇叶;106、网罩;107、销轴座;108、端盖;2、主壳体;3、导热部;4、电热组件;5、装配座;6、电路板;7、底盖;8、内胆;9、凸柱;10、第一隔热主体;11、第一连接柱;12、内边部;13、外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3.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炊具可以包括炊具主体、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
34.炊具主体包括外壳体13和内胆8,外壳体13内部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具有第一开口;
35.内胆8装配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装配方式可以是活动装配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也可以是固定的方式,在活动装配的情况下,内胆8上端面设置向远离内胆8方向延伸的边缘,边缘下端面与第一容纳腔上端面贴合,从而实现将内胆8活动装配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内胆8内部设置有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一致。
3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对炊具主体内部进行维护,外壳体13一般设计成包括主壳体2和底盖7的结构,主壳体2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且底盖7对第三开口进行覆盖,底盖7与主壳体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在底盖7和主壳体2上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连接有凸柱9,底盖7通过连接螺栓和凸柱9连接,实现底盖7与主壳体2的连接,与内边沿12的连接方式也可是在内边沿12上设置有凸柱9,然后底盖7通过螺栓和凸柱9连接。
37.第一加热部1与炊具主体连接,且第一加热部1通过第二开口对第二容纳腔的内部食物的上部进行加热。
38.请参阅图2和图3,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对热风加热结构进行固定,第一加热部1包括启闭结构101、热风加热结构和端盖108结构,其中启闭结构101一般采用连接臂,启闭结构101的第一端通过热风加热结构和端盖7连接,启闭结构101的第二端和炊具主体的外壁面连接,与炊具主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铰接,铰接方式可以是在外壳体13上设置销轴座107,销轴座107通过销轴和连接臂铰接,端盖7上设置有加热风孔,热风加热结构通过加热风孔向对第二容纳腔的内部食物的上部进行加热,其中,端盖7可以是透明的耐高温玻璃材质,在炊具工作时,启闭结构101带动端盖7覆盖在第一开口处,当需要取出炊具内部的食物时,启闭结构101带动端盖7远离第一开口处;
39.为了上部加热均匀,且使得用户有更多的功能的选择,热风加热结构一般包括电机、扇叶105、网罩106和加热组件,电机连接在启闭结构的第一端,可以在启闭结构的第一端端部设置安装腔,将电机通过螺栓装配在安装腔内,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102和扇叶105连接,电机的输出端和转轴102的连接方式一般是通过联轴器连接,扇叶105一般是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的方式和转轴102连接,扇叶105一般选用两个,网罩106连接在启闭结构101的第一端和端盖7之间,网罩106与启闭结构10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网罩106一般选用耐高温的金属材料,网罩106和端盖7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栓连接,网罩106端部插入加热风孔内并通过螺栓和加热风孔内壁面连接,扇叶105和加热组件4位于网罩的第三容纳腔内部,且扇叶105位于加热组件4上方,加热组件4可以是金属电热管、金属电热丝或陶瓷电热
管等,网罩106表面上设置有流通孔,而且为了减少在工作时,加热组件4产生的热量向电机传递,还设置有用于反射热量的反射板103,反射板103通过螺栓和启闭结构101的第一端的边沿处连接,转轴102穿出反射板103上的通孔与扇叶105连接,可以在反射板103上设置相应的凹槽,将加热组件4装配在凹槽内壁面上,扇叶105也位于凹槽内部;
40.上述的第一加热部在工作时,第一加热部1一般具有两种工作状态的,即:
41.电机和加热组件4可同时工作或加热组件单独工作,
42.在电机和加热组件4同时工作时,且第二加热部处于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炊具处于空气烤模式;
43.在加热组件4单独工作时,且第二加热部处于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炊具处于纯烤模式,该种模式下,可以减少食物的水分的蒸发,避免了食物口感比较干的状况。
44.第二加热部包括电加热结构和若干连接结构,其中若干可以理解为不少于两个,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电加热结构通过连接结构设置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电加热结构用于对第二容纳腔的内部食物的下部进行加热,连接结构,用于阻碍电加热结构产生的热能向第一容纳腔内壁面传递,且连接结构能够在电加热结构工作时保持稳定形态,可以理解的是,保持稳定形态是指在电加热结构最高功率工作时,连接结构能够在该最高功率工作时的温度下保持不形变。
45.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对电加热结构进行装配,电加热结构一般可以设计成包括包括装配座5和电热组件4的结构,电热组件4均匀布置在装配座5上,电热组件4和/或装配座5靠近或贴合内胆8,装配座5的形状为适配第一容纳腔形状的圆盘型或者方盘形等形状,电热组件4一般包括可以采用金属电热管、陶瓷电热片、电热线或者铝铸加热盘等,金属电热管、陶瓷电热片、电热线或者铝铸加热盘装配在在装配座5表面上,其与装配座5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铆接或者螺栓连接等形式,可以在金属电热管、陶瓷电热片、电热线或者铝铸加热盘的接线端部连接接线端子排,接线端子排通过导线和电路板6上的加热电路连接,同时,第一加热部1也通过电路板6上的加热电路进行控制,其中,电路板6一般与底盖7连接,装配座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
46.为了方便对上述的电加热结构进行固定,连接结构一般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一连接柱11,第一连接柱连11接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电加热结构通过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一连接柱11连接。
