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13745发布日期:2023-01-04 02:5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


背景技术:

2.逃生梯,又称消防梯,为一种建筑设施作为火灾时的逃生通道,各国消防法多有规定设置,并列入建筑消防执照检查项目,同时,随着近几年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站基坑的开挖也越来越普遍,地铁站基坑的开挖深度一般超过20m,基坑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基坑开挖深度越大,其危险程度越高,因此,基坑事故发生以后保障施工操作人员及时撤离的措施非常重要,现有的笼梯在基坑发生险情时,容易将笼梯的底部入口堵塞,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及时从基坑内撤离,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5.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现有的笼梯在基坑发生险情时,容易将笼梯的底部入口堵塞,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及时从基坑内撤离。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其包括,固定组件,包括笼梯、逃生门以及踩踏平台,所述逃生门设置于所述笼梯顶部,所述踩踏平台位于所述笼梯内;以及
7.逃生组件,设置于所述笼梯一侧,包括第一装配件、第二装配件、第三装配件、连接件、防坠件以及限位件,所述第一装配件设置于所述逃生门内,所述第二装配件位于所述第一装配件底部,所述第三装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件底部,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装配件底部,所述防坠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装配件内,所述限位件滑动于所述第二装配件一侧。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装配件包括安装架以及第一支架,所述安装架设置于所述踩踏平台顶部,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安装架一侧。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装配件还包括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一滑轨,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架一侧,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一侧。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装配件包括第二支架以及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底部,所述第二固定块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一侧。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装配件还包括第二滑轨以及横杆,所述第二滑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一侧,所述横杆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内。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三装配件包括第三支架以及踏板,所述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底部,所述踏板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架内。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三装配件还包括第三固定块以及第三滑轨,所述第三固定块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架一侧,所述第三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块一侧。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弹簧、插柱、把手、定位块以及卡块,所述第一弹簧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内,所述插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端部,所述把手固定于所述插柱一侧,所述定位块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内,所述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顶部。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防坠件包括第二弹簧、插块、固定柱以及限位块,所述第二弹簧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内,所述插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弹簧端部,所述固定柱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内,所述限位块转动于所述固定柱表面。
1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件包括滑块、限位柱、连接块以及防坠环,所述滑块滑动于所述第二滑轨一侧,所述限位柱滑动于所述第二滑轨内,所述连接块固定于所述滑块一侧,所述防坠环活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块内。
17.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固定组件用于对逃生组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逃生组件用于在笼梯入口被堵塞的情况下,使工作人员可通过逃生组件快速撤离基坑,解决了现有的笼梯在基坑发生险情时,容易将笼梯的底部入口堵塞,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及时从基坑内撤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9.图1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结构图。
20.图2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图。
21.图3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连接结构图。
22.图4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图3中b处局部放大结构图。
23.图5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第三支架、踏板、第三滑轨和限位块连接结构图。
24.图6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第一弹簧、插柱、把手和定位块连接结构图。
25.图7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安装架、第一支架和第一滑轨连接结构图。
26.图8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第一滑轨局部剖视结构图。
27.图9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限位块结构图。
28.图10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插块和限位块连接结构图。
29.图11为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的滑块、限位柱、连接块和防坠环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3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2.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33.实施例1
34.参照图1~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装配式基坑防坠逃生梯包括固定组件100,包括笼梯101、逃生门102以及踩踏平台103,逃生门102设置于笼梯101顶部,踩踏平台103位于笼梯101内。
35.设置笼梯101用于对逃生门102进行固定,通过逃生门102可使工作人员撤离笼梯101,踩踏平台103固定于笼梯101内。
36.逃生组件200,设置于笼梯101一侧,包括第一装配件201、第二装配件202、第三装配件203、连接件204、防坠件205以及限位件206,第一装配件201设置于逃生门102内,第二装配件202位于第一装配件201底部,第三装配件203设置于第二装配件202底部,连接件204位于第一装配件201底部,防坠件205固定于第一装配件201内,限位件206滑动于第二装配件202一侧。
37.通过第一装配件201用于对第二装配件202进行固定,第二装配件202用于对第三装配件203进行固定,第三装配件203便于工作人员从基坑101底部攀爬到逃生梯上,连接件204用于第二装配件202分别与第一装配件201和第三装配件203进行连接,当基坑101深度较深时,可通过连接件204将多个第二装配件202连接在一起,以此延长逃生梯的长度,来满足不同深度基坑的使用,防坠件205可对限位件206进行限位,防止逃生人员从逃生梯上坠落。
38.具体的,第一装配件201包括安装架201a以及第一支架201b,安装架201a设置于踩踏平台103顶部,第一支架201b固定于安装架201a一侧。
39.安装架201a固定在踩踏平台103顶部,以此对整个逃生梯进行固定,第一支架201b用于支撑第一装配件201。
40.具体的,第一装配件201还包括第一固定块201c以及第一滑轨201d,第一固定块201c固定于第一支架201b一侧,第一滑轨201d设置于第一固定块201c一侧。
41.第一固定块201c的数量有两个,分布于第一支架201b两侧,第一滑轨201d的数量有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固定块201c一侧。
42.具体的,第二装配件202包括第二支架202a以及第二固定块202b,第二支架202a设
置于第一支架201b底部,第二固定块202b固定于第二支架202a一侧。
43.第二支架202a用于对第二固定块202b进行固定,第二固定块202b的数量有四个,对称分布于第二支架202a两侧。
44.实施例2
45.参照图3~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
46.具体的,第二装配件202还包括第二滑轨202c以及横杆202d,第二滑轨202c固定于第二固定块202b一侧,横杆202d固定于第二支架202a内。
47.第二滑轨202c的数量有两个,分别固定于第二固定块202b一侧,横杆202d的数量有两个,均固定于第二支架202a内。
48.具体的,第三装配件203包括第三支架203a以及踏板203b,第三支架203a位于第二支架202a底部,踏板203b固定于第三支架203a内。
49.第三支架203a用于对踏板203b进行固定,踏板203b便于逃生人员踩踏,使其迅速撤离现场。
50.具体的,第三装配件203还包括第三固定块203c以及第三滑轨203d,第三固定块203c固定于第三支架203a一侧,第三滑轨203d设置于第三固定块203c一侧。
51.第三固定块203c的数量有两个,对称分布于第三支架203a的两侧,第三滑轨203d的数量有两个,均固定于第三固定块203c一侧。
52.实施例3
53.参照图4~6和图8~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前两个实施例。
54.具体的,连接件204包括第一弹簧204a、插柱204b、把手204c、定位块204d以及卡块204e,第一弹簧204a端部固定于第二支架202a内,插柱204b设置于第一弹簧204a端部,把手204c固定于插柱204b一侧,定位块204d固定于第二支架202a内,卡块204e设置于第二支架202a顶部。
55.第一弹簧204a用于对插柱204b进行限位使插柱204b插接于定位块204d内,插柱204b滑动于第二支架202a内,当连接第一装配件201和第二装配件202时,移动把手204c带动插柱204b移动,使插柱204b移出定位块204d内,将卡块204e移动到定位块204d和插柱204b之间,松开把手204c,在第一弹簧204a弹力的作用下使插柱204b插接于定位块204d和卡块204e内,以此将第一装配件201和第二装配件202固定在一起。
56.具体的,防坠件205包括第二弹簧205a、插块205b、固定柱205c以及限位块205d,第二弹簧205a端部固定于第二支架202a内,插块205b设置于第二弹簧205a端部,固定柱205c固定于第二支架202a内,限位块205d转动于固定柱205c表面。
57.第二弹簧205a用于对插块205b进行固定,并对插块205b提供一个推力,使插块205b在第二支架202a内滑动,以此挤压两个限位块205d使限位块205d向插块205b两侧移动,从而对限位件206进行限位,限位块205d一端设置有斜面,防止逃生人员滑落时带动限位件206将限位块205d压入第二支架202a内,使防坠件205起不到防坠作用,限位块205d与固定柱205c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凸块,对两个限位块205d开口角度进行限制,固定柱205c的数量有两个,均固定于第二支架202a内,用于对两个限位块205d进行限位,防坠件205在第一滑轨201d、第二滑轨202c和第三滑轨203d上均有设置。
58.具体的,限位件206包括滑块206a、限位柱206b、连接块206c以及防坠环206d,滑块
206a滑动于第二滑轨202c一侧,限位柱206b滑动于第二滑轨202c内,连接块206c固定于滑块206a一侧,防坠环206d活动连接于连接块206c内。
59.滑块206a用于对限位柱206b进行限位,限位柱206b用于卡接在第二滑轨202c内,使滑块206a可在第二滑轨202c一侧滑动,在工作人员使用逃生梯时,将腰部的安全扣固定在防坠环206d上,通过防坠环206d带动连接块206c向上滑动,连接块206c带动滑块206a滑动,当滑块206a带动限位柱206b与限位块205d接触时,限位柱206b将两个限位块205d挤压到一起,使限位柱206b可继续向上移动。
60.在使用时,在对防坠逃生梯进行安装时,首先将安装架201a固定在踩踏平台103上,再将第二装配件202通过连接件204固定在第一装配件201底部,按照基坑的深度,适当增加第二装配件202的数量,将第二装配件202通过连接件204连接在一起,再将第三装配件203通过连接件204固定在第二装配件202底部,在遇到险情需要工作人员迅速撤离时,首先将工作人员腰部的安全扣固定在防坠环206d上,随着工作人员的攀爬,防坠环206d带动连接块206c向上滑动,连接块206c带动滑块206a滑动,当滑块206a带动限位柱206b与限位块205d接触时,限位柱206b将两个限位块205d挤压到一起,使限位柱206b可继续向上移动,当限位柱206b离开两个限位块205d时,在第二弹簧205a复位弹力的作用下对插块205b提供一个推力,使插块205b在第二支架202a内滑动,以此挤压两个限位块205d使限位块205d向插块205b两侧移动,当工作人员脚底打滑时,带动防坠环206d向下移动,防坠环206d带动滑块206a和限位柱206b向下移动,此时限位块205d对限位柱206b进行限位,使限位柱206b不能向下移动,以此对逃生人员进行固定,防止逃生人员发生坠落,当逃生人员攀爬到逃生梯顶部时,解开安全扣,将滑块206a滑动到第一滑轨201d另一侧,在重力的作用下使限位件206滑到第三滑轨203d,便于下一位工作人员的撤离,解决了现有的笼梯在基坑发生险情时,容易将笼梯的底部入口堵塞,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及时从基坑内撤离的问题。
61.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