47.在上述电加热结构的基础上,为了使得内胆8底部受热均匀,电加热结构还可以包括导热部3,导热部3与装配座5连接或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面连接,其中,为了导热部3的导热效果良好,导热部3可以采用陶瓷材料制作而成,当然也可以是导热效果较好的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导热部3位于位于装配座5和电热组件4上方,装配座5和/或电热组件4靠近或贴合导热部3的下端面,在装配座5和电热组件4贴合导热部3的情况下,且导热部3与装配座5连接连接的情况下,装配座5可以和导热部3形成一个壳体,其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栓连接,壳体将电热组件4包裹在内部,电热组件4的接线端穿出壳体和接线端子排连接,在装配座5和/或电热组件4靠近导热部3的下端面的情况下,装配座5和/或电热组件4与导热部3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为1-3毫米,导热部3的上端面靠近或贴合内胆8的底部,在导热部3靠近内胆8的底部的情况下,导热部3的上端面和内胆8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1-3毫米,且导热部3与内胆8的底部相适配;
48.在导热部3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面连接的情况下,为了方便对导热部3进行装配,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导热部3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面连接。
49.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导热部3的装配,第二连接部可以包括内延组件12和第二隔热组件,其中,内延组件12可以是与第一容纳腔适配的圆环,一般内延组件12采用耐高温的隔热材料制作而成,内延组件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面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和螺栓连接等形式,当然,内延组件12也可以是和第一容纳腔为一体结构,内延组件12预留有接触区域,接触区域可以理解为圆环内的圆环孔,装配座5和电热组件4通过接触区域靠近或贴合导热部3的下端面,导热部3通过第二隔热组件和内延组件1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柱11的第一端可以连接在底盖7上,而第一连接柱1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在圆环的下端面上,第一连接柱11与底盖7和圆环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栓或铆接等形式。
50.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隔热组件可以设计成包括第二连接柱和至少一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二隔热主体,导热部3通过第二隔热主体和第二连接柱连接,在第二连接柱与内延组件12上端面连接,实际应用中,第二连接柱与内延组件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栓连接,第二隔热主体可以在厚度方向上设置相应的通孔,并通过该通孔连接在第二连接柱上,导热部3通过第二隔热主体和第二连接柱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导热部3的边沿连接在第二隔热主体的外壁面上,连接方式可以是在导热部上设置卡槽,导热部3通过卡槽卡接在第二隔热主体上,也可以是在导热部3上设置相应的装配孔,并套接在第二连接柱上且与第二隔热主体的上端面连接。
51.在上述第二连接部的基础上,为了将电热组件4和装配座5与第一容纳腔的底部和内延组件12分隔开,第一隔热组件可以设计成包括至少两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一隔热主体10,其中一个第一隔热主体10位于第一容纳腔的底部和电加热结构之间,另一第一隔热主体10位于电加热结构和内延组件1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主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隔热主体10与第一连接柱1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在两个第一隔热主体10的厚度方向上设置有相应的通孔,两个第一隔热主体10通过通孔套接在第一连接柱11上进行固定,同样的,装配座5上可以设置对应的的装配孔套接在第一连接柱上11,两个第一隔热主体10将装配座5夹在两者之间,当然,装配座5也可以直接夹在两个第一隔热主体10之间进行固定,无需和第一连接柱11连接,第一隔热主体10可以采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制作而成,具体材料可以是隔热陶瓷或者隔热耐高温橡胶等,在对装配座5进行固定时,若装配座5和第一连接柱11接触,第一连接柱11相应的也需要采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制作而成,若装配座5和第一连接柱11不接触,第一连接柱11的材料可以不采用耐高温隔热材料。
5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精准的控制加热温度,还可以设置温控组件(图中未示出),温控组件包括至少一温度传感器和控温部,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ntc(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或者热电偶类型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控温部电连,控温部与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电连,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三容纳腔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控温部可以是设置在电路板6上的温度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温度检测电路电连,温度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电连,控制电路控制加热电路从而实现控制第一加热部1和第二加热部的加热温度;
53.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容纳腔的内部时,温度传感器靠近或接触电加热结构,在温度传感器靠近或接触电加热结构时,可以将温度传感器嵌入到内边沿12处;
54.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三容纳腔的内部时,温度传感器靠近或接触加热组件104,可以将温度传感器嵌入在反射板103上。
5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